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谭冰, 高春春, 陆洋, 卢鹏, 李志军.
南极威德尔海西北区域冬季海冰龙骨形态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1, 46(9): 1386-1394.
doi: 10.13203/j.whugis20190204
|
[2] |
肖峰, 李斐, 张胜凯, 袁乐先, 朱婷婷.
联合CryoSat-2测高数据和地面高程数据建立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DEM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10): 1417-1422.
doi: 10.13203/j.whugis20160011
|
[3] |
周东旭, 周兴华, 张化疑, 王朝阳, 唐秋华.
利用GPS连续观测进行中国沿海验潮站地壳垂直形变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4): 516-522.
doi: 10.13203/j.whugis20140714
|
[4] |
孙伟, 安家春, 王泽民.
利用掩星技术研究南极地区顶部电离层特性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11): 1446-1452.
doi: 10.13203/j.whugis20150227
|
[5] |
王泽民, 车国伟, 安家春.
南极威德尔海电离层异常的综合观测及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11): 1421-1427.
doi: 10.13203/j.whugis20150270
|
[6] |
季青, 庞小平, 赵羲, 程子桉.
基于CryoSat-2数据的海冰厚度估算算法比较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11): 1467-1472.
doi: 10.13203/j.whugis20150279
|
[7] |
雷锦韬, 李斐, 张胜凯, 马超.
不同海潮模型对东南极沿海地区GPS基线解算的影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11): 1479-1486.
doi: 10.13203/j.whugis20150276
|
[8] |
屈小川, 安家春, 刘根.
利用COSMIC掩星资料分析南极地区对流层顶变化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4, 39(5): 605-610.
doi: 10.13203/j.whugis20130728
|
[9] |
鄂栋臣, 张辛, 王泽民, 周春霞.
利用卫星影像进行南极格罗夫山蓝冰变化监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9): 1009-1011.
|
[10] |
鄂栋臣, 赵珞成, 王泽民, 罗志才.
南极拉斯曼丘陵重力基准的建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12): 1466-1469.
|
[11] |
朱广彬, 李建成, 文汉江, 王正涛.
利用GRACE时变位模型研究南极冰盖质量变化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10): 1185-1189.
|
[12] |
庞小平, 鄂栋臣, 王自磐, 孙芳蒂.
基于GIS的南极无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11): 1174-1177.
|
[13] |
沈强, 鄂栋臣.
基于辐射传输模型的南极中山站影像大气校正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1): 85-88.
|
[14] |
李建成, 范春波, 褚永海, 张胜凯.
ICESAT卫星确定南极冰盖高程模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3): 226-228.
|
[15] |
鄂栋臣, 何志堂, 王泽民, 张胜凯.
中国南极长城站绝对重力基准的建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8): 688-691.
|
[16] |
张鹏, 孙占义, 张江齐.
2005年珠穆朗玛峰峰顶冰雪层厚度测定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5): 443-445.
|
[17] |
刘友文, 姜卫平, 鄂栋臣, 周晓惠.
南极国际GPS联测的海潮位移改正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10): 899-901.
|
[18] |
张小红, 鄂栋臣.
用PPP技术确定南极Amery冰架的三维运动速度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10): 909-912.
|
[19] |
刘根友, 朱耀仲, 许厚泽, 张为民.
GPS监测中国沿海验潮站垂直运动观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12): 1044-1047.
|
[20] |
焦文海, 魏子卿, 郭海荣, 符养.
联合GPS基准站和验潮站数据确定海平面绝对变化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0): 901-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