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郭甲腾, 代欣位, 刘善军, 吴立新, 李超岭, 李丰丹.
一种三维地质体模型的隐式剖切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1, 46(11): 1766-1773.
doi: 10.13203/j.whugis20200711
|
[2] |
霍亮, 段元晶, 朱翊, 沈涛, 张孝勇, 翟佳磊, 符季颖.
顾及局部特征的城市三维模型多尺度表达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0, 45(8): 1282-1287.
doi: 10.13203/j.whugis20200148
|
[3] |
刘民士, 龙毅, 费立凡, 何桂芳.
顾及三维形态特征的河流曲线化简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8, 43(3): 385-391.
doi: 10.13203/j.whugis20150176
|
[4] |
孙文彬, 周长江.
一种近似等积球面菱形格网的构建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8): 1040-1045.
doi: 10.13203/j.whugis20140397
|
[5] |
孙文彬, 周长江.
基于内接正八面体的近似等积格网变形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12): 1577-1583.
doi: 10.13203/j.whugis20140844
|
[6] |
翟卫欣, 程承旗, 童晓冲, 陈波.
利用地球立体剖分格网生成Subdivision R-树索引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4): 443-449.
doi: 10.13203/j.whugis20140104
|
[7] |
王帅, 张永志, 姜永涛, 刘宁.
断层三维转动及其引起的地表形变空间分布特征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5): 704-710.
doi: 10.13203/j.whugis20130837
|
[8] |
杨国华, 杨博, 陈欣, 刘志广.
华北现今三维形变场空间变化的基本特征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1): 31-35.
|
[9] |
朱华吉, 吴华瑞, 马少娟.
空间目标增量时空变化分类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3): 339-343.
|
[10] |
姜少波, 杨必胜, 孙轩.
特征保持的三维复杂建筑物模型多分辨率表达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8): 902-905.
|
[11] |
李霖, 赵志刚, 郭仁忠, 贺彪.
空间体对象间三维拓扑构建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6): 719-723.
|
[12] |
陈振学, 常发亮, 刘春生, 徐建光.
基于Adaboost算法和人脸特征三角形的姿态参数估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10): 1164-1167.
|
[13] |
沈敬伟, 闾国年, 温永宁, 吴明光.
拓扑和方向空间关系组合描述及其相互约束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11): 1305-1308.
|
[14] |
刘新, 刘文宝, 李成名.
三维体目标间拓扑关系与方向关系的混合推理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1): 74-78.
|
[15] |
程涛, 邓敏, 李志林.
空间目标不确定性的表达方法及其在GIS中的应用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5): 389-393.
|
[16] |
童晓冲, 贲进, 张永生.
基于二十面体剖分格网的球面实体表达与Voronoi图生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11): 966-970.
|
[17] |
郭庆胜, 刘小利, 陈宇箭.
线与线之间的空间拓扑关系组合推理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1): 39-42.
|
[18] |
郭庆胜, 陈宇箭, 刘浩.
线与面的空间拓扑关系组合推理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6): 529-532.
|
[19] |
史文中.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中几何特征的误差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8, 23(1): 18-20,25.
|
[20] |
王乐洋, 邹阿健.
结合SAR和光学数据检索凯库拉Mw7.8地震三维形变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0, 0(0): 0-0.
doi: 10.13203/j.whugis202103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