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第30卷 第1期
2005, 30(1): 1-5.
摘要:
将传统的点摄影测量与当代发展的线摄影测量以及无穷远点理论综合升华为广义点摄影测量理论。论述了广义点摄影测量理论,介绍了其应用,包括由灭点计算影像参数及单像建模,由矢量与影像的匹配确定影像的参数,钣金件的检测与由轮廓线匹配确定飞机的姿态等
将传统的点摄影测量与当代发展的线摄影测量以及无穷远点理论综合升华为广义点摄影测量理论。论述了广义点摄影测量理论,介绍了其应用,包括由灭点计算影像参数及单像建模,由矢量与影像的匹配确定影像的参数,钣金件的检测与由轮廓线匹配确定飞机的姿态等
2005, 30(1): 11-14.
摘要:
介绍了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可操作NDVI、Ts和Ts/NDVI计算方法,讨论了NDVI、Ts和Ts/NDVI数据对植被覆盖信息表达的差异,分析了不同地表覆盖在NDVI Ts空间的年内变化特征。利用信息熵和平均梯度定量分析了NDVI、Ts和Ts/NDVI数据在信息表达丰富度方面的差异,讨论了在不同地表植被覆盖下,Ts/NDVI数据信息提高程度的敏感性
介绍了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可操作NDVI、Ts和Ts/NDVI计算方法,讨论了NDVI、Ts和Ts/NDVI数据对植被覆盖信息表达的差异,分析了不同地表覆盖在NDVI Ts空间的年内变化特征。利用信息熵和平均梯度定量分析了NDVI、Ts和Ts/NDVI数据在信息表达丰富度方面的差异,讨论了在不同地表植被覆盖下,Ts/NDVI数据信息提高程度的敏感性
2005, 30(1): 15-18.
摘要:
在基于单波段影像纹理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光谱纹理的概念,将局部区域的相关性分析和多维光谱变化特性采用二进制编码的形式来表征不同类型地物纹理特征,达到了区分和判别影像上不同纹理的目的。实践证明,该方法对提取地物纹理特性具有一定可行性
在基于单波段影像纹理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光谱纹理的概念,将局部区域的相关性分析和多维光谱变化特性采用二进制编码的形式来表征不同类型地物纹理特征,达到了区分和判别影像上不同纹理的目的。实践证明,该方法对提取地物纹理特性具有一定可行性
2005, 30(1): 19-22.
摘要:
利用独立分量分析的方法,从图像信号分离的角度出发,将每个波段像元的光谱特征看成是由相互独立的不同地物类型光谱信号混合而成。通过ETM+ 遥感影像数据的分类试验,验证了该方法应用于多光谱遥感影像非监督分类的有效性
利用独立分量分析的方法,从图像信号分离的角度出发,将每个波段像元的光谱特征看成是由相互独立的不同地物类型光谱信号混合而成。通过ETM+ 遥感影像数据的分类试验,验证了该方法应用于多光谱遥感影像非监督分类的有效性
2005, 30(1): 23-26.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预测的、有一定自适应性的边缘检测方法。介绍了其原理和算法实现过程。通过计算两个相邻像素的灰度值的均值、均方差和梯度来预测下一个像素的灰度值,比较预测值和真实值来判断下一个像素是否是边界点。通过与现有同类算法的比较,证明了该算法的优越性
提出了一种基于预测的、有一定自适应性的边缘检测方法。介绍了其原理和算法实现过程。通过计算两个相邻像素的灰度值的均值、均方差和梯度来预测下一个像素的灰度值,比较预测值和真实值来判断下一个像素是否是边界点。通过与现有同类算法的比较,证明了该算法的优越性
2005, 30(1): 27-30.
摘要:
提出了利用中等分辨率与高分辨率卫星图像相结合建立植被覆盖度提取模型以获取大范围植被覆盖度的方法。该方法简单、实用,适合于利用中等分辨率卫星图像进行大范围宏观监测
提出了利用中等分辨率与高分辨率卫星图像相结合建立植被覆盖度提取模型以获取大范围植被覆盖度的方法。该方法简单、实用,适合于利用中等分辨率卫星图像进行大范围宏观监测
2005, 30(1): 31-33.
摘要:
应用摄影测量技术研究了人的手部腕关节面形态的数学模型。首先采用三维摄影测量技术对关节接触面予以摄影,其次利用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对关节接触面进行数据采集,最后给出了关节接触面区域的最佳数学模型。实践证明,该成果不仅能为手外科创伤手术提供关节面间最佳吻合部位的手术指导,而且也为人工关节的制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应用摄影测量技术研究了人的手部腕关节面形态的数学模型。首先采用三维摄影测量技术对关节接触面予以摄影,其次利用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对关节接触面进行数据采集,最后给出了关节接触面区域的最佳数学模型。实践证明,该成果不仅能为手外科创伤手术提供关节面间最佳吻合部位的手术指导,而且也为人工关节的制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5, 30(1): 34-37.
摘要:
按照中国大陆地质构造情况,将中国大陆划分成不规则的曲线网格,利用高精度GPS网平差得到的GPS速度、地震矩张量和活断层滑动速率,采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拟合的方法,求出了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和变形场;利用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和变形场模型,研究分析了天文大地网与GPS2 0 0 0网联合平差中是否需要对天文大地网地面观测值进行形变改正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天文大地网观测点坐标需要改正,但不需要在联合平差中对天文大地网地面观测数据(边长、方位角)进行改正,可以省去天文大地网约30万个观测量的地壳形变改正工作
按照中国大陆地质构造情况,将中国大陆划分成不规则的曲线网格,利用高精度GPS网平差得到的GPS速度、地震矩张量和活断层滑动速率,采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拟合的方法,求出了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和变形场;利用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和变形场模型,研究分析了天文大地网与GPS2 0 0 0网联合平差中是否需要对天文大地网地面观测值进行形变改正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天文大地网观测点坐标需要改正,但不需要在联合平差中对天文大地网地面观测数据(边长、方位角)进行改正,可以省去天文大地网约30万个观测量的地壳形变改正工作
2005, 30(1): 38-41.
摘要:
初步研究了利用SLR检核CHAMP卫星轨道的方法。采用2 0 0 2年1月1日到16日的SLR观测数据对GFZ提供的事后科学轨道进行了检核实验,实验结果表明,GFZ事后科学轨道没有明显的系统偏差,其精度优于10cm。
初步研究了利用SLR检核CHAMP卫星轨道的方法。采用2 0 0 2年1月1日到16日的SLR观测数据对GFZ提供的事后科学轨道进行了检核实验,实验结果表明,GFZ事后科学轨道没有明显的系统偏差,其精度优于10cm。
2005, 30(1): 42-46.
摘要:
采用全国14 89个高精度天文大地点作为外部精度检核点,对由1′×1′垂线偏差数字模型快速确定我国任意点垂线偏差的精度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我国垂线偏差子午和卯酉分量的精度:东部地区分别为±0 .94″和±0 .99″,西北地区分别为±1.71″和±1.2 8″,西南地区分别为±1.95″和±2 .0 0″。全国垂线偏差总体精度优于±1.5″。由1′×1′垂线偏差数字模型及相应软件确定任意点结果一般只需2s
采用全国14 89个高精度天文大地点作为外部精度检核点,对由1′×1′垂线偏差数字模型快速确定我国任意点垂线偏差的精度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我国垂线偏差子午和卯酉分量的精度:东部地区分别为±0 .94″和±0 .99″,西北地区分别为±1.71″和±1.2 8″,西南地区分别为±1.95″和±2 .0 0″。全国垂线偏差总体精度优于±1.5″。由1′×1′垂线偏差数字模型及相应软件确定任意点结果一般只需2s
2005, 30(1): 47-50.
摘要:
采用移去 恢复技术和多面函数法对已知GPS水准数据进行了内插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实际地球物理资料得到的模拟大地水准面精度最高
采用移去 恢复技术和多面函数法对已知GPS水准数据进行了内插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实际地球物理资料得到的模拟大地水准面精度最高
2005, 30(1): 51-55.
摘要:
提出了基于扩散生长的状态型CA模型、基于轴线生长的交通型CA模型和基于优势驱动的环境型CA模型等三种CA模型,设定了包围填充、扩散生长、交通延伸、交通连接、交通吸引、优势生长等6种转换规则。模拟结果表明,武汉市主城整体上呈现出“摊大饼”的发展态势,并且扩散到城市地区,近郊优势增长十分明显,导致了大规模的郊区化,呈现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态势
提出了基于扩散生长的状态型CA模型、基于轴线生长的交通型CA模型和基于优势驱动的环境型CA模型等三种CA模型,设定了包围填充、扩散生长、交通延伸、交通连接、交通吸引、优势生长等6种转换规则。模拟结果表明,武汉市主城整体上呈现出“摊大饼”的发展态势,并且扩散到城市地区,近郊优势增长十分明显,导致了大规模的郊区化,呈现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态势
2005, 30(1): 56-60.
摘要:
网格环境下数据发现和访问的关键问题是应用元数据管理和拷贝元数据管理,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元数据分类管理机制。该机制定义了数据模型和应用元数据模式,采用了分类存储的方式对不同的元数据进行管理,并设计了一个基于向导的查询智能体
网格环境下数据发现和访问的关键问题是应用元数据管理和拷贝元数据管理,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元数据分类管理机制。该机制定义了数据模型和应用元数据模式,采用了分类存储的方式对不同的元数据进行管理,并设计了一个基于向导的查询智能体
2005, 30(1): 61-64.
摘要:
提出了一种满足旋转与平移不变性的线段链形状相似性评价方法。该方法计算简便,适用于面状地理实体聚类分析,并给出了该评价方法的实现算法,分析了参数对评价方法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影响程度
提出了一种满足旋转与平移不变性的线段链形状相似性评价方法。该方法计算简便,适用于面状地理实体聚类分析,并给出了该评价方法的实现算法,分析了参数对评价方法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影响程度
2005, 30(1): 65-68.
摘要:
通过对线元误差落在一定区域内的概率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线元误差的概率统计性质,对多边形面积精度与面元误差环对面积精度影响这两者关系进行推导和数值计算,探讨多边形面积的标准差和面元误差带面积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多边形各边的线元误差分析,进一步描述多边形面积误差的分布状况和概率统计性质。
通过对线元误差落在一定区域内的概率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线元误差的概率统计性质,对多边形面积精度与面元误差环对面积精度影响这两者关系进行推导和数值计算,探讨多边形面积的标准差和面元误差带面积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多边形各边的线元误差分析,进一步描述多边形面积误差的分布状况和概率统计性质。
2005, 30(1): 69-72.
摘要:
针对GIS中二维地图,提出了地图窗口的改变和地物运动变化的推演设计模型,给出了开发实例,解决了二维推演的关键技术问题
针对GIS中二维地图,提出了地图窗口的改变和地物运动变化的推演设计模型,给出了开发实例,解决了二维推演的关键技术问题
2005, 30(1): 73-76.
摘要:
介绍了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给出了一个应用项目———加拿大安大略省核废料处理设施选址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
介绍了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给出了一个应用项目———加拿大安大略省核废料处理设施选址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
2005, 30(1): 77-81.
摘要:
从软件重用和软件组件化角度出发,对组件化GIS软件开发在组件划分、组件组织、组件组装过程中的几种设计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工程应用实例,论证了设计模式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旨在使在GIS研究中注重设计模式的应用,使GIS软件的开发更加规范化,从而提高GIS软件的开发效率
从软件重用和软件组件化角度出发,对组件化GIS软件开发在组件划分、组件组织、组件组装过程中的几种设计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工程应用实例,论证了设计模式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旨在使在GIS研究中注重设计模式的应用,使GIS软件的开发更加规范化,从而提高GIS软件的开发效率
2005, 30(1): 86-88.
摘要:
从区划研究的现状出发,讨论了概念聚类和面向属性归纳技术,并将其结合运用于某地的农业产品区划,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从区划研究的现状出发,讨论了概念聚类和面向属性归纳技术,并将其结合运用于某地的农业产品区划,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05, 30(1): 89-92.
摘要:
讨论了几何3DCM(threedimensioncitymodel)日照分析的基本模型,基于3DCM日照分析的3个难点问题———阴影显示、日照时间计算、日照间距计算,实现了日照分析的算法功能,并给出了实验与模拟分析结果
讨论了几何3DCM(threedimensioncitymodel)日照分析的基本模型,基于3DCM日照分析的3个难点问题———阴影显示、日照时间计算、日照间距计算,实现了日照分析的算法功能,并给出了实验与模拟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