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第32卷 第7期
2007, 32(7): 565-571.
摘要:
指出了现今的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当今数字摄影测量理论的发展,包括影像匹配与观测值的“独立性”原则、多基线近景摄影测量与广义点的概念。结合数字摄影测量硬件与理论的发展,引出由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发展为数字摄影测量网格的理念,说明了数字摄影测量网格的结构、功能,包括基于刀片机的集成处理系统、基于网络的全无缝测图系统及其特点,讨论了数字摄影测量与计算机视觉的关系,介绍了数字摄影测量网格已取得的成果。
指出了现今的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当今数字摄影测量理论的发展,包括影像匹配与观测值的“独立性”原则、多基线近景摄影测量与广义点的概念。结合数字摄影测量硬件与理论的发展,引出由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发展为数字摄影测量网格的理念,说明了数字摄影测量网格的结构、功能,包括基于刀片机的集成处理系统、基于网络的全无缝测图系统及其特点,讨论了数字摄影测量与计算机视觉的关系,介绍了数字摄影测量网格已取得的成果。
2007, 32(7): 572-575.
摘要:
在NASA-MODIS海洋组提出的二类水体叶绿素a的半分析算法的基础上,使用叶绿素荧光理论对其进行了改进,建立了一个适用于我国的海洋叶绿素浓度反演模型,并选取2003年黄海区域的MODIS数据对算法进行了验证。
在NASA-MODIS海洋组提出的二类水体叶绿素a的半分析算法的基础上,使用叶绿素荧光理论对其进行了改进,建立了一个适用于我国的海洋叶绿素浓度反演模型,并选取2003年黄海区域的MODIS数据对算法进行了验证。
2007, 32(7): 576-580.
摘要:
采用2003~2005年EOS/MODIS数据,运用分裂窗算法定量反演了上海市地表温度,以间接反映城市热岛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上海市冬季地表平均最高温度为13.9℃,春季、夏季和秋季分别为32.5℃、45.7℃和29.0℃;地表相对高温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地表相对高温区分布在市区东南方向,春季、夏季地表相对高温区向西北方向移动,秋季地表相对高温区开始向东南方向收缩;冬季市区表现为弱冷岛中心,春季、夏季和秋季均为热岛中心,其中夏季的热岛效应最为显著;冬季弱冷岛中心的地面温度低于郊区温度2.6℃,春季、夏季和秋季的平均热岛强度分别为5.7℃、10.4℃和4.2℃。
采用2003~2005年EOS/MODIS数据,运用分裂窗算法定量反演了上海市地表温度,以间接反映城市热岛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上海市冬季地表平均最高温度为13.9℃,春季、夏季和秋季分别为32.5℃、45.7℃和29.0℃;地表相对高温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地表相对高温区分布在市区东南方向,春季、夏季地表相对高温区向西北方向移动,秋季地表相对高温区开始向东南方向收缩;冬季市区表现为弱冷岛中心,春季、夏季和秋季均为热岛中心,其中夏季的热岛效应最为显著;冬季弱冷岛中心的地面温度低于郊区温度2.6℃,春季、夏季和秋季的平均热岛强度分别为5.7℃、10.4℃和4.2℃。
2007, 32(7): 581-584.
摘要: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概率的非参数Gibbs模型,并建立了光谱空间-二维影像空间的映射关系,通过多级光谱编码策略实现了多波段遥感影像的纹理分割。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概率的非参数Gibbs模型,并建立了光谱空间-二维影像空间的映射关系,通过多级光谱编码策略实现了多波段遥感影像的纹理分割。
2007, 32(7): 585-588.
摘要:
基于信号和噪声在提升格式小波分解中呈现出的不同特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小波包去噪算法。该算法采用提升格式小波对SAR图像进行最优小波包分解,并计算每个子频带的能量范数,然后根据软阈值法和能量范数区分信号和噪声,达到去除噪声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对SAR图像具有较好的去噪效果,不仅可以去除图像中的大部分噪声,而且可以较好地保留图像纹理的细节信息。与传统小波包算法相比,其计算速度快了一倍左右。
基于信号和噪声在提升格式小波分解中呈现出的不同特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小波包去噪算法。该算法采用提升格式小波对SAR图像进行最优小波包分解,并计算每个子频带的能量范数,然后根据软阈值法和能量范数区分信号和噪声,达到去除噪声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对SAR图像具有较好的去噪效果,不仅可以去除图像中的大部分噪声,而且可以较好地保留图像纹理的细节信息。与传统小波包算法相比,其计算速度快了一倍左右。
2007, 32(7): 589-592.
摘要:
提出了一种在Bayes概率统计框架下的混合Bayes超分辨率重建算法,该算法采用Huber马尔可夫随机场(Huber Markov random field,HMRF)模型对理想图像进行先验建模,可以较好地突出重建图像的不连续边缘特征信息。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克服了极大后验概率估计(maximum a posteriori,MAP)算法中的若干缺陷,取得了良好的重建结果,图像边缘特征清晰,纹理信息突出。
提出了一种在Bayes概率统计框架下的混合Bayes超分辨率重建算法,该算法采用Huber马尔可夫随机场(Huber Markov random field,HMRF)模型对理想图像进行先验建模,可以较好地突出重建图像的不连续边缘特征信息。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克服了极大后验概率估计(maximum a posteriori,MAP)算法中的若干缺陷,取得了良好的重建结果,图像边缘特征清晰,纹理信息突出。
2007, 32(7): 593-596.
摘要:
为了更好地解决亚像元的定位问题,基于超分辨率影像重建的技术,结合亚像元定位理论,提出了一种应用于亚像元定位的正则MAP估计模型,并且通过真实数据进行了检验。实验表明,该模型是一种简单、有效地解决亚像元定位问题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解决亚像元的定位问题,基于超分辨率影像重建的技术,结合亚像元定位理论,提出了一种应用于亚像元定位的正则MAP估计模型,并且通过真实数据进行了检验。实验表明,该模型是一种简单、有效地解决亚像元定位问题的方法。
2007, 32(7): 597-600.
摘要:
提出了一种新的遥感影像核变化检测方法。该方法是将原始空间不同时相的输入矢量通过核函数非线性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然后在高维特征空间中通过传统变化检测方法处理得到新的输入矢量,最后通过半监督的单类支持向量机算法对新的输入矢量构造变化区域与非变化区域的最优分割超平面。试验证实,本文的核变化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和效率。
提出了一种新的遥感影像核变化检测方法。该方法是将原始空间不同时相的输入矢量通过核函数非线性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然后在高维特征空间中通过传统变化检测方法处理得到新的输入矢量,最后通过半监督的单类支持向量机算法对新的输入矢量构造变化区域与非变化区域的最优分割超平面。试验证实,本文的核变化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和效率。
2007, 32(7): 601-604.
摘要:
通过黄河口含沙水体野外遥感光谱反射率的观测实验,探讨了黄河口水体表观光谱特性,分析了悬浮体中有机颗粒含量和悬沙粒度对光谱特性的影响。针对Landsat TM/ETM+影像波段特性,对黄河口含沙水体在其可见光至近红外4个波段的光谱特性进行了模拟分析,并结合表观光谱观测数据建立了经验回归函数,以估测不同时相黄河口水体表层悬沙的浓度
通过黄河口含沙水体野外遥感光谱反射率的观测实验,探讨了黄河口水体表观光谱特性,分析了悬浮体中有机颗粒含量和悬沙粒度对光谱特性的影响。针对Landsat TM/ETM+影像波段特性,对黄河口含沙水体在其可见光至近红外4个波段的光谱特性进行了模拟分析,并结合表观光谱观测数据建立了经验回归函数,以估测不同时相黄河口水体表层悬沙的浓度
2007, 32(7): 605-608.
摘要:
提出了基于距离限制的滤波算法,利用地物在三维空间的距离特性提取地面信息,并对可能影响算法稳健性的侧面信息提出角度判决的概念。试验表明,本文方法在处理复杂城市地形时,能很好地保留地面的细节信息,剔除低矮植被等非地面信息。
提出了基于距离限制的滤波算法,利用地物在三维空间的距离特性提取地面信息,并对可能影响算法稳健性的侧面信息提出角度判决的概念。试验表明,本文方法在处理复杂城市地形时,能很好地保留地面的细节信息,剔除低矮植被等非地面信息。
2007, 32(7): 609-613.
摘要:
根据GEO导航卫星的轨道特性,给出了数学上严密的卫星伪距观测和载波相位观测模型,讨论了GEO卫星轨道和卫星钟差的解算条件以及单星定轨、多星组差定轨的可行性。
根据GEO导航卫星的轨道特性,给出了数学上严密的卫星伪距观测和载波相位观测模型,讨论了GEO卫星轨道和卫星钟差的解算条件以及单星定轨、多星组差定轨的可行性。
2007, 32(7): 614-616.
摘要:
在精密定轨和轨道外推理论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由IGS快速轨道(IGS rapid orbit,IGR)外推1 d的轨道与IGS最终轨道间的差异,用此外推轨道和最终轨道分别按长基线双差网解方案计算了BRUSI、ENG、PTBB等欧洲一些IGS/TAI站的天顶湿延迟(zenith wet delay,ZWD),并对两种轨道下各站的ZWD进行了对比。轨道对比结果显示,除异常卫星外,“病态”卫星的IGR外推1 d的轨道仍具有一定的高精度。而ZWD的对比结果则表明,当剔除异常卫星的影响并对“病态”卫星加以适当处理后,IGR外推1 d的轨道用于对流层实时监测是可行的。
在精密定轨和轨道外推理论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由IGS快速轨道(IGS rapid orbit,IGR)外推1 d的轨道与IGS最终轨道间的差异,用此外推轨道和最终轨道分别按长基线双差网解方案计算了BRUSI、ENG、PTBB等欧洲一些IGS/TAI站的天顶湿延迟(zenith wet delay,ZWD),并对两种轨道下各站的ZWD进行了对比。轨道对比结果显示,除异常卫星外,“病态”卫星的IGR外推1 d的轨道仍具有一定的高精度。而ZWD的对比结果则表明,当剔除异常卫星的影响并对“病态”卫星加以适当处理后,IGR外推1 d的轨道用于对流层实时监测是可行的。
2007, 32(7): 617-620.
摘要:
基于小波变换和三参数序贯抗差估计,提出了一种新的确定捷联惯导初始姿态的方法。利用静基座下的模拟数据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保证捷联惯导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高的对准精度。
基于小波变换和三参数序贯抗差估计,提出了一种新的确定捷联惯导初始姿态的方法。利用静基座下的模拟数据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保证捷联惯导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高的对准精度。
2007, 32(7): 621-625.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二乘平差的数字地图合并方法,采用平差原理以求得实体调整合并后的空间位置。实验表明,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且较好地保持了原有实体的特征。
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二乘平差的数字地图合并方法,采用平差原理以求得实体调整合并后的空间位置。实验表明,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且较好地保持了原有实体的特征。
2007, 32(7): 626-629.
摘要:
基于Kohonen网络模型,对标准的SOM(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算法进行了改进,在保持点群原有空间分布特征的情况下研究点群的选取和典型化。实践表明,该方法适合任意空间分布类型的点群综合。
基于Kohonen网络模型,对标准的SOM(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算法进行了改进,在保持点群原有空间分布特征的情况下研究点群的选取和典型化。实践表明,该方法适合任意空间分布类型的点群综合。
2007, 32(7): 630-632.
摘要:
利用小波分析理论、Douglas算法、曲率分析算法,对线状要素的压缩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建立线状要素压缩优化的自适应模型的基础上,对实际数据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此方法不仅能够保持高的压缩比,而且能够很好地保持原数据的特征。
利用小波分析理论、Douglas算法、曲率分析算法,对线状要素的压缩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建立线状要素压缩优化的自适应模型的基础上,对实际数据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此方法不仅能够保持高的压缩比,而且能够很好地保持原数据的特征。
2007, 32(7): 633-636.
摘要:
对地理信息时态不确定的概念认知与符号计算方面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地理信息时态不确定性的本体在于动态地理现象的内在复杂性、机器计算能力和人认知限度的多层次不一致性,解释了时间空间不确定性-运动不确定性-动力不确定性的整体时空不确定性语义,选择设计了地理信息时间位置精度指标、不确定当前值的渐进语义模拟、地图过时性和空间数据库现势性计算模型。
对地理信息时态不确定的概念认知与符号计算方面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地理信息时态不确定性的本体在于动态地理现象的内在复杂性、机器计算能力和人认知限度的多层次不一致性,解释了时间空间不确定性-运动不确定性-动力不确定性的整体时空不确定性语义,选择设计了地理信息时间位置精度指标、不确定当前值的渐进语义模拟、地图过时性和空间数据库现势性计算模型。
2007, 32(7): 637-640.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伴潮海岸线(digital tide-coordinated shoreline,DTS)的潮滩淹没区仿真算法。此算法在建立数字潮滩模型和瞬时水位模型的基础上实时提取DTS。根据DTS的类型确定不连通的洼地,并快速计算其影响域,同时合理地确定潮滩与水面模型的表达方式,正确构建和显示淹没区。实验结果证明,本文算法在表达的准确性和计算的速度上明显优于传统算法。
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伴潮海岸线(digital tide-coordinated shoreline,DTS)的潮滩淹没区仿真算法。此算法在建立数字潮滩模型和瞬时水位模型的基础上实时提取DTS。根据DTS的类型确定不连通的洼地,并快速计算其影响域,同时合理地确定潮滩与水面模型的表达方式,正确构建和显示淹没区。实验结果证明,本文算法在表达的准确性和计算的速度上明显优于传统算法。
2007, 32(7): 641-645.
摘要:
分析了GIS中常用的空间距离度量及其存在的问题,这些距离度量没有顾及空间目标的整体形状、位置分布等特征。基于此,引入了Hausdorff距离的概念,给出了Hausdorff距离的计算方法,分析指出了Hausdorff距离容易受空间目标局部几何形状的影响。进而从统计学的角度分析了现有的距离度量并不能有效地表达空间目标间距离的整体分布,并提出了一种广义Hausdorff距离模型,这种距离模型能够度量空间目标间距离分布的中心趋势和离散度。实际算例证明了此模型在GIS环境下的实现方法。
分析了GIS中常用的空间距离度量及其存在的问题,这些距离度量没有顾及空间目标的整体形状、位置分布等特征。基于此,引入了Hausdorff距离的概念,给出了Hausdorff距离的计算方法,分析指出了Hausdorff距离容易受空间目标局部几何形状的影响。进而从统计学的角度分析了现有的距离度量并不能有效地表达空间目标间距离的整体分布,并提出了一种广义Hausdorff距离模型,这种距离模型能够度量空间目标间距离分布的中心趋势和离散度。实际算例证明了此模型在GIS环境下的实现方法。
2007, 32(7): 646-649.
摘要:
探讨了基于多主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的城市商业区位建模的新方法。模型由相互作用的环境层和多主体层组成,旨在探索商业区位过程中消费者、商业设施、政府等多主体之间以及多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微观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宏观商业布局过程。该模型可以方便地探索销售商在不同选址策略下商业设施的区位分布,为商业选址提供有用的决策依据,并在一个虚拟的城市空间中模拟了销售商在不同选址策略下的选址决策。
探讨了基于多主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的城市商业区位建模的新方法。模型由相互作用的环境层和多主体层组成,旨在探索商业区位过程中消费者、商业设施、政府等多主体之间以及多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微观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宏观商业布局过程。该模型可以方便地探索销售商在不同选址策略下商业设施的区位分布,为商业选址提供有用的决策依据,并在一个虚拟的城市空间中模拟了销售商在不同选址策略下的选址决策。
2007, 32(7): 650-653.
摘要:
在深入分析了Hilbert空间排列码的线性映射特性后,将其应用于数据划分之中,并给出了具体的实现算法。本算法既考虑了空间目标的聚集性,又考虑了各个划分结点上数据存储量的平衡性,极大地提高了并行空间数据库的处理效率。
在深入分析了Hilbert空间排列码的线性映射特性后,将其应用于数据划分之中,并给出了具体的实现算法。本算法既考虑了空间目标的聚集性,又考虑了各个划分结点上数据存储量的平衡性,极大地提高了并行空间数据库的处理效率。
2007, 32(7): 654-657.
摘要:
在分析纽伦堡和克拉普光谱预测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网目印刷光谱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新光谱预测模型的光谱预测值与理想值的吻合度明显高于其他模型。
在分析纽伦堡和克拉普光谱预测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网目印刷光谱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新光谱预测模型的光谱预测值与理想值的吻合度明显高于其他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