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 第27卷 第6期
2002, 27(6): 551-554,559.
摘要:
介绍了武汉HR/LL站的建立和构成,探讨了CHAMP任务的应用前景,并比较了IGS武汉站和CHAMP武汉站的相关功能。
介绍了武汉HR/LL站的建立和构成,探讨了CHAMP任务的应用前景,并比较了IGS武汉站和CHAMP武汉站的相关功能。
2002, 27(6): 555-559.
摘要:
介绍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方位参数求解的严格几何模型,该模型采用了基于平行光投影的三步变换的方法。第一步是将三维空间经过相似变换缩小至影像空间,再将其以平行光投影至一个水平面上(仿射变换),最后将其变换至原始倾斜影像。同时对许多分辨率为10m、3m与1m的影像进行了试验,结果验证了新模型的正确性。
介绍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方位参数求解的严格几何模型,该模型采用了基于平行光投影的三步变换的方法。第一步是将三维空间经过相似变换缩小至影像空间,再将其以平行光投影至一个水平面上(仿射变换),最后将其变换至原始倾斜影像。同时对许多分辨率为10m、3m与1m的影像进行了试验,结果验证了新模型的正确性。
2002, 27(6): 560-565.
摘要:
提出了一种点状要素自动注记的整体最优解的解决方案,其核心算法采用具有全局搜索特性的遗传算法,可以获取点状要素注记配置的(近似)全局最优解。
提出了一种点状要素自动注记的整体最优解的解决方案,其核心算法采用具有全局搜索特性的遗传算法,可以获取点状要素注记配置的(近似)全局最优解。
2002, 27(6): 566-571.
摘要:
利用共线方程和二维DLT之间的对应关系导出了由二维DLT的8个参数表达的主纵线方程式,讨论了主点初值的求解方法,给出了单张像片摄像机参数分解不惟一性及临界序列的证明。详细推导了利用二维DLT参数分解摄像机外方位元素初值的实用算法,论述了利用光束法平差进行摄像机标定的数学模型。实际图像数据实验取得了很好的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摄像机标定算法的可行性。
利用共线方程和二维DLT之间的对应关系导出了由二维DLT的8个参数表达的主纵线方程式,讨论了主点初值的求解方法,给出了单张像片摄像机参数分解不惟一性及临界序列的证明。详细推导了利用二维DLT参数分解摄像机外方位元素初值的实用算法,论述了利用光束法平差进行摄像机标定的数学模型。实际图像数据实验取得了很好的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摄像机标定算法的可行性。
2002, 27(6): 572-577.
摘要:
提出了多光谱图像像元特征矢量之间的极小互相关系数、极大互相关系数及互相关差值和相关密度的概念。在对模拟图像进行矢量相关分析及其对边缘提取的有效性分析基础上,提出对多光谱图像采取像元特征矢量相关分析并提取边缘信息的方法,对TM图像进行试验分析的结果说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提出了多光谱图像像元特征矢量之间的极小互相关系数、极大互相关系数及互相关差值和相关密度的概念。在对模拟图像进行矢量相关分析及其对边缘提取的有效性分析基础上,提出对多光谱图像采取像元特征矢量相关分析并提取边缘信息的方法,对TM图像进行试验分析的结果说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2002, 27(6): 578-581,590.
摘要:
阐述了摄影地质编录原理及其系统工作流程,并研究了硐室的摄影地质编录的精度。研究表明,硐室数字影像展示图足以满足作为编录底图的精度要求;摄影测量能够达到测定地质产状要素的精度要求。
阐述了摄影地质编录原理及其系统工作流程,并研究了硐室的摄影地质编录的精度。研究表明,硐室数字影像展示图足以满足作为编录底图的精度要求;摄影测量能够达到测定地质产状要素的精度要求。
2002, 27(6): 582-585.
摘要:
在通过一阶差分确定阈值的基础上,依据多尺度滤波思想,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空间分析的阈值分割方法对图像进行分割。将该方法与其他分割方法进行了比较,证明了本文算法的有效性。
在通过一阶差分确定阈值的基础上,依据多尺度滤波思想,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空间分析的阈值分割方法对图像进行分割。将该方法与其他分割方法进行了比较,证明了本文算法的有效性。
2002, 27(6): 586-590.
摘要:
针对现有的一些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探测方法存在的某些不足,提出了利用人工神经元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探测的方法,并对ANN网络的输入输出、网络结构和不同的网络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地理信息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辅助选取了ANN训练样本。试验结果表明,利用ANN总体上可提高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探测效率。
针对现有的一些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探测方法存在的某些不足,提出了利用人工神经元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探测的方法,并对ANN网络的输入输出、网络结构和不同的网络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地理信息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辅助选取了ANN训练样本。试验结果表明,利用ANN总体上可提高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探测效率。
2002, 27(6): 591-597.
摘要:
根据无线电回波测厚(RES)数据对东南极Amery冰架与陆地冰分界线进行了重新划定,指出该冰架的接地线位置最南一直向内陆延伸到73.2°S处,距冰架末端最远距离约500km。并在该流域选取了两条具有代表性的剖面,分别用水面以下的冰厚度与总的冰厚度的比值、流体静力学平衡理论等进行了验证。同时对该地区所在的整个冰流系统用5km ERS-1/DEM数据和1km RAMP/DEM数据,GPS实地测量值等对这一结论进行了验证。最后按流体静力学平衡条件对该流域的漂浮冰部分重新进行了标定。
根据无线电回波测厚(RES)数据对东南极Amery冰架与陆地冰分界线进行了重新划定,指出该冰架的接地线位置最南一直向内陆延伸到73.2°S处,距冰架末端最远距离约500km。并在该流域选取了两条具有代表性的剖面,分别用水面以下的冰厚度与总的冰厚度的比值、流体静力学平衡理论等进行了验证。同时对该地区所在的整个冰流系统用5km ERS-1/DEM数据和1km RAMP/DEM数据,GPS实地测量值等对这一结论进行了验证。最后按流体静力学平衡条件对该流域的漂浮冰部分重新进行了标定。
2002, 27(6): 598-603.
摘要:
通过ITRF2000速度场建立完全独立于任何地质模型假设的ITRF2000VEL模型,求出总角动量| L |为0.127°/m·a,在运动中应加以改正,从而实现无整体旋转参考架。
通过ITRF2000速度场建立完全独立于任何地质模型假设的ITRF2000VEL模型,求出总角动量| L |为0.127°/m·a,在运动中应加以改正,从而实现无整体旋转参考架。
2002, 27(6): 604-606,610.
摘要:
导出了正则化解的单位权方差无偏估计公式,并用第一类Fredholm积分方程这一典型的病态方程作算例验证了导出单位权方差无偏估计公式是正确的,可以用于正则化解的单位权方差估计。
导出了正则化解的单位权方差无偏估计公式,并用第一类Fredholm积分方程这一典型的病态方程作算例验证了导出单位权方差无偏估计公式是正确的,可以用于正则化解的单位权方差估计。
2002, 27(6): 607-610.
摘要:
首先从方差比检验出发,建立了用于可靠性分析和数据探测的统一基本关系式,由此导出了在相关权情况下的可靠性指标Ri的表达式,证明在权阵为对角阵时其特例就是常用的多余观测分量内可靠性指标ri,其一致性说明了Ri的合理性。同时,提出了与可靠性度量密切联系的一种新的数据探测方法,实现了可靠性分析和数据探测在理论上的统一和实用上的一致。
首先从方差比检验出发,建立了用于可靠性分析和数据探测的统一基本关系式,由此导出了在相关权情况下的可靠性指标Ri的表达式,证明在权阵为对角阵时其特例就是常用的多余观测分量内可靠性指标ri,其一致性说明了Ri的合理性。同时,提出了与可靠性度量密切联系的一种新的数据探测方法,实现了可靠性分析和数据探测在理论上的统一和实用上的一致。
2002, 27(6): 611-615.
摘要:
讨论了光电测距仪的乘常数问题,并举出了按光电测距仪检定规程(试行)JJG703-90检测得到的乘常数(R)不正确的例子,分析了R误差大的原因。
讨论了光电测距仪的乘常数问题,并举出了按光电测距仪检定规程(试行)JJG703-90检测得到的乘常数(R)不正确的例子,分析了R误差大的原因。
2002, 27(6): 616-621.
摘要:
通过分析比较地学各学科的空间概念,深入地论述了地球信息系统的空间概念这一基本理论问题,指出了地球信息系统的空间数学基础是GIS空间概念的数学定义,揭示并论证了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学基础,并相应讨论了"无缝空间数据库"技术的若干基本问题,认为"无缝"不仅是形式上的"无缝可视",更重要在于"无缝量度"、"无缝空间分析"、"规范地无缝集成"的实质性能力上。最后通过对"无缝空间数据库"下的空间分析理论和技术、空间(数据)的表达、国家地球空间数据框架和技术路线的论述,表明使GIS与各地球科学学科的地球空间完全一致,将全面有益于地球信息科学的新发展。
通过分析比较地学各学科的空间概念,深入地论述了地球信息系统的空间概念这一基本理论问题,指出了地球信息系统的空间数学基础是GIS空间概念的数学定义,揭示并论证了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学基础,并相应讨论了"无缝空间数据库"技术的若干基本问题,认为"无缝"不仅是形式上的"无缝可视",更重要在于"无缝量度"、"无缝空间分析"、"规范地无缝集成"的实质性能力上。最后通过对"无缝空间数据库"下的空间分析理论和技术、空间(数据)的表达、国家地球空间数据框架和技术路线的论述,表明使GIS与各地球科学学科的地球空间完全一致,将全面有益于地球信息科学的新发展。
2002, 27(6): 622-626.
摘要:
尝试为现有的GIS和LIS的数据管理系统增加时空数据管理功能,并扩展现有的数据管理功能,以便最大可能地应用数据库中的数据。最后以一个具体的LIS为例,描述如何对其改造以实现对时空数据的管理并完成土地变更的过程。
尝试为现有的GIS和LIS的数据管理系统增加时空数据管理功能,并扩展现有的数据管理功能,以便最大可能地应用数据库中的数据。最后以一个具体的LIS为例,描述如何对其改造以实现对时空数据的管理并完成土地变更的过程。
2002, 27(6): 627-631.
摘要:
针对系统数据源、数据模型的不确定性以及分析过程中引入的不确定性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归纳了各种不确定性的影响模型,进而提出了一套人口GIS数据优化建模以及分析过程中人口密度中心建模的思想和实用方法,用于克服人口GIS中数据的不确定性的影响。
针对系统数据源、数据模型的不确定性以及分析过程中引入的不确定性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归纳了各种不确定性的影响模型,进而提出了一套人口GIS数据优化建模以及分析过程中人口密度中心建模的思想和实用方法,用于克服人口GIS中数据的不确定性的影响。
2002, 27(6): 632-636.
摘要:
提出了一种符合空间认知规律的基于栅格化处理的任意多边形间方向关系的计算方法,该方法计算结果与人眼的判断结果非常接近。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多边形间方向关系的可确定问题,并提出了一种基于8方向隶属度零值个数的两个多边形方向关系可确定程度的判定方法。
提出了一种符合空间认知规律的基于栅格化处理的任意多边形间方向关系的计算方法,该方法计算结果与人眼的判断结果非常接近。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多边形间方向关系的可确定问题,并提出了一种基于8方向隶属度零值个数的两个多边形方向关系可确定程度的判定方法。
2002, 27(6): 637-641.
摘要:
根据某地区的分区统计数据和有关图集,总结设计出4种方案的分区统计地图,在自行编制的认知测试软件上进行了目标搜寻测试。结果表明,在分区统计地图上搜寻目标时,视觉系统运用了平行加工策略和序列加工策略,4个方案的目标搜寻平均反应时间和正确率受到这两种策略的影响。
根据某地区的分区统计数据和有关图集,总结设计出4种方案的分区统计地图,在自行编制的认知测试软件上进行了目标搜寻测试。结果表明,在分区统计地图上搜寻目标时,视觉系统运用了平行加工策略和序列加工策略,4个方案的目标搜寻平均反应时间和正确率受到这两种策略的影响。
2002, 27(6): 642-646.
摘要:
在主动和实时数据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支持现代应用的主动实时数据库系统(ARTDBS)的触发器机制,并基于Windows NT平台实现了触发器的执行。
在主动和实时数据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支持现代应用的主动实时数据库系统(ARTDBS)的触发器机制,并基于Windows NT平台实现了触发器的执行。
2002, 27(6): 647-652.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CCD拼接技术的高精度直径测量方法。测量范围为1.2~2.2mm,测量精度为1μm,并阐述了其测量原理;对在显微放大情况下的相机标定、边缘定位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分析了系统的测量精度;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
提出了一种基于CCD拼接技术的高精度直径测量方法。测量范围为1.2~2.2mm,测量精度为1μm,并阐述了其测量原理;对在显微放大情况下的相机标定、边缘定位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分析了系统的测量精度;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
2002, 27(6): 653-656.
摘要:
介绍了IP网络的现状、实现方式以及发展趋势,并分析了基于IP网络的多媒体通信若干技术和应用。
介绍了IP网络的现状、实现方式以及发展趋势,并分析了基于IP网络的多媒体通信若干技术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