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第40卷 第4期
2015, 40(4): 427-435.
doi: 10.13203/j.whugis20140982
摘要:
目的 为了丰富城市地区地理国情监测的成果并提高监测效率,实现了一个从天到地、影像到模型、静止到动态的城市环境监测系统。该环境监测系统管理航空倾斜多视成像仪和地面移动测量系统采集的航空与地面的可量测实景影像、兴趣点、实时视频及从倾斜影像中获得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和生成的三维模型,方便了监控、巡航和分析等多种业务需求。在贵阳市进行了验证,实现了安全巡航、建筑变化监测等功能,已成为城市环境情况监测高效的解决方案。
目的 为了丰富城市地区地理国情监测的成果并提高监测效率,实现了一个从天到地、影像到模型、静止到动态的城市环境监测系统。该环境监测系统管理航空倾斜多视成像仪和地面移动测量系统采集的航空与地面的可量测实景影像、兴趣点、实时视频及从倾斜影像中获得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和生成的三维模型,方便了监控、巡航和分析等多种业务需求。在贵阳市进行了验证,实现了安全巡航、建筑变化监测等功能,已成为城市环境情况监测高效的解决方案。
2015, 40(4): 436-443.
doi: 10.13203/j.whugis20130784
摘要:
目的 结合ZY 102C卫星高分辨率(HR)相机的成像特点,深入分析了各种潜在的误差来源,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线阵的非共线TDICCD相机成像数据内视场拼接方法,采用ZY 102C卫星HR相机获取的影像数据进行了拼接实验。通过对拼接结果的定性和定量评价,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目前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ZY 102C卫星数据处理的业务化运行系统中。
目的 结合ZY 102C卫星高分辨率(HR)相机的成像特点,深入分析了各种潜在的误差来源,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线阵的非共线TDICCD相机成像数据内视场拼接方法,采用ZY 102C卫星HR相机获取的影像数据进行了拼接实验。通过对拼接结果的定性和定量评价,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目前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ZY 102C卫星数据处理的业务化运行系统中。
2015, 40(4): 444-451.
doi: 10.13203/j.whugis20130332
摘要:
目的 在遥感影像湖泊提取结果进行矢量化之后,需要对多景影像的湖泊提取矢量数据进行拼接并形成湖泊信息专题图,不同的拼接策略直接决定区域湖泊数据拼接的效率。结合湖泊提取结果的矢量数据拼接与专题图制作问题,在分析矢量数据拼接原理与过程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两景矢量数据的拼接方法与最佳策略,重点研究了面向大区域多景矢量数据的拼接策略,提出了两种实用的高效矢量数据拼接方法,即基于任务队列与基于间隔选择的策略,分析了不同策略的特点与适用情况。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较大程度地提高矢量数据拼接的效率。
目的 在遥感影像湖泊提取结果进行矢量化之后,需要对多景影像的湖泊提取矢量数据进行拼接并形成湖泊信息专题图,不同的拼接策略直接决定区域湖泊数据拼接的效率。结合湖泊提取结果的矢量数据拼接与专题图制作问题,在分析矢量数据拼接原理与过程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两景矢量数据的拼接方法与最佳策略,重点研究了面向大区域多景矢量数据的拼接策略,提出了两种实用的高效矢量数据拼接方法,即基于任务队列与基于间隔选择的策略,分析了不同策略的特点与适用情况。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较大程度地提高矢量数据拼接的效率。
2015, 40(4): 452-456.
doi: 10.13203/j.whugis20130354
摘要:
目的 自动获取初始视差是影像匹配自动化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分层FM相位相关的影像匹配初始视差的全自动获取方法,无需人工干预和其他辅助信息,能高效、自动地获取影像中心点较精确的初始视差。首先对基准影像与待匹配影像构建金字塔影像,使用Fourier Mellin变换与相位相关法求解金字塔顶层影像上基准影像与待匹配影像间的旋转、缩放与平移参数,然后利用旋转参数和缩放参数矫正待匹配影像的旋转与缩放变形,再利用平移参数计算待匹配影像中心点与基准影像上对应的同名点的视差近似值,最后在金字塔逐层影像上使用相位相关法对该对同名点的视差近似值进行误差校正,从而得到较精确的初始视差值。
目的 自动获取初始视差是影像匹配自动化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分层FM相位相关的影像匹配初始视差的全自动获取方法,无需人工干预和其他辅助信息,能高效、自动地获取影像中心点较精确的初始视差。首先对基准影像与待匹配影像构建金字塔影像,使用Fourier Mellin变换与相位相关法求解金字塔顶层影像上基准影像与待匹配影像间的旋转、缩放与平移参数,然后利用旋转参数和缩放参数矫正待匹配影像的旋转与缩放变形,再利用平移参数计算待匹配影像中心点与基准影像上对应的同名点的视差近似值,最后在金字塔逐层影像上使用相位相关法对该对同名点的视差近似值进行误差校正,从而得到较精确的初始视差值。
2015, 40(4): 457-461.
doi: 10.13203/j.whugis20130346
摘要:
目的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非下采样Contourlet变换(NonsubsampledContourletTransform,NSCT)的加权相似性测度计算方法。首先对立体像对中的左右影像分别进行NSCT变换,以得到左右影像的不同尺度、不同方向的高频子带系数;再利用影像的高频子带系数和RGB三个通道的灰度值,设计了目标窗口和搜索窗口的加权相似性测度计算模型;最后,利用标准立体影像数据,对相似性测度和归一化相关系数等已有测度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NSCT的高频系数的引入,增强了相似性测度的稳健性,提高了立体影像匹配的可靠性。
目的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非下采样Contourlet变换(NonsubsampledContourletTransform,NSCT)的加权相似性测度计算方法。首先对立体像对中的左右影像分别进行NSCT变换,以得到左右影像的不同尺度、不同方向的高频子带系数;再利用影像的高频子带系数和RGB三个通道的灰度值,设计了目标窗口和搜索窗口的加权相似性测度计算模型;最后,利用标准立体影像数据,对相似性测度和归一化相关系数等已有测度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NSCT的高频系数的引入,增强了相似性测度的稳健性,提高了立体影像匹配的可靠性。
2015, 40(4): 462-468.
doi: 10.13203/j.whugis20130325
摘要:
目的 针对传统建筑物变化检测方法没有考虑高程信息的缺点,提出了一种结合LiDAR点云数据和航空影像的建筑物三维变化检测方法,可同时提取建筑物高程变化信息和面积变化信息。首先将不同时期LiDAR点云分别生成数字表面模型(DSM);然后对不同时期的DSM进行差值、滤波和形态学操作得到DSM变化区,并根据共线方程将其反投影到航空影像中,再使用航空影像的光谱、纹理等信息排除树木等伪变化区的干扰;最后计算高程变化值和面积变化值。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定量地提取高程和面积变化信息,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建筑物变化信息。
目的 针对传统建筑物变化检测方法没有考虑高程信息的缺点,提出了一种结合LiDAR点云数据和航空影像的建筑物三维变化检测方法,可同时提取建筑物高程变化信息和面积变化信息。首先将不同时期LiDAR点云分别生成数字表面模型(DSM);然后对不同时期的DSM进行差值、滤波和形态学操作得到DSM变化区,并根据共线方程将其反投影到航空影像中,再使用航空影像的光谱、纹理等信息排除树木等伪变化区的干扰;最后计算高程变化值和面积变化值。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定量地提取高程和面积变化信息,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建筑物变化信息。
2015, 40(4): 469-473.
doi: 10.13203/j.whugis20130727
摘要:
目的 针对单一被动微波遥感反演雪深的精度和空间分辨率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星地多源数据融合的雪深反演方法。以北疆每日站点观测雪深、AMSR E遥感反演雪深和SSM/I遥感反演雪深数据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地统计方法结合地面站点观测数据估计北疆区域的雪深,然后采用Triple Collocation方法分别估计三个雪深数据的误差方差,最后结合最小二乘原理实现星地雪深观测数据的融合。对融合雪深与地面雪深观测数据进行验证分析,结果显示,与AMSR E和SSM/I遥感反演雪深相比,融合的雪深与地面观测雪深的相关性更高;融合的雪深的精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实验结果证明了多源数据融合方法的有效性。
目的 针对单一被动微波遥感反演雪深的精度和空间分辨率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星地多源数据融合的雪深反演方法。以北疆每日站点观测雪深、AMSR E遥感反演雪深和SSM/I遥感反演雪深数据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地统计方法结合地面站点观测数据估计北疆区域的雪深,然后采用Triple Collocation方法分别估计三个雪深数据的误差方差,最后结合最小二乘原理实现星地雪深观测数据的融合。对融合雪深与地面雪深观测数据进行验证分析,结果显示,与AMSR E和SSM/I遥感反演雪深相比,融合的雪深与地面观测雪深的相关性更高;融合的雪深的精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实验结果证明了多源数据融合方法的有效性。
2015, 40(4): 474-478.
doi: 10.13203/j.whugis20130579
摘要:
目的 针对山区LiDAR点云的特点,对TIN滤波算法的三个重要环节进行了改进:①利用一种简单、快速的随机化格网搜索算法来获取更多的精确初始地面点;②提出一种地形预测角的判断准则来提高地形断裂线附近区域的滤波精度;③对每个激光脚点设置加密优先级,并在滤波过程中动态调整优先级大小,优先级高的激光脚点先进行判断,加密优先级的引入提高了TIN滤波算法对地形的适应性。最后,采用两块分布有大量地形断裂线的山区数据进行实验验证,并与传统的TIN滤波算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TIN滤波算法可以有效地保留山区的地形断裂线特征,提高了算法在山区的滤波精度。
目的 针对山区LiDAR点云的特点,对TIN滤波算法的三个重要环节进行了改进:①利用一种简单、快速的随机化格网搜索算法来获取更多的精确初始地面点;②提出一种地形预测角的判断准则来提高地形断裂线附近区域的滤波精度;③对每个激光脚点设置加密优先级,并在滤波过程中动态调整优先级大小,优先级高的激光脚点先进行判断,加密优先级的引入提高了TIN滤波算法对地形的适应性。最后,采用两块分布有大量地形断裂线的山区数据进行实验验证,并与传统的TIN滤波算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TIN滤波算法可以有效地保留山区的地形断裂线特征,提高了算法在山区的滤波精度。
2015, 40(4): 479-486.
doi: 10.13203/j.whugis20130530
摘要:
目的 发展了微波遥感水汽反演算法,对于裸露地表,通过极化差比值形式消除地表信息对大气水汽反演的干扰;针对非裸露地表,首先反演了地表发射率并对不同波段地表发射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进而建立了非裸露地表上空大气水汽的反演算法。本文算法的反演结果与GPS探测结果的对比显示均方根误差为7.4mm,与MODIS大气水汽产品空间分布特征的对比也显示了两者较高的区域一致性。最后对京津冀平原地区和山地地区的水汽进行了时间序列的分析。
目的 发展了微波遥感水汽反演算法,对于裸露地表,通过极化差比值形式消除地表信息对大气水汽反演的干扰;针对非裸露地表,首先反演了地表发射率并对不同波段地表发射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进而建立了非裸露地表上空大气水汽的反演算法。本文算法的反演结果与GPS探测结果的对比显示均方根误差为7.4mm,与MODIS大气水汽产品空间分布特征的对比也显示了两者较高的区域一致性。最后对京津冀平原地区和山地地区的水汽进行了时间序列的分析。
2015, 40(4): 487-492.
doi: 10.13203/j.whugis20130733
摘要:
目的 在地表温度反演中,Jiménez Muoz和Sobrino开发的单通道(SC)算法因其需要的实时大气参数少而被广泛应用。由于SC算法在2003年提出时只提供了针对LandsatTM的大气参数,导致许多后续基于ETM+数据的地表温度计算也都采用TM的大气参数。即使SC算法于2009年提出了改进版,但这一混用现象仍未改观。因此,基于实测地表温度,以Landsat5/7/8号卫星的热红外数据为例比较了2003和2009版的算法,探讨了Planck函数、λ取值和大气参数等常见问题。结果表明,2009版的算法明显提高了ETM+地表温度反演的精度,且以采用Planck函数和USGS提供的λ值时所获得的平均精度最高。在当前,如果要用SC算法来反演Landsat8的地表温度,可在大气水汽含量较低时选用TIRS10波段来单独进行。
目的 在地表温度反演中,Jiménez Muoz和Sobrino开发的单通道(SC)算法因其需要的实时大气参数少而被广泛应用。由于SC算法在2003年提出时只提供了针对LandsatTM的大气参数,导致许多后续基于ETM+数据的地表温度计算也都采用TM的大气参数。即使SC算法于2009年提出了改进版,但这一混用现象仍未改观。因此,基于实测地表温度,以Landsat5/7/8号卫星的热红外数据为例比较了2003和2009版的算法,探讨了Planck函数、λ取值和大气参数等常见问题。结果表明,2009版的算法明显提高了ETM+地表温度反演的精度,且以采用Planck函数和USGS提供的λ值时所获得的平均精度最高。在当前,如果要用SC算法来反演Landsat8的地表温度,可在大气水汽含量较低时选用TIRS10波段来单独进行。
2015, 40(4): 493-497.
doi: 10.13203/j.whugis20130324
摘要:
目的 利用超分辨率重建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其中先验模型的选取尤为关键。在最大后验概率(MAP)的框架下引入双边结构张量测度,联合像素邻域4个方向的梯度算子提出一种局部自适应先验方法,构建图像超分辨率重建模型,并利用迭代重加权范数(iterativelyreweightednorm)对其进行转换求解。基于标准的测试图像进行了实验,并将本方法与拉普拉斯先验、Huber Markov先验以及BTV先验的重建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目的 利用超分辨率重建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其中先验模型的选取尤为关键。在最大后验概率(MAP)的框架下引入双边结构张量测度,联合像素邻域4个方向的梯度算子提出一种局部自适应先验方法,构建图像超分辨率重建模型,并利用迭代重加权范数(iterativelyreweightednorm)对其进行转换求解。基于标准的测试图像进行了实验,并将本方法与拉普拉斯先验、Huber Markov先验以及BTV先验的重建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015, 40(4): 498-502.
doi: 10.13203/j.whugis20140004
摘要:
目的 提出了一种提取山脊山谷线的新方法。基于矢量等高线,以MeanShift思路为全局步骤,以多因素流水模型为局部追踪依据,在提取特征点的同时完成山脊、山谷线追踪。首先建立等高线间的拓扑关系,确立追踪起点;然后分割等高线弯曲,并依此建立虚拟扇形区域;最后,建立多因素流水模型,根据“流向最大概率”原则,追踪山脊山谷线。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更加准确地提取地形特征点,增强抗噪性,并在特征点提取的同时完成山谷山脊线的连接,大大减少运算量。
目的 提出了一种提取山脊山谷线的新方法。基于矢量等高线,以MeanShift思路为全局步骤,以多因素流水模型为局部追踪依据,在提取特征点的同时完成山脊、山谷线追踪。首先建立等高线间的拓扑关系,确立追踪起点;然后分割等高线弯曲,并依此建立虚拟扇形区域;最后,建立多因素流水模型,根据“流向最大概率”原则,追踪山脊山谷线。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更加准确地提取地形特征点,增强抗噪性,并在特征点提取的同时完成山谷山脊线的连接,大大减少运算量。
2015, 40(4): 503-509.
doi: 10.13203/j.whugis20140026
摘要:
目的 利用现势性较好的真彩色遥感影像,基于已有水域矢量边界数据,提出了一种改进的GVF蛇模型水域矢量边界数据更新方法。将已有水域矢量边界数据作为GVF蛇模型初始位置,用真彩色遥感影像彩色梯度作为GVF求解中的边缘梯度,通过轮廓演化实现水域矢量边界精化,以满足水域矢量边界数据更新的要求。实验表明,本方法相比传统的GVF蛇模型、四元数及数学形态学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而且在一定距离范围内对初始边界位置不敏感。
目的 利用现势性较好的真彩色遥感影像,基于已有水域矢量边界数据,提出了一种改进的GVF蛇模型水域矢量边界数据更新方法。将已有水域矢量边界数据作为GVF蛇模型初始位置,用真彩色遥感影像彩色梯度作为GVF求解中的边缘梯度,通过轮廓演化实现水域矢量边界精化,以满足水域矢量边界数据更新的要求。实验表明,本方法相比传统的GVF蛇模型、四元数及数学形态学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而且在一定距离范围内对初始边界位置不敏感。
2015, 40(4): 510-515.
doi: 10.13203/j.whugis20130362
摘要:
目的 大规模三维地形的真实感可视化对于表现战场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OpenGL、D3D等主流三维图形引擎需要将多层纹理数据发送到GPU端进行多重纹理融合操作。对于瘦客户机,在显卡位宽和显存有限的资源下,大量的多重纹理融合操作常会导致GPU和带宽负载过大,出现绘制画面不流畅、渲染效率低等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SSE2的多重纹理混合技术,通过在CPU端进行混合纹理混合操作,降低GPU负载,减少数据传送时间。实验证明,该方法在保证CPU计算效率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了大范围虚拟战场环境可视化过程中GPU和带宽负载,显著提升了瘦客户机中大范围虚拟战场数据的渲染效率。
目的 大规模三维地形的真实感可视化对于表现战场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OpenGL、D3D等主流三维图形引擎需要将多层纹理数据发送到GPU端进行多重纹理融合操作。对于瘦客户机,在显卡位宽和显存有限的资源下,大量的多重纹理融合操作常会导致GPU和带宽负载过大,出现绘制画面不流畅、渲染效率低等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SSE2的多重纹理混合技术,通过在CPU端进行混合纹理混合操作,降低GPU负载,减少数据传送时间。实验证明,该方法在保证CPU计算效率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了大范围虚拟战场环境可视化过程中GPU和带宽负载,显著提升了瘦客户机中大范围虚拟战场数据的渲染效率。
2015, 40(4): 516-520.
doi: 10.13203/j.whugis20140415
摘要:
目的 针对移动地理计算需求,构建了嵌入式环境下瓦片数据组织的约束关系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全球框架的瓦片数据组织模型,设计了海量瓦片的物理存储模型,采用二维线性编码方案,实现了对瓦片数据的快速检索。在工程实践中对该模型进行检验,应用表明该瓦片数据组织模型在效率和效果方面都体现了对嵌入式环境较好的适应性。
目的 针对移动地理计算需求,构建了嵌入式环境下瓦片数据组织的约束关系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全球框架的瓦片数据组织模型,设计了海量瓦片的物理存储模型,采用二维线性编码方案,实现了对瓦片数据的快速检索。在工程实践中对该模型进行检验,应用表明该瓦片数据组织模型在效率和效果方面都体现了对嵌入式环境较好的适应性。
2015, 40(4): 521-528.
doi: 10.13203/j.whugis20140387
摘要:
目的 受局部天气和海况变化影响的航线网络具有动态通达特征,远洋船舶需据此进行计划航线的修正。基于动态通达网络模型,设计了一种最优航程规划方法。首先,在港口和已知航线构建的静态网络基础上,通过叠加由风暴等极端气候形成的移动碍航区和由海洋地形或军事管制等形成的静态碍航区,构建分段航线包含禁航时序信息的动态通达网络模型;其次,在航线通达、续航可行和航线最短等准则约束下,按照“优度递减”策略设计了包含计划航线通达分析(续航决策)、最短绕行航线搜索(改航决策)、最佳停靠邻港搜索(停靠决策)等步骤的最优航程规划技术路线,并对局部航线改变绕行、航线通达判断、最短绕行航线搜索和最佳停靠邻港搜索等关键算法进行了阐述;最后通过模拟数据对算法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对远洋船只航行决策和海洋指挥救援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目的 受局部天气和海况变化影响的航线网络具有动态通达特征,远洋船舶需据此进行计划航线的修正。基于动态通达网络模型,设计了一种最优航程规划方法。首先,在港口和已知航线构建的静态网络基础上,通过叠加由风暴等极端气候形成的移动碍航区和由海洋地形或军事管制等形成的静态碍航区,构建分段航线包含禁航时序信息的动态通达网络模型;其次,在航线通达、续航可行和航线最短等准则约束下,按照“优度递减”策略设计了包含计划航线通达分析(续航决策)、最短绕行航线搜索(改航决策)、最佳停靠邻港搜索(停靠决策)等步骤的最优航程规划技术路线,并对局部航线改变绕行、航线通达判断、最短绕行航线搜索和最佳停靠邻港搜索等关键算法进行了阐述;最后通过模拟数据对算法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对远洋船只航行决策和海洋指挥救援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2015, 40(4): 529-533.
doi: 10.13203/j.whugis20130361
摘要:
目的 讨论了北斗/GPS伪距单点定位联合解算的数学模型,并根据北京、武汉两地的北斗/GPS双系统实测数据,在多种模拟遮挡环境下将北斗/GPS联合解算结果与北斗、GPS单系统在可见卫星数、PDOP值、定位精度、定位可用性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单系统伪距单点定位,北斗/GPS组合定位大大增加了可见卫星数,减小了PDOP值,并在观测条件较差的环境下有效地改善了定位精度、显著提高系统定位可用性。
目的 讨论了北斗/GPS伪距单点定位联合解算的数学模型,并根据北京、武汉两地的北斗/GPS双系统实测数据,在多种模拟遮挡环境下将北斗/GPS联合解算结果与北斗、GPS单系统在可见卫星数、PDOP值、定位精度、定位可用性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单系统伪距单点定位,北斗/GPS组合定位大大增加了可见卫星数,减小了PDOP值,并在观测条件较差的环境下有效地改善了定位精度、显著提高系统定位可用性。
2015, 40(4): 534-539.
doi: 10.13203/j.whugis20140506
摘要:
目的 基于星间测距的导航卫星自主定轨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星座旋转,导致轨道精度下降并对造成用户定位系统误差。对星座旋转现象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轨道升交点赤经的系统偏差ΔΩ和地球定向参数EOP的预报误差是星座旋转的主要误差源,主要表现为星座绕地球自转轴(犣轴)的旋转。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独立、实用的星座旋转的地面校正算法,利用区域地面站的伪距观测值估计并校正星座旋转误差。仿真结果表明,使用两个测站可以估计旋转误差的三个分量,较为完善地消除星座旋转误差,显著提高用户定位的精度;使用一个测站,仅考虑关于犣轴的旋转分量,也可以校正大部分旋转误差,但校正效果略差。
目的 基于星间测距的导航卫星自主定轨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星座旋转,导致轨道精度下降并对造成用户定位系统误差。对星座旋转现象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轨道升交点赤经的系统偏差ΔΩ和地球定向参数EOP的预报误差是星座旋转的主要误差源,主要表现为星座绕地球自转轴(犣轴)的旋转。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独立、实用的星座旋转的地面校正算法,利用区域地面站的伪距观测值估计并校正星座旋转误差。仿真结果表明,使用两个测站可以估计旋转误差的三个分量,较为完善地消除星座旋转误差,显著提高用户定位的精度;使用一个测站,仅考虑关于犣轴的旋转分量,也可以校正大部分旋转误差,但校正效果略差。
2015, 40(4): 540-546.
doi: 10.13203/j.whugis20130367
摘要:
目的 基于SNREI地球模型,利用IGS数据反演得到近10a的地表负载力矩变化,探索了季节性地球形变机制,发现地表负载力矩在犿狓、犿狔、犿狕三个方向均有明显的周年项变化,进而指明固体地球也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形变。犿狕方向的相位表明,每年的2、3月份北半球地表负载最大,而8、9月份南半球地表负载最大;每年的12月份地表负载力矩出现在中国境内,将会导致中国范围的测站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分别产生1mm和2mm左右的位移,这个位移量级对我国mm级CGCS2000框架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目的 基于SNREI地球模型,利用IGS数据反演得到近10a的地表负载力矩变化,探索了季节性地球形变机制,发现地表负载力矩在犿狓、犿狔、犿狕三个方向均有明显的周年项变化,进而指明固体地球也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形变。犿狕方向的相位表明,每年的2、3月份北半球地表负载最大,而8、9月份南半球地表负载最大;每年的12月份地表负载力矩出现在中国境内,将会导致中国范围的测站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分别产生1mm和2mm左右的位移,这个位移量级对我国mm级CGCS2000框架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2015, 40(4): 547-551.
doi: 10.13203/j.whugis20130041
摘要:
目的 针对径向神经网络高程曲面拟合对训练样本点的粗差较为敏感的特点,从数字影像处理的原理出发,将径向神经网络拟合中含粗差训练样本点得到的格网点高程映射到灰度影像,利用影像高斯差分算法探测粗差,并采用最小二乘移动曲面法修正原始高程训练样本点中的粗差,然后再次对修正后的样本点进行径向神经网络拟合,从而实现可抵抗粗差的径向神经网络高程曲面拟合。以测量机器人采集的高程数据为例进行了实验,达到了较好的拟合结果和精度,验证了方法的鲁棒性与有效性。
目的 针对径向神经网络高程曲面拟合对训练样本点的粗差较为敏感的特点,从数字影像处理的原理出发,将径向神经网络拟合中含粗差训练样本点得到的格网点高程映射到灰度影像,利用影像高斯差分算法探测粗差,并采用最小二乘移动曲面法修正原始高程训练样本点中的粗差,然后再次对修正后的样本点进行径向神经网络拟合,从而实现可抵抗粗差的径向神经网络高程曲面拟合。以测量机器人采集的高程数据为例进行了实验,达到了较好的拟合结果和精度,验证了方法的鲁棒性与有效性。
2015, 40(4): 552-557.
doi: 10.13203/j.whugis20140376
摘要:
目的 利用越南海防市沿海地区HONDAU验潮站52a的潮汐观测资料,采用基本统计方法和潮汐调和分析法研究该地区海洋水位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该地区海平面、潮差均呈现上升趋势,年变化率分别是1.89mm/a、3.07mm/a;对采样间隔为1h的潮位连续观测数据作调和分析,得到调和常数的时间序列,分析显示各主要分潮的调和常数均为时变量,且与周期性(3~5a)ElNino和LaNina现象相关;余水位年上升率是1.76mm/a,平均增、减水位分别是12.48cm和-13.36cm。增、减水位持续时间小于24h的累积频率分别是95.5%和93.3%,增减水位持续时间大于48h的只占1%~2%。绝对余水位值小于50cm的占大多数,大约99%,增减水位绝对值大于100cm的只占0.1%左右。
目的 利用越南海防市沿海地区HONDAU验潮站52a的潮汐观测资料,采用基本统计方法和潮汐调和分析法研究该地区海洋水位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该地区海平面、潮差均呈现上升趋势,年变化率分别是1.89mm/a、3.07mm/a;对采样间隔为1h的潮位连续观测数据作调和分析,得到调和常数的时间序列,分析显示各主要分潮的调和常数均为时变量,且与周期性(3~5a)ElNino和LaNina现象相关;余水位年上升率是1.76mm/a,平均增、减水位分别是12.48cm和-13.36cm。增、减水位持续时间小于24h的累积频率分别是95.5%和93.3%,增减水位持续时间大于48h的只占1%~2%。绝对余水位值小于50cm的占大多数,大约99%,增减水位绝对值大于100cm的只占0.1%左右。
2015, 40(4): 558-562.
doi: 10.13203/j.whugis20130011
摘要:
目的 为削弱观测数据和背景地形模型中粗差对水下地形匹配导航精度和可靠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M估计的水下地形抗差匹配算法,显著提高了水下地形匹配算法对粗差(异常值)的抵御能力,确保了稳健匹配导航解的获取。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目的 为削弱观测数据和背景地形模型中粗差对水下地形匹配导航精度和可靠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M估计的水下地形抗差匹配算法,显著提高了水下地形匹配算法对粗差(异常值)的抵御能力,确保了稳健匹配导航解的获取。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2015, 40(4): 563-568.
doi: 10.13203/j.whugis20130345
摘要:
目的 在分析特征光谱的提取和匹配的基础上,提出了子空间的判断方法和判断准则。利用目标光谱与各子空间特征光谱编码范围的距离来判断目标光谱的子空间归属,同时,在求解油墨配比时,将基于特征波段和全波段的反解进行结合,并基于以上两点提出了改进的分色算法流程。实验结果表明,提取的特征光谱编码范围能够显著代表各个子空间的光谱特征,特征波段和全波段相结合的分色方法在保证了RRMS精度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色差的精度。而子空间判断算法显著地降低了分色的运算次数,避免了遍历子空间造成的极大的计算量,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目的 在分析特征光谱的提取和匹配的基础上,提出了子空间的判断方法和判断准则。利用目标光谱与各子空间特征光谱编码范围的距离来判断目标光谱的子空间归属,同时,在求解油墨配比时,将基于特征波段和全波段的反解进行结合,并基于以上两点提出了改进的分色算法流程。实验结果表明,提取的特征光谱编码范围能够显著代表各个子空间的光谱特征,特征波段和全波段相结合的分色方法在保证了RRMS精度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色差的精度。而子空间判断算法显著地降低了分色的运算次数,避免了遍历子空间造成的极大的计算量,具有较高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