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田桂娥, 陈晓东, 吴书清, 孙和平, 白磊, 桑鹏, 牛晓伟.
FG5绝对重力仪观测数据的实测重力潮汐改正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0, 45(6): 870-878.
doi: 10.13203/j.whugis20180472
|
[2] |
付延光, 周兴华, 许军, 刘森波, 杨磊.
利用TOPEX/Poseidon和Jason-1高度计数据提取中国南海潮汐信息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8, 43(6): 901-907.
doi: 10.13203/j.whugis20160128
|
[3] |
邓文彬, 许闯, 阿力甫·, 努尔买买提.
卫星重力梯度观测数据的时变信号影响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1): 72-78.
doi: 10.13203/j.whugis20140861
|
[4] |
赵建虎, 董江, 柯灝, 张红梅.
远距离高精度GPS潮汐观测及垂直基准转换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6): 761-766.
doi: 10.13203/j.whugis20130314
|
[5] |
赵珞成, 罗志才, 许闯, 何志堂, 刘焱雄.
岛礁重力测量潮汐改正新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7): 913-917.
doi: 10.13203/j.whugis20130470
|
[6] |
鄂栋臣, 黄继锋, 张胜凯.
南极中山站潮汐特征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4): 379-382.
|
[7] |
唐岩, 暴景阳, 刘雁春, 张立华.
短期潮汐潮流数据的正交潮响应分析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10): 1151-1156.
|
[8] |
陆秀平, 黄辰虎, 黄谟涛, 欧阳永忠.
浅水多波束测深潮汐改正技术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9): 922-925.
|
[9] |
许军, 暴景阳, 刘雁春.
潮汐模型对利用卫星测高数据研究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6): 503-507.
|
[10] |
许军, 暴景阳, 晁定波.
逆气压改正对卫星测高数据反演潮汐参数的影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7): 599-602.
|
[11] |
陈俊勇.
关于我国采用三维地心坐标系统和潮汐改正的讨论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1): 941-944.
|
[12] |
朱耀仲, 闫昊明, 钟敏.
海洋非潮汐变化对时变重力场的影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6): 663-667.
|
[13] |
黄谟涛, 翟国君, 欧阳永忠, 陆秀平.
机载激光测深中的波浪改正技术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4): 389-392.
|
[14] |
陈俊勇.
中国大地测量的数据处理要科学界定潮汐改正计算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6): 633-635.
|
[15] |
朱耀仲.
重力场长周期变化的观测与理论结果比较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6): 539-543.
|
[16] |
刘经南, 赵建虎.
海洋测量内外业一体化软件包的研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3): 243-247.
|
[17] |
暴景阳, 晁定波, 李建成, 邓晓丽.
由T/P卫星测高数据建立南中国海潮汐模型的初步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9, 24(4): 341-345.
|
[18] |
李金文.
不同固体潮改正公式及国家重力网的统一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2, 17(1): 51-56.
|
[19] |
申文斌.
用潮汐重力仪探测引力吸收效应的可能性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8, 13(2): 49-56.
|
[20] |
管泽霖.
地球潮汐对垂线偏离和水准测量的影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5, 10(1): 56-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