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崔晓杰, 王家耀, 巩现勇, 赵耀.
利用模糊密度聚类和双向缓冲区自动识别热点区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1): 84-91.
doi: 10.13203/j.whugis20180358
|
[2] |
李延, 王大魁, 耿晶, 王树良.
数据质量聚类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1): 153-158.
doi: 10.13203/j.whugis20150760
|
[3] |
鲍蕊, 薛朝辉, 张像源, 苏红军, 杜培军.
综合聚类和上下文特征的高光谱影像分类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7): 890-896.
doi: 10.13203/j.whugis20150043
|
[4] |
万幼, 周脚根, 翁敏.
点集数据不规则形状时空异常聚类模式挖掘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7): 924-930.
doi: 10.13203/j.whugis20150069
|
[5] |
廖力, 周雪芹, 李清清, 陈璐, 周建中.
基于双重迭代聚类的模糊投影寻踪聚类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7): 932-938.
doi: 10.13203/j.whugis20140152
|
[6] |
丁玉琦, 邵振峰, 胡石元.
一种云模型和期望最大聚类的遥感影像分割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6): 721-726.
doi: 10.13203/j.whugis20130483
|
[7] |
孔令桥, 秦昆, 龙腾飞.
利用二型模糊聚类进行全球海表温度数据挖掘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2): 215-219.
|
[8] |
焦利民, 洪晓峰, 刘耀林.
空间和属性双重约束下的自组织空间聚类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7): 862-866.
|
[9] |
王海军, 邓羽, 王丽, 关兴良.
基于数据场的C均值聚类方法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5): 626-629.
|
[10] |
刘小利, 朱国宾, 李清泉, 贾治革.
基于并行Tabu搜索和空间信息约束的遥感影像模糊聚类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5): 527-530.
|
[11] |
张正禄, 汪宏晨, 邓勇, 谢年生.
滑坡变形分析与预报的新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12): 1387-1389.
|
[12] |
刘朔, 武红敢, 温庆可.
基于遗传和蚁群组合算法优化的遥感图像分割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6): 679-683.
|
[13] |
钟燕飞, 张良培, 李平湘.
遥感影像分类中的模糊聚类有效性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4): 391-394.
|
[14] |
胡春春, 孟令奎, 谢文君, 周新忠.
空间数据模糊聚类的有效性评价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8): 740-743.
|
[15] |
闫利, 张毅.
基于法向量模糊聚类的道路面点云数据滤波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12): 1119-1122.
|
[16] |
邢喆, 王泽民, 伍岳.
利用模糊聚类方法筛选GPS载波相位组合观测值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1): 23-26.
|
[17] |
苗作华, 刘耀林, 王海军.
耕地需求量预测的加权模糊-马尔可夫链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4): 305-308.
|
[18] |
潘励, 郑宏, 张祖勋, 张剑清.
集成高度和彩色纹理特征的影像目标模糊聚类识别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4): 311-314.
|
[19] |
唐亮, 黄培之, 谢维信.
顾及数据空间分布特性的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4): 476-479.
|
[20] |
朱杰, 张宏军, 廖湘琳, 徐有为.
一种融合多维关系的地理环境时空主题发现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0, 0(0): -.
doi: 10.13203/j.whugis20210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