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35卷 第8期
2010, 35(8): 883-886.
摘要:
提出了基于土地利用类型本体的语义相似度计算模型,建立了顾及空间邻近和语义邻近的土地利用数据综合方法,基于本体语义相似度进行图斑融合的加权骨架线剖分。该模型较好地考虑了人的认知特性,改进的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过程能够更好地反映和概括土地利用特征。实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提出了基于土地利用类型本体的语义相似度计算模型,建立了顾及空间邻近和语义邻近的土地利用数据综合方法,基于本体语义相似度进行图斑融合的加权骨架线剖分。该模型较好地考虑了人的认知特性,改进的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过程能够更好地反映和概括土地利用特征。实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010, 35(8): 887-891.
摘要:
结合实际工作讨论了土地利用图综合缩编的技术路线,包括图斑综合前的最邻近地块探测、综合规则建立、图斑合并的方法、综合结果的面积平衡性评价等。
结合实际工作讨论了土地利用图综合缩编的技术路线,包括图斑综合前的最邻近地块探测、综合规则建立、图斑合并的方法、综合结果的面积平衡性评价等。
2010, 35(8): 892-895.
摘要:
针对传统弧段-结点模型不能完整有效地表达道路网的几何与属性特征,提出了基于动态分段的道路网示意性地图综合模型。即按照道路网属性一致性、图形延续性等原则组织道路网路径实体,以完整路径线状实体为单元,采用基于路径的道路网图形简化、移位一体化处理方法,实现道路网地图快速示意化。实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动态分段的道路网示意性地图表达更加清晰、有效。
针对传统弧段-结点模型不能完整有效地表达道路网的几何与属性特征,提出了基于动态分段的道路网示意性地图综合模型。即按照道路网属性一致性、图形延续性等原则组织道路网路径实体,以完整路径线状实体为单元,采用基于路径的道路网图形简化、移位一体化处理方法,实现道路网地图快速示意化。实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动态分段的道路网示意性地图表达更加清晰、有效。
2010, 35(8): 896-900.
摘要:
从三维建筑的数据组织入手,提出了一种适于综合的数据结构,从平行结构建筑的正交化处理、平面结构的引入和特征信息的获取三个方面分析了建筑的结构化方法;根据可视化需求,将建筑LOD分为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以最短距离为指标实现了平行结构建筑的面平移化简算法。实验证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效率和较好的通用性,对于平行结构建筑几何特征的化简具有良好的效果。
从三维建筑的数据组织入手,提出了一种适于综合的数据结构,从平行结构建筑的正交化处理、平面结构的引入和特征信息的获取三个方面分析了建筑的结构化方法;根据可视化需求,将建筑LOD分为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以最短距离为指标实现了平行结构建筑的面平移化简算法。实验证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效率和较好的通用性,对于平行结构建筑几何特征的化简具有良好的效果。
2010, 35(8): 901-904.
摘要:
推导得出了高速公路场景中车用自组织网络节点平均度的快速计算方法,结合车辆运动的约束性,在简化计算复杂度的同时,建立了其与宏观交通特征参数之间的联系,并得出网络的节点平均度随交通密度或通信距离线性增加的结论。
推导得出了高速公路场景中车用自组织网络节点平均度的快速计算方法,结合车辆运动的约束性,在简化计算复杂度的同时,建立了其与宏观交通特征参数之间的联系,并得出网络的节点平均度随交通密度或通信距离线性增加的结论。
2010, 35(8): 905-908.
摘要:
综合考虑公交车辆运营调度方案的实时性和有效性要求,引入了云模型理论与遗传算法(GA)相结合的云遗传算法。该混合遗传算法充分利用了云模型云滴的随机性和稳定倾向性特点,在遗传算法的优化操作中,由正态云模型的Y条件云发生器实现交叉操作,由基本云发生器实现变异操作,不仅克服了传统遗传算法搜索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缺陷,而且提高了算法的收敛性、优化质量及其鲁棒性。实验表明,将该混合遗传算法引人公交车辆运营调度管理中,可大大提高公交车辆调度的实时性与有效性,而且运行服务质量评测分析验证了该优化调度方法的有效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综合考虑公交车辆运营调度方案的实时性和有效性要求,引入了云模型理论与遗传算法(GA)相结合的云遗传算法。该混合遗传算法充分利用了云模型云滴的随机性和稳定倾向性特点,在遗传算法的优化操作中,由正态云模型的Y条件云发生器实现交叉操作,由基本云发生器实现变异操作,不仅克服了传统遗传算法搜索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缺陷,而且提高了算法的收敛性、优化质量及其鲁棒性。实验表明,将该混合遗传算法引人公交车辆运营调度管理中,可大大提高公交车辆调度的实时性与有效性,而且运行服务质量评测分析验证了该优化调度方法的有效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10, 35(8): 909-912.
摘要:
提出了一种高效的三维散乱点集Voronoi图的生成算法。该算法采用点-面-体数据结构存储Voronoi单元,初始化首点Voronoi单元,通过单元分裂与单元重组快速生成新增点的Voronoi单元,并完成其相邻单元的维护。实验证明,该算法可快速准确地生成任意三维散乱点集的Voronoi图。基于该算法可有效地解决逆向工程中三维散乱数据点拓扑近邻的快速准确查询问题,对产品模型的曲面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提出了一种高效的三维散乱点集Voronoi图的生成算法。该算法采用点-面-体数据结构存储Voronoi单元,初始化首点Voronoi单元,通过单元分裂与单元重组快速生成新增点的Voronoi单元,并完成其相邻单元的维护。实验证明,该算法可快速准确地生成任意三维散乱点集的Voronoi图。基于该算法可有效地解决逆向工程中三维散乱数据点拓扑近邻的快速准确查询问题,对产品模型的曲面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2010, 35(8): 913-916.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结构化空间关系信息的结点层次匹配方法。指出了在结点匹配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顾及结点及其连接弧段的结构特征,结合距离、拓扑和方向三类约束,对候选匹配点进行逐层筛选,以得到最佳匹配结果。实验表明,该匹配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提出了一种基于结构化空间关系信息的结点层次匹配方法。指出了在结点匹配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顾及结点及其连接弧段的结构特征,结合距离、拓扑和方向三类约束,对候选匹配点进行逐层筛选,以得到最佳匹配结果。实验表明,该匹配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010, 35(8): 917-919.
摘要:
对于前人提出但未被重视的绘制-检出栅格化方法进行了阐述,给出了其实现步骤与关键语句,并赋予其一个新的名称——基于绘制-检出的矢量数据栅格化方法。对该方法实现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如正确性、精度、内存位图大小限制、分块栅格化、栅格化效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笔者认为,该方法可以成为一种普适的工业方法。
对于前人提出但未被重视的绘制-检出栅格化方法进行了阐述,给出了其实现步骤与关键语句,并赋予其一个新的名称——基于绘制-检出的矢量数据栅格化方法。对该方法实现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如正确性、精度、内存位图大小限制、分块栅格化、栅格化效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笔者认为,该方法可以成为一种普适的工业方法。
2010, 35(8): 920-924.
摘要:
在基于样例的视频检索中,视频数据采用多个高维特征数据描述,针对不同的检索应用中这些特征数据的权值经常会发生变化的情况,提出了一种面向可变权值的多特征索引树(multi-feature index tree)结构,以满足用户在样例检索过程中对特征权值进行自定义的设置。多特征索引树采用适应于浏览的树型结构对视频的多个特征向量进行索引,检索时,通过遍历最低一层的集合节点,以减少数据维数对检索效率的影响,并针对多特征索引树结构,提出了一种快速确定检索距离值的ADD-kNN检索算法。实验表明,这种索引结构及相应的检索算法具有较好的性能。
在基于样例的视频检索中,视频数据采用多个高维特征数据描述,针对不同的检索应用中这些特征数据的权值经常会发生变化的情况,提出了一种面向可变权值的多特征索引树(multi-feature index tree)结构,以满足用户在样例检索过程中对特征权值进行自定义的设置。多特征索引树采用适应于浏览的树型结构对视频的多个特征向量进行索引,检索时,通过遍历最低一层的集合节点,以减少数据维数对检索效率的影响,并针对多特征索引树结构,提出了一种快速确定检索距离值的ADD-kNN检索算法。实验表明,这种索引结构及相应的检索算法具有较好的性能。
2010, 35(8): 925-929.
摘要:
从总体上设计能够连接分布异地多用户的协同空气污染模拟系统,重点设计了空气污染模拟中关键步骤的协同,即数据协同、模型协同、可视化协同以及分析协同。针对珠三角区域构建了原型系统。系统测试表明,在广域网的支撑下,能够比较流畅地达到协同功效。
从总体上设计能够连接分布异地多用户的协同空气污染模拟系统,重点设计了空气污染模拟中关键步骤的协同,即数据协同、模型协同、可视化协同以及分析协同。针对珠三角区域构建了原型系统。系统测试表明,在广域网的支撑下,能够比较流畅地达到协同功效。
2010, 35(8): 930-935.
摘要:
讨论了中文文本的地名解析流程,提出基于条件随机场和篇章地名关系的地名识别方法、基于局部模糊匹配的地名标准化方法以及基于认知显著度的地理编码方法,并构建了地名解析原型系统。实验显示,该系统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精确率、召回率和F-1值,同时讨论了地名词典的完备性、地名识别精度以及地名语义歧义消除等影响地名解析性能的主要因素。
讨论了中文文本的地名解析流程,提出基于条件随机场和篇章地名关系的地名识别方法、基于局部模糊匹配的地名标准化方法以及基于认知显著度的地理编码方法,并构建了地名解析原型系统。实验显示,该系统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精确率、召回率和F-1值,同时讨论了地名词典的完备性、地名识别精度以及地名语义歧义消除等影响地名解析性能的主要因素。
2010, 35(8): 936-940.
摘要:
提出将LiDAR数据对水体的敏感性与航空影像的高分辨率特征相结合的水体自动提取方法。利用SIFT算法对LiDAR强度图像和航空影像进行配准,在LiDAR高程图像上提取无回波信号的黑色区域,构建几何约束条件,排除由遮挡产生的无效区域;将水体初始位置映射到航空影像上,结合边缘信息进行区域生长,并对生长区域进行数学形态学运算,最终获取水体区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获得很好的水体提取效果。
提出将LiDAR数据对水体的敏感性与航空影像的高分辨率特征相结合的水体自动提取方法。利用SIFT算法对LiDAR强度图像和航空影像进行配准,在LiDAR高程图像上提取无回波信号的黑色区域,构建几何约束条件,排除由遮挡产生的无效区域;将水体初始位置映射到航空影像上,结合边缘信息进行区域生长,并对生长区域进行数学形态学运算,最终获取水体区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获得很好的水体提取效果。
2010, 35(8): 941-945.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H/α/A和粒子群优化(PSO)算法的全极化SAR数据非监督分类方法。该方法利用H/α/A对全极化SAR数据进行基于散射机理的初分类,计算各类别的聚类中心,并利用计算结果对PSO算法进行初始化,然后采用PSO对极化SAR数据进行迭代分类。在运算过程中,引入了基于最大似然准则的复Wishart距离,以提高分类器的性能。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所提出算法的分类结果优于传统的Wishart-H/α/A分类方法。
提出了一种基于H/α/A和粒子群优化(PSO)算法的全极化SAR数据非监督分类方法。该方法利用H/α/A对全极化SAR数据进行基于散射机理的初分类,计算各类别的聚类中心,并利用计算结果对PSO算法进行初始化,然后采用PSO对极化SAR数据进行迭代分类。在运算过程中,引入了基于最大似然准则的复Wishart距离,以提高分类器的性能。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所提出算法的分类结果优于传统的Wishart-H/α/A分类方法。
2010, 35(8): 946-950.
摘要:
提出了一种有效的高分辨率SAR目标特征提取与识别方法,根据SAR图像目标对多尺度Gabor滤波器组的不同响应,充分利用多尺度信息及尺度间的相依性提取新的多尺度特征,该特征综合考虑了SAR图像目标的宏观和微观固有的尺度特性,从而更能反映目标的本质特征;并利用Fisher核映射使得非线性变换比线性变换更能刻画实际中的复杂模式。实验给出了MSTAR数据库中三类目标特征的空间聚类及分类情况,结果表明了该多尺度特征的有效性。
提出了一种有效的高分辨率SAR目标特征提取与识别方法,根据SAR图像目标对多尺度Gabor滤波器组的不同响应,充分利用多尺度信息及尺度间的相依性提取新的多尺度特征,该特征综合考虑了SAR图像目标的宏观和微观固有的尺度特性,从而更能反映目标的本质特征;并利用Fisher核映射使得非线性变换比线性变换更能刻画实际中的复杂模式。实验给出了MSTAR数据库中三类目标特征的空间聚类及分类情况,结果表明了该多尺度特征的有效性。
2010, 35(8): 951-954.
摘要:
基于Stokes矩阵以及极化合成原理推导出一种解算目标最优接收功率的新算法。该算法充分利用了Stokes矩阵及范数原理,在计算目标最优接收功率上的精度优于传统算法,计算过程比传统算法简单、直接,且易于实现,不仅适用于完全极化波,而且适用于部分极化波和完全非极化波。实验证明,该算法可得到理想的结果。
基于Stokes矩阵以及极化合成原理推导出一种解算目标最优接收功率的新算法。该算法充分利用了Stokes矩阵及范数原理,在计算目标最优接收功率上的精度优于传统算法,计算过程比传统算法简单、直接,且易于实现,不仅适用于完全极化波,而且适用于部分极化波和完全非极化波。实验证明,该算法可得到理想的结果。
2010, 35(8): 955-958.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Gabor滤波和马尔科夫随机场的彩色纹理特征图像的分割算法。首先对色彩和纹理特征进行了分析,将RGB色彩空间非线性变换到CIE-LUV空间,构造颜色的特征向量;然后对原始彩色图像进行Gabor滤波和高斯平滑处理,得到恰当表示原图像的灰度纹理图像;再对原图像建立MRF分割模型,结合色彩和纹理信息,运用贝叶斯理论和迭代优化算法估计最大后验概率(MAP)。实验表明,本文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图像分割。
提出了一种基于Gabor滤波和马尔科夫随机场的彩色纹理特征图像的分割算法。首先对色彩和纹理特征进行了分析,将RGB色彩空间非线性变换到CIE-LUV空间,构造颜色的特征向量;然后对原始彩色图像进行Gabor滤波和高斯平滑处理,得到恰当表示原图像的灰度纹理图像;再对原图像建立MRF分割模型,结合色彩和纹理信息,运用贝叶斯理论和迭代优化算法估计最大后验概率(MAP)。实验表明,本文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图像分割。
2010, 35(8): 959-962.
摘要:
以6S大气辐射传输模型为基础,计算了气溶胶光学厚度、太阳天顶角、传感器天顶角以及地表海拔变化对于校正得到的地表反射率的影响,讨论了6S模型对于这些参数的敏感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查找表的大气校正方法,利用6S模型离线计算建立了不同气溶胶的光学厚度、太阳天顶角、传感器天顶角以及地表海拔条件下大气校正系数的查找表,基于该查找表对MODIS影像进行逐像元大气校正。通过对本文方法、6S在线校正方法和利用统一输入参数校正方法的比较表明,本文方法的计算结果与6S在线校正方法很接近,说明本文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由于大气条件、传感器位置等空间分布差异对MODIS图像大气校正的影响。
以6S大气辐射传输模型为基础,计算了气溶胶光学厚度、太阳天顶角、传感器天顶角以及地表海拔变化对于校正得到的地表反射率的影响,讨论了6S模型对于这些参数的敏感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查找表的大气校正方法,利用6S模型离线计算建立了不同气溶胶的光学厚度、太阳天顶角、传感器天顶角以及地表海拔条件下大气校正系数的查找表,基于该查找表对MODIS影像进行逐像元大气校正。通过对本文方法、6S在线校正方法和利用统一输入参数校正方法的比较表明,本文方法的计算结果与6S在线校正方法很接近,说明本文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由于大气条件、传感器位置等空间分布差异对MODIS图像大气校正的影响。
2010, 35(8): 963-966.
摘要:
针对复杂环境下背景构建困难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彩色图像依照目标运动状态实时进行更新的背景构建方法。该方法通过定义彩色图像距离,根据当前图像与背景图像之间的距离变化定义运动状态矩阵,从而利用状态矩阵结合当前帧图像的彩色特征更新背景。该方法无需假设背景模型,能够适应各类复杂的突变,通过获取包含多类目标的实测彩色图像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针对复杂环境下背景构建困难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彩色图像依照目标运动状态实时进行更新的背景构建方法。该方法通过定义彩色图像距离,根据当前图像与背景图像之间的距离变化定义运动状态矩阵,从而利用状态矩阵结合当前帧图像的彩色特征更新背景。该方法无需假设背景模型,能够适应各类复杂的突变,通过获取包含多类目标的实测彩色图像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2010, 35(8): 967-970.
摘要:
提出了QoS感知的多任务服务优化组合非合作博弈模型,准确刻画了不同任务之间的竞争关系,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顾及QoS的遥感信息服务优化组合反应函数,为求解遥感信息服务优化组合奠定理论基础。理论和实验分析表明,该模型有利于减少任务并发时的资源冲突,最大化所有任务的平均效用。
提出了QoS感知的多任务服务优化组合非合作博弈模型,准确刻画了不同任务之间的竞争关系,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顾及QoS的遥感信息服务优化组合反应函数,为求解遥感信息服务优化组合奠定理论基础。理论和实验分析表明,该模型有利于减少任务并发时的资源冲突,最大化所有任务的平均效用。
2010, 35(8): 971-974.
摘要:
比较了传感器的相关信息模型,分析了传感器建模语言(SensorML)规范,提出了基于SensorML的遥感卫星传感器建模方法,包括平台参数分析、字典定义、系统建模、处理建模、模型验证和模型修正。基于.NET框架和SensorML 1.0.0规范,设计和实现了遥感卫星传感器建模工具SensorModel。以SPOT-5卫星传感器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比较了传感器的相关信息模型,分析了传感器建模语言(SensorML)规范,提出了基于SensorML的遥感卫星传感器建模方法,包括平台参数分析、字典定义、系统建模、处理建模、模型验证和模型修正。基于.NET框架和SensorML 1.0.0规范,设计和实现了遥感卫星传感器建模工具SensorModel。以SPOT-5卫星传感器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2010, 35(8): 975-978.
摘要:
将各向异性前向扩散和后向扩散进行深度融合,提出了一种基于前后向扩散的图像去噪与增强方法。该方法利用非线性结构张量代替直接的梯度估计,增强对噪声的鲁棒性;将沿梯度方向增强的冲击滤波项改为按照自适应设定的阈值,进行前向扩散去噪和后向扩散增强的相互转换;对于角型结构,在与梯度垂直方向同样进行后向扩散,以增强角型纹理。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不仅有效去除了噪声,而且增强了纹理。
将各向异性前向扩散和后向扩散进行深度融合,提出了一种基于前后向扩散的图像去噪与增强方法。该方法利用非线性结构张量代替直接的梯度估计,增强对噪声的鲁棒性;将沿梯度方向增强的冲击滤波项改为按照自适应设定的阈值,进行前向扩散去噪和后向扩散增强的相互转换;对于角型结构,在与梯度垂直方向同样进行后向扩散,以增强角型纹理。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不仅有效去除了噪声,而且增强了纹理。
2010, 35(8): 979-982.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已知点和核面约束的近景摄影测量人工标志点分组匹配算法。首先利用定向棒点和编码标志点等已知点对所有像片进行分组;然后按三张一组进行组合,并计算各组合的几何质量;最后选择几何质量最好的部分像片进行组合,按核面约束进行匹配。实验证明,该算法匹配100余张像片1、0 000余像点的速度约为5 s,像点匹配率高于95%,误匹配率低于0.1‰,满足近景摄影测量的要求。
提出了一种基于已知点和核面约束的近景摄影测量人工标志点分组匹配算法。首先利用定向棒点和编码标志点等已知点对所有像片进行分组;然后按三张一组进行组合,并计算各组合的几何质量;最后选择几何质量最好的部分像片进行组合,按核面约束进行匹配。实验证明,该算法匹配100余张像片1、0 000余像点的速度约为5 s,像点匹配率高于95%,误匹配率低于0.1‰,满足近景摄影测量的要求。
2010, 35(8): 983-987.
摘要:
基于预测残差分析和滤波误差估计,提出了一种新的Kalman滤波模型误差的修正方法。该方法在预测残差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观测模型误差和动力学模型误差的相互影响,基于滤波误差估计,从修正观测模型入手,有效地消除了以往历元所有观测模型误差和动力学模型误差对当前历元滤波值的影响。GPS动态导航模拟实验表明,该方法不仅有效地消除了整个Kalman滤波模型误差的影响,而且结果比较理想。
基于预测残差分析和滤波误差估计,提出了一种新的Kalman滤波模型误差的修正方法。该方法在预测残差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观测模型误差和动力学模型误差的相互影响,基于滤波误差估计,从修正观测模型入手,有效地消除了以往历元所有观测模型误差和动力学模型误差对当前历元滤波值的影响。GPS动态导航模拟实验表明,该方法不仅有效地消除了整个Kalman滤波模型误差的影响,而且结果比较理想。
2010, 35(8): 988-990.
摘要:
利用2008年的VLBI观测数据解算出了EOP参数,并在其精度的内外符合方面进行了分析。此外,还集中解算了CONT08的VLBI数据,并将解算出的EOP参数精度分别与IVS和IERS网站公布的精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利用2008年的VLBI观测数据解算出了EOP参数,并在其精度的内外符合方面进行了分析。此外,还集中解算了CONT08的VLBI数据,并将解算出的EOP参数精度分别与IVS和IERS网站公布的精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2010, 35(8): 991-995.
摘要:
基于对大坝监测资料预测模型时变性的要求,在模型LS参数求解过程中引入遗忘因子,提出了能够实现模型参数实时更新的IWRLS算法。在此基础上,为使预测模型体现物理含义的同时实现滤波操作,在Kalman滤波方程组中融入统计模型、ARMA等多种方法,由此建立了考虑白色观测噪声的时变Kalman预测模型。实例分析表明,时变Kalman模型拟合及预测精度均优于传统统计模型,为大坝监测资料的预测分析提供了新思路。
基于对大坝监测资料预测模型时变性的要求,在模型LS参数求解过程中引入遗忘因子,提出了能够实现模型参数实时更新的IWRLS算法。在此基础上,为使预测模型体现物理含义的同时实现滤波操作,在Kalman滤波方程组中融入统计模型、ARMA等多种方法,由此建立了考虑白色观测噪声的时变Kalman预测模型。实例分析表明,时变Kalman模型拟合及预测精度均优于传统统计模型,为大坝监测资料的预测分析提供了新思路。
2010, 35(8): 996-1000.
摘要:
通过经验模态分解(EMD)的多尺度分解与重构结构,依据累积标准化模量的均值随尺幅的变化确定系统误差与噪声分离尺度的选择标准,建立系统趋势分离模型,可以有效地削弱非建模系统误差对基线解算的影响。实验表明,该模型可以很好地削弱双差残差序列的系统误差,整周模糊度固定解的可靠性明显增强,基线向量解的精度明显提高。
通过经验模态分解(EMD)的多尺度分解与重构结构,依据累积标准化模量的均值随尺幅的变化确定系统误差与噪声分离尺度的选择标准,建立系统趋势分离模型,可以有效地削弱非建模系统误差对基线解算的影响。实验表明,该模型可以很好地削弱双差残差序列的系统误差,整周模糊度固定解的可靠性明显增强,基线向量解的精度明显提高。
2010, 35(8): 1001-1003.
摘要:
采用历元间、星间差分技术,估计了基于参考历元的相对钟差。以不同局域GNSS网络、不同观测间隔连续三天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参数估计,研究了不同区域、采样间隔对估计结果精度的影响。与IGS最终精密钟差相比,估计得到的相对钟差的历元间差优于0.2 ns,基于参考历元的相对钟差的精度优于0.9 ns。不同区域的估计结果精度大致相当;采样间隔对估计结果的影响很小。
采用历元间、星间差分技术,估计了基于参考历元的相对钟差。以不同局域GNSS网络、不同观测间隔连续三天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参数估计,研究了不同区域、采样间隔对估计结果精度的影响。与IGS最终精密钟差相比,估计得到的相对钟差的历元间差优于0.2 ns,基于参考历元的相对钟差的精度优于0.9 ns。不同区域的估计结果精度大致相当;采样间隔对估计结果的影响很小。
2010, 35(8): 1004-1007.
摘要:
2002年,日本决定开始建设准天顶卫星系统,目的是为导航定位、新一代移动通信提供技术手段,并计划到2011年正式投入运行。针对准天顶卫星系统建立的背景、系统功能、系统在增强GPS中的作用和系统中的时间工作进行了阐述。
2002年,日本决定开始建设准天顶卫星系统,目的是为导航定位、新一代移动通信提供技术手段,并计划到2011年正式投入运行。针对准天顶卫星系统建立的背景、系统功能、系统在增强GPS中的作用和系统中的时间工作进行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