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第33卷 第3期
2008, 33(3): 221-225.
摘要:
基于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SST-ll星间距离变率观测噪声谱与重力场误差谱的关系,以GRACE相关指标模拟分析了卫星间距、卫星高度和距离变率精度对恢复地球重力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卫星间距可提高恢复低阶次位系数的精度,卫星间距超过500 km对提高恢复重力场精度的作用已不明显;降低轨道高度可提高恢复高阶次位系数的精度,卫星高度每降低100 km,恢复位系数的有效阶次提高20阶以上;提高星间距离变率精度可大幅度提高恢复重力场的精度,距离变率精度每提高一个量级,恢复位系数的有效阶次提高约28阶。将模拟结果与GGM02S和EIGEN-GRACE02S模型进行比较,初步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
基于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SST-ll星间距离变率观测噪声谱与重力场误差谱的关系,以GRACE相关指标模拟分析了卫星间距、卫星高度和距离变率精度对恢复地球重力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卫星间距可提高恢复低阶次位系数的精度,卫星间距超过500 km对提高恢复重力场精度的作用已不明显;降低轨道高度可提高恢复高阶次位系数的精度,卫星高度每降低100 km,恢复位系数的有效阶次提高20阶以上;提高星间距离变率精度可大幅度提高恢复重力场的精度,距离变率精度每提高一个量级,恢复位系数的有效阶次提高约28阶。将模拟结果与GGM02S和EIGEN-GRACE02S模型进行比较,初步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
2008, 33(3): 226-228.
摘要:
研究了星载激光测高的理论和技术,利用ICESAT测高数据确定了南极冰盖高程模型。将ICESAT测高数据与南极实测GPS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ICESAT数据能够很好地确定南极冰盖高程模型。
研究了星载激光测高的理论和技术,利用ICESAT测高数据确定了南极冰盖高程模型。将ICESAT测高数据与南极实测GPS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ICESAT数据能够很好地确定南极冰盖高程模型。
2008, 33(3): 229-232.
摘要:
顾及地球结构的非均匀性、分层和球体特性,发展了顾及地壳分层结构的地震断层同震位错模型的反演模式,建立了非线性反演方程,对主要的两类地震断层分别进行了模拟反演分析。反演结果显示,该反演模式可很好地将断层位错参数反演出来,利用该模式可较好地解决实际地震断层同震变形的反演问题。
顾及地球结构的非均匀性、分层和球体特性,发展了顾及地壳分层结构的地震断层同震位错模型的反演模式,建立了非线性反演方程,对主要的两类地震断层分别进行了模拟反演分析。反演结果显示,该反演模式可很好地将断层位错参数反演出来,利用该模式可较好地解决实际地震断层同震变形的反演问题。
2008, 33(3): 233-236.
摘要:
利用一种站间和历元间的双差算法来计算InSAR结果的大气改正量。为了逐像素改正InSAR结果,引入自适应参数的支持向量机(SVM),利用稀疏的GPS站网上所获得的大气改正值回归估计未知像元上的对流层改正值。采用南加州GPS集成网络(SCIGN)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利用一种站间和历元间的双差算法来计算InSAR结果的大气改正量。为了逐像素改正InSAR结果,引入自适应参数的支持向量机(SVM),利用稀疏的GPS站网上所获得的大气改正值回归估计未知像元上的对流层改正值。采用南加州GPS集成网络(SCIGN)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2008, 33(3): 237-240.
摘要:
采用2002年10月的SLR和伪距实测数据计算GPS 35卫星的钟差,为了验证计算结果的精度,将本文计算的卫星钟差与IGS精密钟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经过载波相位平滑伪距资料,可以明显提高综合利用SLR和伪距资料直接测定导航卫星的精度;综合利用SLR和GPS双频相位平滑伪距资料测定导航卫星钟差精度优于0.3 ns(1σ),测定的导航卫星钟差与实际钟差不存在系统差。
采用2002年10月的SLR和伪距实测数据计算GPS 35卫星的钟差,为了验证计算结果的精度,将本文计算的卫星钟差与IGS精密钟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经过载波相位平滑伪距资料,可以明显提高综合利用SLR和伪距资料直接测定导航卫星的精度;综合利用SLR和GPS双频相位平滑伪距资料测定导航卫星钟差精度优于0.3 ns(1σ),测定的导航卫星钟差与实际钟差不存在系统差。
2008, 33(3): 241-244.
摘要:
对渤海GNSS-R机载试验进行了海面风场反演。结果表明,风速精度优于1 m/s,风向精度优于20°。
对渤海GNSS-R机载试验进行了海面风场反演。结果表明,风速精度优于1 m/s,风向精度优于20°。
2008, 33(3): 245-248.
摘要:
介绍了大地型GPS时频传递接收机的特点,给出了传统GPS载波相位时间传递法与连续GPS载波相位时间传递法的算法流程,利用IGS/TAI并置站的数据进行了精密时间传递计算。
介绍了大地型GPS时频传递接收机的特点,给出了传统GPS载波相位时间传递法与连续GPS载波相位时间传递法的算法流程,利用IGS/TAI并置站的数据进行了精密时间传递计算。
2008, 33(3): 249-252.
摘要:
分析了GPS卫星预报星历,在比较分析EKF和UKF优缺点的基础上,将UKF引入GPS卫星轨道预报研究中。数值模拟和结果分析表明,UKF方法预报更稳定,能有效地提高轨道预报精度和稳定性。
分析了GPS卫星预报星历,在比较分析EKF和UKF优缺点的基础上,将UKF引入GPS卫星轨道预报研究中。数值模拟和结果分析表明,UKF方法预报更稳定,能有效地提高轨道预报精度和稳定性。
2008, 33(3): 253-256.
摘要:
借助约束Delaunay三角网,研究了两种从等高线数据提取地形特征线的方法。给出了两种方法的实现过程,讨论了实验结果的异同,并分析了存在差异的原因。
借助约束Delaunay三角网,研究了两种从等高线数据提取地形特征线的方法。给出了两种方法的实现过程,讨论了实验结果的异同,并分析了存在差异的原因。
2008, 33(3): 257-260.
摘要:
构建了参考目标、源目标和方向关系参考框架不确定性的不确定方向关系模糊描述模型,实例验证了该模型对空间方向关系的描述符合人类对不确定方向关系的表达习惯和认知逻辑。
构建了参考目标、源目标和方向关系参考框架不确定性的不确定方向关系模糊描述模型,实例验证了该模型对空间方向关系的描述符合人类对不确定方向关系的表达习惯和认知逻辑。
2008, 33(3): 261-264.
摘要:
在结合GIS软件和图形软件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符号图形为图形基础的地图制图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体系结构、数据组织和由地理数据库向制图数据库转化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重点阐述了符号图形的概念。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能快速、高质量地生产地图产品。
在结合GIS软件和图形软件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符号图形为图形基础的地图制图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体系结构、数据组织和由地理数据库向制图数据库转化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重点阐述了符号图形的概念。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能快速、高质量地生产地图产品。
2008, 33(3): 265-268.
摘要: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矢量地图的高效压缩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坐标增量的簇模型对矢量地图进行压缩,从而降低其存储空间。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取得较高的压缩比,保持压缩结果几何形状的相似性,而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生成不同压缩比的矢量地图。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矢量地图的高效压缩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坐标增量的簇模型对矢量地图进行压缩,从而降低其存储空间。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取得较高的压缩比,保持压缩结果几何形状的相似性,而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生成不同压缩比的矢量地图。
2008, 33(3): 269-272.
摘要:
在分析地图目标移位及面目标变形一般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利用骨架线划分面目标的空间结构层次,并通过制定相关的参数赋值策略,应用有限元方法求解移位过程中的面目标变形。
在分析地图目标移位及面目标变形一般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利用骨架线划分面目标的空间结构层次,并通过制定相关的参数赋值策略,应用有限元方法求解移位过程中的面目标变形。
2008, 33(3): 273-276.
摘要:
从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角度,将土地适宜性评价看作是物种的最适生态位与评价单元所提供的现实生态位之间的匹配,从区域、评价单元以及单元之间关系3个层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模糊贴近度分析方法构建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模型。以武汉市黄陂区为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
从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角度,将土地适宜性评价看作是物种的最适生态位与评价单元所提供的现实生态位之间的匹配,从区域、评价单元以及单元之间关系3个层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模糊贴近度分析方法构建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模型。以武汉市黄陂区为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
2008, 33(3): 277-280.
摘要:
提出了一种新的土地定级距离衰减模型——综合衰减模型。该模型以直线距离衰减模型与最短路径衰减模型为基础,在计算衰减距离时引进了阈值的概念。结合德州市土地定级估价系统对模型进行了实现,结果表明,本文模型与其他模型相比更符合客观实际。
提出了一种新的土地定级距离衰减模型——综合衰减模型。该模型以直线距离衰减模型与最短路径衰减模型为基础,在计算衰减距离时引进了阈值的概念。结合德州市土地定级估价系统对模型进行了实现,结果表明,本文模型与其他模型相比更符合客观实际。
2008, 33(3): 281-284.
摘要:
采用图形标绘的方法表达应急预案中的相关要素,并为标绘的图形符号添加各种动画来模拟预案要素随时间的动态变化;采用预案态势演播工具播放预案。
采用图形标绘的方法表达应急预案中的相关要素,并为标绘的图形符号添加各种动画来模拟预案要素随时间的动态变化;采用预案态势演播工具播放预案。
2008, 33(3): 285-288.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对象存储的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由应用层、服务层、传输层和存储层组成,用服务器集群技术解决服务器提供服务的网络带宽瓶颈,用基于对象存储技术解决分布式空间数据存储系统的I/O带宽瓶颈。设计并实现了原型系统GlobeSIGht,给出了相关的测试结果
提出了一种基于对象存储的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由应用层、服务层、传输层和存储层组成,用服务器集群技术解决服务器提供服务的网络带宽瓶颈,用基于对象存储技术解决分布式空间数据存储系统的I/O带宽瓶颈。设计并实现了原型系统GlobeSIGht,给出了相关的测试结果
2008, 33(3): 289-292.
摘要:
探讨了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协同虚拟地理教学环境,提出了一种协同虚拟地理教学环境的框架模型,并使用Java和Java 3D开发出原型系统。原型系统在以龙卷风为主题的协同虚拟教学中得到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探讨了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协同虚拟地理教学环境,提出了一种协同虚拟地理教学环境的框架模型,并使用Java和Java 3D开发出原型系统。原型系统在以龙卷风为主题的协同虚拟教学中得到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2008, 33(3): 293-296.
摘要:
基于多时相TM遥感影像,利用SLEUTH模型对沈阳市1988~2004年间的城市扩展过程进行了模拟。采用ROC曲线、多分辨率误差估算和景观指数3种方法对SLEUTH模型在总体预测能力、城市扩展数量、空间位置和空间格局上的模拟准确性给予全面定量评估。结果表明,SLEUTH模型具有可信精度,对城市扩展总体趋势拟合较好,但是对城市扩展空间位置的预测和城市空间格局的表达还有待于提高。
基于多时相TM遥感影像,利用SLEUTH模型对沈阳市1988~2004年间的城市扩展过程进行了模拟。采用ROC曲线、多分辨率误差估算和景观指数3种方法对SLEUTH模型在总体预测能力、城市扩展数量、空间位置和空间格局上的模拟准确性给予全面定量评估。结果表明,SLEUTH模型具有可信精度,对城市扩展总体趋势拟合较好,但是对城市扩展空间位置的预测和城市空间格局的表达还有待于提高。
2008, 33(3): 297-301.
摘要:
运用MODTRAN大气模型和通道光谱响应函数对2003年10月7日过境广西北海市的ASTER数据进行大气校正,从Planck公式和热辐射传输方程出发实现了地表温度的反演,采用ASTER VNIR和SWIR数据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归一化湿度指数(NDWI),并分析了5个TIR通道地表温度、地表温度与NDVI、地表温度与NDWI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该方法反演5个TIR通道的地表温度具有显著的一致性,且与实测气温基本相符;地表温度与NDVI、NDWI之间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利用ASTER数据进行城市热环境效应定量分析,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
运用MODTRAN大气模型和通道光谱响应函数对2003年10月7日过境广西北海市的ASTER数据进行大气校正,从Planck公式和热辐射传输方程出发实现了地表温度的反演,采用ASTER VNIR和SWIR数据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归一化湿度指数(NDWI),并分析了5个TIR通道地表温度、地表温度与NDVI、地表温度与NDWI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该方法反演5个TIR通道的地表温度具有显著的一致性,且与实测气温基本相符;地表温度与NDVI、NDWI之间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利用ASTER数据进行城市热环境效应定量分析,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
2008, 33(3): 302-305.
摘要:
在熵理论和地图分级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熵的彩色晕渲图设色方案辅助设计方法,并进行了晕渲制图实验。从客观信息量测定和主观评价结果的分析表明,本文方法制作的晕渲图色彩过渡自然,地形区分明显,层次清晰,能更好地表达地貌形态。
在熵理论和地图分级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熵的彩色晕渲图设色方案辅助设计方法,并进行了晕渲制图实验。从客观信息量测定和主观评价结果的分析表明,本文方法制作的晕渲图色彩过渡自然,地形区分明显,层次清晰,能更好地表达地貌形态。
2008, 33(3): 306-309.
摘要:
提出一种基于影像颜色散度和纹理信息的森林影像分割方法。对输入影像进行颜色量化,然后利用量化得到的索引矩阵计算各像素的颜色散度;基于多分辨率策略进行纹理分析,通过区域生长形成初始分割区域;统计各区域Laws纹理能量,合并过分割区域。实验表明,森林影像的分割结果与人的主观视觉感知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识别出的地面和树木可为匹配和三维建模提供可靠依据。
提出一种基于影像颜色散度和纹理信息的森林影像分割方法。对输入影像进行颜色量化,然后利用量化得到的索引矩阵计算各像素的颜色散度;基于多分辨率策略进行纹理分析,通过区域生长形成初始分割区域;统计各区域Laws纹理能量,合并过分割区域。实验表明,森林影像的分割结果与人的主观视觉感知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识别出的地面和树木可为匹配和三维建模提供可靠依据。
2008, 33(3): 310-313.
摘要:
传统的全局性密度分析指标往往无法适应局部集群分布特征,提出一种新的层次密度分析方法,达到自适应遥感影像分割的目的,取得了较好效果。
传统的全局性密度分析指标往往无法适应局部集群分布特征,提出一种新的层次密度分析方法,达到自适应遥感影像分割的目的,取得了较好效果。
2008, 33(3): 314-317.
摘要:
结合图像中直线段点密度分布的一些视觉经验,提出一种检测线段的点对分析算法,避免了Hough变换中累加参数空间的复杂计算过程。实验表明,本文方法具有精度高、消耗内存量小并能直接检测出线段及其端点的优点,可应用在弹道轨迹检测、字符笔画识别和遥感图像道路检测等领域。
结合图像中直线段点密度分布的一些视觉经验,提出一种检测线段的点对分析算法,避免了Hough变换中累加参数空间的复杂计算过程。实验表明,本文方法具有精度高、消耗内存量小并能直接检测出线段及其端点的优点,可应用在弹道轨迹检测、字符笔画识别和遥感图像道路检测等领域。
2008, 33(3): 318-321.
摘要:
介绍一种倒谱分析方法,使计算机能较好地识别散焦模糊参数。在频域中应用了一些调整性算法,再变换到倒谱域来分析,以得到更好的识别准确率。
介绍一种倒谱分析方法,使计算机能较好地识别散焦模糊参数。在频域中应用了一些调整性算法,再变换到倒谱域来分析,以得到更好的识别准确率。
2008, 33(3): 322-325.
摘要:
针对应用PCNN分割高空间分辨率光学卫星影像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双模态PCNN算法。利用北京地区QuickBird影像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弱化影像目标内部灰度变化信息对结果的影响,并能提取影像目标几何结构特征信息,为高空间分辨率光学卫星影像分割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针对应用PCNN分割高空间分辨率光学卫星影像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双模态PCNN算法。利用北京地区QuickBird影像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弱化影像目标内部灰度变化信息对结果的影响,并能提取影像目标几何结构特征信息,为高空间分辨率光学卫星影像分割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2008, 33(3): 326-329.
摘要:
提出一种基于重叠正交变换的奇异值分解图像水印方案,应用量化法嵌入信息,在提取中无需原始图像和水印信息。由于重叠正交变换能有效去除基于块数据变换所产生的块效应,而图像的奇异值具有稳定性,它体现图像的内蕴特性而非直接的视觉特性,因而本文方法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不可见性。
提出一种基于重叠正交变换的奇异值分解图像水印方案,应用量化法嵌入信息,在提取中无需原始图像和水印信息。由于重叠正交变换能有效去除基于块数据变换所产生的块效应,而图像的奇异值具有稳定性,它体现图像的内蕴特性而非直接的视觉特性,因而本文方法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不可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