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迪, 袁林果, 黄良珂, 李秦政.
澳大利亚区域大气加权平均温度建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2, 47(7): 1146-1153.
doi: 10.13203/j.whugis20200102
|
[2] |
姚宜斌, 孙章宇, 许超钤, 徐星宇.
顾及非线性高程归算的全球加权平均温度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1): 106-111.
doi: 10.13203/j.whugis20170351
|
[3] |
刘劲宏, 姚宜斌, 桑吉章, 雷祥旭.
对流层顶的变化趋势对加权平均温度的影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10): 1430-1435.
doi: 10.13203/j.whugis20180075
|
[4] |
姚宜斌, 郭健健, 张豹, 胡羽丰.
湿延迟与可降水量转换系数的全球经验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1): 45-51.
doi: 10.13203/j.whugis20140585
|
[5] |
张国峰, 杨立荣.
基于Copula的降水量不确定性建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6): 805-809.
doi: 10.13203/j.whugis20130497
|
[6] |
姚宜斌, 刘劲宏, 张豹, 何畅勇.
地表温度与加权平均温度的非线性关系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1): 112-116.
|
[7] |
姚朝龙, 罗志才, 刘立龙, 周波阳.
顾及地形起伏的中国低纬度地区湿延迟与可降水量转换关系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7): 907-912.
doi: 10.13203/j.whugis20130409
|
[8] |
邹友峰, 王勇, 闻德保, 苏幼坡.
利用不同气候类型的GPS可降水量比较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5): 573-576.
|
[9] |
许超钤, 史俊波, 郭际明, 徐晓华.
联合地基GPS和空基COSMIC掩星的可降水量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4): 467-470.
|
[10] |
李国平, 陈娇娜, 郝丽萍.
基于GPS-PWV的不同云系降水个例的综合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4): 384-388.
|
[11] |
王晓英, 戴仔强, 曹云昌, 宋连春.
中国地区地基GPS加权平均温度T_m统计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4): 412-416.
|
[12] |
徐韶光, 熊永良, 刘宁, 黄丁发.
利用地基GPS获取实时可降水量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4): 407-411.
|
[13] |
张小红, 何锡扬, 郭博峰, 徐运.
基于GPS非差观测值估计大气可降水量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7): 806-810.
|
[14] |
李国平, 陈娇娜, 黄丁发, 郭洁.
地基GPS水汽实时监测系统及其气象业务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11): 1328-1331.
|
[15] |
黄丁发, 周乐韬, 李成钢, 熊永良.
增强参考站网络RTK算法模型及其实验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11): 1344-1349.
|
[16] |
李超, 魏合理, 刘厚通, 周军.
整层大气水汽含量与地面水汽压相关性的统计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11): 1170-1173.
|
[17] |
王贵文, 王泽民, 杨剑.
地基GPS准实时反演三峡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9): 761-763.
|
[18] |
王勇, 柳林涛, 肖建华, 许厚泽.
武汉地区GPS气象网试验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5): 435-438.
|
[19] |
李国平, 黄丁发, 刘碧全.
成都地区地基GPS观测网遥感大气可降水量的初步试验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12): 1086-1089.
|
[20] |
刘焱雄, 陈永奇, 刘经南.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确定对流层加权平均温度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5): 400-4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