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卢宾宾, 葛咏, 秦昆, 郑江华.
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技术综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0, 45(9): 1356-1366.
doi: 10.13203/j.whugis20190346
|
[2] |
舒红, 史文中.
浅谈测量平差到空间数据分析的可靠性理论延伸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8, 43(12): 1979-1985, 1993.
doi: 10.13203/j.whugis20180339
|
[3] |
王艳东, 李昊, 王腾, 朱建奇.
基于社交媒体的突发事件应急信息挖掘与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3): 290-297.
doi: 10.13203/j.whugis20140804
|
[4] |
李鹤元, 安晓亚, 陈刚, 金澄.
一种地理信息服务动态负载均衡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11): 1524-1529.
doi: 10.13203/j.whugis20140633
|
[5] |
胡磊, 乐鹏, 龚健雅, 张锡宁.
异步地理信息网络处理服务方法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5): 679-685.
doi: 10.13203/j.whugis20140413
|
[6] |
张晓祥.
大数据时代的空间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4, 39(6): 655-659.
doi: 10.13203/j.whugis20140143
|
[7] |
曾兴国, 任福, 杜清运, 唐岭军.
公众参与式地图制图服务的设计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8): 950-953.
|
[8] |
刘启亮, 邓敏, 彭东亮, 王佳璆.
基于力学思想的空间聚类有效性评价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8): 982-986.
|
[9] |
杜云艳, 冯文娟, 何亚文, 肖如林.
网络环境下的地理信息服务集成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3): 347-349.
|
[10] |
刘耀林, 唐旭, 何建华.
基于数据场的空间分析技术及其在土地定级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9): 1009-1013.
|
[11] |
徐开明, 吴华意, 龚健雅.
基于多级异构空间数据库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机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4): 402-404.
|
[12] |
吴华意, 章汉武.
地理信息服务质量(QoGIS):概念和研究框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5): 385-388.
|
[13] |
贾泽露, 刘耀林, 张彤.
可视化交互空间数据挖掘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10): 916-919.
|
[14] |
王新洲.
论空间数据处理与空间数据挖掘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1): 1-4.
|
[15] |
杨春成, 张清浦, 田向春, 何列松.
应用于面状地理实体聚类分析的线段链形状相似性准则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1): 61-64.
|
[16] |
李德仁, 王树良, 李德毅, 王新洲.
论空间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的理论与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2, 27(3): 221-233.
|
[17] |
李德仁, 王树良, 史文中, 王新洲.
论空间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6): 491-499.
|
[18] |
俞能海, 王晓刚, 刘政凯.
RS与GIS一体化数据结构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4): 305-311.
|
[19] |
龚健雅, 朱欣焰, 李爱勤, 吴华意.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吉奥之星NT版的总体设计思想与关键技术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7, 22(3): 187-190,194.
|
[20] |
王家耀.
关于地理信息系统未来发展的思考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0, 0(0): 0-0.
doi: 10.13203/j.whugis202106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