2007年 第32卷 第5期
2007, 32(5): 377-380.
摘要:
讨论了面向第三代Internet和Web2.0模式下的空间信息服务需求,提出了空间信息服务的数字地球影像体系,并给出了一种可量测实景影像数据获取、组织管理以及与4D产品集成的技术途径。首次提出了可量测实景影像空间信息服务体系,对基于可量测实景影像的空间信息服务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讨论了面向第三代Internet和Web2.0模式下的空间信息服务需求,提出了空间信息服务的数字地球影像体系,并给出了一种可量测实景影像数据获取、组织管理以及与4D产品集成的技术途径。首次提出了可量测实景影像空间信息服务体系,对基于可量测实景影像的空间信息服务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2007, 32(5): 381-384.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边缘特征匹配的遥感影像变化检测预处理方法,在进行不同时相遥感影像配准时,一并解求两期影像的辐射校正系数,同时实现两期影像的配准和辐射校正。实验表明,经预处理后,两期影像的色调基本一致,地物没有明显的几何变形。
提出了一种基于边缘特征匹配的遥感影像变化检测预处理方法,在进行不同时相遥感影像配准时,一并解求两期影像的辐射校正系数,同时实现两期影像的配准和辐射校正。实验表明,经预处理后,两期影像的色调基本一致,地物没有明显的几何变形。
2007, 32(5): 385-388.
摘要:
在探讨地理数据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地理信息服务质量(QoGIS)的概念和研究框架,设计了一个体现地理信息服务质量的原型系统架构。
在探讨地理数据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地理信息服务质量(QoGIS)的概念和研究框架,设计了一个体现地理信息服务质量的原型系统架构。
2007, 32(5): 389-393.
摘要:
分析了地理空间目标不确定性的特征和产生机理,建立了空间目标不确定性的分类体系。在此基础上,从方法论的角度分别阐述了处理空间目标不确定性的数学方法,给出了各种数学方法的联系和区别。最后,通过一个实例验证了不同的表达方法可得到不同的结果。
分析了地理空间目标不确定性的特征和产生机理,建立了空间目标不确定性的分类体系。在此基础上,从方法论的角度分别阐述了处理空间目标不确定性的数学方法,给出了各种数学方法的联系和区别。最后,通过一个实例验证了不同的表达方法可得到不同的结果。
2007, 32(5): 394-397.
摘要:
提出了一种全自动、基于纯平液晶显示器(LCD)平面格网、非参数畸变差和有限元内插模型的相机标定方法。由于相机内参数自身,以及内参数与绕LCD屏幕垂轴旋转的旋转角之间严重相关,特别引入了另外两类条件方程,使得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得到削弱。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且其精度高于一般的基于参数畸变差的标定方法。
提出了一种全自动、基于纯平液晶显示器(LCD)平面格网、非参数畸变差和有限元内插模型的相机标定方法。由于相机内参数自身,以及内参数与绕LCD屏幕垂轴旋转的旋转角之间严重相关,特别引入了另外两类条件方程,使得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得到削弱。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且其精度高于一般的基于参数畸变差的标定方法。
2007, 32(5): 398-401.
摘要:
利用实际航摄资料分析了地面基准站设置对机载POS系统定位精度的影响,比较了利用其定位结果进行PO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和直接对地目标定位的精度。实验表明,架设GPS基准站可以明显提高POS系统定位的高程精度,无地面基准站的POS系统定位结果可满足1∶50000小比例尺航测成图的精度要求。
利用实际航摄资料分析了地面基准站设置对机载POS系统定位精度的影响,比较了利用其定位结果进行PO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和直接对地目标定位的精度。实验表明,架设GPS基准站可以明显提高POS系统定位的高程精度,无地面基准站的POS系统定位结果可满足1∶50000小比例尺航测成图的精度要求。
2007, 32(5): 402-405.
摘要:
提出了一种新的Lidar点云滤波算法。该算法能对复杂的城市地貌进行滤波,无需事先进行三角网格化或栅格化,依靠点间的拓扑关系直接对原始点云进行滤波。实验结果表明,该滤波方法能有效保留地形特征,且不受房屋形状和大小的影响。
提出了一种新的Lidar点云滤波算法。该算法能对复杂的城市地貌进行滤波,无需事先进行三角网格化或栅格化,依靠点间的拓扑关系直接对原始点云进行滤波。实验结果表明,该滤波方法能有效保留地形特征,且不受房屋形状和大小的影响。
2007, 32(5): 406-409.
摘要:
应用2004年MODIS的时序NDVI数据,在分析湖北省不同地物类型的NDVI曲线季节性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设置对应的阈值,先后将水体、居民地与其他地物类型分离开。将去除了水体和居民地影响的剩余的NDVI序列影像傅立叶变换的1/12频率分量引入到地表覆盖分类的特征空间中,与其最大值影像和平均值影像组合,经过归一量化处理后合成一个类似具有三波段的卫星影像。在合成后的影像上利用最大似然法对其他地类进行分类。研究表明,引入傅立叶变换的特殊频率分量是分析多时相MODIS数据及提取地表植被覆盖信息的有效工具。
应用2004年MODIS的时序NDVI数据,在分析湖北省不同地物类型的NDVI曲线季节性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设置对应的阈值,先后将水体、居民地与其他地物类型分离开。将去除了水体和居民地影响的剩余的NDVI序列影像傅立叶变换的1/12频率分量引入到地表覆盖分类的特征空间中,与其最大值影像和平均值影像组合,经过归一量化处理后合成一个类似具有三波段的卫星影像。在合成后的影像上利用最大似然法对其他地类进行分类。研究表明,引入傅立叶变换的特殊频率分量是分析多时相MODIS数据及提取地表植被覆盖信息的有效工具。
2007, 32(5): 414-418.
摘要:
以广州市1990年、2000年TM影像为数据源,通过分析斑块和景观两个层次的格局指数变化,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广州市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特征。利用马尔柯夫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对广州市2010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了预测。
以广州市1990年、2000年TM影像为数据源,通过分析斑块和景观两个层次的格局指数变化,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广州市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特征。利用马尔柯夫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对广州市2010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了预测。
2007, 32(5): 419-422.
摘要:
基于网络结点虚拟缓冲池的概念,实现了对注水数学模型由注水通道→结点→出水通道到结点→出水通道的简化;通过对水量的分配,建立了复杂的水量控制模型;通过建立增量数学模型和流水扩散的模拟,实现了静态模型到动态模型的转变;通过建立水量的分配策略,为复杂的注水模型拓展了应用空间。
基于网络结点虚拟缓冲池的概念,实现了对注水数学模型由注水通道→结点→出水通道到结点→出水通道的简化;通过对水量的分配,建立了复杂的水量控制模型;通过建立增量数学模型和流水扩散的模拟,实现了静态模型到动态模型的转变;通过建立水量的分配策略,为复杂的注水模型拓展了应用空间。
2007, 32(5): 423-426.
摘要:
基于坐标模式的广义网平差模型,利用IGS发布的对GPS全球站处理后形成的单天解SINEX文件,通过自编软件计算了IGS测站的时间序列,并发现IGS测站存在非线性变化。利用频谱分析方法得出了IGS测站存在年周期或半年周期的变化,同时利用经验模型建立了IGS测站的测站速度函数。指出了仅利用1个线性量估计IGS跟踪站的速度值会存在偏差,应建立周期性变化模型,或采用分段线性化的方法,每隔一定的时间给出1个对应的速度。
基于坐标模式的广义网平差模型,利用IGS发布的对GPS全球站处理后形成的单天解SINEX文件,通过自编软件计算了IGS测站的时间序列,并发现IGS测站存在非线性变化。利用频谱分析方法得出了IGS测站存在年周期或半年周期的变化,同时利用经验模型建立了IGS测站的测站速度函数。指出了仅利用1个线性量估计IGS跟踪站的速度值会存在偏差,应建立周期性变化模型,或采用分段线性化的方法,每隔一定的时间给出1个对应的速度。
2007, 32(5): 427-430.
摘要:
介绍了GPS接收机所接收信号的载噪比;提出了载噪比方向图的概念,导出了载噪比方向图与天线增益方向图的关系;初步评估了大气损耗的时空差异;指出可利用载噪比异常方向图确定被动式干扰源的方位。
介绍了GPS接收机所接收信号的载噪比;提出了载噪比方向图的概念,导出了载噪比方向图与天线增益方向图的关系;初步评估了大气损耗的时空差异;指出可利用载噪比异常方向图确定被动式干扰源的方位。
2007, 32(5): 431-434.
摘要:
在分析局部重力场最小二乘配置法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推导出一种能综合多种类型、不同高度重力场元经验协方差函数的通用表达方法,以期实现局部重力场元的内插、外推、延拓或其他不同高度的重力场元估计一体化。分析了最小二乘配置技术的一些性能以及算法实现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分析局部重力场最小二乘配置法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推导出一种能综合多种类型、不同高度重力场元经验协方差函数的通用表达方法,以期实现局部重力场元的内插、外推、延拓或其他不同高度的重力场元估计一体化。分析了最小二乘配置技术的一些性能以及算法实现中应注意的问题。
2007, 32(5): 435-438.
摘要:
将精密星历与快速预报星历GPS可降水量进行比较,两者的相关系数为99.97%,均方根为0.048mm,得出可以利用快速预报星历进行GPS可降水量的准实时预报的结论。通过对武汉地区GPS测站的可降水量的比较,得出武汉地区水汽的分布状况。对一次降雨过程进行了GPS可降水量与实际降雨量的比较,表明GPS可降水量变化可反映和预报降雨发生的过程。
将精密星历与快速预报星历GPS可降水量进行比较,两者的相关系数为99.97%,均方根为0.048mm,得出可以利用快速预报星历进行GPS可降水量的准实时预报的结论。通过对武汉地区GPS测站的可降水量的比较,得出武汉地区水汽的分布状况。对一次降雨过程进行了GPS可降水量与实际降雨量的比较,表明GPS可降水量变化可反映和预报降雨发生的过程。
2007, 32(5): 439-442.
摘要:
提出一种应用于参考站间周跳探测的新算法。该算法使用双差双频相位、参考站精确的坐标和精密星历构造观测量,并用卡尔曼滤波来估计电离层参数,在给定显著水平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单个或少量历元以假设检验的方法探测和修复周跳。该算法将探测和修复合二为一,对每个历元的周跳都进行处理。
提出一种应用于参考站间周跳探测的新算法。该算法使用双差双频相位、参考站精确的坐标和精密星历构造观测量,并用卡尔曼滤波来估计电离层参数,在给定显著水平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单个或少量历元以假设检验的方法探测和修复周跳。该算法将探测和修复合二为一,对每个历元的周跳都进行处理。
2007, 32(5): 443-445.
摘要:
介绍了雷达探测技术(GPR)原理及其与GPS集成的峰顶专用雷达探测设备和测量情况。经过对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获得峰顶觇标处的冰雪层厚度为3.50m,为珠穆朗玛峰岩石面高程的确定提供了可靠参数。
介绍了雷达探测技术(GPR)原理及其与GPS集成的峰顶专用雷达探测设备和测量情况。经过对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获得峰顶觇标处的冰雪层厚度为3.50m,为珠穆朗玛峰岩石面高程的确定提供了可靠参数。
2007, 32(5): 446-449.
摘要:
提出了根据实测声速剖面,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建立了声速剖面场的数学模型,得到了任意点位的声速剖面对边缘波束数据进行声线折射改正的方法。该方法对提高多波束勘测效率和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提出了根据实测声速剖面,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建立了声速剖面场的数学模型,得到了任意点位的声速剖面对边缘波束数据进行声线折射改正的方法。该方法对提高多波束勘测效率和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2007, 32(5): 450-453.
摘要:
以RKF7(8)和Adams12阶PECE方法为例,分析了单步法积分器和多步法积分器在圆柱体、双锥形地影模型下,地影边界对导航卫星轨道积分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改进方法原理简单,在3d积分弧段内最大误差优于cm级。
以RKF7(8)和Adams12阶PECE方法为例,分析了单步法积分器和多步法积分器在圆柱体、双锥形地影模型下,地影边界对导航卫星轨道积分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改进方法原理简单,在3d积分弧段内最大误差优于cm级。
2007, 32(5): 454-457.
摘要:
为削弱对流层对GPS精密定位的影响,从大气折射率入手将大气分为3层,建立了大气折射率模型,并导出了对流层天顶延迟模型。利用IGS跟踪站的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实验证明了新模型的有效性。
为削弱对流层对GPS精密定位的影响,从大气折射率入手将大气分为3层,建立了大气折射率模型,并导出了对流层天顶延迟模型。利用IGS跟踪站的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实验证明了新模型的有效性。
2007, 32(5): 458-461.
摘要:
研究了大气、海洋、土壤水与积雪质量变化对我国25个GPS基准站地壳垂直形变的影响。谱分析结果表明,垂直形变周期为12个月,半周期为6个月,基准站高程主要表现为季节性变化,最大可达20mm。通过对负荷效应与GPS监测结果的相关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可知,96%的基准站相关系数在99%的置信度水平上,也说明两者有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
研究了大气、海洋、土壤水与积雪质量变化对我国25个GPS基准站地壳垂直形变的影响。谱分析结果表明,垂直形变周期为12个月,半周期为6个月,基准站高程主要表现为季节性变化,最大可达20mm。通过对负荷效应与GPS监测结果的相关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可知,96%的基准站相关系数在99%的置信度水平上,也说明两者有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
2007, 32(5): 462-465.
摘要:
定义了规划路径组分段模型和路径可用度指标,提出了基于概率模型方法的路径可用性度量模型。研究了常用的几种路径规划算法,提出了基于路径可用度指标的改进路径规划算法Mod-Dij,并与Dijkstra算法计算的路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Mod-Dij得出的路径可满足实用性要求。
定义了规划路径组分段模型和路径可用度指标,提出了基于概率模型方法的路径可用性度量模型。研究了常用的几种路径规划算法,提出了基于路径可用度指标的改进路径规划算法Mod-Dij,并与Dijkstra算法计算的路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Mod-Dij得出的路径可满足实用性要求。
2007, 32(5): 466-469.
摘要:
研究了简化动力学定轨方法中伪随机脉冲的定义、特征及估计的数学模型。结合CHAMP星载GPS实测数据,讨论了不同力学模型及观测值情况下的随机脉冲的估计,并分析了随机脉冲在不同情形下的大小变化及其对定轨精度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随机脉冲的大小和使用的力学模型、是否估计经验参数及使用的观测值精度有关系。在力学模型误差较大的情况下,随机脉冲的设置能有效地补偿和吸收模型误差,从而提高定轨精度。
研究了简化动力学定轨方法中伪随机脉冲的定义、特征及估计的数学模型。结合CHAMP星载GPS实测数据,讨论了不同力学模型及观测值情况下的随机脉冲的估计,并分析了随机脉冲在不同情形下的大小变化及其对定轨精度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随机脉冲的大小和使用的力学模型、是否估计经验参数及使用的观测值精度有关系。在力学模型误差较大的情况下,随机脉冲的设置能有效地补偿和吸收模型误差,从而提高定轨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