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啸, 邹蓉, 李瑜, 王琪.
北斗二代导航卫星系统地壳运动监测能力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2, 47(6): 934-945.
doi: 10.13203/j.whugis20210316
|
[2] |
高源, 瞿伟, 张勤, 王庆良, 郝明.
GNSS揭示的汾渭盆地及周缘现今地壳运动与应变差异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1, 46(7): 1063-1070.
doi: 10.13203/j.whugis20190365
|
[3] |
顾国华, 王武星.
GPS测得的2018年夏威夷6.9级地震与火山喷发地壳运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8): 1191-1197, 1204.
doi: 10.13203/j.whugis20180463
|
[4] |
袁鹏, 孙宏飞, 秦昌威, 张理想.
安徽CORS参考站三维速度场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4): 535-540.
doi: 10.13203/j.whugis20140552
|
[5] |
李冲, 李建成, 黄瑞金, 谭理.
考虑欧拉矢量的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区域地壳运动速率场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4, 39(3): 362-366.
doi: 10.13203/j.whugis20120046
|
[6] |
丁开华, 许才军, 邹蓉, 胡友健.
利用GPS分析川滇地区活动地块运动与应变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7): 822-827.
|
[7] |
顾国华, 王武星, 孟国杰, 徐岳仁.
GPS测得的汶川大地震前后的地壳运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11): 1336-1339.
|
[8] |
乔学军, 陈顒, 王琪, 杨少敏.
首都圈地区现今地壳运动的GPS观测与构造活动模拟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7): 692-696.
|
[9] |
郭东美, 李军, 熊熊, 刁法启.
地壳运动速度场的数据融合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2): 212-215.
|
[10] |
陈俊勇, 郭春喜, 程传录, 张世娟.
利用GPS技术测定珠峰高程变化及其北坡地壳形变的初步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1): 1-5.
|
[11] |
陈庭, 刘经南, 许才军, 易长荣.
基于GPS资料采用数值流形拟合川滇地壳运动速度场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6): 506-509.
|
[12] |
吴云, 孙建中, 乔学军, 王辉.
GPS在现今地壳运动与地震监测中的初步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S1): 79-82,136.
|
[13] |
蒋志浩, 张鹏, 秘金钟.
中国新疆及其天山地区地壳运动特征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S1): 142-145.
|
[14] |
蒋志浩, 张鹏, 李毓麟, 秘金钟.
基于新疆GPS联测资料分析青藏高原北缘地壳运动规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4): 417-421.
|
[15] |
王泽民, 伍岳, 刘经南, 崔天鹏.
利用GPS资料采用非连续变形分析模型确定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场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2, 27(3): 241-245.
|
[16] |
王泽民, 刘经南.
球面坐标系非连续变形分析的数学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3): 209-212.
|
[17] |
王泽民.
非连续变形分析与现代地壳运动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2): 122-126.
|
[18] |
刘经南, 施闯, 许才军, 姜卫平.
利用局域复测GPS网研究中国大陆块体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3): 189-195.
|
[19] |
宋成骅, 许才军, 刘经南, 蔡宏翔.
青藏高原块体相对运动模型的GPS方法确定与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8, 23(1): 21-25.
|
[20] |
许才军, 李金文, 晁定波.
青藏高原板块形变模型与地壳运动监测网设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4, 19(3): 244-2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