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曾安敏, 明锋, 吴富梅.
坐标参考框架长期解内约束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2, 47(9): 1447-1451.
doi: 10.13203/j.whugis20190453
|
[2] |
孙付平, 贾彦锋, 朱新慧, 肖凯, 刘婧.
毫米级地球参考框架动态维持技术研究进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2, 47(10): 1688-1700.
doi: 10.13203/j.whugis20220126
|
[3] |
李斐, 王振领, 张宇, 张胜凯, 朱婷婷.
基于Sentinel-1 SAR的埃默里冰架前端位置自动检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8, 43(12): 2012-2022.
doi: 10.13203/j.whugis20180171
|
[4] |
王密, 杨博, 李德仁, 龚健雅, 皮英冬.
资源三号全国无控制整体区域网平差关键技术及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4): 427-433.
doi: 10.13203/j.whugis20160534
|
[5] |
袁鹏, 孙宏飞, 秦昌威, 张理想.
安徽CORS参考站三维速度场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4): 535-540.
doi: 10.13203/j.whugis20140552
|
[6] |
邓方慧, 周春霞, 王泽民, 鄂栋臣, 张辛.
利用偏移量跟踪测定Amery冰架冰流汇合区的冰流速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7): 901-906.
doi: 10.13203/j.whugis20130653
|
[7] |
王成, 王解先, 段兵兵.
附有国际参考电离层约束的全球电离层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4, 39(11): 1340-1346.
|
[8] |
刘经南.
GNSS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的下一代发展方向——地基地球空间信息智能传感网络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3): 253-256.
|
[9] |
邹蓉, 刘晖, 魏娜, 李敏.
COMPASS地球参考框架的建立和维持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4): 431-436.
|
[10] |
朱先强, 邵振峰, 李德仁.
利用无参数统计特征进行旋转不变纹理图像渐进检索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11): 1279-1282.
|
[11] |
姜卫平, 李昭, 刘万科, 周晓慧.
顾及非线性变化的地球参考框架建立与维持的思考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6): 665-669.
|
[12] |
刘万科, 李征航, 龚晓颖, 王甫红.
潮汐摄动对导航卫星自主定轨中的星座整体旋转误差的影响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12): 1394-1398.
|
[13] |
邹蓉, 刘晖, 杨蜀江.
伽利略地球参考框架对建立我国自主的地球参考框架的启示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11): 1266-1270.
|
[14] |
周乐韬, 黄丁发, 徐锐, 高淑照.
一种网络RTK新技术——增强参考站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1): 76-80.
|
[15] |
张小红, 鄂栋臣.
用PPP技术确定南极Amery冰架的三维运动速度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10): 909-912.
|
[16] |
陈俊勇.
国际地球参考框架2000(ITRF2000)的定义及其参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9): 753-756.
|
[17] |
王清华, 宁津生, 任贾文, 温家洪.
东南极Amery冰架与陆地冰分界线的重新划定及验证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2, 27(6): 591-597.
|
[18] |
姚宜斌, 刘经南, 施闯, 陶本藻.
ITRF97参考框架下的中国大陆区域地壳板块运动背景场的建立及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2, 27(4): 363-366.
|
[19] |
陶本藻.
动态大地网的参考基准和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5, 10(4): 8-17.
|
[20] |
陈永龄.
关于参考椭圆体定位的理论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59, 3(3): 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