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汪文琪, 李宗春, 付永健, 何华, 熊峰.
一种多尺度自适应点云坡度滤波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2, 47(3): 438-446.
doi: 10.13203/j.whugis20200016
|
[2] |
张祥, 杨剑, 吴浩, 王昱人, 郭世泰, 瞿美仙.
利用多尺度张量投票的建筑立面分割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1, 46(3): 348-352.
doi: 10.13203/j.whugis20180487
|
[3] |
赵江洪, 董岩, 黄明, 张晓光, 马思宇, 孙铭悦.
具有孔洞的地下电缆工井模型拓扑重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12): 1849-1858.
doi: 10.13203/j.whugis20180126
|
[4] |
于安斌, 梅文胜.
一种R树与格网结合的海量地铁隧道点云管理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10): 1553-1559.
doi: 10.13203/j.whugis20170419
|
[5] |
冯林, 李斌兵.
一种基于最小广义方差估计的TLS点云抗差法向量求解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8, 43(11): 1647-1653.
doi: 10.13203/j.whugis20170065
|
[6] |
黄荣刚, 杨必胜, 李健平, 田茂, 梁新美.
利用目标区域拓扑关系图提取建筑物点云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4): 475-481.
doi: 10.13203/j.whugis20160112
|
[7] |
吴立新, 许志华, 范松滔, 王秋玲.
植被稀疏地区沟蚀变化的地面激光扫描监测与沟蚀量估算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10): 1343-1349.
doi: 10.13203/j.whugis20160013
|
[8] |
陈 驰, 王 珂, 徐文学, 彭向阳, 麦晓明, 杨必胜.
海量车载激光扫描点云数据的快速可视化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9): 1163-1168.
doi: 10.13203/j .whu g is20130693
|
[9] |
闫利, 刘华, 陈长军, 曹亮.
无地面控制点的车载激光扫描系统外标定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8): 1018-1022.
doi: 10.13203/j.whugis20130782
|
[10] |
康志忠, 王薇薇, 李珍.
多源数据融合的三维点云特征面分割和拟合一体化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11): 1317-1321.
|
[11] |
杨荣华, 花向红, 邱卫宁, 耿涛.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点云角度分辨率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7): 851-853.
|
[12] |
刘亚文, 庞世燕, 左志奇.
蚁群算法的建筑立面点云数据提取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11): 1307-1310.
|
[13] |
张毅, 闫利, 杨红, 陈向阳.
地面激光扫描球形标靶的球心误差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5): 598-601.
|
[14] |
隋立春, 张熠斌, 张硕, 陈卫.
基于渐进三角网的机载LiDAR点云数据滤波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10): 1159-1163.
|
[15] |
吕钊, 康志忠.
利用地面激光扫描数据进行建筑物变化检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11): 1284-1289.
|
[16] |
徐进军, 严学清, 王尚庆, 王国栋.
地面激光扫描与数码相机数据的联合处理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1): 85-87.
|
[17] |
刘亚文, 宋守东.
利用航空影像、点云数据和矢量图进行简单房屋三维重建方法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8): 894-897.
|
[18] |
赵煦, 周克勤, 闫利, 邓非.
基于激光点云的大型文物景观三维重建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7): 684-687.
|
[19] |
闫利, 张毅.
基于法向量模糊聚类的道路面点云数据滤波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12): 1119-1122.
|
[20] |
刘春, 吴杭彬.
基于真三维TIN的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压缩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10): 908-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