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孙付平, 贾彦锋, 朱新慧, 肖凯, 刘婧.
毫米级地球参考框架动态维持技术研究进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2, 47(10): 1688-1700.
doi: 10.13203/j.whugis20220126
|
[2] |
曾安敏, 明锋, 吴富梅.
坐标参考框架长期解内约束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2, 47(9): 1447-1451.
doi: 10.13203/j.whugis20190453
|
[3] |
郭仁忠, 林浩嘉, 贺彪, 赵志刚.
面向智慧城市的GIS框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0, 45(12): 1829-1835.
doi: 10.13203/j.whugis20200536
|
[4] |
刘文建, 徐荣攀, 李敏, 唐卫明, 邹璇, 施闯.
基于BDS的广东省坐标框架建立及精度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8, 43(6): 874-878.
doi: 10.13203/j.whugis20160153
|
[5] |
成英燕, 党亚民, 秘金钟, 王虎, 邱荣海, 万军.
CGCS2000框架维持方法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4): 543-549.
doi: 10.13203/j.whugis20150189
|
[6] |
施闯, 魏娜, 李敏, 宋伟伟, 楼益栋, 牛玉娇.
利用北斗系统建立和维持国家大地坐标参考框架的方法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11): 1635-1643.
doi: 10.13203/j.whugis20170237
|
[7] |
邓连生, 姜卫平, 李昭, 彭利峰.
电离层高阶项改正对参考框架实现及测站坐标的影响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2): 193-198.
|
[8] |
李瑞锋, 王元明.
星地双向时间同步技术在COMPASS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7): 842-844.
|
[9] |
卿芸, 李征航, 王彬.
用多卫星钟来建立自主定轨时的参考时间基准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12): 1405-1408.
|
[10] |
姜卫平, 李昭, 刘万科, 周晓慧.
顾及非线性变化的地球参考框架建立与维持的思考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6): 665-669.
|
[11] |
孙保琪, 欧吉坤, 盛传贞, 刘吉华.
一种适于Compass周跳探测的三频数据优化组合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10): 1157-1160.
|
[12] |
耿涛, 赵齐乐.
基于全球激光观测资料的COMPASS-M1轨道质量评定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11): 1290-1292.
|
[13] |
刘经南, 刘晖, 邹蓉, 魏娜.
建立全国CORS更新国家地心动态参考框架的几点思考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11): 1261-1265.
|
[14] |
邹蓉, 刘晖, 杨蜀江.
伽利略地球参考框架对建立我国自主的地球参考框架的启示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11): 1266-1270.
|
[15] |
魏二虎, 程晓晖, 安志国.
测地型SVLBI卫星的轨道设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11): 1285-1289.
|
[16] |
赵建虎, 张红梅, JohnEHughesClarke.
局部无缝垂直参考基准面的建立方法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5): 448-450.
|
[17] |
陈俊勇.
国际地球参考框架2000(ITRF2000)的定义及其参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9): 753-756.
|
[18] |
姚宜斌, 刘经南, 施闯, 陶本藻.
ITRF97参考框架下的中国大陆区域地壳板块运动背景场的建立及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2, 27(4): 363-366.
|
[19] |
李德仁, 龚健雅, 朱欣焰, 梁宜希.
我国地球空间数据框架的设计思想与技术路线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8, 23(4): 297-303.
|
[20] |
陶本藻.
动态大地网的参考基准和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5, 10(4): 8-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