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彦平, 白泽朝, 林赟, 李洋.
InSAR双向矩形角反射器阵列形变监测精度评估与验证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1, 46(10): 1471-1477, 1488.
doi: 10.13203/j.whugis20210101
|
[2] |
林宗坚, 苏国中, 申朝永, 吴博义.
主被动多传感器组合的宽角成像系统设计与实验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11): 1537-1548.
doi: 10.13203/j.whugis20170315
|
[3] |
敖萌, 张勤, 赵超英, 刘广全.
改进的CR-InSAR技术用于四川甲居滑坡形变监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3): 377-383.
doi: 10.13203/j.whugis20140797
|
[4] |
翁寅侃, 李松, 杨晋陵, 易洪, 王虹, 马跃.
SAR辐射定标中角反射器RCS的快速求解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11): 1551-1556.
doi: 10.13203/j.whugis20130613
|
[5] |
周春霞, 邓方慧, 陈一鸣, 王泽民.
利用SAR数据研究南极Grove山地区冰流运动特征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11): 1428-1433.
doi: 10.13203/j.whugis20150258
|
[6] |
陈刚, 汤晓涛, 钱方明.
星载InSAR立体基线定标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4, 39(1): 37-41.
|
[7] |
祝传广, 范洪冬, 邓喀中, 张继贤.
利用时序InSAR技术反演塘沽地区沉降历史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4, 39(2): 248-252.
doi: 10.13203/j.whugis20120610
|
[8] |
周春霞, 邓方慧, 艾松涛, 王泽民, 鄂栋臣.
利用DInSAR的东南极极记录和达尔克冰川冰流速提取与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4, 39(8): 940-944.
doi: 10.13203/j.whugis20130116
|
[9] |
罗庆洲, 李先华, 梅安新.
邻坡反射辐射对地物反射率计算的影响评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8): 932-935.
|
[10] |
楼良盛, 刘思伟, 周瑜.
机载InSAR系统精度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1): 63-67.
|
[11] |
何平, 许才军, 乔学军, 李陶.
鲜水河与龙门山断层CR布设与识别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3): 306-309.
|
[12] |
赵超英, 张勤, 朱武, Lu Zhong.
采用TerraSAR-X数据监测西安地裂缝形变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1): 81-85.
|
[13] |
王永哲, 李志伟, 朱建军, 胡俊.
融合多平台DInSAR数据解算拉奎拉地震三维同震形变场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7): 859-863.
|
[14] |
裴媛媛, 廖明生, 王寒梅.
利用时序DInSAR监测填海造陆地区地表沉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9): 1092-1095.
|
[15] |
许才军, 何平, 温扬茂, 杨永林.
利用CR-InSAR技术研究鲜水河断层地壳形变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3): 302-305.
|
[16] |
江国焰, 许才军, 李明峰, 温扬茂.
利用两种z变换算法的PS-DInSAR相位解缠与等价性证明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3): 338-341.
|
[17] |
姚玲, 刘高焕, 刘庆生, 费立凡.
利用影像分类分析黄河三角洲人工刺槐林健康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7): 863-867.
|
[18] |
张磊, 伍吉仓, 陈艳玲.
InSAR高程模型及其精度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2): 108-111.
|
[19] |
李振洪, 刘经南, 许才军.
InSAR数据处理中的误差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 72-76.
|
[20] |
许才军, 王华, 黄劲松.
GPS与INSAR数据融合研究展望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S1): 58-6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