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唐新明, 刘昌儒, 张恒, 王霞, 李国元, 莫凡, 李丰翔.
高分七号卫星立体影像与激光测高数据联合区域网平差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1, 46(10): 1423-1430.
doi: 10.13203/j.whugis20210417
|
[2] |
王密, 杨博, 李德仁, 龚健雅, 皮英冬.
资源三号全国无控制整体区域网平差关键技术及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4): 427-433.
doi: 10.13203/j.whugis20160534
|
[3] |
张过, 潘红播, 唐新明, 李德仁, 许妙忠, 周平, 祝小勇.
资源三号测绘卫星长条带产品区域网平差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4, 39(9): 1098-1102.
doi: 10.13203/j.whugis20130059
|
[4] |
楼益栋, 施闯, 葛茂荣, 赵齐乐.
GPS卫星实时精密定轨及初步结果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8): 815-817.
|
[5] |
童小华, 邓愫愫, 史文中.
数字地图合并的平差原理与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7): 621-625.
|
[6] |
周忠谟, 晁定波.
论卫星网与地面网在高斯平面坐标系统中的联合平差问题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1, 16(4): 65-71.
|
[7] |
郑肇葆, 谭春健, 张润根.
按残差绝对值和最小原理的光束法区域网平差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0, 15(2): 34-40.
|
[8] |
佘彬彬.
VLBI、卫星网和地面网联合平差的数学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9, 14(1): 27-37.
|
[9] |
许才军.
卫星网与地面网联合平差中随机模型的估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9, 14(3): 35-45.
|
[10] |
刘经南, 刘大杰, 崔希璋.
卫星网与地面网联合平差的理论和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7, 12(4): 1-9.
|
[11] |
孔祥元.
用力学原理进行工测三维测边网平差和精度评定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6, 11(3): 126-135.
|
[12] |
周忠谟, 晁定波.
地面网和卫星网联合平差的数学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5, 10(4): 1-7.
|
[13] |
周忠谟, 时京, 刘乃苓.
大地高程误差对卫星网与地面网联合平差的影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5, 10(1): 1-10.
|
[14] |
金为铣, 杨先宏, 王树根.
独立模型法区域网平差的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5, 10(3): 77-87.
|
[15] |
唐炳燮.
独立模型法区域网平差FORTRAN程序系统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5, 10(3): 69-76.
|
[16] |
刘大杰, 刘经南.
卫星多普勒网与地面网联合平差的试验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4, 9(2): 1-19.
|
[17] |
大地测量研究室.
卫星多普勒网短弧法平差的研究结果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4, 9(1): 35-45.
|
[18] |
刘经南.
卫星网与地面网联合平差坐标转换模型的等价性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3, 8(1): 37-50.
|
[19] |
崔希璋, 刘大杰.
我国天文大地网与卫星多普勒网联合平差的初步方案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2, 7(1): 1-6.
|
[20] |
崔希璋, 刘大杰.
近代测量平差方法和原理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0, 5(2): 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