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第31卷 第8期
2006, 31(8): 659-662.
摘要:
对常用的图像分块方法进行了说明,提出了平均块覆盖率、冗余数据比率等概念,以及平均块覆盖率和冗余数据比率是衡量CBRSIR系统分块方法优劣的重要标准这一论断。在此基础上,针对Quin-树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分块策略———Quin+-树,并将Quin+-树和Quad-树、Quin-树和Nona-树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实验证明,Quin+-树是最实用可行的CBRSIR图像分块方法。
对常用的图像分块方法进行了说明,提出了平均块覆盖率、冗余数据比率等概念,以及平均块覆盖率和冗余数据比率是衡量CBRSIR系统分块方法优劣的重要标准这一论断。在此基础上,针对Quin-树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分块策略———Quin+-树,并将Quin+-树和Quad-树、Quin-树和Nona-树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实验证明,Quin+-树是最实用可行的CBRSIR图像分块方法。
2006, 31(8): 663-666.
摘要:
将影像上普遍存在的阴影视为图像退化的一种特殊形式,以整体变分模型为基础,以影像上阴影区域亮度普遍较暗且较均匀、阴影区域和非阴影区域之间的反差普遍较大的特点为约束,导出了整体变分模型用于影像上阴影检测的基本算法。通过对若干幅实际影像的阴影检测实验表明,本文算法对灰度影像和彩色影像上阴影区域的检测是有效的。
将影像上普遍存在的阴影视为图像退化的一种特殊形式,以整体变分模型为基础,以影像上阴影区域亮度普遍较暗且较均匀、阴影区域和非阴影区域之间的反差普遍较大的特点为约束,导出了整体变分模型用于影像上阴影检测的基本算法。通过对若干幅实际影像的阴影检测实验表明,本文算法对灰度影像和彩色影像上阴影区域的检测是有效的。
2006, 31(8): 667-670.
摘要:
介绍了一种改进的三维点集表面重建的区域生长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三角形任意一边邻域拓扑关系的邻接三角形定位方法,充分利用了法向信息,采用由粗到精的提取策略,减少了候选表面三角形的数量,显著加快了表面重构的整体效率。提出了相应的局部拓扑一致性检测方法,确保了算法的稳健性,解决了传统算法的重叠面片和表面空洞等问题,并且重构的三角网格表面与被采样的物体表面拓扑差别最小。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可以重构具有任意拓扑的复杂表面。
介绍了一种改进的三维点集表面重建的区域生长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三角形任意一边邻域拓扑关系的邻接三角形定位方法,充分利用了法向信息,采用由粗到精的提取策略,减少了候选表面三角形的数量,显著加快了表面重构的整体效率。提出了相应的局部拓扑一致性检测方法,确保了算法的稳健性,解决了传统算法的重叠面片和表面空洞等问题,并且重构的三角网格表面与被采样的物体表面拓扑差别最小。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可以重构具有任意拓扑的复杂表面。
2006, 31(8): 671-674.
摘要:
提出了一种集成边缘和区域分割信息的目标识别方法,其目的是在中小比例尺的航空影像中提取集团式居民地。在实际的航空影像上的实验表明,融合区域分割和边缘信息能够提高居民地提取的准确率。
提出了一种集成边缘和区域分割信息的目标识别方法,其目的是在中小比例尺的航空影像中提取集团式居民地。在实际的航空影像上的实验表明,融合区域分割和边缘信息能够提高居民地提取的准确率。
2006, 31(8): 675-678.
摘要:
介绍了基于3-4Chamfer距离变换的边缘匹配方法,针对距离变换易受干扰等问题,提出了使用距离变换的标记图方法建立目标图像边缘点与其距离图的对应关系。利用Model-Based方法,使用参数搜索遗传算法,将结合标记图的3-4Chamfer距离作为评价依据。实验结果显示,使用3-4Chamfer距离图结合路径图的方法对轮廓的匹配比直接使用距离图的方法有较明显的改进。
介绍了基于3-4Chamfer距离变换的边缘匹配方法,针对距离变换易受干扰等问题,提出了使用距离变换的标记图方法建立目标图像边缘点与其距离图的对应关系。利用Model-Based方法,使用参数搜索遗传算法,将结合标记图的3-4Chamfer距离作为评价依据。实验结果显示,使用3-4Chamfer距离图结合路径图的方法对轮廓的匹配比直接使用距离图的方法有较明显的改进。
2006, 31(8): 679-682.
摘要:
根据GIS的空间特性,借鉴已有的定义和概念,定义了空间离群点是和在其非空间属性邻域内其他空间对象在空间位置上差异十分显著的空间对象,并设计了SOD算法。实验结果验证了SOD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给出了从GIS数据库中挖掘空间离群点的一般步骤。
根据GIS的空间特性,借鉴已有的定义和概念,定义了空间离群点是和在其非空间属性邻域内其他空间对象在空间位置上差异十分显著的空间对象,并设计了SOD算法。实验结果验证了SOD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给出了从GIS数据库中挖掘空间离群点的一般步骤。
2006, 31(8): 683-686.
摘要:
构建了含有一个隐含层的两层BP神经网络反演模型,以TM数据的前4个波段的反射率作为输入,以悬浮物浓度值作为输出,成功反演了太湖水体的悬浮物浓度。
构建了含有一个隐含层的两层BP神经网络反演模型,以TM数据的前4个波段的反射率作为输入,以悬浮物浓度值作为输出,成功反演了太湖水体的悬浮物浓度。
2006, 31(8): 687-690.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域变化率的变化检测方法,该方法在考虑阴影及灰度匹配的基础上,采用区域信息降低由配准误差引起的虚检率。实验表明,本文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配准误差的影响。
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域变化率的变化检测方法,该方法在考虑阴影及灰度匹配的基础上,采用区域信息降低由配准误差引起的虚检率。实验表明,本文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配准误差的影响。
2006, 31(8): 691-694.
摘要:
以空间拓扑关系组合推理所描述的线与面之间的拓扑关系为基础,研究了抽象过程中基本拓扑关系类型等价转换所涉及的问题;提出了成分抽象的等价转换方法,并将其运用于线与面之间基本拓扑关系类型的抽象过程中;绘制了线与面之间基本拓扑关系类型的等价转换图。
以空间拓扑关系组合推理所描述的线与面之间的拓扑关系为基础,研究了抽象过程中基本拓扑关系类型等价转换所涉及的问题;提出了成分抽象的等价转换方法,并将其运用于线与面之间基本拓扑关系类型的抽象过程中;绘制了线与面之间基本拓扑关系类型的等价转换图。
2006, 31(8): 695-699.
摘要:
应用云模型、特尔斐法、关联分析法研究了土地定级中各影响因素的合理赋权问题,提出了体现主客观信息的土地定级因素综合集成赋权方法,并依据武汉市土地定级指标体系和有关数据,对武汉市土地定级影响因素进行了权重挖掘。
应用云模型、特尔斐法、关联分析法研究了土地定级中各影响因素的合理赋权问题,提出了体现主客观信息的土地定级因素综合集成赋权方法,并依据武汉市土地定级指标体系和有关数据,对武汉市土地定级影响因素进行了权重挖掘。
2006, 31(8): 700-703.
摘要:
对欧氏障碍空间最大空隙问题MAXG(Ω)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地图代数理论对其进行了阐述,利用距离变换和全形态图形Voronoi图生成并取其最大值点。实验表明,本文算法可无显著困难地扩展为三维与加权距离。
对欧氏障碍空间最大空隙问题MAXG(Ω)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地图代数理论对其进行了阐述,利用距离变换和全形态图形Voronoi图生成并取其最大值点。实验表明,本文算法可无显著困难地扩展为三维与加权距离。
2006, 31(8): 704-708.
摘要:
依据人地关系理论,提出发展面向地理环境主体的GIS理念。面向地理环境主体的GIS,主要研究在相关地理生态与社会经济环境中关于主体时空分布、社会经济活动行为时空特征与规律的表达、计算、模拟与分析。探讨了面向地理环境主体GIS的主要特征,以及智能体建模、时空行为数据模型与可视化表现方法。
依据人地关系理论,提出发展面向地理环境主体的GIS理念。面向地理环境主体的GIS,主要研究在相关地理生态与社会经济环境中关于主体时空分布、社会经济活动行为时空特征与规律的表达、计算、模拟与分析。探讨了面向地理环境主体GIS的主要特征,以及智能体建模、时空行为数据模型与可视化表现方法。
2006, 31(8): 709-712.
摘要:
介绍了普适计算及其研究现状,讨论了GIS发展与普适计算相结合的必要性,阐述了普适GIS的研究内容。
介绍了普适计算及其研究现状,讨论了GIS发展与普适计算相结合的必要性,阐述了普适GIS的研究内容。
2006, 31(8): 713-715.
摘要:
提出了基于三维GIS的数字航道的整体技术框架,研究了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开发了原型系统并进行了一定的应用实验。
提出了基于三维GIS的数字航道的整体技术框架,研究了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开发了原型系统并进行了一定的应用实验。
2006, 31(8): 716-719.
摘要:
以GIS协同工作应用为背景,探讨了该背景下的访问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角色和任务的层次对象访问控制模型,定义了受控对象层次关系和操作类型层次关系,以及基于这两种关系的权限定义规则。实验证明,该模型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权限定义的复杂度。
以GIS协同工作应用为背景,探讨了该背景下的访问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角色和任务的层次对象访问控制模型,定义了受控对象层次关系和操作类型层次关系,以及基于这两种关系的权限定义规则。实验证明,该模型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权限定义的复杂度。
2006, 31(8): 720-723.
摘要:
利用神经网络和粗糙集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优势,提出一种粗糙集结合神经网络进行森林火灾预测模型。通过与传统预测模型相比较,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利用神经网络和粗糙集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优势,提出一种粗糙集结合神经网络进行森林火灾预测模型。通过与传统预测模型相比较,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006, 31(8): 724-727.
摘要:
构建了异构空间信息系统语义互操作的框架,通过基于本体的语义异构空间信息的概念级匹配机制,并利用贝叶斯分类方法完成空间信息实例级的重分类,实现了语义互操作。
构建了异构空间信息系统语义互操作的框架,通过基于本体的语义异构空间信息的概念级匹配机制,并利用贝叶斯分类方法完成空间信息实例级的重分类,实现了语义互操作。
2006, 31(8): 728-730.
摘要:
提出了一种使用RSS技术对地图服务信息进行聚合的方法,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地图服务的RSS输出实例。
提出了一种使用RSS技术对地图服务信息进行聚合的方法,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地图服务的RSS输出实例。
2006, 31(8): 731-735.
摘要:
将控制有色噪声影响的自适应滤波算法分为函数模型补偿滤波和随机模型补偿滤波两类。在介绍各种自适应滤波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各种自适应滤波算法的优缺点,并用实际算例进行了验证。
将控制有色噪声影响的自适应滤波算法分为函数模型补偿滤波和随机模型补偿滤波两类。在介绍各种自适应滤波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各种自适应滤波算法的优缺点,并用实际算例进行了验证。
2006, 31(8): 736-739.
摘要:
研究了基于误差模型包络点的概率算法,并与基于随机线元法平面的概率算法进行了比较。实例计算与可视化分析发现,两种概率算法对应的概率计算值近似,Tepdem及其边界包络线一致,且前者适用于随机线元,而后者更具有通用性。
研究了基于误差模型包络点的概率算法,并与基于随机线元法平面的概率算法进行了比较。实例计算与可视化分析发现,两种概率算法对应的概率计算值近似,Tepdem及其边界包络线一致,且前者适用于随机线元,而后者更具有通用性。
2006, 31(8): 740-743.
摘要:
提出了基于等深线和轮廓线的同名特征点配准法,它组合测深数据和回波强度图像信息,从等深线和轮廓线段中提取特征点,对同名特征点使用二次多项式拟合方法确定变形模型,实现不同数据源的配准。使用小波进行融合处理,采用交叉熵对结果进行评价。用模拟数据进行了验证,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提出了基于等深线和轮廓线的同名特征点配准法,它组合测深数据和回波强度图像信息,从等深线和轮廓线段中提取特征点,对同名特征点使用二次多项式拟合方法确定变形模型,实现不同数据源的配准。使用小波进行融合处理,采用交叉熵对结果进行评价。用模拟数据进行了验证,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2006, 31(8): 744-747.
摘要:
介绍了LAMBDA算法原理,结合国土资源调查的工程实践,对常规的LAMBDA方法作了两点改进,即扩大超椭球的体积En和以点位的先验信息检验坐标解算结果。实测数据分析表明,两点改进均能有效地提高基线解算的可靠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介绍了LAMBDA算法原理,结合国土资源调查的工程实践,对常规的LAMBDA方法作了两点改进,即扩大超椭球的体积En和以点位的先验信息检验坐标解算结果。实测数据分析表明,两点改进均能有效地提高基线解算的可靠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2006, 31(8): 748-751.
摘要:
提出一种多尺度帧间边界变化检测方法,将当前图像划分为变化区域和非变化区域,变化区域内采用基于Hausdorff距离跟踪器找到对象在后继帧的最佳匹配位置;然后利用Snake模型拟合该位置上的非刚性形变,得到对象真实边缘;最后采用一种基于距离变换的最短路径法使开环闭合。
提出一种多尺度帧间边界变化检测方法,将当前图像划分为变化区域和非变化区域,变化区域内采用基于Hausdorff距离跟踪器找到对象在后继帧的最佳匹配位置;然后利用Snake模型拟合该位置上的非刚性形变,得到对象真实边缘;最后采用一种基于距离变换的最短路径法使开环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