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家耀.
关于地理信息系统未来发展的思考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2, 47(10): 1535-1545.
doi: 10.13203/j.whugis20210679
|
[2] |
栾学晨, 范红超, 杨必胜, 李秋萍.
城市道路网主干道提取的形态分析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4, 39(3): 327-331.
doi: 10.13203/j.whugis20120078
|
[3] |
刘晓霞, 江在森, 武艳强.
Kriging方法在GPS速度场网格化和应变率场计算中的适用性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4, 39(4): 457-461.
doi: 10.13203/j.whugis20120086
|
[4] |
栾学晨, 杨必胜, 张云菲.
城市道路复杂网络结构化等级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6): 728-732.
|
[5] |
杜培军, 王小美, 谭琨, 夏俊士.
利用流形学习进行高光谱遥感影像的降维与特征提取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2): 148-152.
|
[6] |
管玉娟, 张利权, 陈春祥.
基于CO-CA的海岸带盐沼植被动态扩散模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6): 701-705.
|
[7] |
李德仁, 王泉.
基于时空模糊本体的交通领域知识建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6): 631-635.
|
[8] |
杜清运, 刘涛.
户外增强现实地理信息系统原型设计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11): 1046-1049.
|
[9] |
李清泉, 杨必胜, 郑年波.
时空一体化GIS-T数据模型与应用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11): 1034-1041.
|
[10] |
林宗坚, 张永红.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信息量及不确定性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7): 569-572.
|
[11] |
田智慧, 胡鹏, 武舫, 熊伟.
公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的查询技术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4): 359-361.
|
[12] |
王新洲, 柳宗伟, 陈顺清.
城市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模式探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3): 226-231.
|
[13] |
陈能成, 龚健雅, 鄂栋臣.
互联网南极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2): 132-136.
|
[14] |
袁相儒, 陈能成, 龚健雅.
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分布式超地图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4): 299-304.
|
[15] |
史文中.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中几何特征的误差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8, 23(1): 18-20,25.
|
[16] |
朱国宾, 边馥苓, 刘玉贤.
基于Intranet机制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7, 22(4): 333-337.
|
[17] |
李清泉, 李德仁.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结构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6, 21(2): 128-133.
|
[18] |
杜清运.
微机地理信息系统上图形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2, 17(1): 57-65.
|
[19] |
卢新海.
平面插值法构建DEM时特殊地形的处理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1, 16(3): 79-83.
|
[20] |
蓝运超, 杨仁.
城市系统规划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1, 16(1): 85-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