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第32卷 第4期
2007, 32(4): 283-286.
摘要:
提出了一种利用机载定位定向系统(POS)数据辅助航空影像进行影像匹配和变化检测的方法。首先利用带POS数据的老影像解求新影像的外方位元素,然后在老立体影像上提取特征点,根据前方交会和共线条件方程得到新影像上同名点的近似位置,再与新影像进行匹配,寻找匹配不好的点作为变化区域的初始位置。以此为基础选择精检测窗口,进行边缘提取和跟踪,并进行链码匹配,最终确定发生变化的区域。试验证实,本文方法是可行的。
提出了一种利用机载定位定向系统(POS)数据辅助航空影像进行影像匹配和变化检测的方法。首先利用带POS数据的老影像解求新影像的外方位元素,然后在老立体影像上提取特征点,根据前方交会和共线条件方程得到新影像上同名点的近似位置,再与新影像进行匹配,寻找匹配不好的点作为变化区域的初始位置。以此为基础选择精检测窗口,进行边缘提取和跟踪,并进行链码匹配,最终确定发生变化的区域。试验证实,本文方法是可行的。
2007, 32(4): 287-289.
摘要:
提出了一种松弛方法,允许类别节点下的相邻子节点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有向边),这种方法称为树增强型简单贝叶斯分类器(tree augmented naive Bayes classifier,TAN)。实验结果表明,TAN比简单贝叶斯分类器(naive Bayes classifier,NBC)可以获得更高的分类精度。
提出了一种松弛方法,允许类别节点下的相邻子节点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有向边),这种方法称为树增强型简单贝叶斯分类器(tree augmented naive Bayes classifier,TAN)。实验结果表明,TAN比简单贝叶斯分类器(naive Bayes classifier,NBC)可以获得更高的分类精度。
2007, 32(4): 290-292.
摘要:
提出了一种激光扫描数据和数字图像配准的方法。该方法基于立体像对匹配点与三维扫描点云的最近邻迭代配准。配准中,采用M-估计的选择权迭代在最邻近点搜索算法中逐步消除立体像对误匹配粗差点的影响,得到正确的收敛结果,并基于地面实验证明此方法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提出了一种激光扫描数据和数字图像配准的方法。该方法基于立体像对匹配点与三维扫描点云的最近邻迭代配准。配准中,采用M-估计的选择权迭代在最邻近点搜索算法中逐步消除立体像对误匹配粗差点的影响,得到正确的收敛结果,并基于地面实验证明此方法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2007, 32(4): 293-296.
摘要:
提出了一种沿主光轴方向影像的单像空间后方交会方法,实现了相机检校和空间后方交会的同时进行。实验证明,该方法达到了比较理想的精度。
提出了一种沿主光轴方向影像的单像空间后方交会方法,实现了相机检校和空间后方交会的同时进行。实验证明,该方法达到了比较理想的精度。
2007, 32(4): 297-300.
摘要:
以过境时间不同的NOAA-16/AVHRR、NOAA-17/AVHRR、FY1-D/MVRIS、TERRA/MODIS和AQUA/MODIS五种遥感影像数据组成一组序列影像,对发生在湖北省2005年2月4日的辐射雾进行了一次变化检测与分析。经地面验证,序列影像数据在雾变化检测的研究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检测结果动态地显示了该次大雾的形成、发展、稳定、消散的过程。将检测结果与该区域的DEM和水系矢量图结合分析发现,二者在辐射雾的变化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过境时间不同的NOAA-16/AVHRR、NOAA-17/AVHRR、FY1-D/MVRIS、TERRA/MODIS和AQUA/MODIS五种遥感影像数据组成一组序列影像,对发生在湖北省2005年2月4日的辐射雾进行了一次变化检测与分析。经地面验证,序列影像数据在雾变化检测的研究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检测结果动态地显示了该次大雾的形成、发展、稳定、消散的过程。将检测结果与该区域的DEM和水系矢量图结合分析发现,二者在辐射雾的变化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7, 32(4): 301-304.
摘要:
介绍了一种非线性扩散过滤器法从包含纹理的图像中获取灰度、尺度和方向信息,并形成经过耦合保边平滑的5通道向量值图像,对纹理图像的分割变为对此向量值图像的分割。针对半自动操作的特点,在合理的假设前提下,采用了多通道统计区域分割法。试验结果表明,本文的纹理分割方法能有效地利用重要纹理特征与灰度的混合信息,是一种半自动的无监督纹理图像分割方法。
介绍了一种非线性扩散过滤器法从包含纹理的图像中获取灰度、尺度和方向信息,并形成经过耦合保边平滑的5通道向量值图像,对纹理图像的分割变为对此向量值图像的分割。针对半自动操作的特点,在合理的假设前提下,采用了多通道统计区域分割法。试验结果表明,本文的纹理分割方法能有效地利用重要纹理特征与灰度的混合信息,是一种半自动的无监督纹理图像分割方法。
2007, 32(4): 305-308.
摘要:
提出了一种新的由宽巷模糊度、窄巷模糊度到原始载波模糊度逐步固定地确定基准站间的双差模糊度的三步法,该方法不需线性化,不需解求方程组,双差观测值之间相互独立,且与基线长度无关,并用实例证明了该方法确定基准站模糊度速度快、可靠性高的特点。
提出了一种新的由宽巷模糊度、窄巷模糊度到原始载波模糊度逐步固定地确定基准站间的双差模糊度的三步法,该方法不需线性化,不需解求方程组,双差观测值之间相互独立,且与基线长度无关,并用实例证明了该方法确定基准站模糊度速度快、可靠性高的特点。
2007, 32(4): 309-311.
摘要:
基于抗差自适应滤波的思想,结合非线性Bancroft算法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Bancroft算法的GPS动态抗差自适应滤波。计算表明,该算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由于线性化忽略高次项对导航解的影响,而且再次证实抗差自适应滤波在控制扰动异常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基于抗差自适应滤波的思想,结合非线性Bancroft算法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Bancroft算法的GPS动态抗差自适应滤波。计算表明,该算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由于线性化忽略高次项对导航解的影响,而且再次证实抗差自适应滤波在控制扰动异常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2007, 32(4): 312-315.
摘要:
基于PANDA软件,研究了全球以及中国境内实施实时精密单点定位的模式及可行性。实际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采用IGS中心提供的超快速预报星历(Ultra-BRD),利用全球40个左右均匀分布的IGS站实时数据,PANDA软件实现了10~20 cm精度的实时精密单点定位;国内仅需6~7个测站的实时观测数据,PANDA软件就可以提供全国范围精度为10~20 cm的实时精密单点定位服务。
基于PANDA软件,研究了全球以及中国境内实施实时精密单点定位的模式及可行性。实际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采用IGS中心提供的超快速预报星历(Ultra-BRD),利用全球40个左右均匀分布的IGS站实时数据,PANDA软件实现了10~20 cm精度的实时精密单点定位;国内仅需6~7个测站的实时观测数据,PANDA软件就可以提供全国范围精度为10~20 cm的实时精密单点定位服务。
2007, 32(4): 316-318.
摘要:
采用了两个新的正则化矩阵来分离高精度GPS基线向量处理中的系统误差,一是利用时间序列法选择的正则化矩阵;二是应用平稳随机过程的自协方差函数从双差观测值中提取的正则化矩阵。算例结果表明,本文选择的两种正则化矩阵处理的过程相对简单,速度快。
采用了两个新的正则化矩阵来分离高精度GPS基线向量处理中的系统误差,一是利用时间序列法选择的正则化矩阵;二是应用平稳随机过程的自协方差函数从双差观测值中提取的正则化矩阵。算例结果表明,本文选择的两种正则化矩阵处理的过程相对简单,速度快。
2007, 32(4): 319-322.
摘要:
利用模拟的L5观测数据,结合传统的伪距/载波组合法,对周跳的探测与修复进行了实例计算,并与双频组合观测值的周跳探测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证明,不管对大周跳还是小周跳,该方法均能在单历元间准确地探测出各个频率上发生的周跳,较之双频组合观测值的探测方法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利用模拟的L5观测数据,结合传统的伪距/载波组合法,对周跳的探测与修复进行了实例计算,并与双频组合观测值的周跳探测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证明,不管对大周跳还是小周跳,该方法均能在单历元间准确地探测出各个频率上发生的周跳,较之双频组合观测值的探测方法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2007, 32(4): 323-325.
摘要:
根据实际观测误差的有界性,得到了有界误差分布的一般模式,讨论了此分布的数学期望、方差和特征函数等数字特征,得到了极大似然估计方程。模拟算例的结果表明,有界p范分布参数估计的结果优于无界p范分布极大似然估计的结果。
根据实际观测误差的有界性,得到了有界误差分布的一般模式,讨论了此分布的数学期望、方差和特征函数等数字特征,得到了极大似然估计方程。模拟算例的结果表明,有界p范分布参数估计的结果优于无界p范分布极大似然估计的结果。
2007, 32(4): 326-330.
摘要:
在新型辅助栅-矢混合数据结构以及自动建筑物分类的基础上,介绍了在地图缩编中因周围多条道路符号加宽而无法通过移位来维持建筑物与道路符号的正确关系时必须采取的建筑物受限变形所涉及的数学原则,给出了实验结果,并用目视法和数字法对变形结果作了评价与分析。
在新型辅助栅-矢混合数据结构以及自动建筑物分类的基础上,介绍了在地图缩编中因周围多条道路符号加宽而无法通过移位来维持建筑物与道路符号的正确关系时必须采取的建筑物受限变形所涉及的数学原则,给出了实验结果,并用目视法和数字法对变形结果作了评价与分析。
2007, 32(4): 331-335.
摘要:
从建模对象、组成元素和拓扑描述三个方面对广义三棱柱(GTP)模型进行了修正和扩展。基于修正与扩展后的GTP模型,从地学、几何、拓扑三个层面对地下实体进行了提炼,抽象出8种空间构模几何元素,并将地下实体划分为点、线、面和体4类,体实体又进一步划分为简单体、复合体和复杂体,进而提出了一种基于GTP的地下真3D集成表达的实体模型(GTP-based entity model,GTP-EM);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通过构模元素之间拓扑关系的定义实现了地下实体的拓扑描述,并应用实例验证了GTP-EM的可行性。
从建模对象、组成元素和拓扑描述三个方面对广义三棱柱(GTP)模型进行了修正和扩展。基于修正与扩展后的GTP模型,从地学、几何、拓扑三个层面对地下实体进行了提炼,抽象出8种空间构模几何元素,并将地下实体划分为点、线、面和体4类,体实体又进一步划分为简单体、复合体和复杂体,进而提出了一种基于GTP的地下真3D集成表达的实体模型(GTP-based entity model,GTP-EM);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通过构模元素之间拓扑关系的定义实现了地下实体的拓扑描述,并应用实例验证了GTP-EM的可行性。
2007, 32(4): 336-339.
摘要:
讨论了移动Agent技术的特点及其在分布式虚拟地理环境(distributed virtu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DVGE)中的应用优势,设计了混合式Agent控制结构,提出了一种移动Agent计算模型,并就移动A-gent开发平台选择、动态路由控制策略、用户和共享资源管理等与原型系统实现相关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
讨论了移动Agent技术的特点及其在分布式虚拟地理环境(distributed virtu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DVGE)中的应用优势,设计了混合式Agent控制结构,提出了一种移动Agent计算模型,并就移动A-gent开发平台选择、动态路由控制策略、用户和共享资源管理等与原型系统实现相关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
2007, 32(4): 340-342.
摘要:
将多智能主体技术引入到网络虚拟现实领域中,讨论了网络虚拟现实系统的任务分解原则,设计了基于多智能主体技术的虚拟现实系统的任务分解模型,设计和实现了一个面向多智能主体技术的分布式虚拟现实原型系统,并探讨了其应用前景。
将多智能主体技术引入到网络虚拟现实领域中,讨论了网络虚拟现实系统的任务分解原则,设计了基于多智能主体技术的虚拟现实系统的任务分解模型,设计和实现了一个面向多智能主体技术的分布式虚拟现实原型系统,并探讨了其应用前景。
2007, 32(4): 343-346.
摘要:
构造了满足导航要求的地图数据表示多维要素集NDIS_SET,针对嵌入式环境下计算、存储等资源有限的情况,提出了地图数据并行调度显示算法N_PDIS(navigation data parallel display),该算法根据地图显示操作进行模糊图幅预判,并通过动态图幅调度生成两块位图,实时将其中的一块切换至屏幕,算法通过两个并行线程完成。实验结果表明,N_PDIS在显示速度和平滑性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构造了满足导航要求的地图数据表示多维要素集NDIS_SET,针对嵌入式环境下计算、存储等资源有限的情况,提出了地图数据并行调度显示算法N_PDIS(navigation data parallel display),该算法根据地图显示操作进行模糊图幅预判,并通过动态图幅调度生成两块位图,实时将其中的一块切换至屏幕,算法通过两个并行线程完成。实验结果表明,N_PDIS在显示速度和平滑性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2007, 32(4): 347-349.
摘要:
在研究了R树的索引机制后,结合三维空间实体对象,提出了一种带有三维空间拓扑约束的R树结构,并依据空间拓扑关系制定了构建索引时的四条规则,在规则的约束下,建立该索引时能有效地减少R树的区域重叠,提高了三维空间的查询效率。
在研究了R树的索引机制后,结合三维空间实体对象,提出了一种带有三维空间拓扑约束的R树结构,并依据空间拓扑关系制定了构建索引时的四条规则,在规则的约束下,建立该索引时能有效地减少R树的区域重叠,提高了三维空间的查询效率。
2007, 32(4): 350-352.
摘要:
分析了球面Quaternary编码的特点,给出了三角格网方向判断的规则,并对该算法与Bartholdi邻近搜索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分解算法的平均时间耗时量约是Bartholdi邻近搜索算法的23.66%。
分析了球面Quaternary编码的特点,给出了三角格网方向判断的规则,并对该算法与Bartholdi邻近搜索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分解算法的平均时间耗时量约是Bartholdi邻近搜索算法的23.66%。
2007, 32(4): 353-357.
摘要:
讨论了k阶Voronoi图的离散点集的生成算法,挖掘了k阶Voronoi图的性质并加以证明;参照k阶Voronoi图的定义提出了k阶空间数据场的定义,并结合参考点利用其影响因子给出了低阶空间数据场的拟合函数通式;利用k阶Voronoi图对平面空间的平面区域最近邻近划分实现了对空间数据场的分割,从而将大量参考点集数据场化解为多个单元数据场的低阶拟合,有效地降低了数据场拟合的难度;提出了合并拟合和叠加拟合策略,实现了将单元数据场综合为完整的空间数据场。
讨论了k阶Voronoi图的离散点集的生成算法,挖掘了k阶Voronoi图的性质并加以证明;参照k阶Voronoi图的定义提出了k阶空间数据场的定义,并结合参考点利用其影响因子给出了低阶空间数据场的拟合函数通式;利用k阶Voronoi图对平面空间的平面区域最近邻近划分实现了对空间数据场的分割,从而将大量参考点集数据场化解为多个单元数据场的低阶拟合,有效地降低了数据场拟合的难度;提出了合并拟合和叠加拟合策略,实现了将单元数据场综合为完整的空间数据场。
2007, 32(4): 358-361.
摘要:
基于面向对象的建模工具,设计了满足复杂环境需求的多层次公交数据模型。该模型将公共交通实体纳入一个三层的统一体系,能够满足公交系统多尺度的应用需求。
基于面向对象的建模工具,设计了满足复杂环境需求的多层次公交数据模型。该模型将公共交通实体纳入一个三层的统一体系,能够满足公交系统多尺度的应用需求。
2007, 32(4): 362-365.
摘要:
介绍了数据仓库ETL的概念和主要工作,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空间数据仓库的主要框架,并以广州农业经济数据仓库为例,说明了如何进行空间数据仓库的ETL工作。
介绍了数据仓库ETL的概念和主要工作,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空间数据仓库的主要框架,并以广州农业经济数据仓库为例,说明了如何进行空间数据仓库的ETL工作。
2007, 32(4): 366-368.
摘要:
针对不规则三维表面路径寻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将连续三维表面进行格网离散化的基于蚁群行为的解决方法,对基本蚁群算法的信息素更新策略进行了改进,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针对不规则三维表面路径寻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将连续三维表面进行格网离散化的基于蚁群行为的解决方法,对基本蚁群算法的信息素更新策略进行了改进,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2007, 32(4): 369-372.
摘要:
针对已有的中文查询语句机器理解中语义分析复杂和空间属性表名难以确定的问题,研究了推理机制的范例库建立规则和范例的目标相似性、结构相似性和个体相似性,设计了范例推理算法,实现了中文查询语句的SQL转换。测试结果表明,其设计思想正确,推理机制可行。
针对已有的中文查询语句机器理解中语义分析复杂和空间属性表名难以确定的问题,研究了推理机制的范例库建立规则和范例的目标相似性、结构相似性和个体相似性,设计了范例推理算法,实现了中文查询语句的SQL转换。测试结果表明,其设计思想正确,推理机制可行。
2007, 32(4): 373-375.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等效时间采样方法的冲击型探地雷达回波信号高速采样系统,设计实现了等效时间采样的关键电路,包括步进采样脉冲发生器、采样门电路。实验证明了使用该方法采样回波信号的有效性。
提出了一种基于等效时间采样方法的冲击型探地雷达回波信号高速采样系统,设计实现了等效时间采样的关键电路,包括步进采样脉冲发生器、采样门电路。实验证明了使用该方法采样回波信号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