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 第25卷 第4期
2000, 25(4): 283-288,311.
摘要:
首次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有关数码城市(CyberCity)的概念、技术支撑和典型应用,并结合CCGIS软件的研究开发及其在深圳和上海两个城市的示范应用,讨论了建设数码城市所面临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
首次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有关数码城市(CyberCity)的概念、技术支撑和典型应用,并结合CCGIS软件的研究开发及其在深圳和上海两个城市的示范应用,讨论了建设数码城市所面临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
2000, 25(4): 289-293.
摘要:
新一代地理信息系统要求矢量、影像和DEM数据集成化管理。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面向对象思想的矢量、影像和DEM三库集成的空间数据模型,讨论了集成化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方式。该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已作为GIS软件GeoStar的核心,被用于中国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多数据源、多比例尺的空间数据,被认为是一种高效可行的方案。
新一代地理信息系统要求矢量、影像和DEM数据集成化管理。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面向对象思想的矢量、影像和DEM三库集成的空间数据模型,讨论了集成化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方式。该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已作为GIS软件GeoStar的核心,被用于中国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多数据源、多比例尺的空间数据,被认为是一种高效可行的方案。
2000, 25(4): 294-298.
摘要:
首先对现有的三维空间数据模型进行了讨论,分析了栅格、矢量和混合数据模型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面向目标的栅格矢量一体化数据模型。该模型将栅格数据以矢量方式进行组织,从而同时具有矢量和栅格数据模型的优点,也克服了目前普遍应用的混合模型所存在的缺点。还提出了一种三维空间的三级栅格划分和行次序编码方法。该方法存储空间小,便于快速索引和计算。最后,给出了具体的数据结构。
首先对现有的三维空间数据模型进行了讨论,分析了栅格、矢量和混合数据模型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面向目标的栅格矢量一体化数据模型。该模型将栅格数据以矢量方式进行组织,从而同时具有矢量和栅格数据模型的优点,也克服了目前普遍应用的混合模型所存在的缺点。还提出了一种三维空间的三级栅格划分和行次序编码方法。该方法存储空间小,便于快速索引和计算。最后,给出了具体的数据结构。
2000, 25(4): 299-304.
摘要:
介绍了超地图的概念,提出了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分布式超地图模型,并详细阐述了其定义,然后阐明超地图关系和操作。最后,结合Internet GIS-GeoSurf V3.0介绍了此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介绍了超地图的概念,提出了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分布式超地图模型,并详细阐述了其定义,然后阐明超地图关系和操作。最后,结合Internet GIS-GeoSurf V3.0介绍了此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2000, 25(4): 305-311.
摘要:
详细阐述了RS与GIS一体化的概念,通过对RS与GIS一体化方面的研究与分析,进一步明确RS与GIS一体化对空间数据存储结构的要求,着重探讨了几种典型的用于RS与GIS一体化的数据结构,针对现有数据结构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一种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基于语义网络的空间数据存储结构,并给出一个应用实例。
详细阐述了RS与GIS一体化的概念,通过对RS与GIS一体化方面的研究与分析,进一步明确RS与GIS一体化对空间数据存储结构的要求,着重探讨了几种典型的用于RS与GIS一体化的数据结构,针对现有数据结构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一种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基于语义网络的空间数据存储结构,并给出一个应用实例。
2000, 25(4): 312-317.
摘要:
对GIS中常见的数据转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为数据转换中的质量保证提供了一种理论上严谨的检验手段,首次提出了用代数同构的思想来检测网络环境下数据共享的可信度。
对GIS中常见的数据转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为数据转换中的质量保证提供了一种理论上严谨的检验手段,首次提出了用代数同构的思想来检测网络环境下数据共享的可信度。
2000, 25(4): 318-323.
摘要:
利用V9I模型中目标的边界、内部和Voronoi区域均可量测及易于操作的特点,研究建立底层数据结构与空间关系语义层之间的V9I映射机制,在Voronoi的动态栅格生成算法的基础上,构建空间关系的基本操作。最后,以VC++为开发工具并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设计了基于V9I的空间关系操作工具原型VTKit,并给出部分操作实例。
利用V9I模型中目标的边界、内部和Voronoi区域均可量测及易于操作的特点,研究建立底层数据结构与空间关系语义层之间的V9I映射机制,在Voronoi的动态栅格生成算法的基础上,构建空间关系的基本操作。最后,以VC++为开发工具并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设计了基于V9I的空间关系操作工具原型VTKit,并给出部分操作实例。
2000, 25(4): 324-328.
摘要:
对常规线性四叉树编码方法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在遍历栅格数据过程中直接生成四叉树的快速动态编码方法。该方法用栈代替线性表或数组,在提取格网单元后,直接检测其属性值,生成十进制Morton码。将这些数据压入栈,在栈中同步地对已检测过的格网单元或结点向上层结点进行合并。当对整个栅格数据遍历完后,栈中剩下的记录就是所需要的线性四叉树编码结果。最后根据测试结果比较了动态编码与常规编码方法的运行效率和内存占用量。结果表明,快速动态编码明显优于其他编码方法。
对常规线性四叉树编码方法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在遍历栅格数据过程中直接生成四叉树的快速动态编码方法。该方法用栈代替线性表或数组,在提取格网单元后,直接检测其属性值,生成十进制Morton码。将这些数据压入栈,在栈中同步地对已检测过的格网单元或结点向上层结点进行合并。当对整个栅格数据遍历完后,栈中剩下的记录就是所需要的线性四叉树编码结果。最后根据测试结果比较了动态编码与常规编码方法的运行效率和内存占用量。结果表明,快速动态编码明显优于其他编码方法。
2000, 25(4): 329-333.
摘要:
介绍了确定线阵列卫星影像外方位元素的几种常用方法,通过试验对各种定向方法所能达到的地面点测定精度作了比较。
介绍了确定线阵列卫星影像外方位元素的几种常用方法,通过试验对各种定向方法所能达到的地面点测定精度作了比较。
2000, 25(4): 334-337.
摘要:
分析了SAR图像的基本特点,阐述用DFBR模型表达SAR图像的基本原理,提出两种基于分形理论的SAR图像边缘检测方法。通过对传统方法、分形方法和多尺度分形方法的特性分析和实验,说明分形方法有较强的抗干扰性能,适用于SAR图像的边缘检测,并且基于多重分形的方法能获得更好的检测结果。
分析了SAR图像的基本特点,阐述用DFBR模型表达SAR图像的基本原理,提出两种基于分形理论的SAR图像边缘检测方法。通过对传统方法、分形方法和多尺度分形方法的特性分析和实验,说明分形方法有较强的抗干扰性能,适用于SAR图像的边缘检测,并且基于多重分形的方法能获得更好的检测结果。
2000, 25(4): 338-342.
摘要:
介绍了一种基于Wallis变换的影像增强方法在影像融合中的应用。通过分析线性拉伸、直方图均衡拉伸和Wallis变换3种影像增强方法对多孔算法中小波系数分量的影响,得出对原始的高分辨率影像进行线性和直方图均衡拉伸后和多光谱影像的融合效果与直接用原始高分辨率影像进行融合的效果差别不大,增强算法本身没有提高融合的效果,而基于Wallis变换的影像增强方法可以较好地把携带细节信号的小波分量表现出来,有效地用于影像融合的模型中。
介绍了一种基于Wallis变换的影像增强方法在影像融合中的应用。通过分析线性拉伸、直方图均衡拉伸和Wallis变换3种影像增强方法对多孔算法中小波系数分量的影响,得出对原始的高分辨率影像进行线性和直方图均衡拉伸后和多光谱影像的融合效果与直接用原始高分辨率影像进行融合的效果差别不大,增强算法本身没有提高融合的效果,而基于Wallis变换的影像增强方法可以较好地把携带细节信号的小波分量表现出来,有效地用于影像融合的模型中。
2000, 25(4): 343-347.
摘要:
利用了7年的T/P数据(第9周期至第249周期)、4年的ERS2数据(第0周期至第44周期)和Geosat精密重复任务(ERM)数据,由共线法研究了全球海平面变化和中国海域海平面变化。测高数据的逆气压改正采用了每个周期的平均大气压重新计算,对T/P和ERS2两种数据源计算的1995~1999年海平面变化作了相应的比较。
利用了7年的T/P数据(第9周期至第249周期)、4年的ERS2数据(第0周期至第44周期)和Geosat精密重复任务(ERM)数据,由共线法研究了全球海平面变化和中国海域海平面变化。测高数据的逆气压改正采用了每个周期的平均大气压重新计算,对T/P和ERS2两种数据源计算的1995~1999年海平面变化作了相应的比较。
2000, 25(4): 348-352,361.
摘要:
针对GIS数字产品生产过程,采用"二级检查,一级验收"的检查原则,初步探讨了对数字产品实行抽样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抽样方案,以OC曲线分析了传统百分比抽样方法的不足,并提出了对GIS数字产品采用挑选型一次极限质量方案作为生产单位的二级检查抽样方案,而采用挑选型一次检后平均不合格品率上限方案作为验收单位的一级验收抽样方案。
针对GIS数字产品生产过程,采用"二级检查,一级验收"的检查原则,初步探讨了对数字产品实行抽样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抽样方案,以OC曲线分析了传统百分比抽样方法的不足,并提出了对GIS数字产品采用挑选型一次极限质量方案作为生产单位的二级检查抽样方案,而采用挑选型一次检后平均不合格品率上限方案作为验收单位的一级验收抽样方案。
2000, 25(4): 353-357.
摘要:
系统地阐述了船体的纵滚、横滚和动态吃水对测深的影响,提出了利用GPS载波相位测量技术测定船姿的实施方法和计算流程,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模型。分析了GPS测定船姿的精度,提出了一些对实际生产有益的结论和建议。
系统地阐述了船体的纵滚、横滚和动态吃水对测深的影响,提出了利用GPS载波相位测量技术测定船姿的实施方法和计算流程,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模型。分析了GPS测定船姿的精度,提出了一些对实际生产有益的结论和建议。
2000, 25(4): 358-361.
摘要:
导出了非线性模型平差中单位权方差的严密估计公式,证明了线性模型平差中单位权方差的估计公式是其特例,给出了在实际工作中用近似公式代替严密公式的理论根据。
导出了非线性模型平差中单位权方差的严密估计公式,证明了线性模型平差中单位权方差的估计公式是其特例,给出了在实际工作中用近似公式代替严密公式的理论根据。
2000, 25(4): 362-367.
摘要:
地图要素注记自动定位问题在计算复杂度上是NP-Hard的,但是通过处理仍可使配置结果逼近最优解。本文提出了模拟制图人员配置注记思维过程的智能化渐进式方法,这种思路是首先参照制图规则将问题分解,然后基于启发式原则,构建注记配置规则影响的优化模型对注记位置进行渐进式的锤炼,直到结果评价值达到最佳为止。
地图要素注记自动定位问题在计算复杂度上是NP-Hard的,但是通过处理仍可使配置结果逼近最优解。本文提出了模拟制图人员配置注记思维过程的智能化渐进式方法,这种思路是首先参照制图规则将问题分解,然后基于启发式原则,构建注记配置规则影响的优化模型对注记位置进行渐进式的锤炼,直到结果评价值达到最佳为止。
2000, 25(4): 368-373.
摘要:
讨论了使用可执行对象模型开发通信系统的相关概念、方法和技术,提出了一个利用可执行对象模型进行通信系统开发的过程,以提高通信软件质量,缩短开发周期,减少软件维护费用。
讨论了使用可执行对象模型开发通信系统的相关概念、方法和技术,提出了一个利用可执行对象模型进行通信系统开发的过程,以提高通信软件质量,缩短开发周期,减少软件维护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