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换新, 孙群, 肖强, 肖计划.
空间数据融合技术在空间数据生产及更新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4, 39(1): 117-122.
|
[2] |
胡继华, 程智锋, 詹承志, 唐巍.
车辆监控数据仓库中时空立方体数据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1): 78-81.
|
[3] |
赵彬彬, 邓敏, 李志林.
GIS空间数据层次表达的方法探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7): 859-863.
|
[4] |
林承达, 孟令奎, 彭溢.
无线GIS空间数据动态副本管理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3): 263-265.
|
[5] |
张立亭, 祝国瑞, 周世健, 陈竹安.
不同空间数据格式的数据量实验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7): 649-652.
|
[6] |
朱庆, 周艳.
分布式空间数据存储对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5): 391-394.
|
[7] |
王新洲.
论空间数据处理与空间数据挖掘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1): 1-4.
|
[8] |
王紫生, 边馥苓.
利用数据分解与合成法实现基于XML的空间数据转换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3): 226-229.
|
[9] |
胡鹏, 李圣权, 亢江妹.
空间数据问题与GIS发展的思考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9): 796-800.
|
[10] |
李俊, 关佶红, 李玉珍.
GML空间数据存储映射模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2): 1071-1074.
|
[11] |
邹逸江, 李德仁, 王任享.
空间数据立方体分析操作原理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9): 822-826.
|
[12] |
马洪超, 李德仁.
基于空间统计学的空间数据窗口大小的确定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1): 18-23.
|
[13] |
李德仁, 王树良, 史文中, 王新洲.
论空间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6): 491-499.
|
[14] |
王新洲, 柳宗伟, 陈顺清.
城市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模式探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3): 226-231.
|
[15] |
罗德安, 廖丽琼.
基于关系数据库的地籍空间数据存储结构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6): 516-520.
|
[16] |
葛咏, 潘正风, 邢细涛.
施工总图空间数据结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2): 178-182.
|
[17] |
朱欣焰, 龚健雅, 黄俊韬, 熊汉江.
GeoStar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2): 122-126.
|
[18] |
谢榕.
数据仓库及其在城市规划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探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2): 172-177.
|
[19] |
邸凯昌, 李德仁, 李德毅.
空间数据发掘和知识发现的框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7, 22(4): 328-332.
|
[20] |
张巍, 许云涛, 龚健雅.
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5, 20(1): 1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