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36卷 第4期
2011, 36(4): 379-383.
摘要:
利用GIS对InSAR结果进行分析可以更全面地解释地表形变机制。介绍了利用GIS对SAR影像进行裁剪、切割和拼接处理、剖面和等值分析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以汶川Mw7.9级地震为例介绍了基于GIS的InSAR结果分析方法在地震形变机制解释方面的应用:①根据InSAR距离向偏移量和同震形变场,利用GIS技术提取了汶川Mw7.9级地震发震断层的地表迹线;②将基于位错模型正演得到的视线向形变场与InSAR同震形变场进行比较,得到了汶川地区InSAR同震形变场的上盘和整体改正数,进一步借助GIS进行修正得到了更为真实的InSAR同震形变场;③利用2D/3DInSAR同震形变场、干涉纹图和剖面分析结果对汶川Mw7.9级地震同震形变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解释。
利用GIS对InSAR结果进行分析可以更全面地解释地表形变机制。介绍了利用GIS对SAR影像进行裁剪、切割和拼接处理、剖面和等值分析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以汶川Mw7.9级地震为例介绍了基于GIS的InSAR结果分析方法在地震形变机制解释方面的应用:①根据InSAR距离向偏移量和同震形变场,利用GIS技术提取了汶川Mw7.9级地震发震断层的地表迹线;②将基于位错模型正演得到的视线向形变场与InSAR同震形变场进行比较,得到了汶川地区InSAR同震形变场的上盘和整体改正数,进一步借助GIS进行修正得到了更为真实的InSAR同震形变场;③利用2D/3DInSAR同震形变场、干涉纹图和剖面分析结果对汶川Mw7.9级地震同震形变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解释。
2011, 36(4): 384-388.
摘要:
利用成都地基GPS观测网的观测数据,结合自动气象站资料计算出GPS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GPS-PWV)。按照降水性质,选取对流云降水和层状云降水个例,分析不同类型降水过程中GPS-PWV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对流云降水和层状云降水一般均发生在GPS-PWV的高值阶段。
利用成都地基GPS观测网的观测数据,结合自动气象站资料计算出GPS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GPS-PWV)。按照降水性质,选取对流云降水和层状云降水个例,分析不同类型降水过程中GPS-PWV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对流云降水和层状云降水一般均发生在GPS-PWV的高值阶段。
2011, 36(4): 389-391.
摘要:
基于大规模GNSS基准站网数据处理中的相关理论和技术,介绍了高精度数据软件及精密数据处理方法,以江苏连续运行参考站网(以下简称江苏CORS)为例,探讨分析了子网划分策略的可行性,给出了适用于大规模GNSS基准站网数据处理的原则,并将其结果与整体平差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大规模GNSS基准站网中子网划分方法提出了建议。
基于大规模GNSS基准站网数据处理中的相关理论和技术,介绍了高精度数据软件及精密数据处理方法,以江苏连续运行参考站网(以下简称江苏CORS)为例,探讨分析了子网划分策略的可行性,给出了适用于大规模GNSS基准站网数据处理的原则,并将其结果与整体平差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大规模GNSS基准站网中子网划分方法提出了建议。
2011, 36(4): 392-396.
摘要:
在详细分析高差以及对流层延迟水平变化对GPS测量精度影响的基础上,通过Bernese软件估算香港连续参考站网基站数年的天顶对流层延迟,建立了符合香港地区的只需时间与位置输入参数的精密对流层延迟改正模型。经检验,新模型的对流层改正精度与输入标准气象的Saastamoinen模型相比提高了约2~3倍,对高差较大的对流层延迟改正效果更加显著。
在详细分析高差以及对流层延迟水平变化对GPS测量精度影响的基础上,通过Bernese软件估算香港连续参考站网基站数年的天顶对流层延迟,建立了符合香港地区的只需时间与位置输入参数的精密对流层延迟改正模型。经检验,新模型的对流层改正精度与输入标准气象的Saastamoinen模型相比提高了约2~3倍,对高差较大的对流层延迟改正效果更加显著。
2011, 36(4): 397-400.
摘要:
由于GPS卫星钟差估计参数的设计矩阵系数与测站坐标无关,一般认为测站的几何分布对钟差估计不存在影响。然而,在高精度卫星钟差估计过程中,需同时估计对流层等参数,对流层参数的设计矩阵与测站相关,因此测站的几何分布对估计精度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基于PANDA软件,分析了测站间距从50km~1 000km的测站分布对GPS卫星钟差估计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站间距小于200km,对流层参数与卫星钟差参数相关性强,最大可以引起0.8ns的钟差估计精度;当站间距达到500km以上,卫星钟差与对流层参数相关性显著减小,参数之间可区分。
由于GPS卫星钟差估计参数的设计矩阵系数与测站坐标无关,一般认为测站的几何分布对钟差估计不存在影响。然而,在高精度卫星钟差估计过程中,需同时估计对流层等参数,对流层参数的设计矩阵与测站相关,因此测站的几何分布对估计精度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基于PANDA软件,分析了测站间距从50km~1 000km的测站分布对GPS卫星钟差估计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站间距小于200km,对流层参数与卫星钟差参数相关性强,最大可以引起0.8ns的钟差估计精度;当站间距达到500km以上,卫星钟差与对流层参数相关性显著减小,参数之间可区分。
2011, 36(4): 401-406.
摘要:
利用T/P和Jason-1数据(1992-09~2009-01)及GRACE重力数据(2003-02~2009-01)建立了巴尔喀什湖水位和重力异常变化时间序列,分别采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和傅立叶分析得到了巴尔喀什湖水位和重力异常变化的周期运动规律,并进行了巴尔喀什湖水位变化的时间序列与NINO3.4SST的相关性分析。
利用T/P和Jason-1数据(1992-09~2009-01)及GRACE重力数据(2003-02~2009-01)建立了巴尔喀什湖水位和重力异常变化时间序列,分别采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和傅立叶分析得到了巴尔喀什湖水位和重力异常变化的周期运动规律,并进行了巴尔喀什湖水位变化的时间序列与NINO3.4SST的相关性分析。
2011, 36(4): 407-411.
摘要:
利用PBO观测网络的17个连续运行参考站GPS观测数据采用双差的方法估算对流层,并对初始精确坐标加以紧约束,对影响测站位移的形变等加以改正,采用组合超快星历,每60s计算一次得到近实时的可降水量。根据与静态计算结果比较显示,两者吻合性高度一致,大部分站点相差不到2mm,其内符合精度可达1mm,延迟少于4min,可以满足实时数值天气预报的要求。根据基线的长度对以上结果分析得到地基GPS反演降水量的可行性区域范围,并探讨了测站间高差大小对获取可降水量精度的影响。
利用PBO观测网络的17个连续运行参考站GPS观测数据采用双差的方法估算对流层,并对初始精确坐标加以紧约束,对影响测站位移的形变等加以改正,采用组合超快星历,每60s计算一次得到近实时的可降水量。根据与静态计算结果比较显示,两者吻合性高度一致,大部分站点相差不到2mm,其内符合精度可达1mm,延迟少于4min,可以满足实时数值天气预报的要求。根据基线的长度对以上结果分析得到地基GPS反演降水量的可行性区域范围,并探讨了测站间高差大小对获取可降水量精度的影响。
2011, 36(4): 412-416.
摘要:
利用香港Kings Park探空站(站号45004)2003~2009年探空资料回归出了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m与地面温度Ts、气压es和水汽压Ps的线性公式。通过比较分析发现,Tm-Ts单因素回归结果和Tm-Ts、es、Ps多因素回归结果并没有显著差异,但基于本地化探空数据回归公式精度比Bevis公式高;通过逐年增加样本数回归分析并不能显著提高公式精度,采用最近一年探空数据回归公式即可很好地由Ts预测下年Tm,预测均方根误差为1.913K;对样本数据按季节分类,Tm-Ts模型系数a、b值春秋季节变化不大,而冬夏季节变化剧烈,但利用无季节区分数据回归公式去拟合分季节数据,精度相当,分季节回归Tm-Ts经验公式没有必要。分气候区回归分析发现,Tm-Ts模型a、b系数与气候相关关系明显,同一气候区内探空站数据拟合出的a、b系数具有集群性。
利用香港Kings Park探空站(站号45004)2003~2009年探空资料回归出了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m与地面温度Ts、气压es和水汽压Ps的线性公式。通过比较分析发现,Tm-Ts单因素回归结果和Tm-Ts、es、Ps多因素回归结果并没有显著差异,但基于本地化探空数据回归公式精度比Bevis公式高;通过逐年增加样本数回归分析并不能显著提高公式精度,采用最近一年探空数据回归公式即可很好地由Ts预测下年Tm,预测均方根误差为1.913K;对样本数据按季节分类,Tm-Ts模型系数a、b值春秋季节变化不大,而冬夏季节变化剧烈,但利用无季节区分数据回归公式去拟合分季节数据,精度相当,分季节回归Tm-Ts经验公式没有必要。分气候区回归分析发现,Tm-Ts模型a、b系数与气候相关关系明显,同一气候区内探空站数据拟合出的a、b系数具有集群性。
2011, 36(4): 417-421.
摘要:
从频率反馈锁相环和相位-频率反馈锁相环的环路噪声转移函数出发,分析预检测积分时间和等效噪声带宽的乘积与环路稳定性的关系;提出了针对软件接收机和硬件接收机的相位-频率反馈环路实现方式;通过对实际信号的测试表明,当接收信号的载噪比在15dB×Hz左右时,使用长预检测积分时间的相位-频率反馈锁相环可以稳定工作,且跟踪性能优于频率反馈锁相环。
从频率反馈锁相环和相位-频率反馈锁相环的环路噪声转移函数出发,分析预检测积分时间和等效噪声带宽的乘积与环路稳定性的关系;提出了针对软件接收机和硬件接收机的相位-频率反馈环路实现方式;通过对实际信号的测试表明,当接收信号的载噪比在15dB×Hz左右时,使用长预检测积分时间的相位-频率反馈锁相环可以稳定工作,且跟踪性能优于频率反馈锁相环。
2011, 36(4): 422-426.
摘要:
结合某类滑坡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在滑坡体上布设了若干监测点,并用GPS单历元定位技术和RTK技术对该滑坡体进行了连续实时监测。通过对该滑坡从开始滑动至产生破坏全过程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以及将GPS监测结果与全站仪三维监测结果的对比,发现在观测条件较好和基线较短时,基于Track模块GPS单历元定位技术监测滑坡变形的平面精度在5mm左右,高程精度约为9mm;RTK定位技术的平面精度在11mm左右,高程精度约为17mm;而用小波变换等方法进行滤波后的精度还会更高。
结合某类滑坡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在滑坡体上布设了若干监测点,并用GPS单历元定位技术和RTK技术对该滑坡体进行了连续实时监测。通过对该滑坡从开始滑动至产生破坏全过程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以及将GPS监测结果与全站仪三维监测结果的对比,发现在观测条件较好和基线较短时,基于Track模块GPS单历元定位技术监测滑坡变形的平面精度在5mm左右,高程精度约为9mm;RTK定位技术的平面精度在11mm左右,高程精度约为17mm;而用小波变换等方法进行滤波后的精度还会更高。
2011, 36(4): 427-430.
摘要:
为了分析观测值的时间相关性对GPS基线解算结果及其精度评定的影响,分别利用两条基线的7d观测数据,顾及相关窗口中所有历元的时间相关性,以45min为一个时段将7d观测数据分为224个时段,编制了软件进行基线处理和分析。在忽略和顾及时间相关性两种情况下,采用不同采样率,对224个时段的基线处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为了分析观测值的时间相关性对GPS基线解算结果及其精度评定的影响,分别利用两条基线的7d观测数据,顾及相关窗口中所有历元的时间相关性,以45min为一个时段将7d观测数据分为224个时段,编制了软件进行基线处理和分析。在忽略和顾及时间相关性两种情况下,采用不同采样率,对224个时段的基线处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011, 36(4): 431-436.
摘要:
探讨了COMPAAS地球参考框架所对应的地球参考系统的定义、地球参考框架的建立和维持方案,并选取我国现有的COMPASS跟踪站和IGS跟踪站数据进行了一系列的仿真验证。分析了跟踪站分布对地球参考框架的影响以及多分析中心组合对参考框架周解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全球均匀分布的跟踪站在20个左右时就能基本满足建立地球参考框架的需求,为了保障地球参考框架的长期稳定性和精度,全球均匀分布的跟踪站应为30个左右;引入多个分析中心组合处理生成最终解不但可以探测出单个数据处理中心所引入的粗差,也可进一步增强周解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探讨了COMPAAS地球参考框架所对应的地球参考系统的定义、地球参考框架的建立和维持方案,并选取我国现有的COMPASS跟踪站和IGS跟踪站数据进行了一系列的仿真验证。分析了跟踪站分布对地球参考框架的影响以及多分析中心组合对参考框架周解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全球均匀分布的跟踪站在20个左右时就能基本满足建立地球参考框架的需求,为了保障地球参考框架的长期稳定性和精度,全球均匀分布的跟踪站应为30个左右;引入多个分析中心组合处理生成最终解不但可以探测出单个数据处理中心所引入的粗差,也可进一步增强周解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011, 36(4): 437-440.
摘要:
2010-04-04墨西哥Baja California(32.259°N,115.287°W)Ms 7.2级地震发生在GPS连续观测站及钻孔应变仪相当密集的区域,利用GPS监测数据计算出了若干站点地震前后的位移量。地壳变形分析结果表明,离震中近的观测站变形量普遍较大,最大可达0.2m,大部分观测站明显向东南方向运动。通过选择较稳定的观测站作为参考站,计算了4观测站的动态变形序列,同时得到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为3.2km/s,与应变观测计算结果比较吻合。
2010-04-04墨西哥Baja California(32.259°N,115.287°W)Ms 7.2级地震发生在GPS连续观测站及钻孔应变仪相当密集的区域,利用GPS监测数据计算出了若干站点地震前后的位移量。地壳变形分析结果表明,离震中近的观测站变形量普遍较大,最大可达0.2m,大部分观测站明显向东南方向运动。通过选择较稳定的观测站作为参考站,计算了4观测站的动态变形序列,同时得到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为3.2km/s,与应变观测计算结果比较吻合。
2011, 36(4): 441-445.
摘要:
利用IGS提供的重新处理的周解,采用一阶形变法反演了2000~2009年的地心运动。结果表明,X、Y、Z方向的周年项振幅分别为3.72mm,3.06mm和8.95mm;Z方向的相位表明,2月份左右北半球的表面负载最大,8月份左右南半球的表面负载最大,南北半球存在明显的季节性质量交换。
利用IGS提供的重新处理的周解,采用一阶形变法反演了2000~2009年的地心运动。结果表明,X、Y、Z方向的周年项振幅分别为3.72mm,3.06mm和8.95mm;Z方向的相位表明,2月份左右北半球的表面负载最大,8月份左右南半球的表面负载最大,南北半球存在明显的季节性质量交换。
2011, 36(4): 446-449.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地磁共生矩阵的地磁适配区选择算法。通过对地磁共生矩阵反演出的地磁角二阶矩、地磁对比度、相关性、熵以及逆差矩参数的分析,确定了地磁适配区所对应的截止阈值,并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提出了一种基于地磁共生矩阵的地磁适配区选择算法。通过对地磁共生矩阵反演出的地磁角二阶矩、地磁对比度、相关性、熵以及逆差矩参数的分析,确定了地磁适配区所对应的截止阈值,并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2011, 36(4): 450-452.
摘要:
将具有区间值隶属函数的区间参数引入卡尔曼滤波,用区间值的集合来表示隶属函数,为解决具有不确定参数的系统优化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将具有区间值隶属函数的区间参数引入卡尔曼滤波,用区间值的集合来表示隶属函数,为解决具有不确定参数的系统优化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2011, 36(4): 453-456.
摘要:
介绍了基于PANDA软件的高采样率GPS数据非差精密定位方法,为了验证高采样GPS技术与地震仪观测结果的一致性,进行了震动平台模拟数据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高采样GPS和地震仪均能有效地恢复平台震动位移和震动主频率。对2010年Baja地震实际观测的GPS和强震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高采样GPS技术不仅能成功获取地震波信号;而且能同时获得地表永久形变信息;而地震仪只能获取地震波信息,而不能直接获得地表永久形变信息。
介绍了基于PANDA软件的高采样率GPS数据非差精密定位方法,为了验证高采样GPS技术与地震仪观测结果的一致性,进行了震动平台模拟数据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高采样GPS和地震仪均能有效地恢复平台震动位移和震动主频率。对2010年Baja地震实际观测的GPS和强震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高采样GPS技术不仅能成功获取地震波信号;而且能同时获得地表永久形变信息;而地震仪只能获取地震波信息,而不能直接获得地表永久形变信息。
2011, 36(4): 457-460.
摘要:
提出了一种I支路功率方差比方法(I branch power variance ratio,IBPVR),并详细推导了另外3种载噪比估计方法(NWPR、MM、SNV),比较了这4种方法在强信号和弱信号情况下的跟踪性能。实验结果显示,在载噪比超过50dBHz时,NWPR方法与SNV方法并未出现饱和现象,SNV方法在弱信号情况下会产生估计偏差,NWPR与IBPVR方法的估计性能比较好。
提出了一种I支路功率方差比方法(I branch power variance ratio,IBPVR),并详细推导了另外3种载噪比估计方法(NWPR、MM、SNV),比较了这4种方法在强信号和弱信号情况下的跟踪性能。实验结果显示,在载噪比超过50dBHz时,NWPR方法与SNV方法并未出现饱和现象,SNV方法在弱信号情况下会产生估计偏差,NWPR与IBPVR方法的估计性能比较好。
2011, 36(4): 461-466.
摘要:
把导航领域、军事领域和导航电子地图中广泛应用的圆概率误差(circular error probable,CEP)引入到HPL(horizontal protection level)的计算中,在最小二乘残差法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圆概率误差的RAIM(receiver autonomous integrity monitoring)可用性算法。首先计算了在一定误警率、漏警率条件下多颗卫星发生故障时的水平定位偏差和一定置信度下的圆概率误差;然后以GPS导航星座为例,探讨了相关观测下计算HPL的新方法;最后把HPL与水平告警限差(horizontal alert limit,HAL)相比较,得到了基于圆概率误差的RAIM可用性,并通过算例验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把导航领域、军事领域和导航电子地图中广泛应用的圆概率误差(circular error probable,CEP)引入到HPL(horizontal protection level)的计算中,在最小二乘残差法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圆概率误差的RAIM(receiver autonomous integrity monitoring)可用性算法。首先计算了在一定误警率、漏警率条件下多颗卫星发生故障时的水平定位偏差和一定置信度下的圆概率误差;然后以GPS导航星座为例,探讨了相关观测下计算HPL的新方法;最后把HPL与水平告警限差(horizontal alert limit,HAL)相比较,得到了基于圆概率误差的RAIM可用性,并通过算例验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011, 36(4): 467-470.
摘要:
基于2010年1~2月的COSMIC掩星气象观测数据和IGS地面跟踪站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利用现有可获取的地面CORS网络和中国区域IGS跟踪站联合COSMIC掩星事件进行了处理分析,研究并设计了基于网络的大气可降水量估计服务系统。
基于2010年1~2月的COSMIC掩星气象观测数据和IGS地面跟踪站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利用现有可获取的地面CORS网络和中国区域IGS跟踪站联合COSMIC掩星事件进行了处理分析,研究并设计了基于网络的大气可降水量估计服务系统。
2011, 36(4): 471-475.
摘要:
研究了3种典型的卫星发射信号不完善性——载波泄漏、互调失真和杂散辐射对于卫星导航信号的接收所带来的干扰,通过信号建模以及谱分离系数、码跟踪谱灵敏度系数和等效载噪比的解析计算对干扰效果进行量化分析;针对GPS和Galileo系统L1/E1频段的信号进行了多层次的仿真计算,给出了综合考虑噪声、信号损耗、外源干扰、GNSS系统内和系统间干扰,以及3种信号不完善性单独作用、两两组合和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其中对于GPS L1C/A短码考虑了电文调制对线谱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总的不完善干扰功率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其对接收机信号捕获跟踪和解调的影响大于系统间干扰,不能忽略。
研究了3种典型的卫星发射信号不完善性——载波泄漏、互调失真和杂散辐射对于卫星导航信号的接收所带来的干扰,通过信号建模以及谱分离系数、码跟踪谱灵敏度系数和等效载噪比的解析计算对干扰效果进行量化分析;针对GPS和Galileo系统L1/E1频段的信号进行了多层次的仿真计算,给出了综合考虑噪声、信号损耗、外源干扰、GNSS系统内和系统间干扰,以及3种信号不完善性单独作用、两两组合和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其中对于GPS L1C/A短码考虑了电文调制对线谱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总的不完善干扰功率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其对接收机信号捕获跟踪和解调的影响大于系统间干扰,不能忽略。
2011, 36(4): 476-480.
摘要:
分析了粗差对GPS动态相对定位的影响,给出了相应的影响函数和抗差估计方法。建议采用粗差探测与抗差估计相结合的方法来处理GPS动态定位中的粗差问题。抗差估计中的等价权分别采用了IGG3方案和双因子等价权函数,对两种方案的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利用实测数据对所提方法的实际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基于粗差探测和抗差估计相结合的粗差处理方法可有效控制和抵御粗差的影响;分别采用IGG3方案和双因子等价权函数的定位结果差异较小。
分析了粗差对GPS动态相对定位的影响,给出了相应的影响函数和抗差估计方法。建议采用粗差探测与抗差估计相结合的方法来处理GPS动态定位中的粗差问题。抗差估计中的等价权分别采用了IGG3方案和双因子等价权函数,对两种方案的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利用实测数据对所提方法的实际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基于粗差探测和抗差估计相结合的粗差处理方法可有效控制和抵御粗差的影响;分别采用IGG3方案和双因子等价权函数的定位结果差异较小。
2011, 36(4): 481-485.
摘要:
描述了一种低成本的GPS/INS组合导航系统,经过理论推导得到了系统具体的实现方法,并通过市场上大量使用的低成本GPS模块和MEMS陀螺和加速度计实现了该系统。实际路测数据结果显示,该系统基本达到了理论预期。
描述了一种低成本的GPS/INS组合导航系统,经过理论推导得到了系统具体的实现方法,并通过市场上大量使用的低成本GPS模块和MEMS陀螺和加速度计实现了该系统。实际路测数据结果显示,该系统基本达到了理论预期。
2011, 36(4): 486-489.
摘要:
基于各电文信息的重要程度和需要的重复周期是不同的,以及高播发速率和低播发速率有各自的优势这两个认识,提出了一种多速率播发方式。在一个信号上可以根据信息内容、区域使用环境等因素改变播发速率,达到解决使用灵敏度与首次定位时间、信息容量间矛盾的目的。给出了此种播发方式的播发方法、接收方法和性能分析。
基于各电文信息的重要程度和需要的重复周期是不同的,以及高播发速率和低播发速率有各自的优势这两个认识,提出了一种多速率播发方式。在一个信号上可以根据信息内容、区域使用环境等因素改变播发速率,达到解决使用灵敏度与首次定位时间、信息容量间矛盾的目的。给出了此种播发方式的播发方法、接收方法和性能分析。
2011, 36(4): 490-494.
摘要:
宽幅雷达成像模式可监测大范围地震形变,但该模式与条带成像模式存在差异。针对这些差异,深入分析了图像拼接、大气效应校正和大地水准面差距改正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提出了基于配准加权的拼接方法和基于EGM96的大地水准面差距改正方法,分析了适应于宽幅SAR干涉的大气校正模型。在此基础上,对ENVISAT卫星宽幅数据干涉测量成果进行了校正,并分析了汶川地震和于田地震的宽域形变场。
宽幅雷达成像模式可监测大范围地震形变,但该模式与条带成像模式存在差异。针对这些差异,深入分析了图像拼接、大气效应校正和大地水准面差距改正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提出了基于配准加权的拼接方法和基于EGM96的大地水准面差距改正方法,分析了适应于宽幅SAR干涉的大气校正模型。在此基础上,对ENVISAT卫星宽幅数据干涉测量成果进行了校正,并分析了汶川地震和于田地震的宽域形变场。
2011, 36(4): 495-497.
摘要:
提出了基于重力梯度测量对海底障碍地形探测的方法,并以一锥形海底地形为例计算其在各个方向上引力的大小,从目前重力梯度仪的测量精度来看完全满足探测的要求。验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
提出了基于重力梯度测量对海底障碍地形探测的方法,并以一锥形海底地形为例计算其在各个方向上引力的大小,从目前重力梯度仪的测量精度来看完全满足探测的要求。验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
2011, 36(4): 498-503.
摘要:
提出一种反演晴空地表反照率快速稳健的新算法——混合算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双参数模型函数确定正则参数的初始值,然后由基于Morozov偏差原则的高阶收敛算法确定正则参数,继而通过Tikhonov正则化手段来反演BRDF模型。从POLDER-3/PARASOL BRDF数据库中任意挑选不同覆盖的地表像元测量数据,与MODIS全反演法结果作比较,对比较结果给予了讨论;最后选择天津市地区的卫星图像进行反演实验,并就反演结果给出了误差分析和算法模型的评价。
提出一种反演晴空地表反照率快速稳健的新算法——混合算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双参数模型函数确定正则参数的初始值,然后由基于Morozov偏差原则的高阶收敛算法确定正则参数,继而通过Tikhonov正则化手段来反演BRDF模型。从POLDER-3/PARASOL BRDF数据库中任意挑选不同覆盖的地表像元测量数据,与MODIS全反演法结果作比较,对比较结果给予了讨论;最后选择天津市地区的卫星图像进行反演实验,并就反演结果给出了误差分析和算法模型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