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孙乐园, 杨俊, 郭熙业, 黄文德.
北斗三号卫星星载原子钟频率特性评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2, (): -.
doi: 10.13203/j.whugis20200486
|
[2] |
赵丹宁, 雷雨.
GLONASS星载原子钟的长期特性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1, 46(6): 895-904.
doi: 10.13203/j.whugis20190233
|
[3] |
伍贻威, 杨斌, 肖胜红, 王茂磊.
原子钟模型和频率稳定度分析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8): 1226-1232.
doi: 10.13203/j.whugis20180058
|
[4] |
刘硕, 张磊, 李健.
GNSS系统间钟差辅助定位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7): 1015-1020.
doi: 10.13203/j.whugis20150199
|
[5] |
曾安敏, 杨元喜, 景一帆, 明锋.
BDS/GPS融合定位中系统偏差补偿模型及其性能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10): 1423-1430.
doi: 10.13203/j.whugis20150808
|
[6] |
王宁, 王宇谱, 李林阳, 翟树峰, 吕志平.
BDS星载原子钟频率稳定性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9): 1256-1263.
doi: 10.13203/j.whugis20150806
|
[7] |
刘帅, 贾小林, 孙大伟.
GNSS星载原子钟性能评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2): 277-284.
doi: 10.13203/j.whugis20150344
|
[8] |
沙海, 陈华明, 吕志成, 李峥嵘, 欧钢.
一种新的高动态条件下实时高精度伪距计算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4): 523-528.
doi: 10.13203/j.whugis20140094
|
[9] |
李瑞锋, 王元明.
星地双向时间同步技术在COMPASS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7): 842-844.
|
[10] |
龚航, 刘增军, 彭竞, 王飞雪.
利用平滑广播星历的GNSS星载钟短稳评估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7): 837-841.
|
[11] |
石磊玉, 周益, 王东会, 欧钢.
一种适用于卫星导航系统星间链路的可抢占时隙TDMA体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6): 714-718.
|
[12] |
杜志静, 赵文宇, 刘杰, 张首刚.
脉冲激光抽运铷原子钟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10): 1236-1240.
|
[13] |
毛悦, 陈建鹏, 戴伟, 贾小林.
星载原子钟稳定性影响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10): 1182-1186.
|
[14] |
孙宏伟, 李玉莉, 袁海波.
日本准天顶卫星系统概要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8): 1004-1007.
|
[15] |
郭海荣, 杨元喜.
导航卫星原子钟时域频率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2): 218-221.
|
[16] |
牛飞, 韩春好, 张义生, 常守峰.
导航卫星星载原子钟异常监测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5): 585-588.
|
[17] |
陈南.
卫星导航系统导航电文结构的性能评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5): 512-515.
|
[18] |
李征航, 卢珍珠, 刘万科, 余金艳.
导航卫星自主定轨中系统误差ΔΩ和Δt的消除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1): 27-30.
|
[19] |
韩保民.
精密卫星钟差加密方法及其对星载GPS低轨卫星定轨精度影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12): 1075-1078.
|
[20] |
阚昊宇, 胡志刚, 吕逸飞, 谢新, 周仁宇, 赵齐乐.
利用不同时间同步体制钟差评估北斗三号星载原子钟性能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0, 0(0): 0-0.
doi: 10.13203/j.whugis202102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