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舒雅, 郑胜杰, 张唯.
时序变差函数特征驱动下的月平均降水空间分布模拟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2, 47(7): 1043-1051.
doi: 10.13203/j.whugis20200142
|
[2] |
王丹钰, 张唯, 卢灿炯, 李文凯, 钱龙春.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2, 0(0): 0-0.
doi: 10.13203/j.whugis20220237
|
[3] |
陈西江, 张小平, 章涛, 吴浩, 安庆.
利用误差熵确定激光点云变形可监测指标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8, 43(11): 1681-1687.
doi: 10.13203/j.whugis20170045
|
[4] |
谢衍新, 吴小成, 胡雄.
利用一维变分同化方法从地基GPS相位延迟中获取大气折射率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8, 43(7): 1042-1047.
doi: 10.13203/j.whugis20160238
|
[5] |
姚宜斌, 郭健健, 张豹, 胡羽丰.
湿延迟与可降水量转换系数的全球经验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1): 45-51.
doi: 10.13203/j.whugis20140585
|
[6] |
张国峰, 杨立荣.
基于Copula的降水量不确定性建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6): 805-809.
doi: 10.13203/j.whugis20130497
|
[7] |
姚朝龙, 罗志才, 刘立龙, 周波阳.
顾及地形起伏的中国低纬度地区湿延迟与可降水量转换关系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7): 907-912.
doi: 10.13203/j.whugis20130409
|
[8] |
张双成, 张鹏飞, 张勤, 叶世榕.
顾及抗差方差分量的地基GPS层析水汽空间分布算法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2): 144-147.
|
[9] |
邹友峰, 王勇, 闻德保, 苏幼坡.
利用不同气候类型的GPS可降水量比较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5): 573-576.
|
[10] |
沈军, 杨敏华, 钟荣华, 马慧云.
利用在线向量机和Unscented Kalman滤波进行降水序列滤波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2): 222-225.
|
[11] |
许超钤, 史俊波, 郭际明, 徐晓华.
联合地基GPS和空基COSMIC掩星的可降水量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4): 467-470.
|
[12] |
徐韶光, 熊永良, 刘宁, 黄丁发.
利用地基GPS获取实时可降水量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4): 407-411.
|
[13] |
张小红, 何锡扬, 郭博峰, 徐运.
基于GPS非差观测值估计大气可降水量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7): 806-810.
|
[14] |
于胜杰, 柳林涛.
水汽加权平均温度回归公式的验证与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6): 741-744.
|
[15] |
黄丁发, 周乐韬, 李成钢, 熊永良.
增强参考站网络RTK算法模型及其实验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11): 1344-1349.
|
[16] |
李超, 魏合理, 刘厚通, 周军.
整层大气水汽含量与地面水汽压相关性的统计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11): 1170-1173.
|
[17] |
王勇, 柳林涛, 肖建华, 许厚泽.
武汉地区GPS气象网试验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5): 435-438.
|
[18] |
王贵文, 王泽民, 杨剑.
地基GPS准实时反演三峡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9): 761-763.
|
[19] |
李国平, 黄丁发, 刘碧全.
成都地区地基GPS观测网遥感大气可降水量的初步试验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12): 1086-1089.
|
[20] |
刘焱雄, 陈永奇, H. B. Iz.
可降水份的误差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2): 105-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