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晨辉, 郭伟, 孟庆佳, 刘炎炎, 毕逢东.
基于虚拟参考站的GNSS滑坡变形监测方法及性能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2, 47(6): 990-996.
doi: 10.13203/j.whugis20220102
|
[2] |
王利, 许豪, 舒宝, 义琛, 田云青.
利用互信息和IPSO-LSTM进行滑坡监测多源数据融合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1, 46(10): 1478-1488.
doi: 10.13203/j.whugis20210131
|
[3] |
罗亦泳, 姚宜斌, 黄城, 张静影.
基于改进VMD的变形特征提取与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0, 45(4): 612-619.
doi: 10.13203/j.whugis20180286
|
[4] |
史绪国, 张路, 许强, 赵宽耀, 董杰, 蒋厚军, 廖明生.
黄土台塬滑坡变形的时序InSAR监测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7): 1027-1034.
doi: 10.13203/j.whugis20190056
|
[5] |
李振洪, 宋闯, 余琛, 肖儒雅, 陈立福, 罗慧, 戴可人, 葛大庆, 丁一, 张宇星, 张勤.
卫星雷达遥感在滑坡灾害探测和监测中的应用:挑战与对策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7): 967-979.
doi: 10.13203/j.whugis20190098
|
[6] |
王春艳, 刘佳新, 徐爱功, 王玉, 隋心.
一种新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模糊监督分类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8, 43(6): 922-929.
doi: 10.13203/j.whugis20150726
|
[7] |
李广春, 戴吾蛟, 杨国祥, 刘斌.
时空自回归模型在大坝变形分析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7): 877-893.
doi: 10.13203/j.whugis20130549
|
[8] |
黄声享, 罗力.
三峡库区滑坡监测基准的稳定性分析及结果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4, 39(3): 367-372.
doi: 10.13203/j.whugis20120019
|
[9] |
牛瑞卿, 韩舸.
利用数据挖掘的滑坡监测数据处理流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7): 869-872.
|
[10] |
王利, 张勤, 管建安, 孔令杰.
基于GPS技术的滑坡动态变形监测试验结果与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4): 422-426.
|
[11] |
张正禄, 汪宏晨, 邓勇, 谢年生.
滑坡变形分析与预报的新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12): 1387-1389.
|
[12] |
邓兴升, 王新洲.
动态神经网络在变形预报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1): 93-96.
|
[13] |
刘耀林, 焦利民.
基于计算智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4): 283-287.
|
[14] |
王新洲, 邓兴升.
大坝变形预报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7): 588-591.
|
[15] |
王树良, 王新洲, 曾旭平, 史文中.
滑坡监测数据挖掘视角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7): 608-610,627.
|
[16] |
焦利民, 刘耀林.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6): 513-516.
|
[17] |
邓跃进, 王葆元, 张正禄.
边坡变形分析与预报的模糊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8, 23(1): 26-31.
|
[18] |
徐进军.
线性综合模型用于崩滑体变形预报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7, 22(4): 355-357.
|
[19] |
吴子安.
大坝变形监测数据回归分析中的因子选择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3, 18(1): 20-26.
|
[20] |
张正禄, 邓克寰.
宝钢引水库大坝水平位移监测评价和变形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2, 17(4): 26-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