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 第28卷 第S1期
2003, 28(S1): 1-6.
摘要:
建设现代大地测量基准方面的进展主要表现在IGS服务和ITRF的系列精化,ITRF2000是ITRF中迄今最为精确、测站最为稠密的地面坐标参考框架;2001年推出新的WGS84,其成果标以WGS84(G1150)。考虑和顾及现代大地测量的特点,结合中国实际,我国现代大地测量基准应着重考虑四个方面的基本要素:高精度、涵盖全部陆海国土、三维、动态。建设我国现代大地测量基准是为用户在我国任何地点、任何时间提供及时、可靠、适用的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其任务应包括建立我国现代化的平面基准、高程基准和重力基准等。
建设现代大地测量基准方面的进展主要表现在IGS服务和ITRF的系列精化,ITRF2000是ITRF中迄今最为精确、测站最为稠密的地面坐标参考框架;2001年推出新的WGS84,其成果标以WGS84(G1150)。考虑和顾及现代大地测量的特点,结合中国实际,我国现代大地测量基准应着重考虑四个方面的基本要素:高精度、涵盖全部陆海国土、三维、动态。建设我国现代大地测量基准是为用户在我国任何地点、任何时间提供及时、可靠、适用的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其任务应包括建立我国现代化的平面基准、高程基准和重力基准等。
2003, 28(S1): 7-12.
摘要:
首先分析了利用影像进行变化检测的紧迫要求和存在的困难,接着对变化检测的方法进行分类,提出将影像配准与变化检测整体同步解求的思想和在此基础上进行三维变化检测的可能性,并在文中概要介绍和比较了各种变化检测的7种方法,最后展望了下一步应继续研究的方向。
首先分析了利用影像进行变化检测的紧迫要求和存在的困难,接着对变化检测的方法进行分类,提出将影像配准与变化检测整体同步解求的思想和在此基础上进行三维变化检测的可能性,并在文中概要介绍和比较了各种变化检测的7种方法,最后展望了下一步应继续研究的方向。
2003, 28(S1): 13-17,37.
摘要:
美德合作的GRACE计划可以利用卫星跟踪卫星技术(SST)获取有关地球重力场、大气和海洋等方面有史以来最为全面的信息。它们为广泛开展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资料。其中,GRACE提供的稳态的和时变的地球重力场数据可以反映地球内部构造、地表水体运动等地球物理信息,是GRACE目标的最重要的方面。本文深入探讨了GRACE卫星有效载荷对于研究地球重力场的贡献,并给出相应结论。
美德合作的GRACE计划可以利用卫星跟踪卫星技术(SST)获取有关地球重力场、大气和海洋等方面有史以来最为全面的信息。它们为广泛开展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资料。其中,GRACE提供的稳态的和时变的地球重力场数据可以反映地球内部构造、地表水体运动等地球物理信息,是GRACE目标的最重要的方面。本文深入探讨了GRACE卫星有效载荷对于研究地球重力场的贡献,并给出相应结论。
2003, 28(S1): 18-22.
摘要:
介绍了近年来应用部分超导重力仪观测研究地球动力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精密测定地球潮汐常数,研究大气和海洋潮汐信号,确定地球自由核章动参数和检测地球自由振荡等内容。
介绍了近年来应用部分超导重力仪观测研究地球动力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精密测定地球潮汐常数,研究大气和海洋潮汐信号,确定地球自由核章动参数和检测地球自由振荡等内容。
2003, 28(S1): 23-26.
摘要:
概述了我国大地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和地球重力场等基础建设的基本情况、需求分析与任务建议。提出我国空间大地网应由连续运行参考站、一级网、二级网和三级网组成;一、二等水准网复测和高程基准再定义;为精化大地水准面,要补测重力点和加测GPS/水准点。
概述了我国大地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和地球重力场等基础建设的基本情况、需求分析与任务建议。提出我国空间大地网应由连续运行参考站、一级网、二级网和三级网组成;一、二等水准网复测和高程基准再定义;为精化大地水准面,要补测重力点和加测GPS/水准点。
2003, 28(S1): 27-31.
摘要:
回顾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卫星定位连续运行站网(CORS)技术的发展历史,描述了这一技术当前发展的动态和特点,指出了中国当前发展这一技术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这一技术的若干建议和思路及建立区域参考站网、专业应用网和国家参考站网三种网络层次的概念,阐述了它们的关系,并建议以此思路来建立中国各层次卫星定位连续运行站网的建设运行规范。
回顾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卫星定位连续运行站网(CORS)技术的发展历史,描述了这一技术当前发展的动态和特点,指出了中国当前发展这一技术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这一技术的若干建议和思路及建立区域参考站网、专业应用网和国家参考站网三种网络层次的概念,阐述了它们的关系,并建议以此思路来建立中国各层次卫星定位连续运行站网的建设运行规范。
2003, 28(S1): 32-37.
摘要:
从GIS应用需求的角度,总结与分析了Voronoi图的基本性质,着重介绍了基于Voronoi图的空间分析方法与模型,包括地形分析、设施布局分析、数据概括和空间推理,并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从GIS应用需求的角度,总结与分析了Voronoi图的基本性质,着重介绍了基于Voronoi图的空间分析方法与模型,包括地形分析、设施布局分析、数据概括和空间推理,并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2003, 28(S1): 38-40.
摘要:
利用由Seaset、Geosat、ERS-1和Topex/Poseidon卫星测高结果解算的2'×2'重力资料进行重力场分离,提取与海底地形起伏相关的重力异常,结合5'×5'ETOPO5海底地形资料进行反演,得到了中国海及邻域2'×2'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海底地形结果。
利用由Seaset、Geosat、ERS-1和Topex/Poseidon卫星测高结果解算的2'×2'重力资料进行重力场分离,提取与海底地形起伏相关的重力异常,结合5'×5'ETOPO5海底地形资料进行反演,得到了中国海及邻域2'×2'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海底地形结果。
2003, 28(S1): 41-43,47.
摘要:
根据国家大地测量数据库系统的应用现状、当前数据库和系统集成技术、大地数据库系统的需求前景,提出了用空间数据库技术组织、存储、管理、检索大地测量成果,描述了大地数据库系统数据建模要求、网络数据库优化设计、网络数据库的实现技术和基于WebGIS的数据查询系统建设,实现了基于J2EE结构部署网络化的大地数据库系统。
根据国家大地测量数据库系统的应用现状、当前数据库和系统集成技术、大地数据库系统的需求前景,提出了用空间数据库技术组织、存储、管理、检索大地测量成果,描述了大地数据库系统数据建模要求、网络数据库优化设计、网络数据库的实现技术和基于WebGIS的数据查询系统建设,实现了基于J2EE结构部署网络化的大地数据库系统。
2003, 28(S1): 44-47.
摘要:
应用参数关系度量法、观测组关系度量法等系统病态性空间分析法,客观地分析出系统病态性的产生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弱了系统的病态性,保证了数码相机检校结果的可靠性。
应用参数关系度量法、观测组关系度量法等系统病态性空间分析法,客观地分析出系统病态性的产生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弱了系统的病态性,保证了数码相机检校结果的可靠性。
2003, 28(S1): 48-51.
摘要:
利用世界上第一个采用高低卫-卫跟踪技术的CHAMP重力卫星计划导出的全新的高精度全球长波重力场模型EIGEN-1S结果,根据二维高斯滤波原理,基于相同空域尺度对卫星重力结果和由卫星测高解算的几种版本的海洋重力异常数据进行了长波部分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海及其邻近海域卫星重力数据与卫星测高解算的海洋重力异常数据之间存在明显的偏差。
利用世界上第一个采用高低卫-卫跟踪技术的CHAMP重力卫星计划导出的全新的高精度全球长波重力场模型EIGEN-1S结果,根据二维高斯滤波原理,基于相同空域尺度对卫星重力结果和由卫星测高解算的几种版本的海洋重力异常数据进行了长波部分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海及其邻近海域卫星重力数据与卫星测高解算的海洋重力异常数据之间存在明显的偏差。
2003, 28(S1): 52-54.
摘要:
探讨了在卫星作为运载工具的情形下引力与惯性力的分离问题,指出了利用人造卫星采用内部观测与外部观测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地球外部重力场的基本原理。
探讨了在卫星作为运载工具的情形下引力与惯性力的分离问题,指出了利用人造卫星采用内部观测与外部观测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地球外部重力场的基本原理。
2003, 28(S1): 55-57.
摘要:
给出一种直接利用改进的Poisson积分确定Hotine函数的推导,其中不包括函数的零阶和一阶项。讨论了Hotine公式在陆地和海洋局部重力场逼近中的应用问题。
给出一种直接利用改进的Poisson积分确定Hotine函数的推导,其中不包括函数的零阶和一阶项。讨论了Hotine公式在陆地和海洋局部重力场逼近中的应用问题。
2003, 28(S1): 58-61,78.
摘要:
分析了GPS与INSAR数据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讨论了GPS与INSAR数据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探讨了利用GPS数据改善INSAR相位解缠算法,利用GPS与INSAR数据融合建立水汽模型和大气层延迟误差改正模型,以及GPS高时间分辨率和高平面位置精度与INSAR高空间分辨率和高高程变形精度有效统一的问题。
分析了GPS与INSAR数据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讨论了GPS与INSAR数据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探讨了利用GPS数据改善INSAR相位解缠算法,利用GPS与INSAR数据融合建立水汽模型和大气层延迟误差改正模型,以及GPS高时间分辨率和高平面位置精度与INSAR高空间分辨率和高高程变形精度有效统一的问题。
2003, 28(S1): 62-64.
摘要:
讨论了测量平差函数模型的几种形式——参数模型、非参数模型及半参数模型,分别论述了各种模型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半参数模型对于客观实际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
讨论了测量平差函数模型的几种形式——参数模型、非参数模型及半参数模型,分别论述了各种模型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半参数模型对于客观实际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
2003, 28(S1): 65-68.
摘要:
导出了航空重力测量偏心改正的实用计算公式,利用某航空重力测量实测数据,计算了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偏心改正,并对垂直加速度、厄特弗斯改正、水平加速度改正和空间改正的偏心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讨论了偏心改正对偏心距、姿态角的测定精度要求。
导出了航空重力测量偏心改正的实用计算公式,利用某航空重力测量实测数据,计算了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偏心改正,并对垂直加速度、厄特弗斯改正、水平加速度改正和空间改正的偏心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讨论了偏心改正对偏心距、姿态角的测定精度要求。
2003, 28(S1): 69-72,109.
摘要:
从平差基准的基本概念出发,说明动态大地测量的平差基准的意义和基准的数量,讨论动态高程系统的转换关系,建立等价于原观测值的坐标差与速率差的观测方程及基准方程,并通过分析说明,四维大地测量平差必须恰当地选取平差基准,才能得到具有参考价值的结果。
从平差基准的基本概念出发,说明动态大地测量的平差基准的意义和基准的数量,讨论动态高程系统的转换关系,建立等价于原观测值的坐标差与速率差的观测方程及基准方程,并通过分析说明,四维大地测量平差必须恰当地选取平差基准,才能得到具有参考价值的结果。
2003, 28(S1): 73-78.
摘要:
讨论了应用GPS测量重力点的大地高,从而获得地面点的扰动重力(或称纯重力异常)值这样新的重力边值条件,如何从理论与实际上确定重力场的问题。
讨论了应用GPS测量重力点的大地高,从而获得地面点的扰动重力(或称纯重力异常)值这样新的重力边值条件,如何从理论与实际上确定重力场的问题。
2003, 28(S1): 79-82,136.
摘要:
以"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科学工程项目产出的GPS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球坐标系下非连续变形算法对资料进一步做了形变计算,以此为基础,对我国大陆地块及其边界带运动与形变进行了分析。对GPS基准站的连续观测序列采用小波变换进行分解变换,分析了部分震例,探讨了GPS连续观测序列提取地震前兆的方法。
以"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科学工程项目产出的GPS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球坐标系下非连续变形算法对资料进一步做了形变计算,以此为基础,对我国大陆地块及其边界带运动与形变进行了分析。对GPS基准站的连续观测序列采用小波变换进行分解变换,分析了部分震例,探讨了GPS连续观测序列提取地震前兆的方法。
2003, 28(S1): 83-86.
摘要:
用高精度的现代日长观测结果、近20年的J2变化的结果和古地球自转结果,讨论了日长和J2变化的长期和长周期的主要特性,从理论和实测两方面分析了日长和J2变化的关系及其异同,认为J2变化的结果在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作用应予以重视,综合利用日长和J2将使这两种资料的潜力得以进一步发挥。
用高精度的现代日长观测结果、近20年的J2变化的结果和古地球自转结果,讨论了日长和J2变化的长期和长周期的主要特性,从理论和实测两方面分析了日长和J2变化的关系及其异同,认为J2变化的结果在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作用应予以重视,综合利用日长和J2将使这两种资料的潜力得以进一步发挥。
2003, 28(S1): 87-90.
摘要:
给出了球谐函数不含阶次(n,m)调制的递推公式,推导出非心引力矢量、引力张量的快速计算格式,给出了相应的算法。该算法优于传统正常化递推求和算法,减少了运算次数,使计算速度提高了5倍。对低轨卫星预报、卫星重力测量反演、动力法定轨等的响应时间都具有重要贡献。
给出了球谐函数不含阶次(n,m)调制的递推公式,推导出非心引力矢量、引力张量的快速计算格式,给出了相应的算法。该算法优于传统正常化递推求和算法,减少了运算次数,使计算速度提高了5倍。对低轨卫星预报、卫星重力测量反演、动力法定轨等的响应时间都具有重要贡献。
2003, 28(S1): 91-93.
摘要:
提出了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基准框架内改进与更新原有的大地坐标基准、高程基准和重力基准的建设道路及解决原则。
提出了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基准框架内改进与更新原有的大地坐标基准、高程基准和重力基准的建设道路及解决原则。
2003, 28(S1): 94-96.
摘要:
对精化区域大地水准面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便有关单位在精化区域大地水准面时进行参考。
对精化区域大地水准面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便有关单位在精化区域大地水准面时进行参考。
2003, 28(S1): 97-99.
摘要:
探讨了基于拟合误差方程病态的降维处理算法,以期得到稳定的解。该方法的本质是截尾正则化算法,并利用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方法非常有效。
探讨了基于拟合误差方程病态的降维处理算法,以期得到稳定的解。该方法的本质是截尾正则化算法,并利用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方法非常有效。
2003, 28(S1): 100-103.
摘要:
介绍了香港大地水准面HKGEOID-2000和深圳市高分辨率、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SZGEOID-2000。利用HKGEOID-2000和GPS椭球高求得的正常高与香港地区由三角高程测量得到的"正常高(或本地高)"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其差值的均方根为0.102m,标准差(STD)为±3.4cm。结合HKGEOID-2000、SZGEOID-2000和这两个大地水准面模型重复覆盖地区的高精度GPS水准数据,探测这两个大地水准面模型之间的差异和香港主要高程基准面(HKPD)与我国1956黄海高程基准面之间的系统偏差。
介绍了香港大地水准面HKGEOID-2000和深圳市高分辨率、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SZGEOID-2000。利用HKGEOID-2000和GPS椭球高求得的正常高与香港地区由三角高程测量得到的"正常高(或本地高)"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其差值的均方根为0.102m,标准差(STD)为±3.4cm。结合HKGEOID-2000、SZGEOID-2000和这两个大地水准面模型重复覆盖地区的高精度GPS水准数据,探测这两个大地水准面模型之间的差异和香港主要高程基准面(HKPD)与我国1956黄海高程基准面之间的系统偏差。
2003, 28(S1): 104-109.
摘要:
在介绍重力卫星发展计划的基础上,研究讨论了重力卫星上的主要有效载荷。从重力测量的基本原理出发,推导了卫星轨道高度、有效荷载的精度需求、所能恢复的重力场最大空间分辨率和相应重力场参数精度之间粗略的函数关系。最后利用推导的公式计算了CHAMP、GRACE、GOCE卫星上几种主要测量有效载荷的指标,并将推得的指标与CHAMP、GRACE、GOCE卫星设计的指标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两种指标在量级上一致的结论。
在介绍重力卫星发展计划的基础上,研究讨论了重力卫星上的主要有效载荷。从重力测量的基本原理出发,推导了卫星轨道高度、有效荷载的精度需求、所能恢复的重力场最大空间分辨率和相应重力场参数精度之间粗略的函数关系。最后利用推导的公式计算了CHAMP、GRACE、GOCE卫星上几种主要测量有效载荷的指标,并将推得的指标与CHAMP、GRACE、GOCE卫星设计的指标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两种指标在量级上一致的结论。
2003, 28(S1): 110-114.
摘要:
着重分析了我国新一代似大地水准面模型CQG2000的实际分辨率,给出了该模型的精度估计,得出总体分辨率为20km,精度为±0.4m;60%地区分辨率达到或优于10km,精度为±0.3m。介绍了目前精化大地水准面的国际先进水平,指出了进一步精化我国大地水准面的必要性和途径及有关问题。
着重分析了我国新一代似大地水准面模型CQG2000的实际分辨率,给出了该模型的精度估计,得出总体分辨率为20km,精度为±0.4m;60%地区分辨率达到或优于10km,精度为±0.3m。介绍了目前精化大地水准面的国际先进水平,指出了进一步精化我国大地水准面的必要性和途径及有关问题。
2003, 28(S1): 115-118.
摘要:
基于非线性同伦思想,提出了非线性最小二乘同伦方法,并推导出相应的GPS同伦非线性模型和算法。算例表明,对于精度较差的初始值,采用同伦非线性GPS伪距定位模型较线性最小二乘求解精度要好。
基于非线性同伦思想,提出了非线性最小二乘同伦方法,并推导出相应的GPS同伦非线性模型和算法。算例表明,对于精度较差的初始值,采用同伦非线性GPS伪距定位模型较线性最小二乘求解精度要好。
2003, 28(S1): 119-123.
摘要:
通过求解负荷勒夫数满足的微分方程的渐近解研究负荷勒夫数的渐近表达式。得出的结论比Farrell的经典结论精确一个数量级。
通过求解负荷勒夫数满足的微分方程的渐近解研究负荷勒夫数的渐近表达式。得出的结论比Farrell的经典结论精确一个数量级。
2003, 28(S1): 124-128.
摘要:
基于局部积分谱权综合法,选择国外重力场模型OSU91A和EGM96作为基础模型,利用中国地域20'×20'、15'×15'、10'×10'和5'×5'平均重力异常,解算了一组高分辨率地球重力场系列模型DQM2000,即DQM2000A、DQM2000B、DQM2000C和DQM2000D,其完整阶次分别为540、720、1080和2160,采用内部符合和外部检核的方法以评价新模型的精度。
基于局部积分谱权综合法,选择国外重力场模型OSU91A和EGM96作为基础模型,利用中国地域20'×20'、15'×15'、10'×10'和5'×5'平均重力异常,解算了一组高分辨率地球重力场系列模型DQM2000,即DQM2000A、DQM2000B、DQM2000C和DQM2000D,其完整阶次分别为540、720、1080和2160,采用内部符合和外部检核的方法以评价新模型的精度。
2003, 28(S1): 129-132.
摘要:
研究了三台高精度LCR弹簧重力仪(G589,ET20和ET21)在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的重力潮汐数据,在武汉国际重力潮汐基准系统中确定了该地区的重力潮汐参数。研究了海潮负荷问题,经海潮改正后的观测结果与理论值间存在较大差异,说明海潮模型的不确定性。讨论了气压和温度变化对重力观测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压重力导纳值随信号频率增加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可能存在"反变气压计"效应,而温度重力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长周期频段。
研究了三台高精度LCR弹簧重力仪(G589,ET20和ET21)在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的重力潮汐数据,在武汉国际重力潮汐基准系统中确定了该地区的重力潮汐参数。研究了海潮负荷问题,经海潮改正后的观测结果与理论值间存在较大差异,说明海潮模型的不确定性。讨论了气压和温度变化对重力观测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压重力导纳值随信号频率增加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可能存在"反变气压计"效应,而温度重力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长周期频段。
2003, 28(S1): 133-136.
摘要:
根据1995~2002年期间国家测绘局在我国新疆和南天山地区进行的多期GPS形变监测和地球动力学领域的合作研究获得的GPS观测资料,并结合中亚、天山地区的GPS连续跟踪站以及全球连续跟踪站数据,利用GAMIT/GLOBK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获得了较为详尽和准确的我国新疆和天山地区的地壳运动特征,并据此研究了塔里木块体和天山地区板内运动规律。
根据1995~2002年期间国家测绘局在我国新疆和南天山地区进行的多期GPS形变监测和地球动力学领域的合作研究获得的GPS观测资料,并结合中亚、天山地区的GPS连续跟踪站以及全球连续跟踪站数据,利用GAMIT/GLOBK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获得了较为详尽和准确的我国新疆和天山地区的地壳运动特征,并据此研究了塔里木块体和天山地区板内运动规律。
2003, 28(S1): 137-141.
摘要:
将卫星地面跟踪、高低卫星跟踪和低低卫星跟踪恢复重力场的原理进行统一,导出了两种能充分综合多种跟踪观测的卫星重力场恢复基本观测方程。在建立基本观测量与重力场参数的函数传输关系的基础上,对目前存在的重力场恢复算法给出了直观的解释,并以距离二次变率为重力场恢复的基本观测量,提出了一种能组合各种卫星跟踪观测量的动态/动力组合定轨和重力场恢复方法。
将卫星地面跟踪、高低卫星跟踪和低低卫星跟踪恢复重力场的原理进行统一,导出了两种能充分综合多种跟踪观测的卫星重力场恢复基本观测方程。在建立基本观测量与重力场参数的函数传输关系的基础上,对目前存在的重力场恢复算法给出了直观的解释,并以距离二次变率为重力场恢复的基本观测量,提出了一种能组合各种卫星跟踪观测量的动态/动力组合定轨和重力场恢复方法。
2003, 28(S1): 142-145.
摘要:
介绍了GPS监测网的布网方案、点位的选取、观测方案、数据处理方案等,并阐述了对两个监测网多期观测成果联合处理、分析的方法,给出了新疆及其天山地区板内块体相互运动变化的趋势。
介绍了GPS监测网的布网方案、点位的选取、观测方案、数据处理方案等,并阐述了对两个监测网多期观测成果联合处理、分析的方法,给出了新疆及其天山地区板内块体相互运动变化的趋势。
2003, 28(S1): 146-149.
摘要:
介绍了全国公路网差分GPS数据采集软件主要模块中的算法和流程,包括差分GPS定位算法、载波相位平滑算法、地物属性纪录、计算机时间与GPS接收机时间的同步、地物匹配及偏心改正算法等。
介绍了全国公路网差分GPS数据采集软件主要模块中的算法和流程,包括差分GPS定位算法、载波相位平滑算法、地物属性纪录、计算机时间与GPS接收机时间的同步、地物匹配及偏心改正算法等。
2003, 28(S1): 150-154.
摘要:
基于GPS观测约束下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青藏高原内部的应力状态,然后利用重力异常计算了青藏高原下上地幔对流产生的应力场,进而分析了地幔对流应力场对青藏高原区域构造过程的作用,并讨论了高原东_西向拉张的动力学机制及背景。
基于GPS观测约束下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青藏高原内部的应力状态,然后利用重力异常计算了青藏高原下上地幔对流产生的应力场,进而分析了地幔对流应力场对青藏高原区域构造过程的作用,并讨论了高原东_西向拉张的动力学机制及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