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啸, 邹蓉, 李瑜, 王琪.
北斗二代导航卫星系统地壳运动监测能力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2, 47(6): 934-945.
doi: 10.13203/j.whugis20210316
|
[2] |
邢乐林, 王林海, 胡敏章, 李辉.
时变重力测量确定青藏高原地壳隆升与增厚速率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5): 569-574.
doi: 10.13203/j.whugis20140898
|
[3] |
李冲, 李建成, 黄瑞金, 谭理.
青藏高原东部地壳物质流变模型及汶川地震机理探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6): 810-815.
doi: 10.13203/j.whugis20130655
|
[4] |
李冲, 李建成, 黄瑞金, 谭理.
考虑欧拉矢量的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区域地壳运动速率场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4, 39(3): 362-366.
doi: 10.13203/j.whugis20120046
|
[5] |
王晓明, 成英燕, 蒋志浩, 刘立.
联合IGS站进行区域GPS大地网数据处理的两种方法讨论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4): 416-420.
|
[6] |
朱新慧, 孙付平, 王刃.
利用空间技术建立绝对板块运动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3): 282-285.
|
[7] |
谢酬, 李震, 李新武.
青藏高原冻土形变监测的永久散射体方法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10): 1199-1203.
|
[8] |
朱新慧, 孙付平, 秦勇.
组合GPS和VLBI数据建立板块运动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7): 604-608.
|
[9] |
黄金水.
小尺度地幔对流与海底地形抬升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6): 478-482.
|
[10] |
熊熊, 刘孙君, 许厚泽.
青藏高原地壳东-西向拉张及力学机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S1): 150-154.
|
[11] |
吴云, 孙建中, 乔学军, 王辉.
GPS在现今地壳运动与地震监测中的初步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S1): 79-82,136.
|
[12] |
党亚民, 陈俊勇, 张燕平.
新疆地区现今地壳运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S1): 133-136.
|
[13] |
伍吉仓, 邓康伟, 陈永奇.
板块内部层状负位错模型及其反演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6): 671-674.
|
[14] |
蒋志浩, 张鹏, 李毓麟, 秘金钟.
基于新疆GPS联测资料分析青藏高原北缘地壳运动规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4): 417-421.
|
[15] |
刘经南, 姚宜斌, 施闯.
中国地壳运动整体速度场模型的建立方法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2, 27(4): 331-336.
|
[16] |
姚宜斌, 刘经南, 施闯, 陶本藻.
ITRF97参考框架下的中国大陆区域地壳板块运动背景场的建立及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2, 27(4): 363-366.
|
[17] |
金双根, 朱文耀.
南美板块的运动和活动形变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2, 27(4): 358-362.
|
[18] |
宋成骅, 许才军, 刘经南, 蔡宏翔.
青藏高原块体相对运动模型的GPS方法确定与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8, 23(1): 21-25.
|
[19] |
张德涵.
关于青藏高原地壳的隆升与增厚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3, 18(3): 34-40.
|
[20] |
李金文, 管泽霖.
下地幔侧向不均匀及绝对板块运动对大地水准面的影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1, 16(2): 28-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