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 第27卷 第4期
2002, 27(4): 331-336.
摘要:
利用所能得到的468点的高精度GPS速度场,采用计算欧拉矢量法和多面函数拟合法分别在细分块体和不细分块体的情况下建立了中国地壳运动整体速度场模型,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对块体介质刚弹性的认定不明确时,多面函数拟合法比计算欧拉矢量法更适合中国平面地壳运动速度场模型的建立。
利用所能得到的468点的高精度GPS速度场,采用计算欧拉矢量法和多面函数拟合法分别在细分块体和不细分块体的情况下建立了中国地壳运动整体速度场模型,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对块体介质刚弹性的认定不明确时,多面函数拟合法比计算欧拉矢量法更适合中国平面地壳运动速度场模型的建立。
2002, 27(4): 337-342.
摘要:
首先提出利用正射影像及其立体匹配片组成的立体正射影像对作为建立地形三维立体模型的基础,并介绍了立体匹配片的原理,接着实现了两种类型立体匹配片的制作和镶嵌,利用镶嵌之后的正射影像及其立体匹配片可以构建大范围地形的三维立体模型,从而建立三维工程设计平台应用于工程设计,并对该平台的量测性能进行了测试,最后介绍了该技术在输电线路设计、交通线路设计等具体工程设计领域的实际应用。
首先提出利用正射影像及其立体匹配片组成的立体正射影像对作为建立地形三维立体模型的基础,并介绍了立体匹配片的原理,接着实现了两种类型立体匹配片的制作和镶嵌,利用镶嵌之后的正射影像及其立体匹配片可以构建大范围地形的三维立体模型,从而建立三维工程设计平台应用于工程设计,并对该平台的量测性能进行了测试,最后介绍了该技术在输电线路设计、交通线路设计等具体工程设计领域的实际应用。
2002, 27(4): 343-347.
摘要:
利用由多代卫星测高资料反演得到的2.5'×2.5'空间重力异常数据,解释了南海地块边界及内部结构的重力异常特征,表明高分辨率的重力异常资料有助于研究海洋岩石圈的细结构和资源评估勘探。
利用由多代卫星测高资料反演得到的2.5'×2.5'空间重力异常数据,解释了南海地块边界及内部结构的重力异常特征,表明高分辨率的重力异常资料有助于研究海洋岩石圈的细结构和资源评估勘探。
2002, 27(4): 348-351.
摘要:
基于刚性块体和GPS稳定点组概念,用GPS稳定点组的水平速度值求出了各活动地块及华北亚板块的欧拉运动参数,推证了块体边界上的点相对运动速度矢量公式,通过该公式利用块体欧拉运动参数反演计算分析了地块边界带运动状况;通过块体欧拉运动参数反演计算各GPS观测点的背景运动速度,用观测点的实测运动速度减去各观测点的背景运动速度得出其实际变形值,进一步分析了各地块内部变形情况;并探讨了各活动地块的刚性特征。
基于刚性块体和GPS稳定点组概念,用GPS稳定点组的水平速度值求出了各活动地块及华北亚板块的欧拉运动参数,推证了块体边界上的点相对运动速度矢量公式,通过该公式利用块体欧拉运动参数反演计算分析了地块边界带运动状况;通过块体欧拉运动参数反演计算各GPS观测点的背景运动速度,用观测点的实测运动速度减去各观测点的背景运动速度得出其实际变形值,进一步分析了各地块内部变形情况;并探讨了各活动地块的刚性特征。
2002, 27(4): 352-357.
摘要:
利用华北地区(北纬36°~42°,东经112°~120°)1995~1999三期GPS观测所获得的测站点的速度数据,通过引入板内块体相对运动模型,反演了该地区三条主要断裂带的负位错模型参数,从而区分研究区域各个活动断层运动闭锁强弱,并且据此推断它们未来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大小。
利用华北地区(北纬36°~42°,东经112°~120°)1995~1999三期GPS观测所获得的测站点的速度数据,通过引入板内块体相对运动模型,反演了该地区三条主要断裂带的负位错模型参数,从而区分研究区域各个活动断层运动闭锁强弱,并且据此推断它们未来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大小。
2002, 27(4): 358-362.
摘要:
利用GPS测量南美板块地表位移来研究南美板块的运动和形变以及在智利海沟处纳兹卡-南美边界形变。南美板块以平均14.0mm/a的速度整体向北移动,在东西向以10.9mm/a的速度收缩,并存在3.8mm/a整体性向东偏移,因此大西洋在扩张的同时有一个微小的向东移动,形成现今大西洋中脊向东扭曲的形态。并基于空间大地测量资料,确立独立于任何板块运动模型约束和假设的南美板块欧拉参数,分析了现今南美板块的运动和活动形变。
利用GPS测量南美板块地表位移来研究南美板块的运动和形变以及在智利海沟处纳兹卡-南美边界形变。南美板块以平均14.0mm/a的速度整体向北移动,在东西向以10.9mm/a的速度收缩,并存在3.8mm/a整体性向东偏移,因此大西洋在扩张的同时有一个微小的向东移动,形成现今大西洋中脊向东扭曲的形态。并基于空间大地测量资料,确立独立于任何板块运动模型约束和假设的南美板块欧拉参数,分析了现今南美板块的运动和活动形变。
2002, 27(4): 363-366.
摘要: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基准站和基本站的GPS实测结果,构造了一个ITRF参考框架下的、充分反映现今板块运动特征的、更为精确的现代中国大陆区域板块运动模型,介绍了这一工作的思路、方法和最终结果,并对速度场结果作了初步的解释。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基准站和基本站的GPS实测结果,构造了一个ITRF参考框架下的、充分反映现今板块运动特征的、更为精确的现代中国大陆区域板块运动模型,介绍了这一工作的思路、方法和最终结果,并对速度场结果作了初步的解释。
2002, 27(4): 367-371.
摘要:
讨论了K因子的实验确定方法,基于重力仪检测平台的检测数据和航空重力测量实测数据,分析了K因子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讨论了K因子的实验确定方法,基于重力仪检测平台的检测数据和航空重力测量实测数据,分析了K因子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2002, 27(4): 372-376.
摘要:
在讨论以往方法的基础上,将拟准检定法拓展用于发现异常形变。该方法直接以真误差为研究对象,避免了其他方法以最小二乘残差及其函数为研究对象的缺点。最后通过一个算例,简单介绍了拟准检定法检测异常形变的实施过程。
在讨论以往方法的基础上,将拟准检定法拓展用于发现异常形变。该方法直接以真误差为研究对象,避免了其他方法以最小二乘残差及其函数为研究对象的缺点。最后通过一个算例,简单介绍了拟准检定法检测异常形变的实施过程。
2002, 27(4): 377-381.
摘要:
以测量数据处理中广泛应用的最小二乘原理为基础,详细阐述了多维AR序列参数估计的最小二乘算法、阶数确定的F检验法,并对清江隔河岩大坝1998年5月、6月间洪水前夕平差后的GPS观测数据进行了建模和预报,验证了多维时间序列分析应用于变形观测数据处理的可行性。
以测量数据处理中广泛应用的最小二乘原理为基础,详细阐述了多维AR序列参数估计的最小二乘算法、阶数确定的F检验法,并对清江隔河岩大坝1998年5月、6月间洪水前夕平差后的GPS观测数据进行了建模和预报,验证了多维时间序列分析应用于变形观测数据处理的可行性。
2002, 27(4): 382-386.
摘要:
分析了空间数据缝隙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空间数据库的逻辑无缝、物理无缝、逻辑查询无缝、逻辑接边、物理接边等概念,讨论了其实现途径,并阐述了基于关系数据库或对象关系数据库的物理无缝空间数据库实现中存在的存储、存取、无缝对象的分段等问题。
分析了空间数据缝隙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空间数据库的逻辑无缝、物理无缝、逻辑查询无缝、逻辑接边、物理接边等概念,讨论了其实现途径,并阐述了基于关系数据库或对象关系数据库的物理无缝空间数据库实现中存在的存储、存取、无缝对象的分段等问题。
2002, 27(4): 387-390.
摘要:
在分析Web GIS二次开发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JavaBean的Web GIS组件概念,并详细阐述其特征、体系结构和空间数据组织;结合实例Internet GIS-GeoSurfV4.0介绍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及二次开发的方法与比较。
在分析Web GIS二次开发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JavaBean的Web GIS组件概念,并详细阐述其特征、体系结构和空间数据组织;结合实例Internet GIS-GeoSurfV4.0介绍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及二次开发的方法与比较。
2002, 27(4): 391-396.
摘要:
首先概述了度量空间自相关、空间关联的一些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以及识别区域空间关联的标准,然后探讨了将空间统计分析嵌入到一个GIS系统中的可行性,开发了一个分析空间关联的模块,并举例说明其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首先概述了度量空间自相关、空间关联的一些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以及识别区域空间关联的标准,然后探讨了将空间统计分析嵌入到一个GIS系统中的可行性,开发了一个分析空间关联的模块,并举例说明其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2002, 27(4): 397-402.
摘要:
提出了知识的综合发现思想,重点以空间对象关联中的相邻关系与空间特征属性为知识综合发现的研究对象,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个高效的知识综合发现算法。实例结果表明,本算法是高效的,发现的知识是有效、可理解的。
提出了知识的综合发现思想,重点以空间对象关联中的相邻关系与空间特征属性为知识综合发现的研究对象,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个高效的知识综合发现算法。实例结果表明,本算法是高效的,发现的知识是有效、可理解的。
2002, 27(4): 403-407.
摘要:
提出相关技术,以利用现有电子经纬仪(或全站仪)、标准尺和便携式计算机构成一种积木式三维工业测量系统。
提出相关技术,以利用现有电子经纬仪(或全站仪)、标准尺和便携式计算机构成一种积木式三维工业测量系统。
2002, 27(4): 408-413.
摘要:
利用三维成像仪获取的DSM作为数据源,首先采用影像分割得到建筑物的平面轮廓线,再根据建筑物一般具有规则平面形状的特点,对建筑物的平面边缘线进行规格化处理,最后求出建筑物的平均高度值,从而得到建筑物的三维信息。试验表明,该方法是实用的。
利用三维成像仪获取的DSM作为数据源,首先采用影像分割得到建筑物的平面轮廓线,再根据建筑物一般具有规则平面形状的特点,对建筑物的平面边缘线进行规格化处理,最后求出建筑物的平均高度值,从而得到建筑物的三维信息。试验表明,该方法是实用的。
2002, 27(4): 414-419.
摘要:
在讨论从给定的DEM和相应的正射影像模拟三线阵CCD卫星影像的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影像考察两种卫星影像近似核线的适应能力和地球自转效应对同轨立体成像能力的影响,并讨论了从DEM和正射影像确定投影中心轨迹、姿态模拟、共线方程和影像生成等细节。通过试验验证了模拟影像的正确性,揭示了两种核线定义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方法
在讨论从给定的DEM和相应的正射影像模拟三线阵CCD卫星影像的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影像考察两种卫星影像近似核线的适应能力和地球自转效应对同轨立体成像能力的影响,并讨论了从DEM和正射影像确定投影中心轨迹、姿态模拟、共线方程和影像生成等细节。通过试验验证了模拟影像的正确性,揭示了两种核线定义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方法
2002, 27(4): 420-423.
摘要:
给出了一种在使残差方差矩阵的迹最小化意义下的状态估计线性组合的最优融合准则和加权矩阵的计算公式,并给出了利用实际数据计算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利用本方法使融合后的目标轨迹与目标真实运动轨迹非常接近,能有效地提高雷达情报的综合质量
给出了一种在使残差方差矩阵的迹最小化意义下的状态估计线性组合的最优融合准则和加权矩阵的计算公式,并给出了利用实际数据计算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利用本方法使融合后的目标轨迹与目标真实运动轨迹非常接近,能有效地提高雷达情报的综合质量
2002, 27(4): 424-426.
摘要:
根据集合论和拓扑学的有关理论,导出了点状地图符号、线状地图符号和面状地图符号的数学定义。阐述了图形和背景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它们在传输地理信息中的整体功能
根据集合论和拓扑学的有关理论,导出了点状地图符号、线状地图符号和面状地图符号的数学定义。阐述了图形和背景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它们在传输地理信息中的整体功能
2002, 27(4): 427-431.
摘要:
在研究水系要素具有分形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水系要素的分维数的确定方法,并利用水系的分数维规律进行地图制图综合,取到了较好的结果
在研究水系要素具有分形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水系要素的分维数的确定方法,并利用水系的分数维规律进行地图制图综合,取到了较好的结果
2002, 27(4): 432-435.
摘要:
介绍了交通影响分析和交通影响费的有关概念和内容,并结合武汉市大型公建项目交通影响分析,以城市大型商业设施为例加以探讨,对今后在我国城市中开展此项工作可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介绍了交通影响分析和交通影响费的有关概念和内容,并结合武汉市大型公建项目交通影响分析,以城市大型商业设施为例加以探讨,对今后在我国城市中开展此项工作可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