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宏山, 聂建亮.
陕西地区垂直形变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doi: 10.13203/j.whugis20200149
|
[2] |
赵亚丽, 王彦兵, 王新雨, 田秀秀, 李小娟, 余洁.
利用TPCA分析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的时空演化特征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doi: 10.13203/j.whugis20200721
|
[3] |
张扬, 刘艳芳, 刘莹, 刘耀林, 陈雨露, 王征禹.
武汉市地面沉降时空分异特征及地理探测机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doi: 10.13203/j.whugis20210143
|
[4] |
谢萍, 张双喜, 周吕, 李庆隆, 肖家豪, 蔡剑锋.
武汉市中心城区地表形变与洪涝灾害防治新策略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doi: 10.13203/j.whugis20190439
|
[5] |
许强, 蒲川豪, 赵宽耀, 何攀, 张含悦, 刘佳良.
延安新区地面沉降时空演化特征时序InSAR监测与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doi: 10.13203/j.whugis20200146
|
[6] |
蒲川豪, 许强, 蒋亚楠, 赵宽耀, 何攀, 张含悦, 李骅锦.
延安新区地面沉降分布及影响因素的时序InSAR监测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doi: 10.13203/j.whugis20190372
|
[7] |
师芸, 李伟轩, 唐亚明, 席磊, 孟欣.
时序InSAR技术在地球环境监测及其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以交城-清徐地区为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doi: 10.13203/j.whugis20190068
|
[8] |
杨梦诗, 廖明生, 秦晓琼, 史绪国.
C和L波段SAR数据在填海新区的应用及特性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doi: 10.13203/j.whugis20150356
|
[9] |
袁鹏, 孙宏飞, 秦昌威, 张理想.
安徽CORS参考站三维速度场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doi: 10.13203/j.whugis20140552
|
[10] |
张金芝, 黄海军, 毕海波, 王权.
SBAS时序分析技术监测现代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doi: 10.13203/j.whugis20140067
|
[11] |
钱 闯, 刘 晖, 丁志刚, 郑洪艳.
顾及非构造形变的参考站长期稳定性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doi: 10.13203/j .whu g is20130715
|
[12] |
杨成生, 张勤, 赵超英, 季灵运.
短基线集InSAR技术用于大同盆地地面沉降、地裂缝及断裂活动监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doi: 10.13203/j.whugis20130656
|
[13] |
李永生, 张景发, 李振洪, 罗毅.
利用短基线集干涉测量时序分析方法监测北京市地面沉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
[14] |
李永生, 张景发, 罗毅, 姜文亮.
利用高分辨率聚束模式TerraSAR-X影像的PSInSAR监测地表变形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
[15] |
何敏, 何秀凤.
利用时间序列干涉图叠加法监测江苏盐城地区地面沉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
[16] |
张诗玉, 李陶, 夏耶.
基于InSAR技术的城市地面沉降灾害监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
[17] |
董玉森, GeLinlin, ChangHsingchun, 张志.
基于差分雷达干涉测量的矿区地面沉降监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
[18] |
董国凤, 张蕾, 赵全, 赵新华.
天津市塘沽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优化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
[19] |
周东旭, 冯义楷, 张化疑, 付延光, 唐秋华.
联合卫星测高和GNSS观测的天津沿海近25年相对海平面变化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doi: 10.13203/j.whugis20210532
|
[20] |
龚翔, 许强, 蒲川豪, 陈婉琳, 修德皓, 纪续.
兰州新区平山造城工后地表形变InSAR时序监测与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doi: 10.13203/j.whugis202105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