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爱辉, 杨英宝, 潘鑫, 胡解君德.
顾及时空特征的FY-4A云覆盖像元地表温度重建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1, 46(6): 852-862.
doi: 10.13203/j.whugis20200039
|
[2] |
侯翔, 闵连权, 唐立文.
定位篡改实体组的矢量地图脆弱水印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0, 45(2): 309-316.
doi: 10.13203/j.whugis20170404
|
[3] |
钱海忠, 何海威, 王骁, 胡慧明, 刘闯.
采用三元弯曲组划分的线要素化简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8): 1096-1103.
doi: 10.13203/j.whugis20150239
|
[4] |
梁栋, 王红平, 刘修国, 沈永林.
基于平面基元组的建筑物场景点云自动配准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12): 1613-1618.
doi: 10.13203/j.whugis20140682
|
[5] |
柴勇, 林雪原, 何友.
B-Spline塔型方向滤波器组及其在遥感图像融合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7): 873-876.
|
[6] |
钟成, 李卉, 黄先锋, 李德仁.
利用6元组松弛法自动配准LiDAR数据与航空影像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12): 1426-1430.
|
[7] |
付必涛, 王乘, 曾致远.
基于六元组和面积比的图像自动配准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9): 955-958.
|
[8] |
李芳, 边馥苓.
基于元构件模型的GIS构件自动组装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10): 932-935.
|
[9] |
汤仲安, 王新洲, 纪现华.
矢量GIS平面随机线元误差模型建模机理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1): 968-972.
|
[10] |
刘艳芳, 任周桥.
基于五元组的耕地补偿模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6): 475-478,487.
|
[11] |
李大军, 龚健雅, 谢刚生, 杜道生.
GIS中线元的误差熵带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2, 27(5): 462-466.
|
[12] |
张立, 龚健雅.
地理空间元数据管理的研究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2): 127-131.
|
[13] |
沈体雁, 程承旗.
地理元数据技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9, 24(4): 326-330,350.
|
[14] |
戴洪磊, 徐泮林, 卢秀山.
GIS叠置后同名线元的方差估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8, 23(1): 14-17,61.
|
[15] |
杜道生, 舒红.
基于同步数据项组和碎分拓扑弧段时间标记的时态地理数据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7, 22(2): 96-101.
|
[16] |
刘文宝, 史文中.
GIS叠置前后同名点元的方差估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6, 21(4): 355-360.
|
[17] |
郭俊义, 张飞鹏.
用切贝谢夫配点法消除地球自振常微分方程组在地心处的奇异性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6, 21(4): 320-322,337.
|
[18] |
湛少锋.
关于部分变元的非常稳定性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0, 15(4): 85-90.
|
[19] |
李绍新.
磁单极、麦克斯韦方程组与电磁图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7, 12(3): 86-90.
|
[20] |
李以赫.
三组透镜组成的望远镜物镜系统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7, 12(2): 1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