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39卷 第8期
2014, 39(8): 883-890.
doi: 10.13203/j.whugis20140119
摘要:
目的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已经从地理信息系统向地理信息服务转变。人们不仅希望从网络上获取地理空间数据和信息,同时也希望在网络上获取地理空间知识。地理空间知识网络服务以互联网为平台,将已有的地学常识、规则、模型、过程等各种地学知识在网上进行注册,对各种用户提供共享服务。首先阐述了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向地理空间知识服务转变的背景,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地理空间知识和地理空间知识服务的基本概念,以及地理空间知识服务所需要的技术及其实现的基本步骤。
目的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已经从地理信息系统向地理信息服务转变。人们不仅希望从网络上获取地理空间数据和信息,同时也希望在网络上获取地理空间知识。地理空间知识网络服务以互联网为平台,将已有的地学常识、规则、模型、过程等各种地学知识在网上进行注册,对各种用户提供共享服务。首先阐述了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向地理空间知识服务转变的背景,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地理空间知识和地理空间知识服务的基本概念,以及地理空间知识服务所需要的技术及其实现的基本步骤。
2014, 39(8): 891-896.
doi: 10.13203/j.whugis20120112
摘要:
目的 提出了一种利用多种极化特征并结合分水岭算法与决策树C5.0分类器的极化SAR数据分类方法。首先对极化SAR数据进行极化精致Lee滤波,接着对其进行极化分解得到多个极化通道与 Pauli RGB图像,改进梯度图生成法并进行形态学分水岭分割与区域合并,最后选择样本构建决策树 C5.0分类器并进行分类。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与传统基于像素的分类方法相比精度有显著提高,同时由于使用了较多的极化特征,也使分类精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目的 提出了一种利用多种极化特征并结合分水岭算法与决策树C5.0分类器的极化SAR数据分类方法。首先对极化SAR数据进行极化精致Lee滤波,接着对其进行极化分解得到多个极化通道与 Pauli RGB图像,改进梯度图生成法并进行形态学分水岭分割与区域合并,最后选择样本构建决策树 C5.0分类器并进行分类。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与传统基于像素的分类方法相比精度有显著提高,同时由于使用了较多的极化特征,也使分类精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2014, 39(8): 897-900.
doi: 10.13203/j.whugis201200178
摘要:
目的 针对不同传感器下的国产卫星影像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严密定位模型的影像匹配方法。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改进扫描行迭代搜索法,实现同名点的快速预测。在全球SRTM 数据的辅助下,建立了近似核线方程。通过局部畸变改正,消除了匹配窗口的几何与辐射变形。引入多片最小二乘匹配(MPGC)算法,对匹配结果进行精化,并剔除误匹配点。综合运用了小面元几何纠正法与基于控制网的匹配生长算法,提高了匹配点的匹配精度与分布均匀性。利用天绘一号、资源一号02C、资源三号卫星影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较好地结合国产卫星影像特点,实现多传感器下多轨道影像的全自动联合匹配,获得高精度的同名点观测值。
目的 针对不同传感器下的国产卫星影像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严密定位模型的影像匹配方法。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改进扫描行迭代搜索法,实现同名点的快速预测。在全球SRTM 数据的辅助下,建立了近似核线方程。通过局部畸变改正,消除了匹配窗口的几何与辐射变形。引入多片最小二乘匹配(MPGC)算法,对匹配结果进行精化,并剔除误匹配点。综合运用了小面元几何纠正法与基于控制网的匹配生长算法,提高了匹配点的匹配精度与分布均匀性。利用天绘一号、资源一号02C、资源三号卫星影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较好地结合国产卫星影像特点,实现多传感器下多轨道影像的全自动联合匹配,获得高精度的同名点观测值。
2014, 39(8): 901-905.
doi: 10.13203/j.whugis20130233
摘要:
目的 针对传统卫星调度方法难以满足应急观测强时效性的问题,提出一种针对敏捷成像卫星的调度方法。首先动态计算敏捷卫星观测摆角、幅宽和持续时间,再以平行条带分割区域目标,获得最小姿态调整时间;在此基础上,设计等步长搜索算法求解对区域目标的最佳观测点。构建了包含4颗敏捷成像卫星的STK 仿真场景,仿真结果说明该方法在提高观测目标覆盖率的同时减少了获取影像的时间。
目的 针对传统卫星调度方法难以满足应急观测强时效性的问题,提出一种针对敏捷成像卫星的调度方法。首先动态计算敏捷卫星观测摆角、幅宽和持续时间,再以平行条带分割区域目标,获得最小姿态调整时间;在此基础上,设计等步长搜索算法求解对区域目标的最佳观测点。构建了包含4颗敏捷成像卫星的STK 仿真场景,仿真结果说明该方法在提高观测目标覆盖率的同时减少了获取影像的时间。
2014, 39(8): 906-912.
doi: 10.13203/j.whugis20130053
摘要:
目的 根据高空间分辨率影像上变化区域呈聚集状分布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面向地理对象的遥感影像变化检测算法。在利用 Mean-Shift分割算法的基础上,获得不同时相地理对 象 的 灰 度特征 信息,结合 变 化 矢量 分析,采用最大数学期望算法自动提取变化区域。以 QuickBird、SPOT、TM 三组不同空间分辨率的影像进行算法验证并比较了该方法与单像素变化检测算法的差异。结果表明,三组影像中面向对象的变化检测算法的检测精度分 别 为 91.1%,87.3% 和 84.3%,单像素 的 变 化 检 测算法 检测精度分别为 86.41%,82.48% 和81.02%。试验结果显示面向对象的算法检测精度高于基于单像素的变化检测算法,且对高空间分辨率的影像检测效果要优于对中低空间分辨率的影像的检测效果。该算法减少了变化阈值确定中的人工干预,克服了以像素为单位的变化检测算法中由于缺少空间邻域信息而产生孤立、离散、不连通变化结果的问题,能够满足在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下的变化检测要求,在国土资源监测中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目的 根据高空间分辨率影像上变化区域呈聚集状分布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面向地理对象的遥感影像变化检测算法。在利用 Mean-Shift分割算法的基础上,获得不同时相地理对 象 的 灰 度特征 信息,结合 变 化 矢量 分析,采用最大数学期望算法自动提取变化区域。以 QuickBird、SPOT、TM 三组不同空间分辨率的影像进行算法验证并比较了该方法与单像素变化检测算法的差异。结果表明,三组影像中面向对象的变化检测算法的检测精度分 别 为 91.1%,87.3% 和 84.3%,单像素 的 变 化 检 测算法 检测精度分别为 86.41%,82.48% 和81.02%。试验结果显示面向对象的算法检测精度高于基于单像素的变化检测算法,且对高空间分辨率的影像检测效果要优于对中低空间分辨率的影像的检测效果。该算法减少了变化阈值确定中的人工干预,克服了以像素为单位的变化检测算法中由于缺少空间邻域信息而产生孤立、离散、不连通变化结果的问题,能够满足在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下的变化检测要求,在国土资源监测中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2014, 39(8): 913-917.
doi: 10.13203/j.whugis20130252
摘要:
目的 线状特征检测是利用遥感数据开展地物目标自动识别的重要步骤。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的高度细节化特点,针对现有线状特征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稀疏分解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线状特征检测方法。采用 K-SVD字典学习算法获取线状特征表达所需的过完备字典,基于稀疏分解模型,从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中分离出高频成分,实现遥感图像线状特征的初步检测;用曲波分层自适应阈值法对分离后的高频成分作降噪处理,以提高线状特征检测的效果。利用 QuickBird图像进行实验的结果显示,该方法在线段连续性、低对比度线段检测与椒盐噪声消除方面均有一定优势。
目的 线状特征检测是利用遥感数据开展地物目标自动识别的重要步骤。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的高度细节化特点,针对现有线状特征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稀疏分解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线状特征检测方法。采用 K-SVD字典学习算法获取线状特征表达所需的过完备字典,基于稀疏分解模型,从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中分离出高频成分,实现遥感图像线状特征的初步检测;用曲波分层自适应阈值法对分离后的高频成分作降噪处理,以提高线状特征检测的效果。利用 QuickBird图像进行实验的结果显示,该方法在线段连续性、低对比度线段检测与椒盐噪声消除方面均有一定优势。
2014, 39(8): 923-929.
doi: 10.13203/j.whugis20130124
摘要:
目的 研究了由多种卫星磁场观测数据建立的最新的世界地磁场模型WMM2010与地面台站观测值之间的关系,并将常用的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IGRF11作为对比参照。首先分析了IGRF11与台站观测值的对比关系,验证了IGRF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其次分析了 WMM2010与IGRF11模型的差异,引入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相对误差和权重系数等指标来进行评价,分析表明,WMM2010模型在研究地磁异常场时的正常场改正和改善边界效应时填补空白区域中更具参考价值。
目的 研究了由多种卫星磁场观测数据建立的最新的世界地磁场模型WMM2010与地面台站观测值之间的关系,并将常用的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IGRF11作为对比参照。首先分析了IGRF11与台站观测值的对比关系,验证了IGRF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其次分析了 WMM2010与IGRF11模型的差异,引入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相对误差和权重系数等指标来进行评价,分析表明,WMM2010模型在研究地磁异常场时的正常场改正和改善边界效应时填补空白区域中更具参考价值。
2014, 39(8): 930-934.
doi: 10.13203/j.whugis20130128
摘要:
目的 根据高精度卫星导航和电离层活动监测的需要,利用全球238个 GPS基准站的双频实测数据,通过建立球谐函数模型的同时解算电离层电子含量以及 GPS与 GLONASS卫星DCB及其相应的接收机DCB;将其结果与 CODE、IGS分析中心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表明该方法建立的模型是可靠的,其 GPS和 GLONASS卫星 DCB相对于CODE精度优于0.1ns,相对于IGS精度优于0.2ns,其 GPS测站 DCB和 GLONASS测站DCB相对于 CODE和IGS精度优于1ns,垂直总电子含量相对CODE和IGS精度优于3TECU,组合结果精度高于组合前。
目的 根据高精度卫星导航和电离层活动监测的需要,利用全球238个 GPS基准站的双频实测数据,通过建立球谐函数模型的同时解算电离层电子含量以及 GPS与 GLONASS卫星DCB及其相应的接收机DCB;将其结果与 CODE、IGS分析中心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表明该方法建立的模型是可靠的,其 GPS和 GLONASS卫星 DCB相对于CODE精度优于0.1ns,相对于IGS精度优于0.2ns,其 GPS测站 DCB和 GLONASS测站DCB相对于 CODE和IGS精度优于1ns,垂直总电子含量相对CODE和IGS精度优于3TECU,组合结果精度高于组合前。
2014, 39(8): 935-939.
doi: 10.13203/j.whugis20120006
摘要:
目的 由于中国绝大多数地基GPS网观测时未作气象观测,致使已积累的大量 GPS观测数据无法在气象领域发挥作用。针对这一情况,研究和分析了利用 ERA-Interim再分析产品获取中国地区气象资料和计算GPS/PWV的方法。以全国分布的24个气象观测站2006、2007年的气压、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实测资料为标准,评估了中国地区 ERA-Interim 再分析资料提取这三个参 数和 计 算 GPS/PWV 所能达到的精度,并进行了精度评估。
目的 由于中国绝大多数地基GPS网观测时未作气象观测,致使已积累的大量 GPS观测数据无法在气象领域发挥作用。针对这一情况,研究和分析了利用 ERA-Interim再分析产品获取中国地区气象资料和计算GPS/PWV的方法。以全国分布的24个气象观测站2006、2007年的气压、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实测资料为标准,评估了中国地区 ERA-Interim 再分析资料提取这三个参 数和 计 算 GPS/PWV 所能达到的精度,并进行了精度评估。
2014, 39(8): 940-944.
doi: 10.13203/j.whugis20130116
摘要:
目的 利用1996年 ERS-1/2tandem SAR数据,采用 DInSAR方法提取了极记录和达尔克冰川的冰流速,并利用冰流速转换模型和该地区的实测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DInSAR结果很好地体现了整个区域的冰流速。对于内陆地区,DInSAR提取的监测点冰流速和实测值非常吻合;对于达尔克冰川的前缘,受时间差异和潮汐等因素的影响,DInSAR推求的冰流速结果略小于实测值。
目的 利用1996年 ERS-1/2tandem SAR数据,采用 DInSAR方法提取了极记录和达尔克冰川的冰流速,并利用冰流速转换模型和该地区的实测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DInSAR结果很好地体现了整个区域的冰流速。对于内陆地区,DInSAR提取的监测点冰流速和实测值非常吻合;对于达尔克冰川的前缘,受时间差异和潮汐等因素的影响,DInSAR推求的冰流速结果略小于实测值。
2014, 39(8): 945-950.
doi: 10.13203/j.whugis20130656
摘要:
目的 大同盆地是我国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区之一。采用短基线InSAR方法对覆盖该地区的40景 EnvisatSAR数据进行了处理,获取了大同盆地的地面沉降分布特征,分析了典型沉降区的时间序列形变特征,研究了盆地地面沉降、地裂缝及断裂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表明,大同市地面沉降受地下水开采影响明显,同时其走向受断裂带控制。此外,还分析了大同机车厂地裂缝的水平及垂直活动特征,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
目的 大同盆地是我国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区之一。采用短基线InSAR方法对覆盖该地区的40景 EnvisatSAR数据进行了处理,获取了大同盆地的地面沉降分布特征,分析了典型沉降区的时间序列形变特征,研究了盆地地面沉降、地裂缝及断裂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表明,大同市地面沉降受地下水开采影响明显,同时其走向受断裂带控制。此外,还分析了大同机车厂地裂缝的水平及垂直活动特征,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
2014, 39(8): 951-955.
doi: 10.13203/j.whugis20130121
摘要:
目的 针对传统的车辆检测算法的性能易受低空移动平台影响造成相机自运动以及外界的干扰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C_SURF彩色特征稳像和光流法向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低空视频中的运动车辆检测问题。通过图像稳像消除了相机的自运动和外界干扰问题,提高了运动车辆的检测性能。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不仅在检测车辆方面可以获得更好的检测性能,在复杂的背景环境下也能有效地检测运动车辆。
目的 针对传统的车辆检测算法的性能易受低空移动平台影响造成相机自运动以及外界的干扰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C_SURF彩色特征稳像和光流法向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低空视频中的运动车辆检测问题。通过图像稳像消除了相机的自运动和外界干扰问题,提高了运动车辆的检测性能。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不仅在检测车辆方面可以获得更好的检测性能,在复杂的背景环境下也能有效地检测运动车辆。
2014, 39(8): 956-962.
doi: 10.13203/j.whugis20130061
摘要:
目的 从轨迹Stop/Move模型出发,基于 Stop/Move对象来分析轨迹之间复杂的时空关系。首先扩展Stop/Move模型,提出关联于地理空间要素的时空关联Stop/Move模型,在此基础上,以Stop/Move对象为分析粒度,分析Stop/Move对象在地理空间中的拓扑关系,提出轨迹主体相对于地理空间要素的时空模式,接着从Stop-Stop、Stop-Move和 Move-Move三方面重点研究轨迹时空模式之间的关联关系,最后以两个典型检索请求为例讨论该模式在轨迹时空关系分析方面的应用。
目的 从轨迹Stop/Move模型出发,基于 Stop/Move对象来分析轨迹之间复杂的时空关系。首先扩展Stop/Move模型,提出关联于地理空间要素的时空关联Stop/Move模型,在此基础上,以Stop/Move对象为分析粒度,分析Stop/Move对象在地理空间中的拓扑关系,提出轨迹主体相对于地理空间要素的时空模式,接着从Stop-Stop、Stop-Move和 Move-Move三方面重点研究轨迹时空模式之间的关联关系,最后以两个典型检索请求为例讨论该模式在轨迹时空关系分析方面的应用。
2014, 39(8): 963-967.
doi: 10.13203/j.whugis20130092
摘要:
目的 矢量要素的匹配是发现地物要素变化的重要方法之一,高精度的匹配结果有助于更快地发现变化地物,进行更新。VGI矢量数据具有几何和语义信息丰富的特点,但使用传统的矢量要素匹配算法难以发挥VGI矢量数据的优势。以城市 VGI道路数据为研究内容,提出基于多层次蔓延的矢量要素匹配算法,将 VGI数据和专业测绘数据进行匹配对比,从而实现道路变化增量信息的快速识别。
目的 矢量要素的匹配是发现地物要素变化的重要方法之一,高精度的匹配结果有助于更快地发现变化地物,进行更新。VGI矢量数据具有几何和语义信息丰富的特点,但使用传统的矢量要素匹配算法难以发挥VGI矢量数据的优势。以城市 VGI道路数据为研究内容,提出基于多层次蔓延的矢量要素匹配算法,将 VGI数据和专业测绘数据进行匹配对比,从而实现道路变化增量信息的快速识别。
2014, 39(8): 974-980.
doi: 10.13203/j.whugis20120118
摘要:
目的 针对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土壤流失治理的需求,选择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较为严重的孤山川流域为研究区,定量研究了孤山川流域近30a的土壤侵蚀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975~2006年间,研究区土壤侵蚀的变化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5~1986年,土壤侵蚀强度加剧,侵蚀面积增加了138.13km2,流域东南部增加最多;第二阶段为1986~2006年,全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减弱,侵蚀面积减少了163.09km2,1986年和1997年,东部地区减弱趋势更明显。中度以上的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高程1 070~1 300m处,都对应于18°~35°的陡坡地;1975年和2006年,中度以上侵蚀分别集中在900~1 150和1 300~1 800,单位为 MJ·mm·hm-2·h-1。流域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耕地和林地。1975~2006年,耕地面积减少,林草地面积增加,土地利用向良性循环发展。可为认识黄土丘陵沟壑区I副区土壤侵蚀规律和该区土壤侵蚀防治宏观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目的 针对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土壤流失治理的需求,选择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较为严重的孤山川流域为研究区,定量研究了孤山川流域近30a的土壤侵蚀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975~2006年间,研究区土壤侵蚀的变化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5~1986年,土壤侵蚀强度加剧,侵蚀面积增加了138.13km2,流域东南部增加最多;第二阶段为1986~2006年,全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减弱,侵蚀面积减少了163.09km2,1986年和1997年,东部地区减弱趋势更明显。中度以上的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高程1 070~1 300m处,都对应于18°~35°的陡坡地;1975年和2006年,中度以上侵蚀分别集中在900~1 150和1 300~1 800,单位为 MJ·mm·hm-2·h-1。流域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耕地和林地。1975~2006年,耕地面积减少,林草地面积增加,土地利用向良性循环发展。可为认识黄土丘陵沟壑区I副区土壤侵蚀规律和该区土壤侵蚀防治宏观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2014, 39(8): 981-986.
doi: 10.13203/j.whugis20120122
摘要:
目的 提出了采用隧道多点整体监测取代传统单点监测的方法,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隧道变形监测领域,介绍了作业流程和作业中应注意的问题,讨论了点云配准和坐标转换问题,给出了应用实例。研究表明,采用ICP配准方法在隧道进行外业扫描的测站距离不能超过隧道直径,外业扫描的合理分辨率以高分辨率为宜,当扫描遮挡率过大时,为了避开障碍物影响需要在隧道中心线两侧分别扫描;采用本方法可以一次快速、全面地获取隧道表面的完整数据,克服了传统方法的不足。
目的 提出了采用隧道多点整体监测取代传统单点监测的方法,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隧道变形监测领域,介绍了作业流程和作业中应注意的问题,讨论了点云配准和坐标转换问题,给出了应用实例。研究表明,采用ICP配准方法在隧道进行外业扫描的测站距离不能超过隧道直径,外业扫描的合理分辨率以高分辨率为宜,当扫描遮挡率过大时,为了避开障碍物影响需要在隧道中心线两侧分别扫描;采用本方法可以一次快速、全面地获取隧道表面的完整数据,克服了传统方法的不足。
2014, 39(8): 987-991.
doi: 10.13203/j.whugis20130112
摘要:
目的 建立了地面三维激光雷达系统误差的基本模型和参考模型,推导了平差模型。综合物理意义和经验的系统误差,利用实验室检校场,对相位式地面三维激光雷达FARO Focus3D进行了检校实验。实验得到了FARO Focus3D的系统误差改进模型,并验证了其有效性。
目的 建立了地面三维激光雷达系统误差的基本模型和参考模型,推导了平差模型。综合物理意义和经验的系统误差,利用实验室检校场,对相位式地面三维激光雷达FARO Focus3D进行了检校实验。实验得到了FARO Focus3D的系统误差改进模型,并验证了其有效性。
2014, 39(8): 992-997.
doi: 10.13203/j.whugis20130152
摘要:
目的 针对传统三维人脸模型构建复杂、效率低下等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单张照片的真实感人脸快速生成方法。首先,构建标准化的人脸模型库,交互式选取输入照片的面部特征点,并基于脸型特征,匹配最佳模型;其次,通过三角形变形和双线性插值的方法实现照片到三维模型的纹理映射,并引入 Alpha图实现人脸覆盖纹理到模型中性纹理的融合过渡;最后,采用网格调节方法从整体到细节分层次调整模型以达到生成真实感三维人脸的目的。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对用户友好,所需特征点较少,可实时生成高质量的真实感模型。
目的 针对传统三维人脸模型构建复杂、效率低下等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单张照片的真实感人脸快速生成方法。首先,构建标准化的人脸模型库,交互式选取输入照片的面部特征点,并基于脸型特征,匹配最佳模型;其次,通过三角形变形和双线性插值的方法实现照片到三维模型的纹理映射,并引入 Alpha图实现人脸覆盖纹理到模型中性纹理的融合过渡;最后,采用网格调节方法从整体到细节分层次调整模型以达到生成真实感三维人脸的目的。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对用户友好,所需特征点较少,可实时生成高质量的真实感模型。
2014, 39(8): 998-1002.
doi: 10.13203/j.whugis20130272
摘要:
目的 采用自行设计的烟叶图像采集灯箱系统,对同一片烤烟烟叶在不移动位置的情况下分别采集整片烟叶的反射和透射图像。依据烤烟烟叶透射图像烟叶区域敏感吸收蓝色光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利用烟叶自身特征的图像轮廓分割法,可实现同一片烤烟烟叶反射、透射图像的同步背景扣除。结合点统计分割方法和区域统计分割方法,能成功获取具有相同有效像素轮廓的反射和透射成对烟叶的纯净图像。经研究验证,分割精度比单独使用点统计分割方法或区域统计分割方法高,并且分割边界光滑而连续,为后续的基于反射与透射图像相结合的烟叶数字分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的 采用自行设计的烟叶图像采集灯箱系统,对同一片烤烟烟叶在不移动位置的情况下分别采集整片烟叶的反射和透射图像。依据烤烟烟叶透射图像烟叶区域敏感吸收蓝色光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利用烟叶自身特征的图像轮廓分割法,可实现同一片烤烟烟叶反射、透射图像的同步背景扣除。结合点统计分割方法和区域统计分割方法,能成功获取具有相同有效像素轮廓的反射和透射成对烟叶的纯净图像。经研究验证,分割精度比单独使用点统计分割方法或区域统计分割方法高,并且分割边界光滑而连续,为后续的基于反射与透射图像相结合的烟叶数字分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4, 39(8): 1003-1008.
doi: 10.13203/j.whugis20120900
摘要:
目的 提出了一种新的高动态范围(high dynamic range,HDR)图像阶调复制算法。鉴于图像色貌模型在预测图像色貌方面的优势,基于最新的图像色貌模型iCAM06设计流程,对iCAM06的阶调压缩函数进行重要改进,使用基于改进非线性蒙版的阶调压缩函数取代其中的双曲线压缩函数,对基础层图像进行阶调压缩处理。另外,在 HDR图像的显示过程中增加了亨特效应和史蒂文斯效应预测模型。最后,利用主观评价实验和 DRI模型分别评价了新算法的显示偏好性和场景复制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无论在偏好性还是场景复制准确性上,新算法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目的 提出了一种新的高动态范围(high dynamic range,HDR)图像阶调复制算法。鉴于图像色貌模型在预测图像色貌方面的优势,基于最新的图像色貌模型iCAM06设计流程,对iCAM06的阶调压缩函数进行重要改进,使用基于改进非线性蒙版的阶调压缩函数取代其中的双曲线压缩函数,对基础层图像进行阶调压缩处理。另外,在 HDR图像的显示过程中增加了亨特效应和史蒂文斯效应预测模型。最后,利用主观评价实验和 DRI模型分别评价了新算法的显示偏好性和场景复制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无论在偏好性还是场景复制准确性上,新算法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