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38卷 第11期
2013, 38(11): 1139-1141.
摘要:
提出一个基于基因优化产生Tuned模板的新方法——基因扰动优化法(GDO法)。首先在初始模板群体中,根据求得的适应度值较好的少数几个模板,确定为优秀模板;然后对优秀模板中的每个基因分别进行扰动,根据扰动前后适应度值增加(或减少),确定每个优秀模板的两个优秀基因;最后,对优秀基因的数值引入扰动,得到一组新模板,进入下一代的计算,如此不断地优化得到最佳Tuned模板。经理论分析和对真实图像分类的实验证明,GDO法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优化方法。
提出一个基于基因优化产生Tuned模板的新方法——基因扰动优化法(GDO法)。首先在初始模板群体中,根据求得的适应度值较好的少数几个模板,确定为优秀模板;然后对优秀模板中的每个基因分别进行扰动,根据扰动前后适应度值增加(或减少),确定每个优秀模板的两个优秀基因;最后,对优秀基因的数值引入扰动,得到一组新模板,进入下一代的计算,如此不断地优化得到最佳Tuned模板。经理论分析和对真实图像分类的实验证明,GDO法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优化方法。
2013, 38(11): 1261-1265.
摘要:
在深入分析海域多源重力数据观测技术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双权因子的多源数据网格化一步融合处理方法,以及基于分步平差、拟合、推估和内插相结合的多步融合处理方法,并通过实际算例验证了两种解析融合处理方法的有效性。
在深入分析海域多源重力数据观测技术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双权因子的多源数据网格化一步融合处理方法,以及基于分步平差、拟合、推估和内插相结合的多步融合处理方法,并通过实际算例验证了两种解析融合处理方法的有效性。
2013, 38(11): 1266-1270.
摘要:
利用最新的纯GOCE重力场模型GO_CONS_GCF_2_TIM_R4及由多源多代卫星测高数据确定的精细平均海平面高模型WHU2009,基于地转平衡方程确定了南极绕极流,其流幅的变化趋势与由海洋实测数据获取的SAF和PF锋面保持一致。将其分别与GRACE、多源数据同化模型CNES-CLS09和NOAA海洋实测数据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确定南极绕极流在狌、狏方向与海洋实测结果差异分别为10.1cm/s和5.3cm/s;在大尺度上,结果与同化模型和实测数据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明显优于GRACE结果,并且在大陆沿岸附近海域略优于多源数据同化模型CNES-CLS09;此外,利用本结果还可有效探测威德尔旋回和罗斯旋回等中尺度涡。
利用最新的纯GOCE重力场模型GO_CONS_GCF_2_TIM_R4及由多源多代卫星测高数据确定的精细平均海平面高模型WHU2009,基于地转平衡方程确定了南极绕极流,其流幅的变化趋势与由海洋实测数据获取的SAF和PF锋面保持一致。将其分别与GRACE、多源数据同化模型CNES-CLS09和NOAA海洋实测数据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确定南极绕极流在狌、狏方向与海洋实测结果差异分别为10.1cm/s和5.3cm/s;在大尺度上,结果与同化模型和实测数据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明显优于GRACE结果,并且在大陆沿岸附近海域略优于多源数据同化模型CNES-CLS09;此外,利用本结果还可有效探测威德尔旋回和罗斯旋回等中尺度涡。
2013, 38(11): 1271-1275.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CUDA的并行体绘制技术,将CPU与GPU进行协同工作,将光线投射这一高度并行的过程交由GPU来处理,同时设计了相应的体绘制数据访存优化策略来提高穿并行加速比。实验证明本方法可以将串行绘制速度提升三十倍。通过中国大陆南北带地区的剪切波数据三维可视化实验结果,可以直观看出低温物体的下沉俯冲带的分布。从三维图像可以看出,由于俯冲带的拖曳作用,使得软流圈的物质存在着向上流动的趋势,该高温物质在上升的过程中,使研究区两侧受到热物质的侵蚀而产生拉张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该两侧的构造较为活跃,形成了类似断层、裂谷等拉张构造。相对于传统的显示方法,剪切波速度三维可视化更加高效、直观地展示了太平洋俯冲板块对南北带地区和华北克拉通动力学构造的影响,在地球物理学研究中得到良好的应用。
提出了一种基于CUDA的并行体绘制技术,将CPU与GPU进行协同工作,将光线投射这一高度并行的过程交由GPU来处理,同时设计了相应的体绘制数据访存优化策略来提高穿并行加速比。实验证明本方法可以将串行绘制速度提升三十倍。通过中国大陆南北带地区的剪切波数据三维可视化实验结果,可以直观看出低温物体的下沉俯冲带的分布。从三维图像可以看出,由于俯冲带的拖曳作用,使得软流圈的物质存在着向上流动的趋势,该高温物质在上升的过程中,使研究区两侧受到热物质的侵蚀而产生拉张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该两侧的构造较为活跃,形成了类似断层、裂谷等拉张构造。相对于传统的显示方法,剪切波速度三维可视化更加高效、直观地展示了太平洋俯冲板块对南北带地区和华北克拉通动力学构造的影响,在地球物理学研究中得到良好的应用。
2013, 38(11): 1276-1280.
摘要:
对基于非差误差模型的HiRIM方法和现有基于双差误差模型的网络RTK方法进行了理论上的描述和特性上的比较分析,证明了在地面处建模时两类方法的等价性,推导了在地面处与地面上方不同高度处建模时最大差异的精确计算公式,论证了直接利用参考站大地坐标在地面构建区域电离层模型的可行性,并通过山西省CORS网的一组实测数据验证了其有效性。
对基于非差误差模型的HiRIM方法和现有基于双差误差模型的网络RTK方法进行了理论上的描述和特性上的比较分析,证明了在地面处建模时两类方法的等价性,推导了在地面处与地面上方不同高度处建模时最大差异的精确计算公式,论证了直接利用参考站大地坐标在地面构建区域电离层模型的可行性,并通过山西省CORS网的一组实测数据验证了其有效性。
2013, 38(11): 1281-1285.
摘要:
利用区域GNSS参考网络进行宽巷及窄巷硬件延迟的估计,进而利用硬件延迟估计值对PPP模糊度进行固定。使用重庆CORS数据对该方法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宽巷及窄巷硬件延迟在一段时期内均比较稳定,宽巷及窄巷固定成功率分别达90%、85%左右。相对于浮点解,固定解精度在测站东方向上提高了30%左右。
利用区域GNSS参考网络进行宽巷及窄巷硬件延迟的估计,进而利用硬件延迟估计值对PPP模糊度进行固定。使用重庆CORS数据对该方法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宽巷及窄巷硬件延迟在一段时期内均比较稳定,宽巷及窄巷固定成功率分别达90%、85%左右。相对于浮点解,固定解精度在测站东方向上提高了30%左右。
2013, 38(11): 1286-1289.
摘要:
克服经典平差线性化的不足,将遗传算法理论引入卫星影像的空间后方交会解算中,利用遗传算法全局和局部搜索力强的优势,求解IKONOS影像和模拟影像的单片空间后方交会病态问题。实验结果表明,遗传算法可以有效求得精度较高的最优解;同时,相比最小二乘、岭估计等方法,其运行效率也较高。
克服经典平差线性化的不足,将遗传算法理论引入卫星影像的空间后方交会解算中,利用遗传算法全局和局部搜索力强的优势,求解IKONOS影像和模拟影像的单片空间后方交会病态问题。实验结果表明,遗传算法可以有效求得精度较高的最优解;同时,相比最小二乘、岭估计等方法,其运行效率也较高。
2013, 38(11): 1290-1293.
摘要:
针对参数模型的局限性,提出了利用半参数模型的卫星影像定位方法。利用SPOT-5、IKONOS影像进行实验,分别采用严格成像模型和有理函数模型进行立体定位,实验结果表明:无控制点的情况下,采用半参数模型进行立体定位,SPOT-5的估计结果普遍优于参数估计,IKONOS的平面点位误差较小,其平面点位的半参数模型估计精度与参数模型基本相当,而高程的半参数模型估计精度要优于参数模型。
针对参数模型的局限性,提出了利用半参数模型的卫星影像定位方法。利用SPOT-5、IKONOS影像进行实验,分别采用严格成像模型和有理函数模型进行立体定位,实验结果表明:无控制点的情况下,采用半参数模型进行立体定位,SPOT-5的估计结果普遍优于参数估计,IKONOS的平面点位误差较小,其平面点位的半参数模型估计精度与参数模型基本相当,而高程的半参数模型估计精度要优于参数模型。
2013, 38(11): 1294-1297.
摘要:
提出新型对地观测多光谱激光雷达,采用556nm、660nm、705nm和785nm共4个波长,进行不同波长同时收发及扫描、测距设计,通过对扫描、测距及多光谱数据采集等操作的有效控制,实现了地物三维空间数据和多光谱数据的同步获取,并且通过地面实验对多光谱激光雷达的性能进行了展示,验证了系统设计及控制实现的可行性及优势。
提出新型对地观测多光谱激光雷达,采用556nm、660nm、705nm和785nm共4个波长,进行不同波长同时收发及扫描、测距设计,通过对扫描、测距及多光谱数据采集等操作的有效控制,实现了地物三维空间数据和多光谱数据的同步获取,并且通过地面实验对多光谱激光雷达的性能进行了展示,验证了系统设计及控制实现的可行性及优势。
2013, 38(11): 1298-1302.
摘要:
针对近似核线影像,设计了轻量级的线状多尺度三角塔结构,通过多尺度下复合特征的极值检测,得到大量稳定特征点,进行特征点尺度和位置的拟合以提高算法对影像变形和核线几何计算误差的适应性,然后对特征点进行复合分量的综合描述,并采用属性特征和数值特征相结合的方法在预测区间进行快速匹配,最后采用微分纠正法提高同名点定位精度。实验表明,本算法能够快速得到分布均匀、密度较大的可靠同名点精度约0.1像素级。
针对近似核线影像,设计了轻量级的线状多尺度三角塔结构,通过多尺度下复合特征的极值检测,得到大量稳定特征点,进行特征点尺度和位置的拟合以提高算法对影像变形和核线几何计算误差的适应性,然后对特征点进行复合分量的综合描述,并采用属性特征和数值特征相结合的方法在预测区间进行快速匹配,最后采用微分纠正法提高同名点定位精度。实验表明,本算法能够快速得到分布均匀、密度较大的可靠同名点精度约0.1像素级。
2013, 38(11): 1303-1307.
摘要:
分别于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和2011年7月对鄱阳湖地区开展三个航次的科学调查,在分析实测数据基础上,利用TSM浓度应用HJ卫星CCD传感器数据,提出一种TSMI遥感反演的新方法,并与传统基于实测光谱与TSM浓度建立的方法对比分析,模型反演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7.5%和20.01%。实验结果显示,利用TSMI指数方法反演结果较优,不仅可以提高TSM浓度遥感反演精度,而且有利于解决内陆浑浊水体遥感监测中水色大气校正算法研究不足的问题。
分别于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和2011年7月对鄱阳湖地区开展三个航次的科学调查,在分析实测数据基础上,利用TSM浓度应用HJ卫星CCD传感器数据,提出一种TSMI遥感反演的新方法,并与传统基于实测光谱与TSM浓度建立的方法对比分析,模型反演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7.5%和20.01%。实验结果显示,利用TSMI指数方法反演结果较优,不仅可以提高TSM浓度遥感反演精度,而且有利于解决内陆浑浊水体遥感监测中水色大气校正算法研究不足的问题。
2013, 38(11): 1308-1312.
摘要:
结合高分辨率SAR影像统计特性和道路形状特征,提出一种新的道路网提取方法。首先引入窗口均值改进二值分割,以降低SAR影像固有斑点的噪声影响,针对高分辨率影像中道路呈现为面特征并存在宽度变化的情况,引入VC系数自适应调整窗口大小,从而有效提取可能的道路区域;然后利用道路的形状特征约束,去除非道路区域;最后通过空洞填充、腐蚀和膨胀等数学形态学运算,以及骨骼化和去除多余分支等处理,提取道路网络。实验证实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结合高分辨率SAR影像统计特性和道路形状特征,提出一种新的道路网提取方法。首先引入窗口均值改进二值分割,以降低SAR影像固有斑点的噪声影响,针对高分辨率影像中道路呈现为面特征并存在宽度变化的情况,引入VC系数自适应调整窗口大小,从而有效提取可能的道路区域;然后利用道路的形状特征约束,去除非道路区域;最后通过空洞填充、腐蚀和膨胀等数学形态学运算,以及骨骼化和去除多余分支等处理,提取道路网络。实验证实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2013, 38(11): 1313-1316.
摘要:
针对地面激光扫描的真三维点云数据,提出基于面元拟合的三维R树索引方法,在对点云进行递归分割和面元拟合的过程中形成三维R树节点的包围盒,通过对传统R树的改进,使之更好地保留平面特征,以适应点云数据的管理。通过实验实现了地面点云数据的高效管理与查询检索,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针对地面激光扫描的真三维点云数据,提出基于面元拟合的三维R树索引方法,在对点云进行递归分割和面元拟合的过程中形成三维R树节点的包围盒,通过对传统R树的改进,使之更好地保留平面特征,以适应点云数据的管理。通过实验实现了地面点云数据的高效管理与查询检索,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2013, 38(11): 1317-1321.
摘要:
针对单纯利用三维激光点云信息不足的问题,提出融合多源数据对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的点云数据进行特征拟合的方法。根据地面点云及对应的扫描仪参数生成反射值影像;以反射值影像分割结果作为种子面,基于随机抽样一致性方法分割与拟合一体化;融合彩色影像提取的直线信息确定和验证拟合特征的边界。采用RIEGLVZ-400获取的建筑物点云数据进行了特征拟合试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针对单纯利用三维激光点云信息不足的问题,提出融合多源数据对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的点云数据进行特征拟合的方法。根据地面点云及对应的扫描仪参数生成反射值影像;以反射值影像分割结果作为种子面,基于随机抽样一致性方法分割与拟合一体化;融合彩色影像提取的直线信息确定和验证拟合特征的边界。采用RIEGLVZ-400获取的建筑物点云数据进行了特征拟合试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013, 38(11): 1322-1325.
摘要:
将有限元分析计算得到的基坑开挖对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的影响结果作为控制变量引入卡尔曼滤波模型,同时设计了以工程进度为依据的控制变量矩阵参数选取方法。以某地铁侧方基坑开挖项目为实例,分别进行了短期和较长期预报。对于短期预报,一般卡尔曼滤波模型和本方法均能较好地预报变形趋势;在较长期的预报方面,本方法的预报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更加吻合。
将有限元分析计算得到的基坑开挖对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的影响结果作为控制变量引入卡尔曼滤波模型,同时设计了以工程进度为依据的控制变量矩阵参数选取方法。以某地铁侧方基坑开挖项目为实例,分别进行了短期和较长期预报。对于短期预报,一般卡尔曼滤波模型和本方法均能较好地预报变形趋势;在较长期的预报方面,本方法的预报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更加吻合。
2013, 38(11): 1326-1329.
摘要:
设计了一种实现参数控制的地图符号编辑器,可以对地图符号的每个图元、每个参数进行精确控制,而且点线面符号均采用基本图元组合而成,与具体的绘制语言无关,可以支持不同平台、不同环境的地图显示与输出。
设计了一种实现参数控制的地图符号编辑器,可以对地图符号的每个图元、每个参数进行精确控制,而且点线面符号均采用基本图元组合而成,与具体的绘制语言无关,可以支持不同平台、不同环境的地图显示与输出。
2013, 38(11): 1330-1334.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对自组织映射聚类的道路网网格模式识别方法。以道路网中的网眼为基本单元,从网眼自身形状特征、相邻网眼的形状特征以及与周围网眼的关系等方面定义了5个参量。将由5个参量描述的网眼及由CRITIC方法导出的参量权重作为自组织映射的输入,经过训练,运用犓means方法对神经元码书向量进行聚类。对深圳市道路网数据进行了实验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识别网格模式。
提出了一种基于对自组织映射聚类的道路网网格模式识别方法。以道路网中的网眼为基本单元,从网眼自身形状特征、相邻网眼的形状特征以及与周围网眼的关系等方面定义了5个参量。将由5个参量描述的网眼及由CRITIC方法导出的参量权重作为自组织映射的输入,经过训练,运用犓means方法对神经元码书向量进行聚类。对深圳市道路网数据进行了实验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识别网格模式。
2013, 38(11): 1335-1338.
摘要:
为了改善全景地图的可视效果,通过分析远近视野局部地形变形特征,提出了基于液化变形的地形水平局部变形方法,改善近视野的地形局部遮挡现象;利用视线追踪的地形局部降低方法和高斯变换的地形局部抬高方法,改善远视野的地形局部遮挡及地物缩小现象,避免了视野中地形的扭曲重叠,减小了由于透视投影所造成的地物遮挡及缩小现象,增强了全景景观地图的艺术视觉效果,并提高了生成全景图的算法效率。
为了改善全景地图的可视效果,通过分析远近视野局部地形变形特征,提出了基于液化变形的地形水平局部变形方法,改善近视野的地形局部遮挡现象;利用视线追踪的地形局部降低方法和高斯变换的地形局部抬高方法,改善远视野的地形局部遮挡及地物缩小现象,避免了视野中地形的扭曲重叠,减小了由于透视投影所造成的地物遮挡及缩小现象,增强了全景景观地图的艺术视觉效果,并提高了生成全景图的算法效率。
2013, 38(11): 1339-1343.
摘要:
设计了一种基于Key-value结构的缓存KV-cache,旨在简化数据结构,高效管理缓存数据。KV-cache由Mem-cache和F-cache构成。其中,Mem-cache为第一级缓存,并采用缓存回写机制以异步方式将数据写入F-cache进行持久化存储。F-cache使用大文件存储数据,并构建了基于B树的缓存索引以加快检索速度。数据写入F-cache的位置由基于B树的空闲空间管理器进行分配。在100Mbps局域网内测试KV-cache读写性能。实验表明,KV-cache读写性能优于传统文件目录方式的缓存,能够安全、高效地管理所缓存的各种空间数据。
设计了一种基于Key-value结构的缓存KV-cache,旨在简化数据结构,高效管理缓存数据。KV-cache由Mem-cache和F-cache构成。其中,Mem-cache为第一级缓存,并采用缓存回写机制以异步方式将数据写入F-cache进行持久化存储。F-cache使用大文件存储数据,并构建了基于B树的缓存索引以加快检索速度。数据写入F-cache的位置由基于B树的空闲空间管理器进行分配。在100Mbps局域网内测试KV-cache读写性能。实验表明,KV-cache读写性能优于传统文件目录方式的缓存,能够安全、高效地管理所缓存的各种空间数据。
2013, 38(11): 1344-1348.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散点图矩阵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的方法,并依此构建了DEM地形描述误差与分辨率、相对高差、凹凸系数的关系公式。实验结果表明,所得公式具有较好的效果。
提出了一种基于散点图矩阵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的方法,并依此构建了DEM地形描述误差与分辨率、相对高差、凹凸系数的关系公式。实验结果表明,所得公式具有较好的效果。
2013, 38(11): 1349-1352.
摘要:
提出了土地覆盖信息尺度转换的判别空间方法,选取判别向量并对其进行尺度转换,以不同尺度的判别向量构建多尺度判别空间模型,通过在判别空间中进行土地覆盖分类,实现不同分辨率土地覆盖信息的尺度转换。将此方法与常规的优势法和中心点法做尺度效应对比分析,并对各尺度上两种不同分类方法在判别空间中的土地覆盖分类结果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进行升尺度转换的结果比常规方法更加稳健,信息缺损更小,从而验证了其在土地覆盖信息尺度转换方面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提出了土地覆盖信息尺度转换的判别空间方法,选取判别向量并对其进行尺度转换,以不同尺度的判别向量构建多尺度判别空间模型,通过在判别空间中进行土地覆盖分类,实现不同分辨率土地覆盖信息的尺度转换。将此方法与常规的优势法和中心点法做尺度效应对比分析,并对各尺度上两种不同分类方法在判别空间中的土地覆盖分类结果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进行升尺度转换的结果比常规方法更加稳健,信息缺损更小,从而验证了其在土地覆盖信息尺度转换方面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2013, 38(11): 1353-1357.
摘要:
提出基于切片的海量散乱点云快速压缩方法,对点云进行分层生成切片点云,对每层切片点云使用弦高差法筛选利于表现形状的重要点,实现快速压缩。通过实验讨论参数对压缩结果的影响,并给出最佳参数值选择依据。对本方法和传统方法的压缩效果进行对比,证实本方法在实现高效压缩的同时能保留大量的特征细节。
提出基于切片的海量散乱点云快速压缩方法,对点云进行分层生成切片点云,对每层切片点云使用弦高差法筛选利于表现形状的重要点,实现快速压缩。通过实验讨论参数对压缩结果的影响,并给出最佳参数值选择依据。对本方法和传统方法的压缩效果进行对比,证实本方法在实现高效压缩的同时能保留大量的特征细节。
2013, 38(11): 1358-1363.
摘要:
针对二维欧氏空间内有向线的特点,将有向线对象区分为起点、内部和边界,建立了有向线对象之间拓扑关系与方向关系集成表达的DLR模型,并给出了一个具体应用实例。与现有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DLR模型不仅能描述二维空间中有向线对象之间的方向关系,还能够有效地区分相离、内部相交、相切、部分覆盖等拓扑关系,从而提高了有向线对象之间空间关系的区分能力。
针对二维欧氏空间内有向线的特点,将有向线对象区分为起点、内部和边界,建立了有向线对象之间拓扑关系与方向关系集成表达的DLR模型,并给出了一个具体应用实例。与现有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DLR模型不仅能描述二维空间中有向线对象之间的方向关系,还能够有效地区分相离、内部相交、相切、部分覆盖等拓扑关系,从而提高了有向线对象之间空间关系的区分能力。
2013, 38(11): 1364-1368.
摘要:
针对卫星轨道数值积分、变分方程解算等问题,研究了Gauss-Jackson积分器的原理和计算流程,提出了移位重排方式来优化其存储方式的方法,采用开普勒轨道、庞加莱轨道根数、状态转移矩阵等多种参数评估其性能,并与Runge-Kutta、Adams-Cowell等数值积分器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对启动点引入中值改正,Gauss-Jackson数值积分器的计算精度高、速度快,可为卫星轨道数值积分和变分方程求解等问题提供稳定、高效的算法。
针对卫星轨道数值积分、变分方程解算等问题,研究了Gauss-Jackson积分器的原理和计算流程,提出了移位重排方式来优化其存储方式的方法,采用开普勒轨道、庞加莱轨道根数、状态转移矩阵等多种参数评估其性能,并与Runge-Kutta、Adams-Cowell等数值积分器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对启动点引入中值改正,Gauss-Jackson数值积分器的计算精度高、速度快,可为卫星轨道数值积分和变分方程求解等问题提供稳定、高效的算法。
2013, 38(11): 1369-1373.
摘要:
提出了一种快速标定光纤陀螺仪关键参数的方法,利用激光连续动态弯沉测量车自身的硬件平台,建立以光纤陀螺仪标度因素、零偏与输出延时为参数的数学模型,采用改进的最小二乘法进行求解,完成上述关键参数的快速标定。该方法标定过程简单快速,标定结果精度高,已成功应用在武汉大学研制的我国首台激光连续动态弯沉测量车中。
提出了一种快速标定光纤陀螺仪关键参数的方法,利用激光连续动态弯沉测量车自身的硬件平台,建立以光纤陀螺仪标度因素、零偏与输出延时为参数的数学模型,采用改进的最小二乘法进行求解,完成上述关键参数的快速标定。该方法标定过程简单快速,标定结果精度高,已成功应用在武汉大学研制的我国首台激光连续动态弯沉测量车中。
2013, 38(11): 1374-1377.
摘要:
利用差分干涉测量短基线集时序分析方法,基于ENVISATSAR数据,研究了2003~2010年期间的北京地区主要地面沉降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两个相邻轨道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相关性达到了0.87,RMS为4.9mm/a,显示了结果的可靠性。InSAR时序分析结果发现,2003~2010年期间,北京的主要沉降区域在快速沉降,而且呈加速趋势。朝阳区和通州的部分沉降中心在2007~2010年期间年平均沉降速率达到了100mm/a。
利用差分干涉测量短基线集时序分析方法,基于ENVISATSAR数据,研究了2003~2010年期间的北京地区主要地面沉降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两个相邻轨道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相关性达到了0.87,RMS为4.9mm/a,显示了结果的可靠性。InSAR时序分析结果发现,2003~2010年期间,北京的主要沉降区域在快速沉降,而且呈加速趋势。朝阳区和通州的部分沉降中心在2007~2010年期间年平均沉降速率达到了100mm/a。
2013, 38(11): 1378-1382.
摘要:
针对连续层状地貌序列空间数据较难获取的现状,提出通过网格化统计高精度DEM剖面,进而提取层状地貌序列空间数据的原理和方法,并以川西岷江上游为例进行验证。在研究区,等间隔提取垂直于河流流向的DEM剖面,以10m×50m的单位网格统计DEM剖面中层状地貌序列的分布,并进行野外层状地貌调查和DGPS剖面验证,最终确定层状地貌序列的垂向分布形态。实验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
针对连续层状地貌序列空间数据较难获取的现状,提出通过网格化统计高精度DEM剖面,进而提取层状地貌序列空间数据的原理和方法,并以川西岷江上游为例进行验证。在研究区,等间隔提取垂直于河流流向的DEM剖面,以10m×50m的单位网格统计DEM剖面中层状地貌序列的分布,并进行野外层状地貌调查和DGPS剖面验证,最终确定层状地貌序列的垂向分布形态。实验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
2013, 38(11): 1383-1386.
摘要:
提出一种"全区厚度法"建立三维地质模型,该方法以原始钻孔分层数据为数据源,按照同一网格间距插值构建各个地层的顶底板DEM,并转换为具有拓扑关系的TIN模型,集合所有地层的尖灭线,加入到各个地层中,这时所有地层的表面模型(TIN)除了顶点犣值以外的顶点数目、顶点坐标及TIN内的拓扑关系等都相同。试验证明,该方法可以构建无缝的三维地层模型,易于表达地层的尖灭、透镜体等特殊地质现象,构建的三维地层模型易于进行剖切分析和构建地层间的拓扑关系。
提出一种"全区厚度法"建立三维地质模型,该方法以原始钻孔分层数据为数据源,按照同一网格间距插值构建各个地层的顶底板DEM,并转换为具有拓扑关系的TIN模型,集合所有地层的尖灭线,加入到各个地层中,这时所有地层的表面模型(TIN)除了顶点犣值以外的顶点数目、顶点坐标及TIN内的拓扑关系等都相同。试验证明,该方法可以构建无缝的三维地层模型,易于表达地层的尖灭、透镜体等特殊地质现象,构建的三维地层模型易于进行剖切分析和构建地层间的拓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