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苏利娜, 张勇.
GPS时间序列中同震和震后形变的自动识别和估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8, 43(10): 1504-1510.
doi: 10.13203/j.whugis20170016
|
[2] |
曹伟超, 陶和平, 孔博, 刘斌涛.
利用最佳地形特征空间进行地貌形态自动识别——以西南地区为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11): 1376-1380.
|
[3] |
杨育彬, 林珲.
利用天文观测图像对空间碎片目标进行自动识别与追踪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2): 209-214.
|
[4] |
闫浩文, 应申, 李霖.
多因子影响的地图居民地自动聚群与综合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1): 51-54.
|
[5] |
刘文锴, 乔朝飞, 陈云浩, 赵仁亮.
等高线图信息定量度量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2): 157-159.
|
[6] |
王涛, 毋河海.
等高线拓扑关系的构建以及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5): 438-442.
doi: 10.13203/j.whugis2004.05.014
|
[7] |
方兆宝, 林珲, 吴立新, 江吉喜.
流形群运动目标自动识别与跟踪模型结构及参数的最优配置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3): 269-273.
|
[8] |
吴凡, 祝国瑞.
基于小波分析的地貌多尺度表达与自动综合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2): 170-176.
|
[9] |
郭庆胜, 毋河海, 李沛川.
等高线的空间关系规则和渐进式图形简化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1): 31-34.
|
[10] |
王桥.
分形理论在地图图形数据自动处理中的若干扩展与应用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8, 23(1): 94-94.
|
[11] |
杨挺, 刘友光, 黄幼才.
模式识别在手腕骨自动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8, 23(1): 43-46.
|
[12] |
王桥.
线状地图要素的自相似性分析及其自动综合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5, 20(2): 123-128.
|
[13] |
黄波.
GIS与ES的结合及其在控制性规划管理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5, 20(1): 35-39.
|
[14] |
马飞.
基于Windows的扫描等高线地图识别系统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5, 20(3): 228-233.
|
[15] |
林宗坚, 刘少创.
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及其在彩色地图自动分层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4, 19(2): 108-112.
|
[16] |
费立凡.
地形图等高线成组综合的试验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3, 18(S1): 6-22.
|
[17] |
艾自兴, 颜辉武.
专题制图系统中面状符号自动绘制的新算法——晕线图案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2, 17(4): 57-62.
|
[18] |
张根寿.
等值线图和质量特征图综合分析及其结果应用的可能性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1, 16(1): 27-36.
|
[19] |
费立凡.
利用栅格扫描数据进行等高线的自动成组综合(化简)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3, 8(1): 87-101.
|
[20] |
毋河海.
地貌形态自动综合的原理与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1, 6(1): 44-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