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明达, 乐鹏, 高凡.
组件与服务耦合的地学模型集成方法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8, 43(7): 1106-1112.
doi: 10.13203/j.whugis20160251
|
[2] |
王跃, 庞小平, 王晓璇.
面向服务的极地地理信息共享与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11): 1518-1523.
doi: 10.13203/j.whugis20150249
|
[3] |
李德仁, 柳来星.
上下文感知的智慧城市空间信息服务组合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7): 853-860.
doi: 10.13203/j.whugis20160089
|
[4] |
王艳东, 何奕霖, 杨建思, 李昊.
利用形式概念分析的空间信息服务分类体系融合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4, 39(1): 100-105.
|
[5] |
陈 科, 王家耀, 成 毅, 谢明霞.
利用流形学习进行空间信息服务分类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3): 324-328.
|
[6] |
欧建良, 鲍峰, 王卫安, 陆娇.
地面移动测量近景影像的建筑物道路特征线段自动分类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1): 60-65.
|
[7] |
罗安, 王艳东, 龚健雅.
顾及上下文的空间信息服务组合语义匹配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3): 368-372.
|
[8] |
王艳东, 黄定磊, 罗安, 龚健雅.
利用MDA进行空间信息服务组合建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5): 514-518.
|
[9] |
杜云艳, 冯文娟, 何亚文, 肖如林.
网络环境下的地理信息服务集成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3): 347-349.
|
[10] |
张立朝, 潘贞, 王青山, 郑海鹰.
本体驱动的地理信息服务发现模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6): 641-645.
|
[11] |
王家耀, 孙庆辉, 吴明光, 成毅.
面向智能空间信息服务的网格GIS节点构建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1): 1-6.
|
[12] |
孙庆辉, 王家耀, 钟大伟, 李少梅.
空间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3): 344-347.
|
[13] |
李德仁, 沈欣.
论基于实景影像的城市空间信息服务——以影像城市·武汉为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2): 127-130.
|
[14] |
徐开明, 吴华意, 龚健雅.
基于多级异构空间数据库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机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4): 402-404.
|
[15] |
张祖勋.
由数字摄影测量的发展谈信息化测绘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2): 111-115.
|
[16] |
章汉武, 桂志鹏, 吴华意.
网格环境下空间信息服务注册中心的设计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5): 533-536.
|
[17] |
李德仁, 苗前军, 邵振峰.
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定位与框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3): 189-192.
|
[18] |
李德仁, 胡庆武.
基于可量测实景影像的空间信息服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5): 377-380.
|
[19] |
王方雄1, 边馥苓1.
基于网格的空间信息原子服务互操作与集成框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2): 182-186.
|
[20] |
张建群, 梁娟珠.
利用MMS实现移动空间信息服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1): 115-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