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 第27卷 第3期
2002, 27(3): 221-233.
摘要:
首先分析了空间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SDMKD)的内涵和外延;然后分别研究了用于SDMKD的概率论、证据理论、空间统计学、规则归纳、聚类分析、空间分析、模糊集、云理论、粗集、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可视化、决策树、空间在线数据挖掘等理论和方法及其进展;最后展望了SDMKD的发展前景。
首先分析了空间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SDMKD)的内涵和外延;然后分别研究了用于SDMKD的概率论、证据理论、空间统计学、规则归纳、聚类分析、空间分析、模糊集、云理论、粗集、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可视化、决策树、空间在线数据挖掘等理论和方法及其进展;最后展望了SDMKD的发展前景。
2002, 27(3): 234-240.
摘要:
探讨了精密单点定位的基本原理、处理方法、所涉及的误差改正及数据处理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采用直接内插IGS卫星精密星历的方法代替利用IGS跟踪站进行轨道精化方法计算卫星轨道参数,对现有精密单点定位计算方法进行了简化,使之更具有实用性。最后利用自主研发的精密非差单点定位软件计算和分析了实测数据。计算结果表明,经过大约15min的初始化后,非差相位单历元的定位结果精确度在X、Y、Z方向上均优于20cm。
探讨了精密单点定位的基本原理、处理方法、所涉及的误差改正及数据处理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采用直接内插IGS卫星精密星历的方法代替利用IGS跟踪站进行轨道精化方法计算卫星轨道参数,对现有精密单点定位计算方法进行了简化,使之更具有实用性。最后利用自主研发的精密非差单点定位软件计算和分析了实测数据。计算结果表明,经过大约15min的初始化后,非差相位单历元的定位结果精确度在X、Y、Z方向上均优于20cm。
2002, 27(3): 241-245.
摘要:
利用近10年来我国先后建立的多个大规模高精度GPS地壳形变监测网资料,科学合理地计算出各GPS站点的速度值。采用球面非连续变形分析(DDA)模型,以GPS观测得到的速度值为约束,拟合出了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的速度场。它不仅客观地描述了地壳运动的刚性成分,也客观地描述了块体内部的变形,并且具有物理意义。该速度场模型较地质构造速度模型、离散点速度模型、刚体转动速度模型、配置拟合速度模型等有明显的优越性。
利用近10年来我国先后建立的多个大规模高精度GPS地壳形变监测网资料,科学合理地计算出各GPS站点的速度值。采用球面非连续变形分析(DDA)模型,以GPS观测得到的速度值为约束,拟合出了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的速度场。它不仅客观地描述了地壳运动的刚性成分,也客观地描述了块体内部的变形,并且具有物理意义。该速度场模型较地质构造速度模型、离散点速度模型、刚体转动速度模型、配置拟合速度模型等有明显的优越性。
2002, 27(3): 246-250.
摘要:
用粗差的拟准检定法来探测和修复GPS相位观测值中的粗差和周跳,概述了用拟准检定法探测和修复周跳的数学模型,并给出了具体实施步骤;用两个算例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用粗差的拟准检定法来探测和修复GPS相位观测值中的粗差和周跳,概述了用拟准检定法探测和修复周跳的数学模型,并给出了具体实施步骤;用两个算例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002, 27(3): 251-255.
摘要:
基于工程化应用的需要,对笔者原来提出的两种海洋重力测量误差补偿方法进行了简化,把原来严密的自检校平差简化为两步处理法,并深入分析了简化方法的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利用一个实际观测网数据验证了两步处理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基于工程化应用的需要,对笔者原来提出的两种海洋重力测量误差补偿方法进行了简化,把原来严密的自检校平差简化为两步处理法,并深入分析了简化方法的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利用一个实际观测网数据验证了两步处理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002, 27(3): 256-260.
摘要:
基于海洋重力异常与海深之间的密切关系,推导了利用FFT技术由重力异常计算海深的模型;利用该模型联合卫星测高数据和海洋重力资料反演了中国南海2.5'×2.5'海底地形;探讨了各种地球物理信息对于反演海底地形的影响。
基于海洋重力异常与海深之间的密切关系,推导了利用FFT技术由重力异常计算海深的模型;利用该模型联合卫星测高数据和海洋重力资料反演了中国南海2.5'×2.5'海底地形;探讨了各种地球物理信息对于反演海底地形的影响。
2002, 27(3): 261-264.
摘要:
利用地震矩张量反演计算了喜马拉雅块体地震主应变率、应变率主方向以及变形速率,探讨了喜马拉雅块体现今形变特征,并与GPS形变监测结果以及地质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地震矩张量反演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块体不仅有南北向的压缩变形,而且有显著的东西向拉张运动,其变形量级与GPS形变监测结果、地质资料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与珠峰地区GPS计算结果获得的该地区的应变趋势基本一致。
利用地震矩张量反演计算了喜马拉雅块体地震主应变率、应变率主方向以及变形速率,探讨了喜马拉雅块体现今形变特征,并与GPS形变监测结果以及地质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地震矩张量反演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块体不仅有南北向的压缩变形,而且有显著的东西向拉张运动,其变形量级与GPS形变监测结果、地质资料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与珠峰地区GPS计算结果获得的该地区的应变趋势基本一致。
2002, 27(3): 265-269.
摘要:
论述了武汉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测量保障体系的组成和建立情况,介绍了测量保障体系的建立过程和所达到的精度,对其他工程测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具有参考意义。
论述了武汉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测量保障体系的组成和建立情况,介绍了测量保障体系的建立过程和所达到的精度,对其他工程测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具有参考意义。
2002, 27(3): 270-273.
摘要:
以结构安全度为约束条件,将结构的变形测量误差视为等效荷载纳入荷载组合,获取荷载最不利组合状态下的极限变形Δ;从统计力学角度界定变形体的允许变形、必要测量精度指标等参数。
以结构安全度为约束条件,将结构的变形测量误差视为等效荷载纳入荷载组合,获取荷载最不利组合状态下的极限变形Δ;从统计力学角度界定变形体的允许变形、必要测量精度指标等参数。
2002, 27(3): 274-282.
摘要:
提出了由粗实体、粗关系和粗算子组成的地学粗空间。在分析通过粗集研究地球空间信息学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简化的实用粗符号系统;定义了地学粗空间的内涵和外延,把空间论域全域划分为下近似集、边界集和非集,将空间实体以上、下近似集表示为粗实体,并用粗度衡量其逼近程度;给出了兼顾位置和属性的不确定性的粗关系及其矩阵表示;研究了地学粗空间的粗算子,重点讨论了粗交集近似通用矩阵、基于影像灰度值的粗隶属函数和冗余属性剔除等粗算子;以基于地学粗空间的河流专题遥感影像分类为例,检验了地学粗空间的实用性。结果表明,地学粗空间可以较大可能地逼近地学实体的真实存在形式,决策信息较为丰富、可靠。
提出了由粗实体、粗关系和粗算子组成的地学粗空间。在分析通过粗集研究地球空间信息学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简化的实用粗符号系统;定义了地学粗空间的内涵和外延,把空间论域全域划分为下近似集、边界集和非集,将空间实体以上、下近似集表示为粗实体,并用粗度衡量其逼近程度;给出了兼顾位置和属性的不确定性的粗关系及其矩阵表示;研究了地学粗空间的粗算子,重点讨论了粗交集近似通用矩阵、基于影像灰度值的粗隶属函数和冗余属性剔除等粗算子;以基于地学粗空间的河流专题遥感影像分类为例,检验了地学粗空间的实用性。结果表明,地学粗空间可以较大可能地逼近地学实体的真实存在形式,决策信息较为丰富、可靠。
2002, 27(3): 283-288.
摘要:
根据当前我国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讨论了1:1万、1:5万、1:25万及1:100万金字塔多层、多分辨率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即基于数字影像、数字栅格地图(DRG)和DEM及若干层数字线划图的矢、栅集成(2维或3维)框架结构系统;提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全国及各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路线;讨论了这一技术流程中涉及的重要的GIS理论问题。
根据当前我国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讨论了1:1万、1:5万、1:25万及1:100万金字塔多层、多分辨率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即基于数字影像、数字栅格地图(DRG)和DEM及若干层数字线划图的矢、栅集成(2维或3维)框架结构系统;提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全国及各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路线;讨论了这一技术流程中涉及的重要的GIS理论问题。
2002, 27(3): 289-295,305.
摘要:
在论述交互式综合环境研究的重要意义及大比例尺地形图特点的基础上,采用人机协同的地图缩编方式,将复杂的地图综合过程分解,合理地进行人机分工,设计与实现了大比例尺地形图交互式综合系统的数据库管理平台。实践证明,利用该数据库平台建立的综合系统适用于人机协同的作业方式,可以顺利地、交互式地完成地图缩编工作,减轻了作业强度,提高了作业精度。
在论述交互式综合环境研究的重要意义及大比例尺地形图特点的基础上,采用人机协同的地图缩编方式,将复杂的地图综合过程分解,合理地进行人机分工,设计与实现了大比例尺地形图交互式综合系统的数据库管理平台。实践证明,利用该数据库平台建立的综合系统适用于人机协同的作业方式,可以顺利地、交互式地完成地图缩编工作,减轻了作业强度,提高了作业精度。
2002, 27(3): 296-300.
摘要:
从符号库的结构设计入手,提出了一种新的符号库模型——双层地图符号库模型。该模型在速度、质量上继承了其他模型的优点;利用COM技术实现了地图符号库设计系统,该系统在符号库的易挂接性和符号的可扩展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从符号库的结构设计入手,提出了一种新的符号库模型——双层地图符号库模型。该模型在速度、质量上继承了其他模型的优点;利用COM技术实现了地图符号库设计系统,该系统在符号库的易挂接性和符号的可扩展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2002, 27(3): 301-305.
摘要:
分析了传统的人口空间分布密度衰减函数——指数型和Gauss型,指出了其应用的局限性;对于有两个中心以上的城市,提出了将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分布化的思路和方法。
分析了传统的人口空间分布密度衰减函数——指数型和Gauss型,指出了其应用的局限性;对于有两个中心以上的城市,提出了将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分布化的思路和方法。
2002, 27(3): 306-310.
摘要:
基于可视点、可视链、可视区域等概念,分析了影响空间方向判断的两个因子:两目标群点凸壳的直径与可视区域;证明了用Voronoi图描述空间方向关系的可行性。
基于可视点、可视链、可视区域等概念,分析了影响空间方向判断的两个因子:两目标群点凸壳的直径与可视区域;证明了用Voronoi图描述空间方向关系的可行性。
2002, 27(3): 311-315.
摘要:
针对GPS中历史数据的处理,提出了基于事件语义的时态地理信息系统模型;应用该模型进行了历史数据的查询及历史数据的回溯和再现。
针对GPS中历史数据的处理,提出了基于事件语义的时态地理信息系统模型;应用该模型进行了历史数据的查询及历史数据的回溯和再现。
2002, 27(3): 316-320.
摘要:
分析了相位解缠的原理及干涉条纹数据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中值自适应滤波、区域分割和编码的解缠方法。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分析了相位解缠的原理及干涉条纹数据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中值自适应滤波、区域分割和编码的解缠方法。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2002, 27(3): 321-326.
摘要:
提出了一种新的色域压缩方法。用此种方法不仅能将超色域颜色压缩到目标设备的色域内,使色域内大部分颜色保持不变,而且能保证被压缩图像部分的灰色级不受损失;提出了判断超色域的检测方法。试验证明,使用该检测方法处理的图像的超色域与用Photoshop中的色域警告处理的超色域非常相似提出了一种新的色域压缩方法。用此种方法不仅能将超色域颜色压缩到目标设备的色域内,使色域内大部分颜色保持不变,而且能保证被压缩图像部分的灰色级不受损失;提出了判断超色域的检测方法。试验证明,使用该检测方法处理的图像的超色域与用Photoshop中的色域警告处理的超色域非常相似。
提出了一种新的色域压缩方法。用此种方法不仅能将超色域颜色压缩到目标设备的色域内,使色域内大部分颜色保持不变,而且能保证被压缩图像部分的灰色级不受损失;提出了判断超色域的检测方法。试验证明,使用该检测方法处理的图像的超色域与用Photoshop中的色域警告处理的超色域非常相似提出了一种新的色域压缩方法。用此种方法不仅能将超色域颜色压缩到目标设备的色域内,使色域内大部分颜色保持不变,而且能保证被压缩图像部分的灰色级不受损失;提出了判断超色域的检测方法。试验证明,使用该检测方法处理的图像的超色域与用Photoshop中的色域警告处理的超色域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