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第32卷 第11期
2007, 32(11): 941-944.
摘要:
随着空间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测绘基准中的国家高程控制网现代化也迫在眉睫。它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国家高精度水准网,即mm级一等水准网的更新;二是具有cm级精度的(似)大地水准面的确定。建议切实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基础测绘成果应当定期更新,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基础测绘成果应当及时更新”的规定,尽快组织施测国家三期一等水准网,以保证国家高程控制网mm级高精度的可靠性和现势性。另一方面,应结合GPS水准和重力测量精化我国大陆的(似)大地水准面至cm量级,以利用GPS+(似)大地水准面的技术求解相当于二、三等水准测量精度的正常高,这不仅可以改变传统高程测量的作业模式,节约人财物和时间,而且获得的点位高程的精度比较一致。在海岛、山区等困难或无法传递水准测量高程的地区,采用这一技术可以快捷地测得高程,其成果与国家高程基准、高程系统是统一的和协调的。
随着空间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测绘基准中的国家高程控制网现代化也迫在眉睫。它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国家高精度水准网,即mm级一等水准网的更新;二是具有cm级精度的(似)大地水准面的确定。建议切实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基础测绘成果应当定期更新,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基础测绘成果应当及时更新”的规定,尽快组织施测国家三期一等水准网,以保证国家高程控制网mm级高精度的可靠性和现势性。另一方面,应结合GPS水准和重力测量精化我国大陆的(似)大地水准面至cm量级,以利用GPS+(似)大地水准面的技术求解相当于二、三等水准测量精度的正常高,这不仅可以改变传统高程测量的作业模式,节约人财物和时间,而且获得的点位高程的精度比较一致。在海岛、山区等困难或无法传递水准测量高程的地区,采用这一技术可以快捷地测得高程,其成果与国家高程基准、高程系统是统一的和协调的。
2007, 32(11): 945-949.
摘要:
随着地球重力场理论研究的发展,地球重力场的三维可视化成为需要,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地球重力场三维可视化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为此,提出了地球重力场可视化数据挖掘平台WHU-3Dgravity的设计与实现,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
随着地球重力场理论研究的发展,地球重力场的三维可视化成为需要,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地球重力场三维可视化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为此,提出了地球重力场可视化数据挖掘平台WHU-3Dgravity的设计与实现,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
2007, 32(11): 950-954.
摘要:
为了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航空摄影测量所形成的立体模型,在二维无缝正射影像数据库的基础上,提出了无缝立体正射影像数据库的概念,即在摄影测量所形成的区域范围内,利用原始影像、定向参数及DEM,通过数字投影处理的方法,用无缝镶嵌的数字正射影像和立体辅助影像形成对摄影区域范围内无缝立体覆盖,即可以恢复摄影时记录的地形表面和地物碎部的三维信息,又可以通过立体观察设备进行无缝立体观察、浏览量测。为了方便立体观察、高精度立体量测和应用,对数字正射影像、立体辅助影像、像片定向参数及其DEM通过数据库的方式进行管理,形成区域范围内的无缝立体正射影像数据库。试验表明,无缝立体正射影像数据库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为了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航空摄影测量所形成的立体模型,在二维无缝正射影像数据库的基础上,提出了无缝立体正射影像数据库的概念,即在摄影测量所形成的区域范围内,利用原始影像、定向参数及DEM,通过数字投影处理的方法,用无缝镶嵌的数字正射影像和立体辅助影像形成对摄影区域范围内无缝立体覆盖,即可以恢复摄影时记录的地形表面和地物碎部的三维信息,又可以通过立体观察设备进行无缝立体观察、浏览量测。为了方便立体观察、高精度立体量测和应用,对数字正射影像、立体辅助影像、像片定向参数及其DEM通过数据库的方式进行管理,形成区域范围内的无缝立体正射影像数据库。试验表明,无缝立体正射影像数据库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2007, 32(11): 955-960.
摘要:
全面评述了GNSS-R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海面测高、海面风场遥感、土壤湿度探测以及星载实验等几个主要方面,从软件接收机和反演模型两个方面分析了GNSS-R的关键技术,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全面评述了GNSS-R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海面测高、海面风场遥感、土壤湿度探测以及星载实验等几个主要方面,从软件接收机和反演模型两个方面分析了GNSS-R的关键技术,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2007, 32(11): 961-966.
摘要:
回顾了GPS观测技术在区域地壳形变监测应用中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探讨了其发展趋势,重点介绍了块体负位错运动模型及其反演和地表位移场拟合推估及应变分析方法,展望了时空分析方法在地壳形变信息提取中的应用前景。
回顾了GPS观测技术在区域地壳形变监测应用中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探讨了其发展趋势,重点介绍了块体负位错运动模型及其反演和地表位移场拟合推估及应变分析方法,展望了时空分析方法在地壳形变信息提取中的应用前景。
2007, 32(11): 967-971.
摘要:
坐标基准的维持不仅要求有高精度的连续大地测量观测或定期复测,还要求采用合理的数据处理原则与方法。分析了不同平差方法对基准的影响,其中包括经典整体平差、序贯平差和自适应序贯平差。利用GPS监测网数据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当个别点位发生异常移动或变形时,序贯平差会使坐标基准产生实际的扭曲,而自适应序贯平差则能有效控制异常点位对平差基准的影响,保证了坐标基准的可靠性和现势性。
坐标基准的维持不仅要求有高精度的连续大地测量观测或定期复测,还要求采用合理的数据处理原则与方法。分析了不同平差方法对基准的影响,其中包括经典整体平差、序贯平差和自适应序贯平差。利用GPS监测网数据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当个别点位发生异常移动或变形时,序贯平差会使坐标基准产生实际的扭曲,而自适应序贯平差则能有效控制异常点位对平差基准的影响,保证了坐标基准的可靠性和现势性。
2007, 32(11): 972-974.
摘要:
对测量平差中的线性模型进行了综合分析,给出了四种基本的线性模型及其广义逆解;指出了许多已有的线性模型可归纳和顾及能够消除或减弱模型误差的平差模型,给出了简单的解法,指出应加强对现有线性模型的应用研究。
对测量平差中的线性模型进行了综合分析,给出了四种基本的线性模型及其广义逆解;指出了许多已有的线性模型可归纳和顾及能够消除或减弱模型误差的平差模型,给出了简单的解法,指出应加强对现有线性模型的应用研究。
2007, 32(11): 975-979.
摘要:
针对地球同步卫星(GEO)轨道面变化缓慢且能知道较准确近似值的特点,提出了镜面投影法。它以轨道面作对称面(镜面),将原观测站投影生成虚拟观测站;利用原站星距构成虚拟观测值。原观测值与虚拟观测值联合用于轨道参数估计,可以大大地增强观测几何结构,改善法方程状态,提高参数估值的精度。仿真计算的结果表明,新方法的效果明显。
针对地球同步卫星(GEO)轨道面变化缓慢且能知道较准确近似值的特点,提出了镜面投影法。它以轨道面作对称面(镜面),将原观测站投影生成虚拟观测站;利用原站星距构成虚拟观测值。原观测值与虚拟观测值联合用于轨道参数估计,可以大大地增强观测几何结构,改善法方程状态,提高参数估值的精度。仿真计算的结果表明,新方法的效果明显。
2007, 32(11): 980-987.
摘要:
阐述了大地水准面在大地测量学及相关地球科学中的科学意义、作用及其应用,提出了利用GPS技术结合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代替我国高程测定的思路,分析了目前地球重力场长波、中波和短波在计算cm级大地水准面中具备的条件,论述了确定1 cm精度城市和5 cm省级似大地水准面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及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我国cm级大地水准面确定中需解决的主要理论问题和若干关键技术,评述了我国局部大地水准面的主要进展和取得的成果。
阐述了大地水准面在大地测量学及相关地球科学中的科学意义、作用及其应用,提出了利用GPS技术结合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代替我国高程测定的思路,分析了目前地球重力场长波、中波和短波在计算cm级大地水准面中具备的条件,论述了确定1 cm精度城市和5 cm省级似大地水准面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及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我国cm级大地水准面确定中需解决的主要理论问题和若干关键技术,评述了我国局部大地水准面的主要进展和取得的成果。
2007, 32(11): 988-993.
摘要:
为了解决多代卫星测高数据之间的不协调问题,基于误差验后补偿理论,提出了将传统的交叉点平差整体解法简化为两步处理法,即首先使用条件平差法对交叉点观测方程进行平差计算,然后沿测高轨迹进行海面高滤波和推估。使用新方法可大大简化联合平差的计算过程,且有利于提高计算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规则和不规则的区域网和全球网交叉点平差问题都同样适用。实际算例证明了新方法的有效性。
为了解决多代卫星测高数据之间的不协调问题,基于误差验后补偿理论,提出了将传统的交叉点平差整体解法简化为两步处理法,即首先使用条件平差法对交叉点观测方程进行平差计算,然后沿测高轨迹进行海面高滤波和推估。使用新方法可大大简化联合平差的计算过程,且有利于提高计算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规则和不规则的区域网和全球网交叉点平差问题都同样适用。实际算例证明了新方法的有效性。
2007, 32(11): 994-997.
摘要:
总结了NS到H-Cell的科学涵义,同时结合海洋测量、数据库和产品化技术的相互影响,考察了目前的海图产品测绘的工序,按照水深测量与摄影测量技术的特点,提出了陆地与海洋NS、H-Cell的差异。设计了一个海洋测绘的调整工序,不仅提高了海图产品化的实时性,而且扩大了海洋测绘产品的多样性。
总结了NS到H-Cell的科学涵义,同时结合海洋测量、数据库和产品化技术的相互影响,考察了目前的海图产品测绘的工序,按照水深测量与摄影测量技术的特点,提出了陆地与海洋NS、H-Cell的差异。设计了一个海洋测绘的调整工序,不仅提高了海图产品化的实时性,而且扩大了海洋测绘产品的多样性。
2007, 32(11): 998-1000.
摘要:
利用描述混沌运动的Logistic方程的随机性取代常规的均匀分布的随机数发生器的随机性,并应用在产生“Tuned”模板的优化过程中,得到了最佳模板。经实际航空影像的试验表明,Logistic映射的引用可使模板用于影像纹理识别的性能有所提高。
利用描述混沌运动的Logistic方程的随机性取代常规的均匀分布的随机数发生器的随机性,并应用在产生“Tuned”模板的优化过程中,得到了最佳模板。经实际航空影像的试验表明,Logistic映射的引用可使模板用于影像纹理识别的性能有所提高。
2007, 32(11): 1001-1006.
摘要:
介绍了现行航空摄影测量加密的三种作业模式及其最基本的数学模型,利用自行研制的高精度航空摄影测量加密系统WuCAPS对带有POS数据的1∶2500~1∶60000各种摄影比例尺的覆盖多种地形的航摄影像实施加密,分析并比较了各种加密方法的加密精度。结果表明,三种加密方法均能满足我国现行航空摄影测量规范对航测生产的精度要求。并对如何选用合适的航空摄影测量加密方法对国家基础测绘、4D产品生产和基础地理信息的快速更新提出了建议。
介绍了现行航空摄影测量加密的三种作业模式及其最基本的数学模型,利用自行研制的高精度航空摄影测量加密系统WuCAPS对带有POS数据的1∶2500~1∶60000各种摄影比例尺的覆盖多种地形的航摄影像实施加密,分析并比较了各种加密方法的加密精度。结果表明,三种加密方法均能满足我国现行航空摄影测量规范对航测生产的精度要求。并对如何选用合适的航空摄影测量加密方法对国家基础测绘、4D产品生产和基础地理信息的快速更新提出了建议。
2007, 32(11): 1007-1010.
摘要:
遥感技术的发展还处于一个初级的阶段,有关遥感影像处理和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十分匮乏,还没有建立起适合遥感影像特点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基于此,提出了建立以像斑分析为基础的遥感影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并就多光谱/高光谱影像纹理分析的概念、方法、以像斑为基础的空间关系分析、分析过程中引入先验知识的方法及数据套合技术研究展开了讨论。
遥感技术的发展还处于一个初级的阶段,有关遥感影像处理和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十分匮乏,还没有建立起适合遥感影像特点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基于此,提出了建立以像斑分析为基础的遥感影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并就多光谱/高光谱影像纹理分析的概念、方法、以像斑为基础的空间关系分析、分析过程中引入先验知识的方法及数据套合技术研究展开了讨论。
2007, 32(11): 1011-1015.
摘要:
为了快速提取LIDAR点云中的地面点,生成高精度的DTM,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分辨率方向预测的LIDAR点云滤波方法。该方法首先构建多种分辨率数据集,然后基于方向预测法以分辨率由低到高的顺序逐层进行数据集的平滑处理,最后以最高分辨率数据集的平滑结果为基准标记原始LIDAR点云。本方法通过分析反距离权重插值模型的不足,利用改进的模型进行裸露地面点的插值,得到高精度的DTM。实验表明,本文方法能有效地滤除地物,并保持原有的地形特征,算法效率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为了快速提取LIDAR点云中的地面点,生成高精度的DTM,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分辨率方向预测的LIDAR点云滤波方法。该方法首先构建多种分辨率数据集,然后基于方向预测法以分辨率由低到高的顺序逐层进行数据集的平滑处理,最后以最高分辨率数据集的平滑结果为基准标记原始LIDAR点云。本方法通过分析反距离权重插值模型的不足,利用改进的模型进行裸露地面点的插值,得到高精度的DTM。实验表明,本文方法能有效地滤除地物,并保持原有的地形特征,算法效率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2007, 32(11): 1016-1021.
摘要:
论述了原选取模型控制表生成的数学基础,确立了该数学模型的“阶差等比”实质,生成了更为简洁的算法,并揭示了其内在的构造规律。
论述了原选取模型控制表生成的数学基础,确立了该数学模型的“阶差等比”实质,生成了更为简洁的算法,并揭示了其内在的构造规律。
2007, 32(11): 1022-1027.
摘要:
缩编更新是当前GIS多尺度数据库更新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针对我国国家1∶5万数据库更新工程的实际需求,研究分析了用较大比例尺新道路数据缩编更新较小比例尺道路数据的总体思路,提出了基于网眼密度的道路选取和顾及层次分析的道路匹配方法,实现了道路数据缩编更新的自动综合处理,并在1∶5万数据更新实践中进行了实验验证。
缩编更新是当前GIS多尺度数据库更新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针对我国国家1∶5万数据库更新工程的实际需求,研究分析了用较大比例尺新道路数据缩编更新较小比例尺道路数据的总体思路,提出了基于网眼密度的道路选取和顾及层次分析的道路匹配方法,实现了道路数据缩编更新的自动综合处理,并在1∶5万数据更新实践中进行了实验验证。
2007, 32(11): 1028-1033.
摘要:
阐述了分布式虚拟地理环境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现状,对当前分布式虚拟地理环境系统建设所面临的技术难点和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将对等网络技术引入到分布式虚拟地理环境系统的建设中。对现有的对等网络路由结构的适应性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分析,进而设计了一个适应于分布式虚拟地理环境服务的大规模对等网络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模拟测试和分析,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阐述了分布式虚拟地理环境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现状,对当前分布式虚拟地理环境系统建设所面临的技术难点和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将对等网络技术引入到分布式虚拟地理环境系统的建设中。对现有的对等网络路由结构的适应性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分析,进而设计了一个适应于分布式虚拟地理环境服务的大规模对等网络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模拟测试和分析,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007, 32(11): 1034-1041.
摘要:
在介绍与交通地理信息系统(GIS for transportation,GIS-T)相关的概念的基础上,归纳了GIS-T数据模型的发展和已经取得的主要成果,重点讨论了时空一体化GIS-T数据模型的基本框架。该模型着重解决了动态交通信息与道路网几何数据的一体化时空建模问题,并且进一步分析了GIS-T的基本技术方法,探讨了GIS-T的若干典型应用,并对该方向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在介绍与交通地理信息系统(GIS for transportation,GIS-T)相关的概念的基础上,归纳了GIS-T数据模型的发展和已经取得的主要成果,重点讨论了时空一体化GIS-T数据模型的基本框架。该模型着重解决了动态交通信息与道路网几何数据的一体化时空建模问题,并且进一步分析了GIS-T的基本技术方法,探讨了GIS-T的若干典型应用,并对该方向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2007, 32(11): 1042-1045.
摘要:
空间信息服务的响应时间是网络信息服务和分布式空间信息处理等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针对空间信息服务链的自动生成,基于关键路径法思想,定义了服务链关键路径、关键服务和服务时间余量的概念,建立了确定型和概率型响应时间计算模型,提出了顾及关键路径响应时间的服务优化组合算法,保证服务链的组合结果更好地满足响应时间约束。仿真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空间信息服务的响应时间是网络信息服务和分布式空间信息处理等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针对空间信息服务链的自动生成,基于关键路径法思想,定义了服务链关键路径、关键服务和服务时间余量的概念,建立了确定型和概率型响应时间计算模型,提出了顾及关键路径响应时间的服务优化组合算法,保证服务链的组合结果更好地满足响应时间约束。仿真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2007, 32(11): 1046-1049.
摘要:
探讨了户外增强现实技术与移动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模式,设计了户外增强现实地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重点研究了三维注册等若干关键技术,并实现了一个原型系统。
探讨了户外增强现实技术与移动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模式,设计了户外增强现实地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重点研究了三维注册等若干关键技术,并实现了一个原型系统。
2007, 32(11): 1050-1055.
摘要:
地理信息系统正处在空间分析系统步入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关键时期,及时总结GIS分析理论和技术体系,展望空间决策发展趋势是值得广大地学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在分析回顾空间分析理论和技术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总结了现状研究和应用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空间分析向空间决策支持技术发展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对空间决策支持系统未来的发展作出了几点思考,以期对空间决策支持技术发展提供指导。
地理信息系统正处在空间分析系统步入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关键时期,及时总结GIS分析理论和技术体系,展望空间决策发展趋势是值得广大地学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在分析回顾空间分析理论和技术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总结了现状研究和应用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空间分析向空间决策支持技术发展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对空间决策支持系统未来的发展作出了几点思考,以期对空间决策支持技术发展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