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39卷 第2期
2014, 39(2): 127-131.
doi: 10.13203/j.whugis20130378
摘要:
目的 推导了基于函数模型和随机模型共同约束的参数最小二乘解及其验后精度估计模型;作为双约束参数解的特例,给出了仅含函数模型约束或仅含随机模型约束的参数解,以及无任何约束的参数解。侧重从理论上讨论了双约束参数解的性质,并分析指出,函数模型约束本身的误差将给参数估计带来强制性扭曲(简称“硬性影响”),先验随机模型本身的误差将给参数估计带来随机性影响(简称“软性影响”)。最后,通过实际GNSS数据融合,分析了函数模型约束和随机模型约束的贡献。
目的 推导了基于函数模型和随机模型共同约束的参数最小二乘解及其验后精度估计模型;作为双约束参数解的特例,给出了仅含函数模型约束或仅含随机模型约束的参数解,以及无任何约束的参数解。侧重从理论上讨论了双约束参数解的性质,并分析指出,函数模型约束本身的误差将给参数估计带来强制性扭曲(简称“硬性影响”),先验随机模型本身的误差将给参数估计带来随机性影响(简称“软性影响”)。最后,通过实际GNSS数据融合,分析了函数模型约束和随机模型约束的贡献。
2014, 39(2): 132-136.
doi: 10.13203/j.whugis20120630
摘要:
目的 基于IGS跟踪站的 GNSS观测资料,利用电离层三维层析技术,对2003~2006年间3次不同类型强磁暴期间欧洲区域上空电离层电子密度的三维时空分布进行了反演,反演结果精细地反映了电离层电子密度的三维结构。通过对电离层扰动演变过程的分析,表明电离层扰动情况与磁暴发展过程一致,同时发现磁暴引起的电离层扰动具有显著的纬度效应。另外,随着磁暴的发展,电子密度极大值所在高度也会发生变化。研究分析表明,电离层电子密度三维重构图像可以直观清晰地反映各经度面、纬度面和高度面上电子密度的分布和演变情况,能有效地辅助分析电离层在磁暴发生期间的扰动情况。
目的 基于IGS跟踪站的 GNSS观测资料,利用电离层三维层析技术,对2003~2006年间3次不同类型强磁暴期间欧洲区域上空电离层电子密度的三维时空分布进行了反演,反演结果精细地反映了电离层电子密度的三维结构。通过对电离层扰动演变过程的分析,表明电离层扰动情况与磁暴发展过程一致,同时发现磁暴引起的电离层扰动具有显著的纬度效应。另外,随着磁暴的发展,电子密度极大值所在高度也会发生变化。研究分析表明,电离层电子密度三维重构图像可以直观清晰地反映各经度面、纬度面和高度面上电子密度的分布和演变情况,能有效地辅助分析电离层在磁暴发生期间的扰动情况。
2014, 39(2): 137-141.
doi: 10.13203/j.whugis20120686
摘要:
目的 Jason-2卫星为测高卫星,需要cm 级的轨道精度。利用Jason-2星载 GPS数据,采用简化动力学法进行了Jason-2卫星精密定轨。对简化动力学轨道进行重叠轨道对比,径向精度达到1.19cm;与 CLASS提供的POE结果对比,径向精度达到5.54cm;与SLR数据进行对比,整体精度达到6.63cm。因此,简化动力学轨道达到了cm 级要求,定轨精度良好。
目的 Jason-2卫星为测高卫星,需要cm 级的轨道精度。利用Jason-2星载 GPS数据,采用简化动力学法进行了Jason-2卫星精密定轨。对简化动力学轨道进行重叠轨道对比,径向精度达到1.19cm;与 CLASS提供的POE结果对比,径向精度达到5.54cm;与SLR数据进行对比,整体精度达到6.63cm。因此,简化动力学轨道达到了cm 级要求,定轨精度良好。
2014, 39(2): 142-146.
doi: 10.13203/j.whugis20120716
摘要:
目的 目前,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完成星座区域组网,系统每2h提供一组电离层延迟 Klobuchar模型参数。利用欧洲定轨中心(CODE)的高精度电离层格网数据作为参考,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电离层参数性能进行了精度评估分析,并进行了定位分析。数据表明,其修正精度一般在70%以上,北半球的修正误差在1.5m 左右,而南半球的修正误差在3.5m 左右;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修正精度比高纬度、低纬度地区高;北斗单频伪距定位采用北斗 Klobuchar模型在平面上的精度为3m 左右,高程上为7m 左右,与采用 GPS的 Klo-buchar模型相比较,定位精度提高了约10%,高程方向尤为明显。
目的 目前,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完成星座区域组网,系统每2h提供一组电离层延迟 Klobuchar模型参数。利用欧洲定轨中心(CODE)的高精度电离层格网数据作为参考,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电离层参数性能进行了精度评估分析,并进行了定位分析。数据表明,其修正精度一般在70%以上,北半球的修正误差在1.5m 左右,而南半球的修正误差在3.5m 左右;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修正精度比高纬度、低纬度地区高;北斗单频伪距定位采用北斗 Klobuchar模型在平面上的精度为3m 左右,高程上为7m 左右,与采用 GPS的 Klo-buchar模型相比较,定位精度提高了约10%,高程方向尤为明显。
2014, 39(2): 147-151.
doi: 10.13203/j.whugis20120719
摘要:
目的 基于观测值域双差残差恒星日滤波方法消除多路径误差,利用事先计算的前一天观测卫星双差残差并进行去噪处理,根据各自卫星周日重复性改正到第二天对应时刻的双差观测方程中,得到剔除多路径误差后的“干净”双差观测值,最后解算基线信息。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基于坐标域恒星日滤波相比,该方法在平面方向的精度可提高23%,且高程方向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目的 基于观测值域双差残差恒星日滤波方法消除多路径误差,利用事先计算的前一天观测卫星双差残差并进行去噪处理,根据各自卫星周日重复性改正到第二天对应时刻的双差观测方程中,得到剔除多路径误差后的“干净”双差观测值,最后解算基线信息。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基于坐标域恒星日滤波相比,该方法在平面方向的精度可提高23%,且高程方向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2014, 39(2): 152-156.
doi: 10.13203/j.whugis20120648
摘要:
目的 针对整体最小二乘(TLS)已有算法的缺陷,提出利用虚拟观测值法将其转化为经典最小二乘(LS),并推导了适用于三维坐标转换的矩阵矢量化公式,实现了TLS与LS的统一。通过算例证明了此方法在三维坐标转换中可以得到更为合理的解算数据。
目的 针对整体最小二乘(TLS)已有算法的缺陷,提出利用虚拟观测值法将其转化为经典最小二乘(LS),并推导了适用于三维坐标转换的矩阵矢量化公式,实现了TLS与LS的统一。通过算例证明了此方法在三维坐标转换中可以得到更为合理的解算数据。
2014, 39(2): 157-160.
doi: 10.13203/j.whugis20120600
摘要:
目的 基于Thomsen各向异性参数,使用频率-相速度变化率曲线,分析了瑞雷波多模频散的方位各向异性特征。在0°~90°范围内,方位角为45°时,频散方位各向异性程度最大;整体上,高模频散的方位各向异性度大于基模。
目的 基于Thomsen各向异性参数,使用频率-相速度变化率曲线,分析了瑞雷波多模频散的方位各向异性特征。在0°~90°范围内,方位角为45°时,频散方位各向异性程度最大;整体上,高模频散的方位各向异性度大于基模。
2014, 39(2): 166-171.
doi: 10.13203/j.whugis20120269
摘要:
目的 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两大核心问题的基本特点和求解需求出发,提出了面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求解的多目标人工免疫优化模型框架;对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架构、算法扩展与应用扩展接口、优化模型的并行化策略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设计;选取湖北省秭归县作为实验区,对系统的通用性与可扩展性进行了验证,并对优化模型的多目标寻优能力和并行性能进行了评估。
目的 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两大核心问题的基本特点和求解需求出发,提出了面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求解的多目标人工免疫优化模型框架;对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架构、算法扩展与应用扩展接口、优化模型的并行化策略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设计;选取湖北省秭归县作为实验区,对系统的通用性与可扩展性进行了验证,并对优化模型的多目标寻优能力和并行性能进行了评估。
2014, 39(2): 172-176.
doi: 10.13203/j.whugis20120682
摘要:
目的 采用空间聚类的思想,构建了利用GIS与克隆选择算法的土地用途分区模型,针对模型实现的编码、抗体-抗原亲和度、抗体多样性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改进。以海南省昌江县乌烈镇为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利用克隆选择算法构建的土地用途分区模型能够在多约束下进行土地用途分区,可以实现全局优化,具有稳定、结果可靠等优点。提供的土地用途分区方案科学合理,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调控和管理提供支持。
目的 采用空间聚类的思想,构建了利用GIS与克隆选择算法的土地用途分区模型,针对模型实现的编码、抗体-抗原亲和度、抗体多样性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改进。以海南省昌江县乌烈镇为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利用克隆选择算法构建的土地用途分区模型能够在多约束下进行土地用途分区,可以实现全局优化,具有稳定、结果可靠等优点。提供的土地用途分区方案科学合理,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调控和管理提供支持。
2014, 39(2): 177-180.
doi: 10.13203/j.whugis20120676
摘要:
目的 提出并实现了一种解算点群、线群以及面群最小外接矩形的新算法。首先将求解点群、线群以及面群的最小外接矩形问题全部转化为求解构成这些几何对象的边界点集合凸壳的最小外接矩形问题;其次,在算法中采用几何计算方法直接得到矩形的4个顶点坐标,避免了大量旋转角度计算和坐标变换运算,从而降低了算法的计算量,提高了算法的精确度。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
目的 提出并实现了一种解算点群、线群以及面群最小外接矩形的新算法。首先将求解点群、线群以及面群的最小外接矩形问题全部转化为求解构成这些几何对象的边界点集合凸壳的最小外接矩形问题;其次,在算法中采用几何计算方法直接得到矩形的4个顶点坐标,避免了大量旋转角度计算和坐标变换运算,从而降低了算法的计算量,提高了算法的精确度。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
2014, 39(2): 181-185.
doi: 10.13203/j.whugis20120715
摘要:
目的 多边形中轴是指与多边形不同边(或边的延长线)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点等距离的点轨迹。多边形中轴的图形结构表明,在多边形凸顶点处存在中轴线,而在凹顶点处不存在中轴线(中轴线在多边形外)。采用左右点法实现对多边形顶点凹凸性的判断,进而定义和标注多边形不同边界线段。借助 ArcGIS软件,提出了构建任意复杂多边形中轴的两种逼近方法:一种是基于 Voronoi图的矢量方法;另一种是基于欧氏距离区域分配的栅格方法。实验表明这两种方法都是有效的、可行的。
目的 多边形中轴是指与多边形不同边(或边的延长线)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点等距离的点轨迹。多边形中轴的图形结构表明,在多边形凸顶点处存在中轴线,而在凹顶点处不存在中轴线(中轴线在多边形外)。采用左右点法实现对多边形顶点凹凸性的判断,进而定义和标注多边形不同边界线段。借助 ArcGIS软件,提出了构建任意复杂多边形中轴的两种逼近方法:一种是基于 Voronoi图的矢量方法;另一种是基于欧氏距离区域分配的栅格方法。实验表明这两种方法都是有效的、可行的。
2014, 39(2): 186-190.
doi: 10.13203/j.whugis20120688
摘要:
目的 根据Gestalt心理学的空间认知原理,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锥形方向关系模型,其基本思想是:首先以参考目标的 MBR(minimum bounding rectangle)的四条边界的中点作为起点,分别构建 N、S、W、E 等4个锥形方向区域;然后,利用锥形方向区域的边界、MBR的边界及其延长线,对空间方向重新进行划分,从而得到改进的锥形模型。实验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地克服现有锥形模型中存在的缺陷。
目的 根据Gestalt心理学的空间认知原理,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锥形方向关系模型,其基本思想是:首先以参考目标的 MBR(minimum bounding rectangle)的四条边界的中点作为起点,分别构建 N、S、W、E 等4个锥形方向区域;然后,利用锥形方向区域的边界、MBR的边界及其延长线,对空间方向重新进行划分,从而得到改进的锥形模型。实验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地克服现有锥形模型中存在的缺陷。
2014, 39(2): 191-195.
doi: 10.13203/j.whugis20120649
摘要:
目的 利用蚁群算法的群体优势,寻找全局最优的道路网同名实体匹配方案。首先从几何矢量误差和结构特征两方面建立了匹配问题的数学约束模型;然后阐述了蚁群算法求解匹配问题的基本原理,设计了问题求解模型,并引入自适应和局部搜索策略提高了算法效率;最后给出了求解的关键步骤。实验证明,利用蚁群算法进行道路网匹配是有效、可行的,为求解匹配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目的 利用蚁群算法的群体优势,寻找全局最优的道路网同名实体匹配方案。首先从几何矢量误差和结构特征两方面建立了匹配问题的数学约束模型;然后阐述了蚁群算法求解匹配问题的基本原理,设计了问题求解模型,并引入自适应和局部搜索策略提高了算法效率;最后给出了求解的关键步骤。实验证明,利用蚁群算法进行道路网匹配是有效、可行的,为求解匹配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2014, 39(2): 196-200.
doi: 10.13203/j.whugis20120691
摘要:
目的 基于区间Ⅱ-型模糊区域模型,讨论了区间Ⅱ-型模糊区域的结构,通过对传统的n-交模型进行扩展,提出了区间Ⅱ-型模糊区域拓扑关系的n-交矩阵和各原子的计算方法,并提出了拓扑关系的形式化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区间Ⅱ-型模糊拓扑关系矩阵与8种基本拓扑关系矩阵的相似度并排序,确定其首要拓扑关系,结合拓扑关系距离确定其可能存在的次要拓扑关系。
目的 基于区间Ⅱ-型模糊区域模型,讨论了区间Ⅱ-型模糊区域的结构,通过对传统的n-交模型进行扩展,提出了区间Ⅱ-型模糊区域拓扑关系的n-交矩阵和各原子的计算方法,并提出了拓扑关系的形式化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区间Ⅱ-型模糊拓扑关系矩阵与8种基本拓扑关系矩阵的相似度并排序,确定其首要拓扑关系,结合拓扑关系距离确定其可能存在的次要拓扑关系。
2014, 39(2): 201-205.
doi: 10.13203/j.whugis20120584
摘要:
目的 基于路网应急疏散问题的实际需求,提出以路径流量为决策变量,以疏散流量最大、疏散路线最短和可靠性最高为目标的多目标优化模型,综合考虑了应急疏散的时效性、经济性和安全性,并设计自适应小生境Pareto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以某地区实际路网为例进行模拟分析,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目的 基于路网应急疏散问题的实际需求,提出以路径流量为决策变量,以疏散流量最大、疏散路线最短和可靠性最高为目标的多目标优化模型,综合考虑了应急疏散的时效性、经济性和安全性,并设计自适应小生境Pareto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以某地区实际路网为例进行模拟分析,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014, 39(2): 206-209.
doi: 10.13203/j.whugis20120711
摘要:
目的 提出了一种利用随机图的地理视频流解析方法,用于对地理视频中的运动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运动要素在时空上的相关性和连续性,得到一种反映视频流中运动要素空间关联的时序结构,提供了一个将语义信息与运动信息有效整合的思路。实验证明,该方法不仅能够动态、直观地描述地理视频流中运动要素的空间关系,而且为地理视频场景的语义描述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的 提出了一种利用随机图的地理视频流解析方法,用于对地理视频中的运动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运动要素在时空上的相关性和连续性,得到一种反映视频流中运动要素空间关联的时序结构,提供了一个将语义信息与运动信息有效整合的思路。实验证明,该方法不仅能够动态、直观地描述地理视频流中运动要素的空间关系,而且为地理视频场景的语义描述提供了新的思路。
2014, 39(2): 210-213.
doi: 10.13203/j.whugis20120604
摘要:
目的 已有地理主题模型没有考虑不同区域对微博主题影响程度的差异性,同时他们将时间要素离散化,难以得到连续时间上的微博主题强度。提出了一种顾及连续时间及区域影响力因素的时空主题模型。该方法将城市划分为多个区域,依据各兴趣点类型及数量对区域赋予权重以表达区域社会功能对微博主题的影响程度,基于稀疏增量式生成模型表达微博主题分布,利用 Beta分布描述主题在连续时间中的强度,最终通过Gibbs采样得到时空主题模型各参数。实验表明,本文方法能发现连续时间上微博主题的演变,与已有地理主题模型相比,能更加准确地提取微博主题。
目的 已有地理主题模型没有考虑不同区域对微博主题影响程度的差异性,同时他们将时间要素离散化,难以得到连续时间上的微博主题强度。提出了一种顾及连续时间及区域影响力因素的时空主题模型。该方法将城市划分为多个区域,依据各兴趣点类型及数量对区域赋予权重以表达区域社会功能对微博主题的影响程度,基于稀疏增量式生成模型表达微博主题分布,利用 Beta分布描述主题在连续时间中的强度,最终通过Gibbs采样得到时空主题模型各参数。实验表明,本文方法能发现连续时间上微博主题的演变,与已有地理主题模型相比,能更加准确地提取微博主题。
2014, 39(2): 214-219.
doi: 10.13203/j.whugis20120557
摘要:
目的 针对Affine-SIFT(ASIFT)穷举模拟影像匹配带来的海量特征描述符提取以及高维距离计算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选取最优仿射变换集以大幅减少模拟影像数量,进而提高 ASIFT宽基线立体影像匹配效率的方法,并就其中单应性下的相对仿射变换模拟、渐进式匹配搜索与模型参数估计以及最优仿射变换集的确定等关键问题进行了阐述。实验表明,本方法较好地兼顾了 ASIFT宽基线立体影像匹配的稳健性与效率,具有实用价值。
目的 针对Affine-SIFT(ASIFT)穷举模拟影像匹配带来的海量特征描述符提取以及高维距离计算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选取最优仿射变换集以大幅减少模拟影像数量,进而提高 ASIFT宽基线立体影像匹配效率的方法,并就其中单应性下的相对仿射变换模拟、渐进式匹配搜索与模型参数估计以及最优仿射变换集的确定等关键问题进行了阐述。实验表明,本方法较好地兼顾了 ASIFT宽基线立体影像匹配的稳健性与效率,具有实用价值。
2014, 39(2): 220-224.
doi: 10.13203/j.whugis20120705
摘要:
目的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影像分辨率的不断提高为建筑物提取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而传统像素级方法,提取建筑物的效果较差,精度较低。通过分形网络演化分割算法(fractal net evo-lution approach,FNEA)获取分析单元,利用对象级分析单元与邻近环境之间的上下文特征,提出了高亮邻接强度特征(highlight adjacent intensity,HAI)与亮点散射密度特征(shining point distribute density,SDD)的概念,然后结合上述两种特征进行对象级建筑物的提取。最后通过几组实验验证了基于面向对象特征方法比面向像素特征方法对高分辨率SAR建筑物提取具有更好的效果、更高的精度。
目的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影像分辨率的不断提高为建筑物提取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而传统像素级方法,提取建筑物的效果较差,精度较低。通过分形网络演化分割算法(fractal net evo-lution approach,FNEA)获取分析单元,利用对象级分析单元与邻近环境之间的上下文特征,提出了高亮邻接强度特征(highlight adjacent intensity,HAI)与亮点散射密度特征(shining point distribute density,SDD)的概念,然后结合上述两种特征进行对象级建筑物的提取。最后通过几组实验验证了基于面向对象特征方法比面向像素特征方法对高分辨率SAR建筑物提取具有更好的效果、更高的精度。
2014, 39(2): 225-228.
doi: 10.13203/j.whugis20120527
摘要:
目的 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波双极化数据的土壤水分反演经验模型,该模型引入了新的综合粗糙度参数Rs= S2/槡 L来描述地表粗糙状况,将两个粗糙度参数均方根高度S和相关长度L 合二为一,因而模型的未知量仅为Rs与法向菲涅尔反射系数Г0。基于 AIEM 模型数值模拟,建立了后向散射系数与 Rs、Г0的经验关系,并利用两个极化的微波数据同时反演得到粗糙度参数Rs和Г0,进而得到地表土壤水分。实测数据表明,该模型反演的土壤水分与地表实测值相关性较高(R2=0.681,RMS=0.043),在土壤水分反演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
目的 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波双极化数据的土壤水分反演经验模型,该模型引入了新的综合粗糙度参数Rs= S2/槡 L来描述地表粗糙状况,将两个粗糙度参数均方根高度S和相关长度L 合二为一,因而模型的未知量仅为Rs与法向菲涅尔反射系数Г0。基于 AIEM 模型数值模拟,建立了后向散射系数与 Rs、Г0的经验关系,并利用两个极化的微波数据同时反演得到粗糙度参数Rs和Г0,进而得到地表土壤水分。实测数据表明,该模型反演的土壤水分与地表实测值相关性较高(R2=0.681,RMS=0.043),在土壤水分反演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
2014, 39(2): 229-233.
doi: 10.13203/j.whugis20120611
摘要:
目的 针对近景影像中直线因遮挡、提取算法等带来的匹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仿射不变及核线约束的直线特征匹配方法。该方法在对立体近景影像进行同名点匹配及直线特征提取的基础上,首先利用直线特征与邻域内以同名点为端点的虚拟直线段的相交仿射不变性进行候选同名直线的搜索,再借助核线约束确定目标直线与候选同名直线的重叠部分,然后通过直线特征的角度及支撑域灰度的综合相似性测度进行匹配,得到正确的同名直线。利用该方法对不同几何变换下的近景影像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目的 针对近景影像中直线因遮挡、提取算法等带来的匹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仿射不变及核线约束的直线特征匹配方法。该方法在对立体近景影像进行同名点匹配及直线特征提取的基础上,首先利用直线特征与邻域内以同名点为端点的虚拟直线段的相交仿射不变性进行候选同名直线的搜索,再借助核线约束确定目标直线与候选同名直线的重叠部分,然后通过直线特征的角度及支撑域灰度的综合相似性测度进行匹配,得到正确的同名直线。利用该方法对不同几何变换下的近景影像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014, 39(2): 234-238.
doi: 10.13203/j.whugis20120620
摘要:
目的 有效利用TM 影像中云层的光谱和形状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类间方差的云层自动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云层和雪区的波谱特性差异,基于最大类间方差法实现云层的阈值化分割;然后利用粗分云层的形状特征做进一步判定分析,最终实现云层的提取。实验表明,与传统的人工阈值方法相比,本方法可以有效地从 TM 影像中检测出云层,降低人工参与程度。
目的 有效利用TM 影像中云层的光谱和形状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类间方差的云层自动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云层和雪区的波谱特性差异,基于最大类间方差法实现云层的阈值化分割;然后利用粗分云层的形状特征做进一步判定分析,最终实现云层的提取。实验表明,与传统的人工阈值方法相比,本方法可以有效地从 TM 影像中检测出云层,降低人工参与程度。
2014, 39(2): 244-247.
doi: 10.13203/j.whugis20120206
摘要:
目的 针对雾霾天气造成图像质量退化引起的图像对比度降低问题,根据目标场景与大气气溶胶粒子散射光偏振特性的差异,开展雾霾天气目标偏振探测图像复原研究。通过实验获取雾霾天气条件下不同偏振旋转方位角度图像,提出图像复原算法进而提高图像对比度,抑制雾霾介质造成图像退化的影响,提高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质量。结果表明,此算法能有效提高图像对比度和图像信息熵值,恢复目标,同时获取了目标景物的深度信息。本文研究为雾霾天气下目标探测与识别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
目的 针对雾霾天气造成图像质量退化引起的图像对比度降低问题,根据目标场景与大气气溶胶粒子散射光偏振特性的差异,开展雾霾天气目标偏振探测图像复原研究。通过实验获取雾霾天气条件下不同偏振旋转方位角度图像,提出图像复原算法进而提高图像对比度,抑制雾霾介质造成图像退化的影响,提高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质量。结果表明,此算法能有效提高图像对比度和图像信息熵值,恢复目标,同时获取了目标景物的深度信息。本文研究为雾霾天气下目标探测与识别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
2014, 39(2): 248-252.
doi: 10.13203/j.whugis20120610
摘要:
目的 以塘沽区为研究对象,对1992~1998年间的19景 ERS-1/2影像,采用时序InSAR技术反演其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沉降历史。采用三次多项式模拟实际沉降模型,精确获取SAR成像时间点的下沉值,与反演值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时序InSAR技术反演的历史累积沉降信息与水准数据一致,两者的平均沉降速率之差在5mm/a以内;研究区域以20~50mm/a的速率在整体下沉,西部地区下沉最为严重。
目的 以塘沽区为研究对象,对1992~1998年间的19景 ERS-1/2影像,采用时序InSAR技术反演其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沉降历史。采用三次多项式模拟实际沉降模型,精确获取SAR成像时间点的下沉值,与反演值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时序InSAR技术反演的历史累积沉降信息与水准数据一致,两者的平均沉降速率之差在5mm/a以内;研究区域以20~50mm/a的速率在整体下沉,西部地区下沉最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