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38卷 第9期
2013, 38(9): 1009-1013.
摘要:
传统的基于PPP(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模式的定轨方法采用浮点解,导致其定轨精度及可靠性较双差固定解稍差。为了进一步提高PPP模式事后定轨的精度和可靠性,利用2012年1月2~7日全球IGS跟踪站数据计算出当天所有卫星的宽巷和窄巷FCB产品,实现了GRACE卫星固定PPP整数模糊度的精密定轨。并将定轨结果分别与GFZ事后精密轨道、K波段测距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内外符合精度。实验结果表明:与GFZ提供的事后精密轨道相比,GRACE-A卫星单天轨道固定解的精度为R方向2~3cm,T方向大部分优于2cm,N方向优于2cm,较之浮点解的定轨结果3个方向分别改善了约19%、30%、50%;GRACE-B卫星3个方向精度分别为2~3cm、2cm左右、1~2cm,较之浮点解各方向也有同等程度的改善。与K波段测距结果相比,浮点解的KBR残差STD均值为22.6mm,固定解为16.4mm,比浮点解提高了约28%。可见,PPP模糊度固定解明显改善了低轨卫星的定轨精度,能提供更可靠的轨道服务。
传统的基于PPP(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模式的定轨方法采用浮点解,导致其定轨精度及可靠性较双差固定解稍差。为了进一步提高PPP模式事后定轨的精度和可靠性,利用2012年1月2~7日全球IGS跟踪站数据计算出当天所有卫星的宽巷和窄巷FCB产品,实现了GRACE卫星固定PPP整数模糊度的精密定轨。并将定轨结果分别与GFZ事后精密轨道、K波段测距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内外符合精度。实验结果表明:与GFZ提供的事后精密轨道相比,GRACE-A卫星单天轨道固定解的精度为R方向2~3cm,T方向大部分优于2cm,N方向优于2cm,较之浮点解的定轨结果3个方向分别改善了约19%、30%、50%;GRACE-B卫星3个方向精度分别为2~3cm、2cm左右、1~2cm,较之浮点解各方向也有同等程度的改善。与K波段测距结果相比,浮点解的KBR残差STD均值为22.6mm,固定解为16.4mm,比浮点解提高了约28%。可见,PPP模糊度固定解明显改善了低轨卫星的定轨精度,能提供更可靠的轨道服务。
2013, 38(9): 1014-1017.
摘要:
首先对北斗定向中附有基线长度约束单频单历元模糊度确定方法和双频单历元模糊度确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基于LAMBDA模糊度搜索方法,给出了相应的模糊度确定方案。然后利用多组实测数据,对北斗定向模糊度确定的成功率、定向精度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北斗在定向的性能和精度上略低于GPS,但是处于一个数量级,已经可以满足多种应用的需求。
首先对北斗定向中附有基线长度约束单频单历元模糊度确定方法和双频单历元模糊度确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基于LAMBDA模糊度搜索方法,给出了相应的模糊度确定方案。然后利用多组实测数据,对北斗定向模糊度确定的成功率、定向精度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北斗在定向的性能和精度上略低于GPS,但是处于一个数量级,已经可以满足多种应用的需求。
2013, 38(9): 1018-1022.
摘要:
针对传统GPS共视法(GPS CV)和载波相位时频传递法(GPS Different CP,GPS CP)的特点和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单差观测值的连续实时载波相位时频传递方法(GPS DCP),该方法利用两个时频传递站上对单颗卫星构成的单差观测值进行GPS CP模式计算,同时利用基于参数贝叶斯估计的算法平滑天与天之间的钟跳。算例结果显示,新算法相比传统GPS CP法在中短距离内具有更高的时频传递精度和稳定性。
针对传统GPS共视法(GPS CV)和载波相位时频传递法(GPS Different CP,GPS CP)的特点和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单差观测值的连续实时载波相位时频传递方法(GPS DCP),该方法利用两个时频传递站上对单颗卫星构成的单差观测值进行GPS CP模式计算,同时利用基于参数贝叶斯估计的算法平滑天与天之间的钟跳。算例结果显示,新算法相比传统GPS CP法在中短距离内具有更高的时频传递精度和稳定性。
2013, 38(9): 1023-1028.
摘要:
利用单频码、相位和GRAPHIC组合3个观测量的两两组合可以构造3种单频精密单点定位观测模型:基于码和GRAPHIC观测量的C-G模型,基于GRAPHIC和相位观测量的G-P模型和基于码和相位观测量的C-P模型。针对电离层延迟改正问题,考虑了最高精度的模型改正方法——IGS格网电离层改正和估计电离层延迟参数两种方案。采用全球分布的15个IGS监测站16d的数据和一组机载动态GPS数据进行解算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观测模型和不同的电离层延迟处理方法,定位效果有明显差异。
利用单频码、相位和GRAPHIC组合3个观测量的两两组合可以构造3种单频精密单点定位观测模型:基于码和GRAPHIC观测量的C-G模型,基于GRAPHIC和相位观测量的G-P模型和基于码和相位观测量的C-P模型。针对电离层延迟改正问题,考虑了最高精度的模型改正方法——IGS格网电离层改正和估计电离层延迟参数两种方案。采用全球分布的15个IGS监测站16d的数据和一组机载动态GPS数据进行解算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观测模型和不同的电离层延迟处理方法,定位效果有明显差异。
2013, 38(9): 1029-1033.
摘要:
嫦娥二号卫星于2011-06~2012-04实施拓展试验,运行在绕日地系L2点的Lissajous轨道上。拓展试验期间嫦娥二号卫星距离地球最远约1 700 000km,随着卫星与地球距离的增加,测轨数据的噪声水平也明显增加;另一方面,距离的增加使得飞行过程中动力学约束逐渐减弱,测轨几何可确定性变差,定轨计算的难度也相应提升。这两个因素对测控系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描述了嫦娥二号卫星拓展试验期间的轨道计算情况并进行评估。分析表明,在当前的测控条件下,逃逸初期轨道计算的精度优于km级,速度精度优于1cm/s,而随着飞行距离的增加,轨道计算所需的测轨弧段也相应增加,在转移阶段后期,连续使用20d以上的测轨数据进行定轨计算,通过弧段搭接与轨道预报比较,内符合满足2km的精度水平。
嫦娥二号卫星于2011-06~2012-04实施拓展试验,运行在绕日地系L2点的Lissajous轨道上。拓展试验期间嫦娥二号卫星距离地球最远约1 700 000km,随着卫星与地球距离的增加,测轨数据的噪声水平也明显增加;另一方面,距离的增加使得飞行过程中动力学约束逐渐减弱,测轨几何可确定性变差,定轨计算的难度也相应提升。这两个因素对测控系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描述了嫦娥二号卫星拓展试验期间的轨道计算情况并进行评估。分析表明,在当前的测控条件下,逃逸初期轨道计算的精度优于km级,速度精度优于1cm/s,而随着飞行距离的增加,轨道计算所需的测轨弧段也相应增加,在转移阶段后期,连续使用20d以上的测轨数据进行定轨计算,通过弧段搭接与轨道预报比较,内符合满足2km的精度水平。
2013, 38(9): 1034-1038.
摘要:
拖曳作业模式会引起侧扫声纳条带图像错位和畸变,并给基于地理编码的条带图像整体拼接以及海底目标的识别和判读带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共视目标的相邻侧扫声纳条带图像分段拼接方法。该方法通过对侧扫声纳条带图像预处理、基于共视目标的分段匹配、基于小波变换的公共覆盖区图像信息融合,最终实现了相邻侧扫声纳条带图像拼接,最大限度地削弱了错位和畸变对声纳图像质量的影响。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拖曳作业模式会引起侧扫声纳条带图像错位和畸变,并给基于地理编码的条带图像整体拼接以及海底目标的识别和判读带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共视目标的相邻侧扫声纳条带图像分段拼接方法。该方法通过对侧扫声纳条带图像预处理、基于共视目标的分段匹配、基于小波变换的公共覆盖区图像信息融合,最终实现了相邻侧扫声纳条带图像拼接,最大限度地削弱了错位和畸变对声纳图像质量的影响。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013, 38(9): 1039-1043.
摘要:
在球谐函数变换基础上,利用新极下轨道的特殊性,在新坐标下引入Clenshaw求和计算轨道扰动引力。从理论上对比分析了传统方法、球谐函数变换方法和改进方法的计算速度和存储模型需要的物理空间。模拟试验分别采用3种方法计算了一段轨道的扰动引力,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的球谐函数变换方法比传统球谐函数变换方法计算速度可提高100倍,数据存储量仅占传统方法的3%。
在球谐函数变换基础上,利用新极下轨道的特殊性,在新坐标下引入Clenshaw求和计算轨道扰动引力。从理论上对比分析了传统方法、球谐函数变换方法和改进方法的计算速度和存储模型需要的物理空间。模拟试验分别采用3种方法计算了一段轨道的扰动引力,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的球谐函数变换方法比传统球谐函数变换方法计算速度可提高100倍,数据存储量仅占传统方法的3%。
2013, 38(9): 1044-1047.
摘要:
角度分辨率是决定点云目标细节提取能力的主导因素,角度分辨率模型是由平均调制传递函数AMTF模型推导而来,AMTF模型受采样间隔AMTFS模型、光斑大小AMTFb模型和量化精度AMTFq模型共同影响,通过分析采样间隔和光斑大小的误差因子,推导采样间隔和光斑大小精度评定公式。根据AMTF模型与采样间隔和光斑大小的关系式,对AMTF模型进行线性化;依据误差传播规律详细推导了截止频率的中误差,并利用截止频率与角度分辨率的关系,实现了角度分辨率的精度评定。
角度分辨率是决定点云目标细节提取能力的主导因素,角度分辨率模型是由平均调制传递函数AMTF模型推导而来,AMTF模型受采样间隔AMTFS模型、光斑大小AMTFb模型和量化精度AMTFq模型共同影响,通过分析采样间隔和光斑大小的误差因子,推导采样间隔和光斑大小精度评定公式。根据AMTF模型与采样间隔和光斑大小的关系式,对AMTF模型进行线性化;依据误差传播规律详细推导了截止频率的中误差,并利用截止频率与角度分辨率的关系,实现了角度分辨率的精度评定。
2013, 38(9): 1048-1051.
摘要:
研究了微波与海面相互作用的散射机理,在Plant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多普勒频谱仿真模型进行改进和完善。根据Bragg散射原理、复合表面理论和线性波理论,引入不同极化机制下的NRCS,给出多普勒频谱的谱型、幅度和时域变化特征,比较分析了不同海况下的仿真结果。
研究了微波与海面相互作用的散射机理,在Plant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多普勒频谱仿真模型进行改进和完善。根据Bragg散射原理、复合表面理论和线性波理论,引入不同极化机制下的NRCS,给出多普勒频谱的谱型、幅度和时域变化特征,比较分析了不同海况下的仿真结果。
2013, 38(9): 1052-1056.
摘要:
基于尺度下降理论,利用高时间分辨率的MODIS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同时间段高空间分辨率的ETM+遥感影像及其分类数据,应用混合像元分解技术,获得了不同时间段的MODIS子像元类别反射率数据。通过类别反射率与像元反射率间的关系模型,以原有的ETM+影像的像元反射率和时间序列的类别反射率,模拟出具有高时间分辨率与高空间分辨率特征不同时间段的模拟影像,实现了遥感影像地物类别反射率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细化。通过计算模拟影像与真实影像的相关系数,以及比较模拟影像与真实影像生成的NDVI影像,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基于尺度下降理论,利用高时间分辨率的MODIS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同时间段高空间分辨率的ETM+遥感影像及其分类数据,应用混合像元分解技术,获得了不同时间段的MODIS子像元类别反射率数据。通过类别反射率与像元反射率间的关系模型,以原有的ETM+影像的像元反射率和时间序列的类别反射率,模拟出具有高时间分辨率与高空间分辨率特征不同时间段的模拟影像,实现了遥感影像地物类别反射率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细化。通过计算模拟影像与真实影像的相关系数,以及比较模拟影像与真实影像生成的NDVI影像,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013, 38(9): 1057-1062.
摘要:
针对经典的基于同名点状特征匹配的LiDAR点云配准算法存在计算量大,点状特征提取精度低,以及基于七参数转换模型的LiDAR点云配准算法中方程线性化过程对配准精度影响较大的特点,提出了以线状特征作为LiDAR点云配准的基元,利用四元数法来表达旋转矩阵,进而形成线状特征约束下基于四元数描述的LiDAR点云配准方法,给出了线状特征约束下三维相似变换的相似性测度表达方法,推导并论证了以线状特征作为配准基元时同名线状特征需要满足的条件。根据四元数与旋转变换矩阵之间的对应关系,求解了基于四元数法的旋转矩阵,并根据旋转矩阵求解了平移及缩放系数。
针对经典的基于同名点状特征匹配的LiDAR点云配准算法存在计算量大,点状特征提取精度低,以及基于七参数转换模型的LiDAR点云配准算法中方程线性化过程对配准精度影响较大的特点,提出了以线状特征作为LiDAR点云配准的基元,利用四元数法来表达旋转矩阵,进而形成线状特征约束下基于四元数描述的LiDAR点云配准方法,给出了线状特征约束下三维相似变换的相似性测度表达方法,推导并论证了以线状特征作为配准基元时同名线状特征需要满足的条件。根据四元数与旋转变换矩阵之间的对应关系,求解了基于四元数法的旋转矩阵,并根据旋转矩阵求解了平移及缩放系数。
2013, 38(9): 1063-1067.
摘要:
利用城区特有的局部特征,提出了一种新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城区提取方法。该方法首先对原图像做多角度和多频率组合的Gabor变换,然后利用Ostu方法阈值分割所有变换结果,并在每个中心频率上对各个方向的阈值分割图做逻辑与运算,其次根据运算结果图上Gabor特征的分布情况,确定适合影像的最优中心频率,最后利用滤波器在最优中心频率上的特征提取结果,结合高斯函数构建空间投票矩阵,最终提取城市区域。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成功地提取高分辨率影像城市区域,且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利用城区特有的局部特征,提出了一种新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城区提取方法。该方法首先对原图像做多角度和多频率组合的Gabor变换,然后利用Ostu方法阈值分割所有变换结果,并在每个中心频率上对各个方向的阈值分割图做逻辑与运算,其次根据运算结果图上Gabor特征的分布情况,确定适合影像的最优中心频率,最后利用滤波器在最优中心频率上的特征提取结果,结合高斯函数构建空间投票矩阵,最终提取城市区域。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成功地提取高分辨率影像城市区域,且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2013, 38(9): 1068-1072.
摘要:
利用线性光谱分解模型,对同日过境的Landsat ETM+和EO-1ALI影像的不透水面信息反演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从提取精度、盖度精度两方面对两种传感器影像的不透水面反演能力进行对比。结果表明,ALI反演不透水面的能力优于ETM+,其提取总精度和Kappa系数均高于ETM+高;其均方根误差和系统误差的绝对值都小于ETM+。两者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ALI的光谱分辨率和辐射分辨率均高于ETM+。
利用线性光谱分解模型,对同日过境的Landsat ETM+和EO-1ALI影像的不透水面信息反演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从提取精度、盖度精度两方面对两种传感器影像的不透水面反演能力进行对比。结果表明,ALI反演不透水面的能力优于ETM+,其提取总精度和Kappa系数均高于ETM+高;其均方根误差和系统误差的绝对值都小于ETM+。两者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ALI的光谱分辨率和辐射分辨率均高于ETM+。
2013, 38(9): 1073-1077.
摘要:
针对航拍图像中水上桥梁目标的自动识别问题,提出了基于区域特征的水上桥梁自动识别算法。首先对航拍图像进行基于梯度均方差的图像二值化;再进行基于像素密度的二值图像去噪;然后进行基于像素的二值图像连通区域标记,区域标记算法采用6邻域连通规则进行标识,能够有效获取水域的区域特征;最后进行桥梁的精确提取。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地识别低对比度、低空侧拍等复杂航拍图像中的水上桥梁目标。
针对航拍图像中水上桥梁目标的自动识别问题,提出了基于区域特征的水上桥梁自动识别算法。首先对航拍图像进行基于梯度均方差的图像二值化;再进行基于像素密度的二值图像去噪;然后进行基于像素的二值图像连通区域标记,区域标记算法采用6邻域连通规则进行标识,能够有效获取水域的区域特征;最后进行桥梁的精确提取。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地识别低对比度、低空侧拍等复杂航拍图像中的水上桥梁目标。
2013, 38(9): 1078-1082.
摘要:
针对传统泛概念树在进行正态云综合时出现雾化现象以及使用极大判定法进行遥感图像分类时缺乏类别信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泛概念层次构建的改进算法,并基于改进的泛概念层次构建算法进行遥感图像分类。对TM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实验,并与常用的最大似然、最小距离、马式距离等方法进行遥感图像分类的对比试验,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
针对传统泛概念树在进行正态云综合时出现雾化现象以及使用极大判定法进行遥感图像分类时缺乏类别信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泛概念层次构建的改进算法,并基于改进的泛概念层次构建算法进行遥感图像分类。对TM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实验,并与常用的最大似然、最小距离、马式距离等方法进行遥感图像分类的对比试验,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
2013, 38(9): 1083-1087.
摘要:
图像匹配的准确率和精度一直是瓶颈问题,直接制约遥感影像的自动化处理。在简要分析现有典型误匹配剔除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够适应遥感影像自动化匹配与处理的REPRAM(Reverse Positioning Re-fining Algorithm in Matching)算法,给出了REPRAM排除法和优选法的原理和性能分析,在不需要相机的外参数、内参数以及控制点的情形下,相对分离了正确同名点与错误同名点之间的相互影响,尽量保留正确同名点,最大限度剔除错误同名点。大量遥感影像和航拍影像测试表明,算法的稳健性强,在初始匹配正确率为30%的情况下,在设定误差容限内,算法的可靠率仍能在99.5%以上。
图像匹配的准确率和精度一直是瓶颈问题,直接制约遥感影像的自动化处理。在简要分析现有典型误匹配剔除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够适应遥感影像自动化匹配与处理的REPRAM(Reverse Positioning Re-fining Algorithm in Matching)算法,给出了REPRAM排除法和优选法的原理和性能分析,在不需要相机的外参数、内参数以及控制点的情形下,相对分离了正确同名点与错误同名点之间的相互影响,尽量保留正确同名点,最大限度剔除错误同名点。大量遥感影像和航拍影像测试表明,算法的稳健性强,在初始匹配正确率为30%的情况下,在设定误差容限内,算法的可靠率仍能在99.5%以上。
2013, 38(9): 1088-1091.
摘要:
提出了一个基于加权Voronoi图的地图点群综合算法。为点群中包含的统计、专题、拓扑和度量信息分别选定量化描述因子,并把这些因子运用到点群综合过程中,来保证对应类型信息的正确传输;点群综合的过程借助于反复构造点群的加权Voronoi图来实现。
提出了一个基于加权Voronoi图的地图点群综合算法。为点群中包含的统计、专题、拓扑和度量信息分别选定量化描述因子,并把这些因子运用到点群综合过程中,来保证对应类型信息的正确传输;点群综合的过程借助于反复构造点群的加权Voronoi图来实现。
2013, 38(9): 1092-1096.
摘要:
为解决道路的三维实时可视化设计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道路模板的道路建模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了道路横、纵方向的结构化特征和地理环境,利用用户的实时交互数据,动态创建与地形互适应的、满足道路工程技术标准的三维道路模型。建模方式灵活、交互性好、渲染效率高,在3DGIS平台Gaea Explorer中的应用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为解决道路的三维实时可视化设计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道路模板的道路建模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了道路横、纵方向的结构化特征和地理环境,利用用户的实时交互数据,动态创建与地形互适应的、满足道路工程技术标准的三维道路模型。建模方式灵活、交互性好、渲染效率高,在3DGIS平台Gaea Explorer中的应用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2013, 38(9): 1097-1102.
摘要:
基于代数方法,建立了空间实体的时态属性与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时态属性函数。分别从自变量、定义域、函数关系以及函数值四个方面对时态属性的时间语义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时间语义特征的代数描述、分类和定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20种时态属性的时间特征类型,为进一步实现时态属性数据建模,研究时态属性操作,查询语言以及时态属性在时态GIS中的表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基于代数方法,建立了空间实体的时态属性与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时态属性函数。分别从自变量、定义域、函数关系以及函数值四个方面对时态属性的时间语义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时间语义特征的代数描述、分类和定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20种时态属性的时间特征类型,为进一步实现时态属性数据建模,研究时态属性操作,查询语言以及时态属性在时态GIS中的表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3, 38(9): 1103-1107.
摘要:
分析了经典多属性决策方法TOPSIS应用于空间信息的决策问题的局限性:缺乏求解空间信息的决策属性的理想解的方法,且难以获取空间信息的决策属性的效用度。针对该问题,引入区间分析的方法,对TOPSIS方法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基于E-TOPSIS方法的分发决策算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E-TOPSIS方法能很好地进行空间信息智能分发决策。
分析了经典多属性决策方法TOPSIS应用于空间信息的决策问题的局限性:缺乏求解空间信息的决策属性的理想解的方法,且难以获取空间信息的决策属性的效用度。针对该问题,引入区间分析的方法,对TOPSIS方法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基于E-TOPSIS方法的分发决策算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E-TOPSIS方法能很好地进行空间信息智能分发决策。
2013, 38(9): 1108-1112.
摘要:
针对我国面临的重大水污染事故,结合一维系统动力学水质模型,将SD模型与GIS关联集成,开发基于二、三维一体化的水污染事故水质时空模拟和动态调控仿真系统;以2005-11发生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为例,进行水质模拟结果验证和可视化动态调控示范等,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对污染带迁移和转化进行动态模拟和趋势预测,实现了突发水污染事故水质浓度的模拟、预测和基于不同应急策略的模型调控。
针对我国面临的重大水污染事故,结合一维系统动力学水质模型,将SD模型与GIS关联集成,开发基于二、三维一体化的水污染事故水质时空模拟和动态调控仿真系统;以2005-11发生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为例,进行水质模拟结果验证和可视化动态调控示范等,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对污染带迁移和转化进行动态模拟和趋势预测,实现了突发水污染事故水质浓度的模拟、预测和基于不同应急策略的模型调控。
2013, 38(9): 1113-1117.
摘要:
针对道路网线要素特点,提出了基于投影的道路网信息几何匹配方法。根据线段斜率,对线段进行投影、分割,提取线要素特征点,将复杂的道路网匹配转化为特征点匹配,可解决复杂的多对多匹配。通过渐进式的匹配策略,逐步、快速缩小匹配范围,提高了匹配效率。通过实验合理地调整匹配阈值,减少漏匹配与误匹配,提高整体匹配准确率。结果表明,本算法效率高,可靠性好,符合应用需求。
针对道路网线要素特点,提出了基于投影的道路网信息几何匹配方法。根据线段斜率,对线段进行投影、分割,提取线要素特征点,将复杂的道路网匹配转化为特征点匹配,可解决复杂的多对多匹配。通过渐进式的匹配策略,逐步、快速缩小匹配范围,提高了匹配效率。通过实验合理地调整匹配阈值,减少漏匹配与误匹配,提高整体匹配准确率。结果表明,本算法效率高,可靠性好,符合应用需求。
2013, 38(9): 1118-1121.
摘要:
以武汉市为研究区域,借助小波分析工具,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尺度。通过小波方差-尺度图可以辨别出,样区中64m尺度域上的小波方差为极值点,能较好地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在特征尺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影响因子多尺度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经济影响因子的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制约性随尺度的增大不断增强,小尺度上经济因子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关性较小;在特征尺度上,一般经济因子的相关系数较大,原因在于特征尺度上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信息丰富,能较好地反映经济因子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关性;大尺度上随着信息的不断合并,多数经济因子相关系数增长缓慢并逐渐趋于稳定;多尺度相关性分析反映了经济影响因子作为宏观制约因素影响样区土地利用的变化,也验证了特征尺度分析的有效性。
以武汉市为研究区域,借助小波分析工具,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尺度。通过小波方差-尺度图可以辨别出,样区中64m尺度域上的小波方差为极值点,能较好地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在特征尺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影响因子多尺度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经济影响因子的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制约性随尺度的增大不断增强,小尺度上经济因子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关性较小;在特征尺度上,一般经济因子的相关系数较大,原因在于特征尺度上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信息丰富,能较好地反映经济因子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关性;大尺度上随着信息的不断合并,多数经济因子相关系数增长缓慢并逐渐趋于稳定;多尺度相关性分析反映了经济影响因子作为宏观制约因素影响样区土地利用的变化,也验证了特征尺度分析的有效性。
2013, 38(9): 1122-1125.
摘要:
引入了反事实情景模拟方法来模拟土地利用变化的历史,通过重构土地利用变化历史情景来辅助评价土地利用政策实施效果。以我国的耕地保护政策对粮食安全和城市扩张影响为例,构建耕地保护政策干预下的事实情景和假设无耕地保护政策影响的反事实情景,并借助CLUE-S模型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通过比较两种模拟结果在耕地数量、产能、空间分布以及城市建设用地数量、效益和空间扩张的差异,实现对耕地保护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实例研究表明,现行的耕地保护政策在遏制耕地流失、提高粮食产量、调整耕地及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
引入了反事实情景模拟方法来模拟土地利用变化的历史,通过重构土地利用变化历史情景来辅助评价土地利用政策实施效果。以我国的耕地保护政策对粮食安全和城市扩张影响为例,构建耕地保护政策干预下的事实情景和假设无耕地保护政策影响的反事实情景,并借助CLUE-S模型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通过比较两种模拟结果在耕地数量、产能、空间分布以及城市建设用地数量、效益和空间扩张的差异,实现对耕地保护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实例研究表明,现行的耕地保护政策在遏制耕地流失、提高粮食产量、调整耕地及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
2013, 38(9): 1126-1130.
摘要:
基于摄像机透视效应提出了一种场景归一化前景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结合联合概率密度的概念设计出前景二值图的二维联合概率密度计算公式,并据此进一步计算出二维联合熵;最后,根据归一化前景面积和二维联合熵提出了一种人群聚集检测模型。实验表明,该模型可以实现对监控场景下人群聚集现象的快速有效检测。
基于摄像机透视效应提出了一种场景归一化前景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结合联合概率密度的概念设计出前景二值图的二维联合概率密度计算公式,并据此进一步计算出二维联合熵;最后,根据归一化前景面积和二维联合熵提出了一种人群聚集检测模型。实验表明,该模型可以实现对监控场景下人群聚集现象的快速有效检测。
2013, 38(9): 1131-1134.
摘要:
为了提高集群环境下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大规模矢量数据的并发访问性能,提出了集群并发环境下大规模矢量数据内容网格化负载均衡算法,研究了大规模矢量数据内容网格化方法,集群并发访问时内容网格的自动识别、分析、聚合、反馈算法,实现了面向任务的负载均衡。实验表明,本算法能在大规模、高强度的矢量数据提取和显示中均衡地分发请求,使集群服务器充分发挥其优势从而获得最小的请求响应时间。
为了提高集群环境下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大规模矢量数据的并发访问性能,提出了集群并发环境下大规模矢量数据内容网格化负载均衡算法,研究了大规模矢量数据内容网格化方法,集群并发访问时内容网格的自动识别、分析、聚合、反馈算法,实现了面向任务的负载均衡。实验表明,本算法能在大规模、高强度的矢量数据提取和显示中均衡地分发请求,使集群服务器充分发挥其优势从而获得最小的请求响应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