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下平, 游为.
附加垂线偏差参数的地面常规网与GNSS基线网联合平差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4): 550-557.
doi: 10.13203/j.whugis20150040
|
[2] |
成英燕, 程鹏飞, 顾旦生, 秘金钟.
天文大地网与GPS2000网联合平差数据处理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2): 148-151.
|
[3] |
许才军, 王华, 程鹏飞, 张莉.
天文大地网与GPS2000网联合平差的地壳形变改正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1): 34-37.
|
[4] |
杨少敏, 王琪.
我国国家大地网的地壳形变改正探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0): 905-907.
|
[5] |
陈俊勇.
建设我国现代大地测量基准的思考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S1): 1-6.
|
[6] |
李建成, 宁津生, 陈俊勇, 罗志才.
我国海域大地水准面与大陆大地水准面的拼接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5): 542-546.
|
[7] |
刘经南, 施闯, 陈俊勇.
92'、96国家高精度GPS A级网整体平差结果分析与我国块体运动模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8, 23(4): 314-319.
|
[8] |
邱卫宁, 王新洲, 陈士银.
我国天文大地网的应变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6, 21(2): 115-119,133.
|
[9] |
施品浩, 冯延明, 李征航.
对我国GPS空间定位网若干技术问题的探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2, 17(2): 70-78.
|
[10] |
周忠谟, 晁定波.
论卫星网与地面网在高斯平面坐标系统中的联合平差问题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1, 16(4): 65-71.
|
[11] |
佘彬彬.
VLBI、卫星网和地面网联合平差的数学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9, 14(1): 27-37.
|
[12] |
许才军.
卫星网与地面网联合平差中随机模型的估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9, 14(3): 35-45.
|
[13] |
桑吉章.
联合平差中大地网定向和尺度系统误差的影响和分离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7, 12(3): 91-101.
|
[14] |
刘经南, 刘大杰, 崔希璋.
卫星网与地面网联合平差的理论和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7, 12(4): 1-9.
|
[15] |
周忠谟, 晁定波.
地面网和卫星网联合平差的数学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5, 10(4): 1-7.
|
[16] |
周忠谟, 时京, 刘乃苓.
大地高程误差对卫星网与地面网联合平差的影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5, 10(1): 1-10.
|
[17] |
大地测量研究室.
卫星多普勒网短弧法平差的研究结果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4, 9(1): 35-45.
|
[18] |
刘大杰, 刘经南.
卫星多普勒网与地面网联合平差的试验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4, 9(2): 1-19.
|
[19] |
刘经南.
卫星网与地面网联合平差坐标转换模型的等价性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3, 8(1): 37-50.
|
[20] |
黄加纳.
卫星多普勒网平差原理及初步计算程序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2, 7(1): 25-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