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39卷 第1期
2014, 39(1): 1-7.
摘要:
将嵌入式系统与实时摄影测量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嵌入式系统上ARM+DSP架构的机载影像实时拼接方法。ARM+DSP架构中,由ARM负责数据接收和结果的保存与显示,DSP负责数据处理过程,通过数据缓冲和内存共享机制,实现数据接收和数据处理的并行化以及ARM与DSP数据交互的零开销。同时,使用递推的纠正方式和最邻近采样进一步加快拼接处理过程。实验验证,针对GSD为2.5m、像幅为3 027像素×5 530像素的Bayer影像数据,生成GSD为5m的具有地理参考的全景图,该方法能保证每秒1张的拼接速度,完全满足航摄曝光的时间间隔需求。
将嵌入式系统与实时摄影测量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嵌入式系统上ARM+DSP架构的机载影像实时拼接方法。ARM+DSP架构中,由ARM负责数据接收和结果的保存与显示,DSP负责数据处理过程,通过数据缓冲和内存共享机制,实现数据接收和数据处理的并行化以及ARM与DSP数据交互的零开销。同时,使用递推的纠正方式和最邻近采样进一步加快拼接处理过程。实验验证,针对GSD为2.5m、像幅为3 027像素×5 530像素的Bayer影像数据,生成GSD为5m的具有地理参考的全景图,该方法能保证每秒1张的拼接速度,完全满足航摄曝光的时间间隔需求。
2014, 39(1): 8-11.
摘要:
传统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大多基于单波段信息,难以完整检测影像的变化信息。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马尔可夫随机场模型(MRF)的多波段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利用MRF模型融合所有波段的变化信息。在求解MRF模型参数的过程中,引入MoLC与EM混合模型进行迭代计算。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的检测精度优于现有的变化检测方法,并且稳定性良好。
传统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大多基于单波段信息,难以完整检测影像的变化信息。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马尔可夫随机场模型(MRF)的多波段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利用MRF模型融合所有波段的变化信息。在求解MRF模型参数的过程中,引入MoLC与EM混合模型进行迭代计算。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的检测精度优于现有的变化检测方法,并且稳定性良好。
2014, 39(1): 12-16.
摘要:
针对遥感图像质量评价问题,提出了基于Contourlet变换的结构相似性(SSIM)评价的视觉模型。首先,通过25位遥感专业人员对经过处理的200幅高斯模糊图像、200幅椒盐噪声图像、500幅压缩失真图像进行评价,建立主观评分库;然后对经过Contourlet变换后的IKONOS图像进行C-SSIM质量评价;最后将C-SSIM评价结果回归到主观评价空间,与均方误差、峰值信噪比、SSIM评价结果相比,本文方法与主观评价数据库较为一致,并优于其他质量评价模型。
针对遥感图像质量评价问题,提出了基于Contourlet变换的结构相似性(SSIM)评价的视觉模型。首先,通过25位遥感专业人员对经过处理的200幅高斯模糊图像、200幅椒盐噪声图像、500幅压缩失真图像进行评价,建立主观评分库;然后对经过Contourlet变换后的IKONOS图像进行C-SSIM质量评价;最后将C-SSIM评价结果回归到主观评价空间,与均方误差、峰值信噪比、SSIM评价结果相比,本文方法与主观评价数据库较为一致,并优于其他质量评价模型。
2014, 39(1): 17-21.
摘要:
针对大幅面遥感影像的配准需求,提出了一种带有几何约束的大幅面遥感影像快速自动配准方法。该方法首先结合遥感影像空间地理信息构建影像粗配准模型;然后在粗配准模型的约束下,通过对大幅面遥感影像进行规则格网划分,结合改进的SIFT算法和并行策略实现影像精配准。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提高影像的配准效率,且配准精度较高,适用于大幅面遥感影像之间的配准。
针对大幅面遥感影像的配准需求,提出了一种带有几何约束的大幅面遥感影像快速自动配准方法。该方法首先结合遥感影像空间地理信息构建影像粗配准模型;然后在粗配准模型的约束下,通过对大幅面遥感影像进行规则格网划分,结合改进的SIFT算法和并行策略实现影像精配准。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提高影像的配准效率,且配准精度较高,适用于大幅面遥感影像之间的配准。
2014, 39(1): 22-26.
摘要:
提出了一种最小化光谱相关度约束的非负矩阵分解方法。该方法根据高光谱遥感图像中端元之间具有不相关性这一特点,提出了一种光谱相关度函数。该函数度量光谱之间的相关程度,函数值越小,光谱间的相关度越小。通过联合最小化光谱相关度函数和非负矩阵分解误差函数,使获得的光谱之间具有最小的相关性,从而获得端元光谱以及组分图。模拟实验和真实实验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提出了一种最小化光谱相关度约束的非负矩阵分解方法。该方法根据高光谱遥感图像中端元之间具有不相关性这一特点,提出了一种光谱相关度函数。该函数度量光谱之间的相关程度,函数值越小,光谱间的相关度越小。通过联合最小化光谱相关度函数和非负矩阵分解误差函数,使获得的光谱之间具有最小的相关性,从而获得端元光谱以及组分图。模拟实验和真实实验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2014, 39(1): 27-31.
摘要:
针对高分辨率SAR影像的水体特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可精确、快速、自动完成高分辨率SAR影像水体分割的方法。该方法将多尺度分析技术与水平集理论相结合,在考虑全局信息的同时,也顾及到了局部信息。同时,为了满足SAR图像的分布特性,将Gamma统计模型引入到水平集能量函数中,利用OTSU算法来初始化零水平集。为了消除SAR影像中疑似水体的目标,对分割结果进行了后处理。实验表明,该方法在提高精度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水体提取的效率。
针对高分辨率SAR影像的水体特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可精确、快速、自动完成高分辨率SAR影像水体分割的方法。该方法将多尺度分析技术与水平集理论相结合,在考虑全局信息的同时,也顾及到了局部信息。同时,为了满足SAR图像的分布特性,将Gamma统计模型引入到水平集能量函数中,利用OTSU算法来初始化零水平集。为了消除SAR影像中疑似水体的目标,对分割结果进行了后处理。实验表明,该方法在提高精度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水体提取的效率。
2014, 39(1): 32-36.
摘要:
在全景影像和激光点云数据的匹配中引入“虚拟投影球面”的假设,提出了基于光源归一的投影回归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严密的数学论证,在此基础上,采用球面投影中的角度逼近法进行了不同角度分辨率下全景影像的空间测量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在全景影像和激光点云数据的匹配中引入“虚拟投影球面”的假设,提出了基于光源归一的投影回归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严密的数学论证,在此基础上,采用球面投影中的角度逼近法进行了不同角度分辨率下全景影像的空间测量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2014, 39(1): 37-41.
摘要:
在专用的星载InSAR系统中,基线矢量精度是影响地面高程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其进行定标能有效提高目定标位的精度。目前,基线定标方法多采用简化的二维平面模型,该模型忽略了顺轨基线分量,导致其定标精度不高。针对此模型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符合星载InSAR工作特点的立体基线模型,通过建立局部移动坐标系,简化定标参数,优化处理过程。仿真数据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完成高精度InSAR基线矢量定标,可为星载InSAR系统定标提供支撑。
在专用的星载InSAR系统中,基线矢量精度是影响地面高程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其进行定标能有效提高目定标位的精度。目前,基线定标方法多采用简化的二维平面模型,该模型忽略了顺轨基线分量,导致其定标精度不高。针对此模型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符合星载InSAR工作特点的立体基线模型,通过建立局部移动坐标系,简化定标参数,优化处理过程。仿真数据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完成高精度InSAR基线矢量定标,可为星载InSAR系统定标提供支撑。
2014, 39(1): 42-46.
摘要:
针对目前直线提取算法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简单高效的提取图像中目标物体直线边界的算法。本算法基于链码思想和数字直线特征,首先对图像进行边缘检测,对边缘检测后的图像按照优先级进行链码跟踪,获取初始链码;然后通过距离约束提高链码的直线性,剔除噪声和细节;最后进行直线合并,完成直线提取。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能高效、准确地检测出图像中物体边界的直线,特别对较大的影像计算量小,抗噪能力强,适用于实时处理。
针对目前直线提取算法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简单高效的提取图像中目标物体直线边界的算法。本算法基于链码思想和数字直线特征,首先对图像进行边缘检测,对边缘检测后的图像按照优先级进行链码跟踪,获取初始链码;然后通过距离约束提高链码的直线性,剔除噪声和细节;最后进行直线合并,完成直线提取。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能高效、准确地检测出图像中物体边界的直线,特别对较大的影像计算量小,抗噪能力强,适用于实时处理。
2014, 39(1): 47-51.
摘要:
为确保高精度星载GPS实时定轨算法能够应用于较低轨道卫星,提出了用地球引力近似函数法(GAAF)代替传统球谐函数递推法来计算地球引力加速度,在不降低实时定轨精度的同时,大幅减小高阶次重力场模型的轨道积分计算负荷,以满足计算能力有限的星载处理器的在轨处理要求。分析了影响GAAF计算精度的两个因素:伪中心位置拟合多项式的次数选取和经纬度格网大小的最优确定。用CHAMP卫星的实测GPS数据模拟实时定轨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二次及以上伪中心拟合多项式,格网纬度小于0.75°、经度小于1.5°的GAAF时,实时定轨的轨道精度要优于70×70阶次重力场模型直接参与实时定轨,且大幅降低实时定轨的计算负荷。
为确保高精度星载GPS实时定轨算法能够应用于较低轨道卫星,提出了用地球引力近似函数法(GAAF)代替传统球谐函数递推法来计算地球引力加速度,在不降低实时定轨精度的同时,大幅减小高阶次重力场模型的轨道积分计算负荷,以满足计算能力有限的星载处理器的在轨处理要求。分析了影响GAAF计算精度的两个因素:伪中心位置拟合多项式的次数选取和经纬度格网大小的最优确定。用CHAMP卫星的实测GPS数据模拟实时定轨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二次及以上伪中心拟合多项式,格网纬度小于0.75°、经度小于1.5°的GAAF时,实时定轨的轨道精度要优于70×70阶次重力场模型直接参与实时定轨,且大幅降低实时定轨的计算负荷。
2014, 39(1): 52-55.
摘要:
在城市峡谷地区,由于高楼大厦的遮挡,GPS可视卫星数量往往不足4颗,无法正常定位;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城市中的Wi-Fi热点越来越多,而且现在的数码产品(如智能手机)除了具备GPS定位功能外,还可以利用Wi-Fi信号无线上网。在此背景下,研究了利用城市泛在的Wi-Fi信号辅助GPS定位的方法。首先利用Wi-Fi信号定位获得初始的经纬度,考虑到Wi-Fi信号在高程方向的分辨率比较差,因此将观测区域的平均大地高作为先验的高程,从而获得概略的三维位置信息;然后利用高程可获得模式下的三颗GPS卫星观测值来进一步定位。实验结果表明,在加入了GPS卫星观测值后,定位精度与Wi-Fi定位初始结果相比有了明显提高。
在城市峡谷地区,由于高楼大厦的遮挡,GPS可视卫星数量往往不足4颗,无法正常定位;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城市中的Wi-Fi热点越来越多,而且现在的数码产品(如智能手机)除了具备GPS定位功能外,还可以利用Wi-Fi信号无线上网。在此背景下,研究了利用城市泛在的Wi-Fi信号辅助GPS定位的方法。首先利用Wi-Fi信号定位获得初始的经纬度,考虑到Wi-Fi信号在高程方向的分辨率比较差,因此将观测区域的平均大地高作为先验的高程,从而获得概略的三维位置信息;然后利用高程可获得模式下的三颗GPS卫星观测值来进一步定位。实验结果表明,在加入了GPS卫星观测值后,定位精度与Wi-Fi定位初始结果相比有了明显提高。
2014, 39(1): 56-59.
摘要:
计算了东日本大地震前后各1a的“陆态网络”基准站GPS观测数据,得到了基准站的时间序列及其运动速度,讨论了较长时间尺度上东日本地震对“陆态网络”基准站造成的影响?峁砻鳎胝鹎跋啾龋夜钡厍嗾鹬薪辖幕颊镜脑硕俣扔屑铀偾阆?运动方向偏向震中位置,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基准站的运动速度和方向在震前震后基本一致。
计算了东日本大地震前后各1a的“陆态网络”基准站GPS观测数据,得到了基准站的时间序列及其运动速度,讨论了较长时间尺度上东日本地震对“陆态网络”基准站造成的影响?峁砻鳎胝鹎跋啾龋夜钡厍嗾鹬薪辖幕颊镜脑硕俣扔屑铀偾阆?运动方向偏向震中位置,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基准站的运动速度和方向在震前震后基本一致。
2014, 39(1): 60-64.
摘要:
在相对实时动态定位软件TrackRT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完善了数据流实时传输与解码,并设计了两组模拟地面运动的观测实验,分别对TrackRT水平向和垂直向上的内外符合精度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在观测数据质量较好的情况下,实时定位水平分量精度优于2cm,垂向分量精度优于4cm。
在相对实时动态定位软件TrackRT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完善了数据流实时传输与解码,并设计了两组模拟地面运动的观测实验,分别对TrackRT水平向和垂直向上的内外符合精度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在观测数据质量较好的情况下,实时定位水平分量精度优于2cm,垂向分量精度优于4cm。
2014, 39(1): 65-69.
摘要:
首先研究了任意球冠下Stokes-Neumman混合边值问题的求解方法,然后利用EGM08重力场模型对建立的求解方法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给出的解算方法能达到亚mm量级的精度。作为Stokes-Neum-man混合边值问题的应用拓展,用于精化局部大地水准面,结果表明,若不顾及边界效应,计算精度至少达到5cm。因此,本文建立的Stokes-Neumman混合边值问题的解法不仅理论上可行,而且能保持足够的计算精度,适用于多种类型重力观测数据的综合处理。
首先研究了任意球冠下Stokes-Neumman混合边值问题的求解方法,然后利用EGM08重力场模型对建立的求解方法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给出的解算方法能达到亚mm量级的精度。作为Stokes-Neum-man混合边值问题的应用拓展,用于精化局部大地水准面,结果表明,若不顾及边界效应,计算精度至少达到5cm。因此,本文建立的Stokes-Neumman混合边值问题的解法不仅理论上可行,而且能保持足够的计算精度,适用于多种类型重力观测数据的综合处理。
2014, 39(1): 70-74.
摘要:
选取2009年7月22日发生的日全食前后的电离层垂测仪数据来分析日全食期间的电离层响应,并尝试通过掩星电离层反演方法探测本次日全食引起的电离层效应。结果显示,利用垂测仪和COSMIC掩星反演均能够探测到日全食期间受日食影响的电离层的显著变化,但利用COSMIC掩星反演提取的电离层效应所具有的时间分辨率还有待提高。
选取2009年7月22日发生的日全食前后的电离层垂测仪数据来分析日全食期间的电离层响应,并尝试通过掩星电离层反演方法探测本次日全食引起的电离层效应。结果显示,利用垂测仪和COSMIC掩星反演均能够探测到日全食期间受日食影响的电离层的显著变化,但利用COSMIC掩星反演提取的电离层效应所具有的时间分辨率还有待提高。
2014, 39(1): 75-79.
摘要:
从多个角度研究了极区电离层梯度的特性。从整体来分析时,依据单层模型的假设和投影函数只依赖于高度角的性质,利用相邻穿刺点求差来获得投影函数误差。同时,用区域电离层模型获得的不同区域和时段的TEC图作比较。从局部来分析时,用经纬线方向上的测站上空同一卫星的穿刺点来探测水平梯度的方向性。结果表明,磁暴期间,极区和中纬地区的电离层梯度明显增强,但在磁平静期间,不同于中纬地区的梯度较为稳定的方向和大小,极区电离层梯度依然变化迅速,说明极区电离层的特殊形态导致了极区电离层梯度的不稳定。
从多个角度研究了极区电离层梯度的特性。从整体来分析时,依据单层模型的假设和投影函数只依赖于高度角的性质,利用相邻穿刺点求差来获得投影函数误差。同时,用区域电离层模型获得的不同区域和时段的TEC图作比较。从局部来分析时,用经纬线方向上的测站上空同一卫星的穿刺点来探测水平梯度的方向性。结果表明,磁暴期间,极区和中纬地区的电离层梯度明显增强,但在磁平静期间,不同于中纬地区的梯度较为稳定的方向和大小,极区电离层梯度依然变化迅速,说明极区电离层的特殊形态导致了极区电离层梯度的不稳定。
2014, 39(1): 80-84.
摘要:
InSAR监测成果中含有大量的冗余信息,影响形变机理反演计算分析的效率,需要进行压缩处理。结合InSAR数据特点和后处理需求,提出了基于重要点提取的矢量压缩法,该方法原理简单,压缩效率高。顾及到InSAR成果含有各种误差,影响成果的可靠性和压缩效率,提出了将抗差滤波和重要点提取相结合进行InSAR监测成果的数据压缩。实例验证抗差滤波具有较好的抗差能力,提取的等值线光滑可靠;相比于重要点提取的直接压缩算法,基于抗差滤波的压缩算法具有更高的压缩比,能够更好地反映特征信息。
InSAR监测成果中含有大量的冗余信息,影响形变机理反演计算分析的效率,需要进行压缩处理。结合InSAR数据特点和后处理需求,提出了基于重要点提取的矢量压缩法,该方法原理简单,压缩效率高。顾及到InSAR成果含有各种误差,影响成果的可靠性和压缩效率,提出了将抗差滤波和重要点提取相结合进行InSAR监测成果的数据压缩。实例验证抗差滤波具有较好的抗差能力,提取的等值线光滑可靠;相比于重要点提取的直接压缩算法,基于抗差滤波的压缩算法具有更高的压缩比,能够更好地反映特征信息。
2014, 39(1): 85-89.
摘要:
从全局最优的角度分析了工业测量空间三维基准转换时经常出现解不稳定现象的原因,利用最优初值和局部最优算法,可以获得唯一确定的全局最优解。结合实际工业测量应用中的公共点移站测量,用此方法可以获得更加稳定的转换参数,对于其他低信噪比平差问题出现解不稳定的现象提供了解决方法。
从全局最优的角度分析了工业测量空间三维基准转换时经常出现解不稳定现象的原因,利用最优初值和局部最优算法,可以获得唯一确定的全局最优解。结合实际工业测量应用中的公共点移站测量,用此方法可以获得更加稳定的转换参数,对于其他低信噪比平差问题出现解不稳定的现象提供了解决方法。
2014, 39(1): 90-94.
摘要:
为降低PF算法的计算量,提出了基于最大Kullback-Leibler距离(MKLD)准则的PF-AMCMC算法。该算法可在自适应地选择粒子数的前提下,同时自适应地选择粒子滤波算法中MCMC移动步骤实施的时刻,在保证一定的状态估计精度的条件下,减少粒子滤波的计算量。大量的数值试验和GPS/DR组合导航仿真试验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较标准粒子滤波算法在克服粒子滤波计算量大的缺陷方面有显著的效果,且获得了精度更高的状态估计。
为降低PF算法的计算量,提出了基于最大Kullback-Leibler距离(MKLD)准则的PF-AMCMC算法。该算法可在自适应地选择粒子数的前提下,同时自适应地选择粒子滤波算法中MCMC移动步骤实施的时刻,在保证一定的状态估计精度的条件下,减少粒子滤波的计算量。大量的数值试验和GPS/DR组合导航仿真试验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较标准粒子滤波算法在克服粒子滤波计算量大的缺陷方面有显著的效果,且获得了精度更高的状态估计。
2014, 39(1): 95-99.
摘要:
长期以来,建设用地趋势预测均采用静态思想,即假设影响建设用地变化的内外作用力不变,通过统计学模型进行外推。在面对新数据加入时,这种预测思想没有充分利用原预测结果和新数据的关系,需要对模型重新进行解算。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在新数据加入的情况下,基于原有预测结果,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思想,利用最小二乘原理对预测值进行动态修正的预测方法。研究表明,经该方法修正后的结果能够替代重新预测得到的结果。
长期以来,建设用地趋势预测均采用静态思想,即假设影响建设用地变化的内外作用力不变,通过统计学模型进行外推。在面对新数据加入时,这种预测思想没有充分利用原预测结果和新数据的关系,需要对模型重新进行解算。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在新数据加入的情况下,基于原有预测结果,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思想,利用最小二乘原理对预测值进行动态修正的预测方法。研究表明,经该方法修正后的结果能够替代重新预测得到的结果。
2014, 39(1): 100-105.
摘要:
由于不同的空间信息服务分类体系之间存在语义异构,导致难以实现不同体系下服务的集成与组合等应用。提出了一种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空间信息服务分类体系融合方法,将异构的分类体系融合为一个分类体系,确定不同体系中相关分类的映射,进而实现服务的集成与组合。使用三个不同的空间信息服务分类体系证明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
由于不同的空间信息服务分类体系之间存在语义异构,导致难以实现不同体系下服务的集成与组合等应用。提出了一种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空间信息服务分类体系融合方法,将异构的分类体系融合为一个分类体系,确定不同体系中相关分类的映射,进而实现服务的集成与组合。使用三个不同的空间信息服务分类体系证明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
2014, 39(1): 106-111.
摘要:
针对网络三维虚拟地球中对大范围、高密度复杂三维模型高效绘制的要求,设计了面向GPU绘制的三维模型数据组织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GPU绘制的三维模型纹理烘焙和多尺度可视化方法。基于开放式虚拟地球集成共享平台GeoGlobe进行了实验,比较了传统绘制方式和基于GPU的绘制方法在可视化效果和效率上的区别。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在保持三维模型特征条件下能有效提高其绘制效率。
针对网络三维虚拟地球中对大范围、高密度复杂三维模型高效绘制的要求,设计了面向GPU绘制的三维模型数据组织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GPU绘制的三维模型纹理烘焙和多尺度可视化方法。基于开放式虚拟地球集成共享平台GeoGlobe进行了实验,比较了传统绘制方式和基于GPU的绘制方法在可视化效果和效率上的区别。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在保持三维模型特征条件下能有效提高其绘制效率。
2014, 39(1): 112-116.
摘要:
在XML数据流式转换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GML文件到地理OWL文件的流式转换方法。首先通过分析GML元素到地理OWL元素的映射关系,构建元素映射转换模型,然后利用STX描述该模型,最后进行技术实现。实验表明,该方法正确、高效,对内存消耗少,适用于大数据量的GML文件到地理OWL文件的转换。
在XML数据流式转换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GML文件到地理OWL文件的流式转换方法。首先通过分析GML元素到地理OWL元素的映射关系,构建元素映射转换模型,然后利用STX描述该模型,最后进行技术实现。实验表明,该方法正确、高效,对内存消耗少,适用于大数据量的GML文件到地理OWL文件的转换。
2014, 39(1): 117-122.
摘要:
立足于现有的多源数据资料,利用空间数据融合方式进行空间数据的生产和更新。在阐述总体方案的基础上,按技术流程依次介绍了每个环节的处理内容和方法:通过多源数据分析评定确定数据的使用方案,通过空间数据集成消除多源数据间的差异,通过空间数据匹配建立同名实体在不同数据集中的对应关系,通过数据融合和更新派生得到更好的新数据。实验证明该方式生产周期短,有效可靠。
立足于现有的多源数据资料,利用空间数据融合方式进行空间数据的生产和更新。在阐述总体方案的基础上,按技术流程依次介绍了每个环节的处理内容和方法:通过多源数据分析评定确定数据的使用方案,通过空间数据集成消除多源数据间的差异,通过空间数据匹配建立同名实体在不同数据集中的对应关系,通过数据融合和更新派生得到更好的新数据。实验证明该方式生产周期短,有效可靠。
2014, 39(1): 123-126.
摘要:
供应链知识协同是指通过对供应链各企业内部知识资源进行共享与集成来促进供应链的优化。然而,在实际运作中,有许多因素会阻碍供应链知识协同的实现。从本体论角度分析了如何解决语义异构问题,从而实现跨系统间知识共享与集成,进而促进供应链的高效运转。
供应链知识协同是指通过对供应链各企业内部知识资源进行共享与集成来促进供应链的优化。然而,在实际运作中,有许多因素会阻碍供应链知识协同的实现。从本体论角度分析了如何解决语义异构问题,从而实现跨系统间知识共享与集成,进而促进供应链的高效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