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龙玉洁, 李为乐, 黄润秋, 许强, 余斌, 刘刚.
汶川地震震后10 a绵远河流域滑坡遥感自动提取与演化趋势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0, 45(11): 1792-1800.
doi: 10.13203/j.whugis20200180
|
[2] |
顾国华, 王武星.
GPS测得的2018年夏威夷6.9级地震与火山喷发地壳运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8): 1191-1197, 1204.
doi: 10.13203/j.whugis20180463
|
[3] |
苏利娜, 张勇.
GPS时间序列中同震和震后形变的自动识别和估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8, 43(10): 1504-1510.
doi: 10.13203/j.whugis20170016
|
[4] |
顾国华, 王武星.
2016年新西兰7.8级大地震GPS观测结果与弹性回跳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11): 1673-1680.
doi: 10.13203/j.whugis20170286
|
[5] |
匡翠林, 张晋升, 卢辰龙, 易重海.
GPS单双频混合方法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5): 692-697.
doi: 10.13203/j.whugis20140051
|
[6] |
周东旭, 周兴华, 张化疑, 王朝阳, 唐秋华.
利用GPS连续观测进行中国沿海验潮站地壳垂直形变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4): 516-522.
doi: 10.13203/j.whugis20140714
|
[7] |
李志才, 张鹏, 温扬茂, 廖瑛.
利用GPS和海底基准点观测形变反演日本大地震(Mw 9.0)同震断层滑动分布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1): 40-43.
|
[8] |
许才军, 何平, 温扬茂, 张磊.
日本2011 Tohoku-Oki Mw 9.0级地震的同震形变及其滑动分布反演:GPS和InSAR约束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12): 1387-1391.
|
[9] |
杨少敏, 聂兆生, 贾志革, 彭懋磊.
GPS解算的日本Mw9.0级地震的远场同震地表位移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11): 1336-1339.
|
[10] |
吴继忠.
基于GPS观测的Baja California地震地壳变形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4): 437-440.
|
[11] |
张燕, 吴云.
2008年汶川地震前的形变异常及机理解释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1): 25-29.
|
[12] |
熊永良, 黄丁发, 徐韶光, 廖华.
长距离动态GPS数据处理方法与汶川地震引起的动态地壳形变特征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3): 265-269.
|
[13] |
许才军, 林敦灵, 温扬茂.
利用InSAR数据的汶川地震形变场提取及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10): 1138-1142.
|
[14] |
温扬茂, 许才军.
联合GPS与重力资料反演分析川滇地区现今地壳形变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5): 568-572.
|
[15] |
张希, 崔笃信, 张四新, 王双绪.
地形变观测揭示的汶川Ms8.0级地震同震响应与影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10): 1204-1209.
|
[16] |
孟泱, 王泽民, 鄂栋臣.
基于GPS数据的地震前电离层TEC异常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1): 81-84.
|
[17] |
陈永奇, 伍吉仓.
利用GPS监测区域地壳形变的理论与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11): 961-966.
|
[18] |
吴云, 孙建中, 乔学军, 王辉.
GPS在现今地壳运动与地震监测中的初步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S1): 79-82,136.
|
[19] |
张小红, 李征航, 徐绍铨.
高精度GPS形变监测的新方法及模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5): 451-454.
|
[20] |
许才军, 董立祥, 李志才.
华北地区地壳形变的GPS及地震矩张量反演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6): 471-4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