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第32卷 第9期
2007, 32(9): 753-756.
摘要:
在普通的基线长辅助LAMBDA搜索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组合的模糊度搜索方法,确保了单历元算法的成功率和精度。实测数据的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单历元算法无论在静态还是动态情况下,都可以得到很高的成功率和很好的定向精度,也说明本文的实时单历元定向算法是可靠的,方案是可行的。
在普通的基线长辅助LAMBDA搜索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组合的模糊度搜索方法,确保了单历元算法的成功率和精度。实测数据的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单历元算法无论在静态还是动态情况下,都可以得到很高的成功率和很好的定向精度,也说明本文的实时单历元定向算法是可靠的,方案是可行的。
2007, 32(9): 757-760.
摘要:
将线性最小方差估计(linear 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LMMSE)引入SAR干涉图大气延迟改正,并用模拟实验比较了地势平坦地区LMMSE与以往常用于SAR干涉图大气延迟改正的距离权倒数法(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 averaging,IDWA)和普通克里格算法(ordinary Kriging,KRG)的插值效果。同时,还比较了地势起伏较大地区,考虑了高差因素的LMMSE和KRG算法、未考虑高差因素的LMMSE、KRG算法以及IDWA的插值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地势平坦地区,在各种精度情况下,当已知点呈随机分布时,点数越少,LMMSE的插值效果的优势越明显;对于地势起伏较大地区,考虑了高差因素的LMMSE的插值效果最佳。
将线性最小方差估计(linear 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LMMSE)引入SAR干涉图大气延迟改正,并用模拟实验比较了地势平坦地区LMMSE与以往常用于SAR干涉图大气延迟改正的距离权倒数法(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 averaging,IDWA)和普通克里格算法(ordinary Kriging,KRG)的插值效果。同时,还比较了地势起伏较大地区,考虑了高差因素的LMMSE和KRG算法、未考虑高差因素的LMMSE、KRG算法以及IDWA的插值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地势平坦地区,在各种精度情况下,当已知点呈随机分布时,点数越少,LMMSE的插值效果的优势越明显;对于地势起伏较大地区,考虑了高差因素的LMMSE的插值效果最佳。
2007, 32(9): 761-763.
摘要:
探讨了利用地基GPS气象学原理反演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及其变化的可行性。从理论上分析了在缺少地面气象资料时用模型估计气象元素对反演PWV的影响,分析了用IGS超快速星历代替IGS最终精密星历准实时计算PWV的可行性。利用三峡地区13个监测点连续48 h以上的跟踪数据联合国内的几个IGS站,使用GAMIT软件进行了数据处理。
探讨了利用地基GPS气象学原理反演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及其变化的可行性。从理论上分析了在缺少地面气象资料时用模型估计气象元素对反演PWV的影响,分析了用IGS超快速星历代替IGS最终精密星历准实时计算PWV的可行性。利用三峡地区13个监测点连续48 h以上的跟踪数据联合国内的几个IGS站,使用GAMIT软件进行了数据处理。
2007, 32(9): 764-766.
摘要:
提出了利用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技术进行海啸预警的方法,并利用TriP软件对实测浮标数据进行了处理,将得出的海面高数据和海啸波模型叠加进行了模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利用精密单点定位技术进行海啸预警,能够监测判断海啸的发生,并获得海啸波到达海岸的波高和时间,提供一定的预警信息。
提出了利用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技术进行海啸预警的方法,并利用TriP软件对实测浮标数据进行了处理,将得出的海面高数据和海啸波模型叠加进行了模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利用精密单点定位技术进行海啸预警,能够监测判断海啸的发生,并获得海啸波到达海岸的波高和时间,提供一定的预警信息。
2007, 32(9): 767-769.
摘要:
提出了联合使用DEM模型与重力场模型的高程处理方法,用该方法处理了某市8800 km2范围内的15个水准高程数据,并与传统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进行了重力场模型的地区匹配试验。试验发现,该方法适用于比高较大、测区范围广,且水准点数目少、分布情况不好的山区。
提出了联合使用DEM模型与重力场模型的高程处理方法,用该方法处理了某市8800 km2范围内的15个水准高程数据,并与传统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进行了重力场模型的地区匹配试验。试验发现,该方法适用于比高较大、测区范围广,且水准点数目少、分布情况不好的山区。
2007, 32(9): 770-773.
摘要:
联合多种测高资料,基于EIGEN_CG01C重力场模型,采用沿轨迹加权最小二乘方法确定了中国边缘海和全球海域格网垂线偏差(IGG2006_DOV),中国海域整体精度优于1.2″,满足了反演高分辨率、高精度海洋重力场对测高垂线偏差的精度要求。在南海海域,基于测高垂线偏差解算的重力异常与船测重力进行了外部检核,精度达到7.75 mGal。
联合多种测高资料,基于EIGEN_CG01C重力场模型,采用沿轨迹加权最小二乘方法确定了中国边缘海和全球海域格网垂线偏差(IGG2006_DOV),中国海域整体精度优于1.2″,满足了反演高分辨率、高精度海洋重力场对测高垂线偏差的精度要求。在南海海域,基于测高垂线偏差解算的重力异常与船测重力进行了外部检核,精度达到7.75 mGal。
2007, 32(9): 774-777.
摘要:
运用Hilbert-Huang变换(HHT)从时频域的角度对大坝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通过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测值序列被分解为以不同频率波动的内在模态分量(IMF)和代表序列变化趋势性的余量,其分解所得的各IMF分量的变化具有调幅调频特征,余量则可以反映测值趋势性变化的局部特征。效应量和环境量测值的Hilbert谱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测值变化的调幅调频特征反映了大坝、基岩和周围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的非线性和非平稳性。
运用Hilbert-Huang变换(HHT)从时频域的角度对大坝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通过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测值序列被分解为以不同频率波动的内在模态分量(IMF)和代表序列变化趋势性的余量,其分解所得的各IMF分量的变化具有调幅调频特征,余量则可以反映测值趋势性变化的局部特征。效应量和环境量测值的Hilbert谱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测值变化的调幅调频特征反映了大坝、基岩和周围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的非线性和非平稳性。
2007, 32(9): 778-781.
摘要:
给出了机载激光扫描测高系统中多次回波产生的原理,分析了多次回波发生的条件与探测方法,论述了机载激光扫描测高多次回波信息在森林地区数据滤波中的具体应用,并利用实测数据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说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
给出了机载激光扫描测高系统中多次回波产生的原理,分析了多次回波发生的条件与探测方法,论述了机载激光扫描测高多次回波信息在森林地区数据滤波中的具体应用,并利用实测数据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说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
2007, 32(9): 782-785.
摘要:
根据水下目标机动的特点,给出了基于模糊逻辑推理的交互多模型方法。在仿真试验中,利用常速度模型、Singer模型和常速度转弯模型集合来覆盖水下目标的机动模式。仿真处理的结果表明,基于模糊逻辑的交互多模型算法能够提高水下机动目标跟踪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根据水下目标机动的特点,给出了基于模糊逻辑推理的交互多模型方法。在仿真试验中,利用常速度模型、Singer模型和常速度转弯模型集合来覆盖水下目标的机动模式。仿真处理的结果表明,基于模糊逻辑的交互多模型算法能够提高水下机动目标跟踪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2007, 32(9): 786-790.
摘要:
提出了一种融合方法,充分发掘可见光数据高空间分辨率和热红外数据高时间分辨率的特点,在由可见光数据估算的地表参量与热红外数据间,通过遗传自组织神经元网络建立非线性融合方法,最终获得高空间、高时间分辨率的地表温度数据,并利用ASTER卫星产品数据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易行,精度较高,为快速获取高分辨率地表温度分布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提出了一种融合方法,充分发掘可见光数据高空间分辨率和热红外数据高时间分辨率的特点,在由可见光数据估算的地表参量与热红外数据间,通过遗传自组织神经元网络建立非线性融合方法,最终获得高空间、高时间分辨率的地表温度数据,并利用ASTER卫星产品数据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易行,精度较高,为快速获取高分辨率地表温度分布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2007, 32(9): 791-795.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形区域分割的分类方法,在影像中利用地形特征数据预先划分出每种地物的分布区域,然后以区域为基本单位对影像进行分类,同时利用DEM数据对影像进行地形校正,减小了同种地物内部由于地形起伏造成的光谱离散的现象。利用湖北西部山区的TM影像和DEM数据的试验证明,利用地形特征数据进行分割的分类方法与仅考虑光谱特征的分类方法相比较,分类精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形区域分割的分类方法,在影像中利用地形特征数据预先划分出每种地物的分布区域,然后以区域为基本单位对影像进行分类,同时利用DEM数据对影像进行地形校正,减小了同种地物内部由于地形起伏造成的光谱离散的现象。利用湖北西部山区的TM影像和DEM数据的试验证明,利用地形特征数据进行分割的分类方法与仅考虑光谱特征的分类方法相比较,分类精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2007, 32(9): 796-799.
摘要:
基于传统图像变形的人脸表情合成方法,在对由闭口的表情图像到开口露齿的表情图像进行中间状态的表情合成时会失效。为克服这一不足,提出了一种更适用于人脸表情图像与动画合成的图像变形方法。该方法引入了掩蔽图像的概念,并提出了对掩蔽图像的变形方法,修正了传统图像变形方法的变形公式。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能自然、逼真地合成出由闭口的表情图像到开口露齿的表情图像的中间状态表情图像。
基于传统图像变形的人脸表情合成方法,在对由闭口的表情图像到开口露齿的表情图像进行中间状态的表情合成时会失效。为克服这一不足,提出了一种更适用于人脸表情图像与动画合成的图像变形方法。该方法引入了掩蔽图像的概念,并提出了对掩蔽图像的变形方法,修正了传统图像变形方法的变形公式。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能自然、逼真地合成出由闭口的表情图像到开口露齿的表情图像的中间状态表情图像。
2007, 32(9): 800-803.
摘要:
在分析DMC(digital mapping camera)彩色合成影像存在的色彩过渡不平滑现象的特点和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多尺度辐射再处理方法来改善影像质量。该方法采用多尺度处理策略,能自动定位拼接线和过渡区域的具体位置。实验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DMC彩色合成影像的质量。
在分析DMC(digital mapping camera)彩色合成影像存在的色彩过渡不平滑现象的特点和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多尺度辐射再处理方法来改善影像质量。该方法采用多尺度处理策略,能自动定位拼接线和过渡区域的具体位置。实验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DMC彩色合成影像的质量。
2007, 32(9): 804-807.
摘要:
在基于提升格式形态小波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具有更新自适应性的一维二通道和二维四通道形态小波的构造方法。在更新步骤中,选取局部均差绝对值最大的点作为低频近似信号,使更新算子具有自适应性。实验表明,在用该方法构造的形态小波对图像进行分级压缩显示时,低频部分能较好地保持原图中的细节,且具有较好的清晰度。
在基于提升格式形态小波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具有更新自适应性的一维二通道和二维四通道形态小波的构造方法。在更新步骤中,选取局部均差绝对值最大的点作为低频近似信号,使更新算子具有自适应性。实验表明,在用该方法构造的形态小波对图像进行分级压缩显示时,低频部分能较好地保持原图中的细节,且具有较好的清晰度。
2007, 32(9): 808-811.
摘要:
针对当前遥感产品获取存在的问题,基于网格技术、面向网络的服务技术等提出了遥感产品虚拟化的概念,并对它的定义、相关技术、特点和优点进行了讨论。认为地球空间网格环境下的遥感产品虚拟化需要建立在松散耦合型的计算模式上,需要借助于面向服务的构架。同时,为了完成网格环境下服务的发布、咨询、资源调度、服务控制、服务生命周期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步骤,必须采用能够与基于服务的构架和理念相匹配的软件工程方法,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的软件工程方法学实现遥感产品虚拟化的构想,并指出了遥感产品虚拟化是面向网格计算环境的未来遥感数据处理系统的发展方向。
针对当前遥感产品获取存在的问题,基于网格技术、面向网络的服务技术等提出了遥感产品虚拟化的概念,并对它的定义、相关技术、特点和优点进行了讨论。认为地球空间网格环境下的遥感产品虚拟化需要建立在松散耦合型的计算模式上,需要借助于面向服务的构架。同时,为了完成网格环境下服务的发布、咨询、资源调度、服务控制、服务生命周期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步骤,必须采用能够与基于服务的构架和理念相匹配的软件工程方法,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的软件工程方法学实现遥感产品虚拟化的构想,并指出了遥感产品虚拟化是面向网格计算环境的未来遥感数据处理系统的发展方向。
2007, 32(9): 812-816.
摘要:
基于空间数据综合分析的目的,从空间认知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四面体为基本体元,表面TIN隐含的集成模型构想。在对点、线、面、体元之间拓扑关系精心设计的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构建了对象管理器,对空间微观数据及其相互间的复杂关系进行集成组织管理,有效地使空间对象(四面)体模型与表面(TIN)模型在数据层面上得到有机整合,实现了两者之间的无缝结合。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上述集成模型的构建,并实现了对模型的拣选、切割等操作,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可行性。
基于空间数据综合分析的目的,从空间认知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四面体为基本体元,表面TIN隐含的集成模型构想。在对点、线、面、体元之间拓扑关系精心设计的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构建了对象管理器,对空间微观数据及其相互间的复杂关系进行集成组织管理,有效地使空间对象(四面)体模型与表面(TIN)模型在数据层面上得到有机整合,实现了两者之间的无缝结合。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上述集成模型的构建,并实现了对模型的拣选、切割等操作,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可行性。
2007, 32(9): 817-820.
摘要:
探讨了一种新的地理问题研讨方式和研讨环境——面向移动的协同虚拟地理研讨室(mobile-oriented collaborative virtual geographic studio,MCVGS),同时设计出一种MCVGS模型,该模型的协同虚拟环境负责地理问题的研讨,并对现场远程指挥;而移动客户端负责现场数据的收集,并对决策进行反馈。应用JavaSE和Java ME设计并实现了MCVGS的原型系统,并在出血热宿主动物调查中得到试验性应用。结果表明,MCVGS在现势性地理问题的研讨中可以明显提高工作效率。
探讨了一种新的地理问题研讨方式和研讨环境——面向移动的协同虚拟地理研讨室(mobile-oriented collaborative virtual geographic studio,MCVGS),同时设计出一种MCVGS模型,该模型的协同虚拟环境负责地理问题的研讨,并对现场远程指挥;而移动客户端负责现场数据的收集,并对决策进行反馈。应用JavaSE和Java ME设计并实现了MCVGS的原型系统,并在出血热宿主动物调查中得到试验性应用。结果表明,MCVGS在现势性地理问题的研讨中可以明显提高工作效率。
2007, 32(9): 821-824.
摘要:
提出了移动自组网(MANET)中一种基于移动Agent的分布式密钥管理方法。该方法使用很少的Agent获得较多的全局信息,并快速交换密钥信息,可以解决分布式认证算法中网络负载大、服务时间长、申请证书成功率低等问题,减少了系统的开销,具有很高的效率和鲁棒性。
提出了移动自组网(MANET)中一种基于移动Agent的分布式密钥管理方法。该方法使用很少的Agent获得较多的全局信息,并快速交换密钥信息,可以解决分布式认证算法中网络负载大、服务时间长、申请证书成功率低等问题,减少了系统的开销,具有很高的效率和鲁棒性。
2007, 32(9): 825-828.
摘要:
地理空间的度量不宜再采用借助地图投影转换到欧氏空间内的近似解决途径,在定义了大地线尺度作地理空间度量的基础上,采用地图代数完成了全形态(点、线、面)图形在地球尺度空间的精密距离变换,并生成了相应的Voronoi图,为地球上相应于距离的各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严密、合理的解决途径。
地理空间的度量不宜再采用借助地图投影转换到欧氏空间内的近似解决途径,在定义了大地线尺度作地理空间度量的基础上,采用地图代数完成了全形态(点、线、面)图形在地球尺度空间的精密距离变换,并生成了相应的Voronoi图,为地球上相应于距离的各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严密、合理的解决途径。
2007, 32(9): 829-832.
摘要:
研究并总结了示意性道路网地图的制图规则,量化了约束条件,提出了一种道路网渐进式图形简化方法和移位方法,并研究了拓扑关系检查方法。在具体实验中,通过对道路网上点的分类,依据约束条件,快速生成有效的道路网示意性地图,同时保证了原始道路图与示意性道路图之间的拓扑关系一致性。
研究并总结了示意性道路网地图的制图规则,量化了约束条件,提出了一种道路网渐进式图形简化方法和移位方法,并研究了拓扑关系检查方法。在具体实验中,通过对道路网上点的分类,依据约束条件,快速生成有效的道路网示意性地图,同时保证了原始道路图与示意性道路图之间的拓扑关系一致性。
2007, 32(9): 833-837.
摘要:
挖掘了点集的k阶Voronoi多边形的性质以及判断存在性的方法。在k阶Voronoi多边形的存在性方面,主要通过大量实验归纳与性质分析,提出了距离概率判断法、递归归纳判断法、最近邻近判断法、作用域阻隔判断法等多种方法,论述了分辨率与存在性的关系问题。
挖掘了点集的k阶Voronoi多边形的性质以及判断存在性的方法。在k阶Voronoi多边形的存在性方面,主要通过大量实验归纳与性质分析,提出了距离概率判断法、递归归纳判断法、最近邻近判断法、作用域阻隔判断法等多种方法,论述了分辨率与存在性的关系问题。
2007, 32(9): 838-841.
摘要:
从数字地价模型的建立、格网数字地价模型向TIN转化、TIN节点与宗地图层叠加拟合完成地价监测点的定位配置、结合市场比较法的监测点地价更新、TIN数字地价模型更新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数字地价模型运用于地价监测点配置的具体方法。并将这一配置模式与以标准宗地为载体的配置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
从数字地价模型的建立、格网数字地价模型向TIN转化、TIN节点与宗地图层叠加拟合完成地价监测点的定位配置、结合市场比较法的监测点地价更新、TIN数字地价模型更新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数字地价模型运用于地价监测点配置的具体方法。并将这一配置模式与以标准宗地为载体的配置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
2007, 32(9): 842-845.
摘要:
根据网络系统发生正常改变的基本特征,提出了确定网络系统正常改变的“三条件”计算方法,其计算结果可作为更新正常轮廓的依据。对正常轮廓的更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自适应异常检测的实现机制。并以网络流量分析为例,验证了在异常检测中应用这一方法的可行性。
根据网络系统发生正常改变的基本特征,提出了确定网络系统正常改变的“三条件”计算方法,其计算结果可作为更新正常轮廓的依据。对正常轮廓的更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自适应异常检测的实现机制。并以网络流量分析为例,验证了在异常检测中应用这一方法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