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38卷 第8期
2013, 38(8): 883-887.
摘要:
给出了顾及电离层二阶项和三阶项延迟改正的非差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模型。利用全球均匀分布的38个IGS跟踪站,对比分析了不同纬度、不同电离层环境下电离层高阶项延迟对GNSS观测值以及静态PPP解算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电离层高阶项延迟对低纬度地区的静态PPP的定位结果影响最为显著,可达3~5mm;而对高、中纬度的影响则较小,分别为亚mm和mm级水平;且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南北(N)方向,呈向南偏移的趋势,尤其是在低纬度地区,该分量可达3mm以上,是E方向和U方向的2~3倍。此外,电离层活跃程度对定位结果也有一定影响,其活跃期影响值相对于平静期影响...
给出了顾及电离层二阶项和三阶项延迟改正的非差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模型。利用全球均匀分布的38个IGS跟踪站,对比分析了不同纬度、不同电离层环境下电离层高阶项延迟对GNSS观测值以及静态PPP解算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电离层高阶项延迟对低纬度地区的静态PPP的定位结果影响最为显著,可达3~5mm;而对高、中纬度的影响则较小,分别为亚mm和mm级水平;且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南北(N)方向,呈向南偏移的趋势,尤其是在低纬度地区,该分量可达3mm以上,是E方向和U方向的2~3倍。此外,电离层活跃程度对定位结果也有一定影响,其活跃期影响值相对于平静期影响...
2013, 38(8): 888-891.
摘要:
描述了高阶电离层误差对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的影响公式,并通过实验分析了该误差对PPP静动态定位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改正电离层高阶项误差可以mm级提高PPP静动态定位精度和缩短动态定位的收敛时间。
描述了高阶电离层误差对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的影响公式,并通过实验分析了该误差对PPP静动态定位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改正电离层高阶项误差可以mm级提高PPP静动态定位精度和缩短动态定位的收敛时间。
2013, 38(8): 892-896.
摘要:
利用精密单点定位方法求取对流层斜路径方向的水汽含量,并用COSMIC掩星数据反算出的水汽密度值作为层析迭代的初始值,联合高斯加权距离拟合法进行三维水汽反演。对香港地区3d的GPS数据及相应的掩星数据进行试算,得到的水汽斜路径含量反演值与实测值差值小于0.87mm。将层析得到的水汽密度值与Radiosonde探空数据进行比较,二者差值的RMS小于1.1g.m-3,从而验证了该水汽三维层析方法的可行性。
利用精密单点定位方法求取对流层斜路径方向的水汽含量,并用COSMIC掩星数据反算出的水汽密度值作为层析迭代的初始值,联合高斯加权距离拟合法进行三维水汽反演。对香港地区3d的GPS数据及相应的掩星数据进行试算,得到的水汽斜路径含量反演值与实测值差值小于0.87mm。将层析得到的水汽密度值与Radiosonde探空数据进行比较,二者差值的RMS小于1.1g.m-3,从而验证了该水汽三维层析方法的可行性。
2013, 38(8): 897-901.
摘要: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轨卫星共有13颗,处于试运行阶段,亚太地区已经具备了实时定位能力。首先,根据武汉地区的实测数据,初步分析当前系统卫星的可见性。然后,针对北斗系统短基线相对定位,提出了合适的模糊度搜索算法。根据武汉地区的北斗/GPS双系统实测数据,进行北斗系统单历元模糊度固定及基线解算,并将模糊度固定结果及基线解算精度与GPS系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于15km以下的短基线,北斗系统单历元模糊度固定成功率超过80%;单历元基线解算精度比GPS系统稍低,在平面方向可达3cm,高程方向可达6cm。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轨卫星共有13颗,处于试运行阶段,亚太地区已经具备了实时定位能力。首先,根据武汉地区的实测数据,初步分析当前系统卫星的可见性。然后,针对北斗系统短基线相对定位,提出了合适的模糊度搜索算法。根据武汉地区的北斗/GPS双系统实测数据,进行北斗系统单历元模糊度固定及基线解算,并将模糊度固定结果及基线解算精度与GPS系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于15km以下的短基线,北斗系统单历元模糊度固定成功率超过80%;单历元基线解算精度比GPS系统稍低,在平面方向可达3cm,高程方向可达6cm。
2013, 38(8): 902-906.
摘要:
探讨了SST-HL模式下利用卫星均值加速度反演地球重力场的实用解算模型,给出了抑制卫星均值加速度高频误差的滤波方法和具体数据处理方案。采用61d的GOCE几何法轨道和加速度计数据,在Kaula正则化约束条件下求解了100阶次的重力场模型WHU-GOCE-SST01S(RE),结果表明其整体精度优于EIGEN-CHAMP03S和GO_CONS_GCF_2_TIM_R1模型,验证了所提数据处理方法的有效性。
探讨了SST-HL模式下利用卫星均值加速度反演地球重力场的实用解算模型,给出了抑制卫星均值加速度高频误差的滤波方法和具体数据处理方案。采用61d的GOCE几何法轨道和加速度计数据,在Kaula正则化约束条件下求解了100阶次的重力场模型WHU-GOCE-SST01S(RE),结果表明其整体精度优于EIGEN-CHAMP03S和GO_CONS_GCF_2_TIM_R1模型,验证了所提数据处理方法的有效性。
2013, 38(8): 907-910.
摘要:
在能量守恒法和短弧长积分法的基础上,利用Fortran程序语言编写了两套计算程序,分别利用两种方法计算了62d的GOCE轨道得到Model_ENG(能量法)和Model_SAC1(短弧长积分法)两组模型,利用短弧长积分法计算了近1a的GOCE轨道得到Model_SAC2。对两种方法反演的结果,以及利用其他低轨卫星反演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短弧长积分法的精度要高于能量守恒法,Model_SAC2精度高于EIGEN-champ03s和90dGRACE轨道反演的模型Model_GRA,并且在30阶以前与国际上反演的GOCE-only模型GO_CONS_GCF_2_TIM_R3精度一致。
在能量守恒法和短弧长积分法的基础上,利用Fortran程序语言编写了两套计算程序,分别利用两种方法计算了62d的GOCE轨道得到Model_ENG(能量法)和Model_SAC1(短弧长积分法)两组模型,利用短弧长积分法计算了近1a的GOCE轨道得到Model_SAC2。对两种方法反演的结果,以及利用其他低轨卫星反演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短弧长积分法的精度要高于能量守恒法,Model_SAC2精度高于EIGEN-champ03s和90dGRACE轨道反演的模型Model_GRA,并且在30阶以前与国际上反演的GOCE-only模型GO_CONS_GCF_2_TIM_R3精度一致。
2013, 38(8): 911-915.
摘要:
利用上海佘山站和乌鲁木齐南山站历年所参与的IVS联测数据进行了地球定向参数(Earth orienta-tion parameters,EOP)解算,结果表明,其精度与IERS EOP序列相当,两站单基线测定UT1的当前水平处于国际中等,但随着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两站EOP观测精度在逐年提高。此外,2011年佘山站所参与的IVSUT1加强观测的UT1解算精度,以及两站参与国际EOP联测的解算精度都可以满足火星卫星百米量级定位精度对UT1的需求。
利用上海佘山站和乌鲁木齐南山站历年所参与的IVS联测数据进行了地球定向参数(Earth orienta-tion parameters,EOP)解算,结果表明,其精度与IERS EOP序列相当,两站单基线测定UT1的当前水平处于国际中等,但随着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两站EOP观测精度在逐年提高。此外,2011年佘山站所参与的IVSUT1加强观测的UT1解算精度,以及两站参与国际EOP联测的解算精度都可以满足火星卫星百米量级定位精度对UT1的需求。
2013, 38(8): 916-919.
摘要:
针对LS+AR模型在日长变化预报过程中存在的端部效应现象,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日长变化的序列进行外推,形成一个新的序列,用这个新序列求得LS模型的系数,然后再用LS+AR模型对日长变化原始序列进行预报。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端部效应改正的LS+AR模型与LS+AR模型相比,在日长变化的预报精度上有一定的改善,尤其在跨度为中长期时改善更为明显。
针对LS+AR模型在日长变化预报过程中存在的端部效应现象,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日长变化的序列进行外推,形成一个新的序列,用这个新序列求得LS模型的系数,然后再用LS+AR模型对日长变化原始序列进行预报。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端部效应改正的LS+AR模型与LS+AR模型相比,在日长变化的预报精度上有一定的改善,尤其在跨度为中长期时改善更为明显。
2013, 38(8): 920-924.
摘要:
地面锚固站能够有效解决自主定轨中存在的星座整体旋转问题,但由于星地链路存在电离层延迟、对流层延迟等较大的测距系统误差,引入锚固站后的自主定轨精度较差。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地面锚固站时序差分测量方法,利用短时间内导航卫星星地链路测距系统误差变化较小的原理,对同一测距链路前后不同观测历元的测距值进行差分。仿真结果表明,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地面锚固站单历元差分观测或者一个地面锚固站多历元差分测量可以有效抑制星座的整体旋转,且差分测量较直接测量方法有更高的自主定轨精度。
地面锚固站能够有效解决自主定轨中存在的星座整体旋转问题,但由于星地链路存在电离层延迟、对流层延迟等较大的测距系统误差,引入锚固站后的自主定轨精度较差。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地面锚固站时序差分测量方法,利用短时间内导航卫星星地链路测距系统误差变化较小的原理,对同一测距链路前后不同观测历元的测距值进行差分。仿真结果表明,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地面锚固站单历元差分观测或者一个地面锚固站多历元差分测量可以有效抑制星座的整体旋转,且差分测量较直接测量方法有更高的自主定轨精度。
2013, 38(8): 925-929.
摘要:
针对现有方差-协方差分量估计(variance-covariance component estimation,VCE)理论存在的问题,通过引入间接平差的平差因子概念,定义并研究了基于概括平差模型的概括平差因子、概括闭合差及其方差阵,进而利用二次期望公式提出了基于概括平差因子的VCE新方法。该方法适用于概括平差模型所归纳的4种函数模型形式,并通过概括平差因子揭示了平差函数模型与VCE是否存在解析估计形式的关系。实例计算结果表明,现有迭代型VCE方法改变了LS估计量的统计性质,而VCE新方法解析估计具有LS统计性质,且无需初值。
针对现有方差-协方差分量估计(variance-covariance component estimation,VCE)理论存在的问题,通过引入间接平差的平差因子概念,定义并研究了基于概括平差模型的概括平差因子、概括闭合差及其方差阵,进而利用二次期望公式提出了基于概括平差因子的VCE新方法。该方法适用于概括平差模型所归纳的4种函数模型形式,并通过概括平差因子揭示了平差函数模型与VCE是否存在解析估计形式的关系。实例计算结果表明,现有迭代型VCE方法改变了LS估计量的统计性质,而VCE新方法解析估计具有LS统计性质,且无需初值。
2013, 38(8): 930-934.
摘要:
为削弱海上对流层延迟对高精度海道测量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分改正思想的对流层延迟估计方法。首先,以Saastamoinen模型作为先验值,采用精密单点定位技术估算对流层改正量。将天顶延迟的剩余误差作为待定参数,用Kalman滤波估计对流层的残余量;然后,分别估计基准站和移动站的对流层延迟,作为差分计算的初值代入差分解算模型中,从而求得海上移动站的精确位置。实测数据表明,相对于常规动态解,基于对流层差分改正的定位技术改善了移动站的定位精度,其中,垂直方向的精度提高了17.6%。
为削弱海上对流层延迟对高精度海道测量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分改正思想的对流层延迟估计方法。首先,以Saastamoinen模型作为先验值,采用精密单点定位技术估算对流层改正量。将天顶延迟的剩余误差作为待定参数,用Kalman滤波估计对流层的残余量;然后,分别估计基准站和移动站的对流层延迟,作为差分计算的初值代入差分解算模型中,从而求得海上移动站的精确位置。实测数据表明,相对于常规动态解,基于对流层差分改正的定位技术改善了移动站的定位精度,其中,垂直方向的精度提高了17.6%。
2013, 38(8): 935-939.
摘要:
运用GIS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建立了一个街区尺度毒气扩散过程高分辨率建模、模拟的框架模型,探讨了街区下垫面快速建模、空间连续场表达、扩散过程模拟与可视化等关键技术,对建筑物扰动下近地面浓度扩散的过程及特性进行了模拟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GIS和CFD模型的耦合应用,能够较好地揭示建筑群中气云扩散和浓度时空分布的特征;近地面气云输运受建筑物布局影响显著,建筑物周围毒气浓度同该处源距、方位、高度以及来流风向偏离程度存在密切联系,泄漏停止后建筑群中气云滞留时间较长,对人群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运用GIS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建立了一个街区尺度毒气扩散过程高分辨率建模、模拟的框架模型,探讨了街区下垫面快速建模、空间连续场表达、扩散过程模拟与可视化等关键技术,对建筑物扰动下近地面浓度扩散的过程及特性进行了模拟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GIS和CFD模型的耦合应用,能够较好地揭示建筑群中气云扩散和浓度时空分布的特征;近地面气云输运受建筑物布局影响显著,建筑物周围毒气浓度同该处源距、方位、高度以及来流风向偏离程度存在密切联系,泄漏停止后建筑群中气云滞留时间较长,对人群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2013, 38(8): 940-944.
摘要:
探讨了一种利用重心模型进行时空演化模式定量化表达的方法,并以湖南省1983~1992年疟疾发病空间分布数据为例,通过计算每年度疟疾重心坐标,生成疟疾重心转移曲线,定量地表达湖南省疟疾的时空演化过程。将此方法结果与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基本一致。多尺度的重心转移曲线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的尺度效应不明显。
探讨了一种利用重心模型进行时空演化模式定量化表达的方法,并以湖南省1983~1992年疟疾发病空间分布数据为例,通过计算每年度疟疾重心坐标,生成疟疾重心转移曲线,定量地表达湖南省疟疾的时空演化过程。将此方法结果与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基本一致。多尺度的重心转移曲线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的尺度效应不明显。
2013, 38(8): 945-949.
摘要:
在现有GIS点状要素综合选取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两种具有相关关系的GIS要素,综合考虑它们的空间与属性信息,运用重力模型对要素间的相关性进行评价,提出惯性选取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重力模型可以很好地集成地理目标的空间与属性信息,定量描述不同要素之间的相关性;采取惯性选取的方法不仅可以保持目标综合前后空间结构的一致性,而且可以顾及不同地理要素相关性对目标选取的影响。
在现有GIS点状要素综合选取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两种具有相关关系的GIS要素,综合考虑它们的空间与属性信息,运用重力模型对要素间的相关性进行评价,提出惯性选取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重力模型可以很好地集成地理目标的空间与属性信息,定量描述不同要素之间的相关性;采取惯性选取的方法不仅可以保持目标综合前后空间结构的一致性,而且可以顾及不同地理要素相关性对目标选取的影响。
2013, 38(8): 950-953.
摘要:
分析了公众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自发式地理信息的研究现状,探讨了网络环境下公众用户使用自发式地理信息进行交互式制图的需求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公众参与式的在线地图制图服务原型系统,并将其应用于深圳基础空间信息平台相关项目。
分析了公众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自发式地理信息的研究现状,探讨了网络环境下公众用户使用自发式地理信息进行交互式制图的需求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公众参与式的在线地图制图服务原型系统,并将其应用于深圳基础空间信息平台相关项目。
2013, 38(8): 954-957.
摘要:
在已知起止点时间和位置及最大速度的条件下,针对移动对象的时空不确定性,利用全概率公式构建了定向移动的概率模型。首先,根据起止点时间和位置计算平均速度(即能到达目的地的最小速度),并在最小与最大速度之间随机离散出若干速度点,同时假设随机速度变量服从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然后,对任一速度值计算移动对象的可达范围及其几何概型,即在该速度取值条件下移动对象的条件概率。最后,在速度概率与基于速度条件的几何概率基础上,利用全概率原理能计算定向移动的时空概率分布。实验结果表明,随最大速度的增大,该概率的方差具有收敛性和稳定性,不同于已有概率模型的方差的分散性。
在已知起止点时间和位置及最大速度的条件下,针对移动对象的时空不确定性,利用全概率公式构建了定向移动的概率模型。首先,根据起止点时间和位置计算平均速度(即能到达目的地的最小速度),并在最小与最大速度之间随机离散出若干速度点,同时假设随机速度变量服从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然后,对任一速度值计算移动对象的可达范围及其几何概型,即在该速度取值条件下移动对象的条件概率。最后,在速度概率与基于速度条件的几何概率基础上,利用全概率原理能计算定向移动的时空概率分布。实验结果表明,随最大速度的增大,该概率的方差具有收敛性和稳定性,不同于已有概率模型的方差的分散性。
2013, 38(8): 958-962.
摘要:
从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地质灾害现象及其数据特征,提出了一种一体化的面向对象时空数据概念模型,由空间要素模型、空间实体模型及时空对象模型组成。以此数据模型为基础,通过分析地质灾害时空变化过程,设计了一种有效的对象状态存储和时空过程表达机制,对地质灾害时空对象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状态进行统一的表达。
从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地质灾害现象及其数据特征,提出了一种一体化的面向对象时空数据概念模型,由空间要素模型、空间实体模型及时空对象模型组成。以此数据模型为基础,通过分析地质灾害时空变化过程,设计了一种有效的对象状态存储和时空过程表达机制,对地质灾害时空对象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状态进行统一的表达。
2013, 38(8): 963-968.
摘要:
针对传统空间分析技术不易发掘多源、海量滑坡数据中隐藏的模式、趋势和关系等问题,以三峡库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提取滑坡孕灾环境和影响因素信息,进而利用动态构建算法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定量预测滑坡空间易发性,生成滑坡易发性分区图。采用成功率曲线分析预测结果,三层BP神经网络的预测精度达到89.75%,预测结果与野外调查实际情况吻合较好。
针对传统空间分析技术不易发掘多源、海量滑坡数据中隐藏的模式、趋势和关系等问题,以三峡库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提取滑坡孕灾环境和影响因素信息,进而利用动态构建算法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定量预测滑坡空间易发性,生成滑坡易发性分区图。采用成功率曲线分析预测结果,三层BP神经网络的预测精度达到89.75%,预测结果与野外调查实际情况吻合较好。
2013, 38(8): 969-972.
摘要:
多模态图像的配准是当前图像配准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由于灰度特性的非线性改变,在多模态图像的区域或特征之间确立有效的相似性测度是其主要难题。本文通过分析多模态图像的梯度特性,提出了以梯度向量夹角为配准依据、以梯度模为权重的梯度一致性算子,作为多模态图像区域配准的相似性测度,并将其应用于中波红外与可见光图像的配准。
多模态图像的配准是当前图像配准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由于灰度特性的非线性改变,在多模态图像的区域或特征之间确立有效的相似性测度是其主要难题。本文通过分析多模态图像的梯度特性,提出了以梯度向量夹角为配准依据、以梯度模为权重的梯度一致性算子,作为多模态图像区域配准的相似性测度,并将其应用于中波红外与可见光图像的配准。
2013, 38(8): 973-977.
摘要:
推扫式高光谱传感器与其集成的定位定向系统(简称为POS系统)间的视准轴偏差是其影像直接对地目标定位的主要误差源之一。由于垂直下视推扫式高光谱影像连接点间构网强度较弱,不能够进行严密的光束法平差检校,本文将POS系统解算的外方位元素作为只含有系统误差的观测值,建立视准轴和位置偏差简单的光束法平差检校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检校模型可靠有效,实验区经检校后的直接对地目标定位精度显著提高,其平面中误差约1.4m(约4个像元),高程中误差约4.4m(约13像元)。
推扫式高光谱传感器与其集成的定位定向系统(简称为POS系统)间的视准轴偏差是其影像直接对地目标定位的主要误差源之一。由于垂直下视推扫式高光谱影像连接点间构网强度较弱,不能够进行严密的光束法平差检校,本文将POS系统解算的外方位元素作为只含有系统误差的观测值,建立视准轴和位置偏差简单的光束法平差检校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检校模型可靠有效,实验区经检校后的直接对地目标定位精度显著提高,其平面中误差约1.4m(约4个像元),高程中误差约4.4m(约13像元)。
2013, 38(8): 978-982.
摘要:
讨论了利用遥感影像光谱、纹理等多种特征信息的多核函数组合方式,给出了多特征空间差分核函数的构建方法,设计了多特征差分核支持向量机变化检测算法,该算法能够实现联合类别样本加权和遥感影像多种变化类别信息的直接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综合利用多种特征信息,检测精度明显高于传统方法,有利于提取小样本的变化信息,避免了以往检测方法需要确定变化阈值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讨论了利用遥感影像光谱、纹理等多种特征信息的多核函数组合方式,给出了多特征空间差分核函数的构建方法,设计了多特征差分核支持向量机变化检测算法,该算法能够实现联合类别样本加权和遥感影像多种变化类别信息的直接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综合利用多种特征信息,检测精度明显高于传统方法,有利于提取小样本的变化信息,避免了以往检测方法需要确定变化阈值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2013, 38(8): 983-987.
摘要:
首先,对参考影像和待去云影像上的云覆盖区域进行检测和掩膜;然后,对掩膜后的参考影像进行ISODATA聚类,并建立各个类别参考影像到待去云影像灰度值的线性回归方程;再对待去云影像上的云覆盖区域,依据参考影像上的灰度值进行最小距离方法分类,划分到聚类形成的各个类别之中;最后,依据各个类别回归方程进行灰度值预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进行云区的检测和去除,预测精度相比传统方法有较大提高。
首先,对参考影像和待去云影像上的云覆盖区域进行检测和掩膜;然后,对掩膜后的参考影像进行ISODATA聚类,并建立各个类别参考影像到待去云影像灰度值的线性回归方程;再对待去云影像上的云覆盖区域,依据参考影像上的灰度值进行最小距离方法分类,划分到聚类形成的各个类别之中;最后,依据各个类别回归方程进行灰度值预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进行云区的检测和去除,预测精度相比传统方法有较大提高。
2013, 38(8): 988-992.
摘要:
针对高光谱遥感影像线性特征提取方法易导致信息丢失和失真的特点,在最小噪声分离(MNF)变换的基础上,引入核方法,提出核最小噪声分离(KMNF)变换高光谱影像非线性特征提取方法。Cuprite矿区AVIRIS数据实验结果表明,样本个数对KMNF特征提取的结果影响很小,较少的样本即可达到较多样本时特征提取的效果;KMNF特征提取体现了高光谱影像的非线性特征,KMNF特征提取后的影像可获得优于MNF特征提取的端元提取效果。
针对高光谱遥感影像线性特征提取方法易导致信息丢失和失真的特点,在最小噪声分离(MNF)变换的基础上,引入核方法,提出核最小噪声分离(KMNF)变换高光谱影像非线性特征提取方法。Cuprite矿区AVIRIS数据实验结果表明,样本个数对KMNF特征提取的结果影响很小,较少的样本即可达到较多样本时特征提取的效果;KMNF特征提取体现了高光谱影像的非线性特征,KMNF特征提取后的影像可获得优于MNF特征提取的端元提取效果。
2013, 38(8): 993-997.
摘要:
针对路面裂缝识别精度和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精确快速检测路面破损图像的跨尺度识别方法。在影像的空间域中,将路面影像根据一定的阈值分为若干个不同尺度的特征影像,根据不同路面损伤影像特性选择若干最佳损伤识别尺度影像有效叠加为跨尺度影像模型,设计了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machine,SVM)的"1Vm"道路损伤影像裂缝模式识别器,可以有效提取细裂缝和粗裂缝。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提高了路面破损图像识别的精度和效率,能快速准确地识别出路面损伤的程度和范围。
针对路面裂缝识别精度和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精确快速检测路面破损图像的跨尺度识别方法。在影像的空间域中,将路面影像根据一定的阈值分为若干个不同尺度的特征影像,根据不同路面损伤影像特性选择若干最佳损伤识别尺度影像有效叠加为跨尺度影像模型,设计了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machine,SVM)的"1Vm"道路损伤影像裂缝模式识别器,可以有效提取细裂缝和粗裂缝。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提高了路面破损图像识别的精度和效率,能快速准确地识别出路面损伤的程度和范围。
2013, 38(8): 998-1002.
摘要:
利用多谱勒谱参数检测破碎海浪,提出了一种基于稳态海浪谱模型的判决门限获取方法。利用判决门限获知多谱勒谱对应的海浪是否发生破碎,从而得到海洋中破碎发生的时间和位置。实测数据表明,检测结果与传统碎波统计方法建立的破碎库高度一致。将检测结果应用于海浪参数提取算法,对破碎发生位置提取的海浪参数进行算法修正后,得到的有效浪高和平均海浪周期的误差明显下降,进一步验证了此检测算法的可靠性。
利用多谱勒谱参数检测破碎海浪,提出了一种基于稳态海浪谱模型的判决门限获取方法。利用判决门限获知多谱勒谱对应的海浪是否发生破碎,从而得到海洋中破碎发生的时间和位置。实测数据表明,检测结果与传统碎波统计方法建立的破碎库高度一致。将检测结果应用于海浪参数提取算法,对破碎发生位置提取的海浪参数进行算法修正后,得到的有效浪高和平均海浪周期的误差明显下降,进一步验证了此检测算法的可靠性。
2013, 38(8): 1003-1008.
摘要:
利用海气耦合辐射传输模型(COART)模拟粗糙表面不同观测几何的离水辐射亮度和恰水面之下上行辐射亮度,研究了离水辐射亮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恰水面之下上行辐射亮度透射系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粗糙表面对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恰水面之下上行、下行辐照度随入射光太阳天顶角的增加而减小,这种衰减特征与入射光太阳天顶角的余弦值呈线性关系。离水辐射亮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明显且该特征不受风生粗糙表面的影响。离水辐射亮度随观测天顶角的变化规律可用天顶角的一元三次方程拟合。水平海面恰水面之下上行辐射亮度透射系数不因观测方位角的变化而变化,随观测天顶角的增加透射系数减小,并与观测天顶角正切值的平方线性相关。粗...
利用海气耦合辐射传输模型(COART)模拟粗糙表面不同观测几何的离水辐射亮度和恰水面之下上行辐射亮度,研究了离水辐射亮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恰水面之下上行辐射亮度透射系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粗糙表面对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恰水面之下上行、下行辐照度随入射光太阳天顶角的增加而减小,这种衰减特征与入射光太阳天顶角的余弦值呈线性关系。离水辐射亮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明显且该特征不受风生粗糙表面的影响。离水辐射亮度随观测天顶角的变化规律可用天顶角的一元三次方程拟合。水平海面恰水面之下上行辐射亮度透射系数不因观测方位角的变化而变化,随观测天顶角的增加透射系数减小,并与观测天顶角正切值的平方线性相关。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