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10万m2以上的大型场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内部建筑结构越来越复杂[1-2],室内路径查询成为人们室内活动的基本需求之一。由于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存在较多差异[3],因此,现有的多级道路网的最优路径算法[4-6]、稀疏栅格网络最优路径分析方法[5]、公交线路的优化方法[6]、基于分层强化学习的交互学习型路径规划方法[7]、经过复杂路口最少的路径规划方法[8]等室外路径分析方法在室内空间并不完全适用。相较室外空间,室内空间的路径分析还需考虑到出发地与目的地处于不同楼层、出发地到目的地之间存在不同类型的楼梯可供选择等情况,这就需要对室内人群的择路行为认知规律进行研究, 充分了解当出发地与目的地的楼层差不同时,人们在上下楼的过程中对楼梯 (电梯、自动扶梯和楼梯)、路线 (选择离起点较近但离终点较远的楼梯通道,还是离起点较远而离终点较近的楼梯通道) 等的选择上体现出来的不同行为认知习惯。目前,对于室内人群行为认知规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型场馆内紧急情况下人群疏散行为规律的研究,如火灾中人的个体反应和决策过程研究[9-11]、高层建筑火灾情境下人群决策模拟[10]、行人疏散优化模型[11-14]、计算机模拟应急疏散中人的行为[15-20]等,相关文献并没有顾及以上有关人群的择路行为习惯。因此,本文以此作为突破口,以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重点对大型商场内的人群在楼梯类别及上下楼路线选择上的行为认知规律进行研究。
-
本文将大型室内商场内以逛街购物为主要目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设置了若干选题,最终共收到204份有效的反馈结果,其中,调查对象包括109位男性,95位女性。
-
1) 问卷问题。本文选择的3种图样如图 1所示。
在大型商场内逛街需要上楼时,您最先会考虑通过 () 上楼;其次会考虑通过 () 上楼;最后会考虑通过 () 上楼。
2) 结果反馈。在回收的204份反馈问卷中, 对上楼方式的优先选择顺序调查结果如表 1所示。
表 1 上楼方式的优先选择顺序结果
Table 1. Order of People Selecting to Go Upstairs
上楼方式优先选择顺序 abc acb bac bca cab cba 总数 性别 男 24 4 60 16 1 4 109 女 13 1 57 23 1 0 95 年龄段 15岁以下 0 0 4 7 0 0 11 15~25岁 20 2 69 23 2 2 118 25~40岁 13 1 41 7 0 1 63 40岁及以上 4 2 3 2 0 1 12 教育程度 初中及以下 2 1 5 8 0 0 16 高中/中专 5 1 7 5 0 1 19 本科/大专 22 1 75 17 2 3 120 研究生及以上 8 2 30 9 0 0 49 注:表中a、b、c代表电梯、自动扶梯、楼梯。 从上述问卷调查反馈情况来看,上楼时优先选择自动扶梯的人数最多,为15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6.47%。其中男性占总体男性数量的69.72%,女性占总体女性数量的84.21%;15岁以下人群占该年龄段总人数的100%,15~25岁人群占该年龄段总人数的77.97%,25~40岁人群占该年龄段总人数的76.19%,40岁以上人群占该年龄段总人数的41.67%;初中及以下学历人群占该学历总人数的81.25%,高中或中专学历人群占该学历总人数的63.16%,本科或大专学历人群占该学历总人数的76.67%,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群占该学历总人数的79.59%。
3) 结果分析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在不考虑楼层差时,不同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的人在上楼的楼梯类别选择上体现出一致性,均倾向于优先选择自动扶梯。
-
1) 问卷问题
如图 1所示,在大型商场内逛街需要下楼时,您最先会考虑通过 () 下楼;其次会考虑通过 () 下楼;最后会考虑通过 () 下楼。
2) 结果反馈
在回收的204份反馈问卷中, 对下楼方式的优先选择顺序调查结果如表 2所示。
表 2 下楼方式的优先选择顺序结果
Table 2. Order of People Selecting to Go Downstairs
下楼方式优先选择顺序 abc acb bac bca cab cba 总数 性别 男 57 7 25 12 3 5 109 女 62 7 16 10 0 0 95 年龄段 15岁以下 8 2 1 0 0 0 11 15~25岁 65 10 23 16 2 2 118 25~40岁 39 1 14 6 0 3 63 40岁及以上 7 1 3 0 1 0 12 教育程度 初中及以下 12 2 2 0 0 0 16 高中/中专 10 4 1 2 1 1 19 本科/大专 70 5 29 12 2 2 120 研究生及以上 27 3 9 8 0 2 49 注:表中a、b、c代表电梯、自动扶梯、楼梯。 从上述问卷调查反馈情况来看,要下楼时优先选择电梯的人数最多,为13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5.19%。其中男性占总体男性数量的58.71%,女性占总体女性数量的72.63%;15岁以下人群占该年龄段总人数的90.91%,15岁到25岁人群占该年龄段总人数的63.56%,25岁到40岁人群占该年龄段总人数的63.49%,40岁以上人群占该年龄段总人数的66.67%;初中及以下学历人群占该学历总人数的87.50%,高中或中专学历人群占该学历总人数的73.68%,本科或大专学历人群占该学历总人数的62.50%,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群占该学历总人数的61.22%。
3) 结果分析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在不考虑楼层差时,不同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的人在下楼的楼梯类别选择上也体现出一致性,均倾向于优先选择电梯。相对于上楼时的优先选择,这种倾向性要弱,其中,性别因素影响较为明显,不论男女,下楼时优先选择电梯的比例相较上楼时优先选择自动扶梯的比例都大为下降。
-
1) 问卷问题
如图 2所示,若需从一楼的出发地E,到达五楼的目的地A,有两条路线可选:从出发地E通过楼梯口Ⅰ直上到楼梯口Ⅱ,然后走向目的地A;或从出发地E通过楼梯口Ⅲ直上到楼梯口Ⅳ,然后走向目的地A。您习惯选择以下哪两种路线 ()。
2) 结果反馈
在回收的204份反馈问卷中, 对上楼路线的选择调查结果如表 3所示。
表 3 上楼路线选择
Table 3. Route Chosen to Go Upstairs
上楼路线的选择结果 E→a→b→A E→c→d→A 总数 性别 男 82 27 109 女 84 11 95 年龄段 15岁以下 10 1 11 15~25岁 100 18 118 25~40岁 48 15 63 40岁及以上 8 4 12 教育程度 初中及以下 15 1 16 高中/中专 16 3 19 本科/大专 95 25 120 研究生及以上 40 9 49 从上述问卷调查反馈情况来看,81.37%的人会选择从离出发地更近的楼梯口上楼,然后走向目的地。其中选择该路线的男性占总体男性数量的75.23%,女性占总体女性数量的88.42%;选择该路线的15岁以下人群占该年龄段总人数的90.91%,15岁到25岁人群占该年龄段总人数的84.75%,25岁到40岁人群占该年龄段总人数的76.19%,40岁以上人群占该年龄段总人数的66.67%;选择该路线的初中及以下学历人群占该学历总人数的93.75%,高中或中专学历人群占该学历总人数的84.21%,本科或大专学历人群占该学历总人数的79.17%,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群占该学历总人数的81.63%。
3) 结果分析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的人在上楼路线选择上体现出一致性,均倾向选择离出发地较近的楼梯口上楼。
-
1) 问卷问题
如图 2所示,若需从五楼的出发地A,到达一楼的目的地E,有两条路线可选:从出发地A通过楼梯口Ⅱ直下到楼梯口Ⅰ,然后走向目的地E;或从出发地A通过楼梯口Ⅳ直下到楼梯口Ⅲ,然后走向目的地E。您习惯选择以下哪两种路线 ()。
2) 结果反馈
在回收的204份反馈问卷中, 对下楼路线的选择调查结果如表 4所示。
表 4 下楼路线选择
Table 4. Route Chosen to Go Downstairs
下上楼路线的选择结果 A→b→a→E A→d→c→E 总数 性别 男 52 57 109 女 58 37 95 年龄段 15岁以下 6 5 11 15~25岁 64 54 118 25~40岁 32 31 63 40岁及以上 8 4 12 教育程度 初中及以下 9 7 16 高中/中专 10 9 19 本科/大专 65 55 120 研究生及以上 26 23 49 从上述问卷调查反馈情况来看,53.92%的人选择第一种路线,46.08%的人选择第二种路线。其中选择第一种路线的男性占总体男性数量的47.71%,女性占总体女性数量的61.05%;选择第一种路线的15岁以下人群占该年龄段总人数的54.55%,15岁到25岁人群占该年龄段总人数的54.24%,25岁到40岁人群占该年龄段总人数的50.79%,40岁以上人群占该年龄段总人数的66.67%;选择第一种路线的初中及以下学历人群占该学历总人数的56.25%,高中或中专学历人群占该学历总人数的52.63%,本科或大专学历人群占该学历总人数的54.17%,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群占该学历总人数的53.06%。
3) 结果分析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的人在选择离出发地较近的楼梯口下楼还是选择离出发地较远的楼梯口下楼上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
-
1) 问卷问题
上楼时,如图 3所示, 若需从一楼的出发地E到达二 (三/四/五) 楼的目的地D(C/B/A),您选择楼梯的优先顺序是 ()。
2) 结果反馈在回收的204份反馈问卷中, 对于上楼出发地与目的地楼层差为一 (二/三/四) 时,人们的选择的调查结果如表 5所示,其中调查结果的第一个数字为楼层差为1时选择该选项的人数,第二个数字为楼层差为2时选择该选项的人数,第三个数字为楼层差为3时选择该选项的人数,第四个数字为楼层差为4时选择该选项的人数。
表 5 上楼不同楼层差选择结果
Table 5. Results of Different Floor Span to Go Upstairs
上楼不同楼层差选择结果 abc acb bac bca cab cba 总数 性别 男 8(31/59/70) 3(2/9/8) 19(26/21/19) 49(35/13/5) 26(10/6/6) 4(5/1/1) 109 女 6(12/53/62) 1(2/12/14) 23(36/24/14) 53(39/6/4) 11(5/0/0) 1(1/0/1) 95 年龄段 15岁以下 0(1/7/5) 1(0/3/6) 3(4/0/0) 7(6/1/0) 0(0/0/0) 0(0/0/0) 11 15~25岁 8(24/67/78) 2(4/12/9) 26(36/25/20) 56(42/11/5) 22(9/3/4) 4(3/0/2) 118 25~40岁 4(14/32/41) 1(0/5/6) 12(20/18/12) 34(21/5/3) 11(5/2/1) 1(3/1/0) 63 40岁及以上 2(4/6/8) 0(0/1/1) 1(2/2/1) 5(5/2/1) 4(1/1/1) 0(0/0/0) 12 教育程度 初中及以下 2(3/10/9) 1(0/4/6) 4(5/0/0) 8(8/1/0) 1(0/1/1) 0(0/0/0) 16 高中/中专 1(3/12/11) 0(1/1/3) 3(6/2/2) 8(5/3/2) 5(2/1/1) 2(2/0/0) 19 本科/大专 9(29/64/80) 3(3/11/7) 23(33/30/21) 59(43/12/6) 24(9/3/4) 2(3/0/2) 120 研究生及以上 2(8/26/32) 0(0/5/6) 12(18/13/10) 27(18/3/1) 7(4/1/0) 1(1/1/0) 49 注:表中a、b、c代表电梯、自动扶梯、楼梯。 3) 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对人们在上楼楼层差不同时对楼梯类别的选择趋势并无影响,不同楼层差人们上楼时对楼梯类别选择情况分析如表 6所示。
表 6 上楼不同楼层差楼梯的选择方式/%
Table 6. Different Selection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Floor Span to Go Upstairs/%
楼层差为1 楼层差为2 楼层差为3 楼层差为4 电梯 8.82 22.04 65.19 75.19 自动扶梯 70.59 66.66 31.37 20.59 楼梯 20.59 10.29 3.43 3.92 由此可见,在考虑上楼楼层差时,当楼层差在两层以下,大部分人会选择自动扶梯;当楼层差大于两层,大部分人会选择电梯。
-
1) 问卷问题 (选项同1.5问卷选项)
下楼时,如图 2所示, 若需从五楼的出发地A到达四楼 (三/二/一) 的目的地B(C/D/E),您选择楼梯的优先顺序是 ()。
2) 结果反馈
在回收的204份反馈问卷中, 对于下楼时出发地与目的地楼层差为一 (二/三/四) 时,人们的选择的调查结果如表 7所示,其中调查结果中的第一个数字为楼层差为1时选择该选项的人数,第二个数字为楼层差为2时选择该选项的人数,第三个数字为楼层差为3时选择该选项的人数,第四个数字为楼层差为4时选择该选项的人数。
表 7 下楼不同楼层差选择结果
Table 7. Results of Different Floor Span to Go Downstairs
上楼不同楼层差选择结果 abc acb bac bca cab cba 总数 性别 男 14(25/60/77) 3(3/10/7) 16(18/19/9) 41(43/11/9) 32(17/8/5) 3(3/1/2) 109 女 6(15/53/67) 1(2/10/12) 24(30/17/10) 44(42/13/5) 20(5/2/1) 0(1/0/0) 95 年龄段 15岁以下 1(0/7/5) 0(0/3/4) 6(8/0/1) 3(2/1/1) 1(0/0/0) 0(1/0/0) 11 15~25岁 12(24/69/84) 1(3/11/12) 23(24/20/10) 54(53/13/8) 25(11/5/2) 3(3/0/2) 118 25~40岁 5(12/30/46) 3(2/3/2) 8(12/16/8) 24(28/9/4) 23(9/4/3) 0(0/1/0) 63 40岁及以上 2(4/7/9) 0(0/3/1) 3(4/0/0) 4(2/1/1) 3(2/1/1) 0(0/0/0) 12 教育程度 初中及以下 3(2/11/9) 0(0/3/4) 7(9/0/1) 4(3/1/1) 2(1/1/1) 0(1/0/0) 16 高中/中专 4(5/13/14) 0(1/1/3) 2(2/2/0) 7(8/2/2) 5(3/1/0) 1(0/0/0) 19 本科/大专 9(28/67/89) 2(3/11/7) 22(24/25/10) 53(51/13/9) 33(12/4/3) 1(2/0/2) 120 研究生及以上 4(5/22/32) 2(1/5/5) 9 (13/9/8) 21(23/8/2) 12(6/4/2) 1(1/1/0) 49 注:表中a、b、c代表电梯、自动扶梯、楼梯。 3) 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对人们在下楼楼层差不同时对楼梯类别的选择趋势并无影响,不同楼层差人们下楼时对楼梯类别选择情况分析如表 8所示。
表 8 下楼不同楼层差楼梯的选择方式/%
Table 8. Different Selection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Floor Span to Go Downstairs/%
楼层差为1 楼层差为2 楼层差为3 楼层差为4 电梯 11.76 22.06 65.19 79.9 自动扶梯 61.28 65.2 29.41 16.17 楼梯 26.96 12.74 5.39 3.92 由此可见,在考虑下楼楼层差时,当楼层差在两层以下,大部分人会选择自动扶梯;当楼层差大于两层,大部分人会选择电梯。
-
基于以上网络问卷调查结论,可以看出大型商场内人群在楼梯、路线选择方面体现出一定的择路行为认知规律。
1) 不同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的人不论在楼梯类别还是在上下楼路线选择等择路行为上均体现出一致性。
2) 由上述问卷调查一和问卷调查二的数据对比分析可知,在不考虑楼层差时,人们上楼时倾向于优先选择自动扶梯,下楼时倾向于优先选择电梯。下楼时电梯选择倾向性要弱于上楼时自动扶梯的选择倾向性,不同性别的人在这一点上表现尤为明显。
3) 由上述问卷调查三和问卷调查四的数据对比分析可知,人们倾向选择离出发地较近的楼梯口上楼,但在选择离出发地较近的楼梯口下楼还是选择离出发地较远的楼梯口下楼上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
4) 通过前4个问卷调查结果的对比分析可知,人们在上楼时的楼梯、路线选择上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但在下楼时的楼梯、路线选择上相对较为平衡。
5) 由上述问卷调查五和问卷调查六的数据对比分析可知,在考虑楼层差时,无论是上楼还是下楼,当楼层差在两层以下时,大部分人会选择自动扶梯;当楼层差大于等于三层时,大部分人会选择电梯。
-
本文的研究对室内空间处于不同楼层的两点之间的最优路径分析具有指导意义,在基于ArcGIS Server 10.0+Adobe Flex 4.0研发的中国光谷步行街综合服务系统中的跨楼层路径查询功能模块中,充分考虑了室内人群的以上择路行为认知规律。首先判断楼层差,若楼层差大于2,此时选择的上楼或下楼方式为电梯,然后提取起点到最近电梯的最短路径,再在终点所在楼层找到对应电梯口,接着提取该电梯口到终点的最短路径,至此,即实现了楼层差大于2时的跨楼层最短路径提取;若楼层差为1或2,此时选择的上楼或下楼方式为自动扶梯,然后提取起点到最近自动扶梯的最短路径,再在终点所在楼层找到对应自动扶梯口,接着提取该自动扶梯口到终点的最短路径,至此,即实现了楼层差为1或2时的跨楼层最短路径提取;若楼层差为0,即起点和终点处于同一楼层时,采用现有成熟的最短路径算法提取最短路径即可。从1楼起点到3楼终点的最短路径查询结果如图 4(a)所示,从1楼起点到5楼终点的最短路径查询结果如图 4(b)所示。系统主视窗用于显示出发地楼层的路径分析结果,辅视窗用于显示目的地楼层的路径分析结果。
-
尽管本文在室内人群择路行为认知规律上得出了一些结论,但仍需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
1) 网络问卷还需通过实地调查辅助验证;
2) 对于有别于大型商场的其他室内空间的人群行为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 采用网络问卷的方式,对大型商场内人群的择路行为认知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不论在楼梯类别的选择还是在上下楼路线的选择等择路行为上,不同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的人均体现出一致性。人们在上楼时的楼梯、路线选择上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但在下楼时的选择相对较为平衡;不论上楼还是下楼,当楼层差在两层以下时,大部分人会选择自动扶梯;当楼层差大于等于三层时,大部分人会选择电梯。对室内空间处于不同楼层的两点之间的最优路径分析具有参考价值。Abstract: We study the cognitive rules of people choosing routes in large stores by using online questionnaires, finding that people at different gender, age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can make the same decision when they are faced with the choice of the stair or route to go upstairs or downstairs. People have obvious tendency when they go upstairs but do not have obvious tendency when they go downstairs. Most people will choose the escalator when the floor span is below or equal to two. However, most people will choose the elevator when the floor span is more than two. These rules are quite valuable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optimal path when the two points in indoor space are on different floors.
-
Key words:
- indoor space /
- indoor GIS /
- routing choice /
- spatial cognition /
- optimal path analysis
-
表 1 上楼方式的优先选择顺序结果
Table 1. Order of People Selecting to Go Upstairs
上楼方式优先选择顺序 abc acb bac bca cab cba 总数 性别 男 24 4 60 16 1 4 109 女 13 1 57 23 1 0 95 年龄段 15岁以下 0 0 4 7 0 0 11 15~25岁 20 2 69 23 2 2 118 25~40岁 13 1 41 7 0 1 63 40岁及以上 4 2 3 2 0 1 12 教育程度 初中及以下 2 1 5 8 0 0 16 高中/中专 5 1 7 5 0 1 19 本科/大专 22 1 75 17 2 3 120 研究生及以上 8 2 30 9 0 0 49 注:表中a、b、c代表电梯、自动扶梯、楼梯。 表 2 下楼方式的优先选择顺序结果
Table 2. Order of People Selecting to Go Downstairs
下楼方式优先选择顺序 abc acb bac bca cab cba 总数 性别 男 57 7 25 12 3 5 109 女 62 7 16 10 0 0 95 年龄段 15岁以下 8 2 1 0 0 0 11 15~25岁 65 10 23 16 2 2 118 25~40岁 39 1 14 6 0 3 63 40岁及以上 7 1 3 0 1 0 12 教育程度 初中及以下 12 2 2 0 0 0 16 高中/中专 10 4 1 2 1 1 19 本科/大专 70 5 29 12 2 2 120 研究生及以上 27 3 9 8 0 2 49 注:表中a、b、c代表电梯、自动扶梯、楼梯。 表 3 上楼路线选择
Table 3. Route Chosen to Go Upstairs
上楼路线的选择结果 E→a→b→A E→c→d→A 总数 性别 男 82 27 109 女 84 11 95 年龄段 15岁以下 10 1 11 15~25岁 100 18 118 25~40岁 48 15 63 40岁及以上 8 4 12 教育程度 初中及以下 15 1 16 高中/中专 16 3 19 本科/大专 95 25 120 研究生及以上 40 9 49 表 4 下楼路线选择
Table 4. Route Chosen to Go Downstairs
下上楼路线的选择结果 A→b→a→E A→d→c→E 总数 性别 男 52 57 109 女 58 37 95 年龄段 15岁以下 6 5 11 15~25岁 64 54 118 25~40岁 32 31 63 40岁及以上 8 4 12 教育程度 初中及以下 9 7 16 高中/中专 10 9 19 本科/大专 65 55 120 研究生及以上 26 23 49 表 5 上楼不同楼层差选择结果
Table 5. Results of Different Floor Span to Go Upstairs
上楼不同楼层差选择结果 abc acb bac bca cab cba 总数 性别 男 8(31/59/70) 3(2/9/8) 19(26/21/19) 49(35/13/5) 26(10/6/6) 4(5/1/1) 109 女 6(12/53/62) 1(2/12/14) 23(36/24/14) 53(39/6/4) 11(5/0/0) 1(1/0/1) 95 年龄段 15岁以下 0(1/7/5) 1(0/3/6) 3(4/0/0) 7(6/1/0) 0(0/0/0) 0(0/0/0) 11 15~25岁 8(24/67/78) 2(4/12/9) 26(36/25/20) 56(42/11/5) 22(9/3/4) 4(3/0/2) 118 25~40岁 4(14/32/41) 1(0/5/6) 12(20/18/12) 34(21/5/3) 11(5/2/1) 1(3/1/0) 63 40岁及以上 2(4/6/8) 0(0/1/1) 1(2/2/1) 5(5/2/1) 4(1/1/1) 0(0/0/0) 12 教育程度 初中及以下 2(3/10/9) 1(0/4/6) 4(5/0/0) 8(8/1/0) 1(0/1/1) 0(0/0/0) 16 高中/中专 1(3/12/11) 0(1/1/3) 3(6/2/2) 8(5/3/2) 5(2/1/1) 2(2/0/0) 19 本科/大专 9(29/64/80) 3(3/11/7) 23(33/30/21) 59(43/12/6) 24(9/3/4) 2(3/0/2) 120 研究生及以上 2(8/26/32) 0(0/5/6) 12(18/13/10) 27(18/3/1) 7(4/1/0) 1(1/1/0) 49 注:表中a、b、c代表电梯、自动扶梯、楼梯。 表 6 上楼不同楼层差楼梯的选择方式/%
Table 6. Different Selection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Floor Span to Go Upstairs/%
楼层差为1 楼层差为2 楼层差为3 楼层差为4 电梯 8.82 22.04 65.19 75.19 自动扶梯 70.59 66.66 31.37 20.59 楼梯 20.59 10.29 3.43 3.92 表 7 下楼不同楼层差选择结果
Table 7. Results of Different Floor Span to Go Downstairs
上楼不同楼层差选择结果 abc acb bac bca cab cba 总数 性别 男 14(25/60/77) 3(3/10/7) 16(18/19/9) 41(43/11/9) 32(17/8/5) 3(3/1/2) 109 女 6(15/53/67) 1(2/10/12) 24(30/17/10) 44(42/13/5) 20(5/2/1) 0(1/0/0) 95 年龄段 15岁以下 1(0/7/5) 0(0/3/4) 6(8/0/1) 3(2/1/1) 1(0/0/0) 0(1/0/0) 11 15~25岁 12(24/69/84) 1(3/11/12) 23(24/20/10) 54(53/13/8) 25(11/5/2) 3(3/0/2) 118 25~40岁 5(12/30/46) 3(2/3/2) 8(12/16/8) 24(28/9/4) 23(9/4/3) 0(0/1/0) 63 40岁及以上 2(4/7/9) 0(0/3/1) 3(4/0/0) 4(2/1/1) 3(2/1/1) 0(0/0/0) 12 教育程度 初中及以下 3(2/11/9) 0(0/3/4) 7(9/0/1) 4(3/1/1) 2(1/1/1) 0(1/0/0) 16 高中/中专 4(5/13/14) 0(1/1/3) 2(2/2/0) 7(8/2/2) 5(3/1/0) 1(0/0/0) 19 本科/大专 9(28/67/89) 2(3/11/7) 22(24/25/10) 53(51/13/9) 33(12/4/3) 1(2/0/2) 120 研究生及以上 4(5/22/32) 2(1/5/5) 9 (13/9/8) 21(23/8/2) 12(6/4/2) 1(1/1/0) 49 注:表中a、b、c代表电梯、自动扶梯、楼梯。 表 8 下楼不同楼层差楼梯的选择方式/%
Table 8. Different Selection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Floor Span to Go Downstairs/%
楼层差为1 楼层差为2 楼层差为3 楼层差为4 电梯 11.76 22.06 65.19 79.9 自动扶梯 61.28 65.2 29.41 16.17 楼梯 26.96 12.74 5.39 3.92 -
[1] 周立.深度探讨电子地图内涵及研究现状[J].科技创新导报, 2008(15):3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XDB200815026.htm Zhou Li. Further Discussion of Electronic Map Connotation and Research Status [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2008(15):3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XDB200815026.htm [2] Goodchild M F. Looking Forward: Five Thoughts on the Future of GIS [EB/OL]. http://www.esri.com/news/arcwatch/0211/future-of-gis.html,2011 [3] 张一桢, 金澈清, 周傲英.室内环境下的限制性路径查询处理[C].第29届中国数据库学术年会, 合肥, 2012 Zhang Yizhen, Jin Cheqing, Zhou Aoying. Constrained Route Search in Indoor Environment[C]. The 29th China Computer Federation, Hefei, 2012 [4] 陈玉敏, 龚健雅, 史文中.多级道路网的最优路径算法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6, 31(1):70-73 http://ch.whu.edu.cn/CN/Y2006/V31/I1/70 Chen Yumin, Gong Jianya, Shi Wenzhong. Research on the Optimal Path Algorithm in Multi-Level Road Network[J]. 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2006, 31(1):70-73 http://ch.whu.edu.cn/CN/Y2006/V31/I1/70 [5] 陈玉敏, 龚健雅, 姚明.分布式多级道路网的最优路径服务应用系统设计[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8, 33(4):384-387 http://ch.whu.edu.cn/CN/Y2008/V33/I4/384 Chen Yumin, Gong Jianya, Yao Ming.Research on the Optimal Path Web Services in Distributed Multi-Level Road Network[J]. 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2008, 33(4):384-387 http://ch.whu.edu.cn/CN/Y2008/V33/I4/384 [6] 陈玉敏.大区域分布式多级道路网的最优路径算法与服务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 2005 Chen Yumin.Research on the Optimal Path Algorithm and Web Service in Distributed Multi-level Large Road Network[D]. Wuhan :Wuhan University, 2005 [7] 鲁敏, 张金芳.栅格地形的最优路径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0, 35(1):59-63 http://ch.whu.edu.cn/CN/Y2010/V35/I1/59 Lu Min, Zhang Jinfang. Least-cost Path Analysis in Raster Terrains[J]. 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2010, 35(1):59-63 http://ch.whu.edu.cn/CN/Y2010/V35/I1/59 [8] Huang Z D, Liu X J, Huang C C, et al. A GIS-based Framework for Bus Network Optimization Using Genetic Algorithm[J]. Annals of GIS, 2010, 16(3):185-194 doi: 10.1080/19475683.2010.513152 [9] 赵卫锋, 李清泉, 李必军.空间认知导向下利用分层强化学习的最优路径规划[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2, 37(11):1 271-1 275 http://ch.whu.edu.cn/CN/Y2012/V37/I11/1271 Zhao Weifeng, Li Qingquan, Li Bijun. An Improved SVR Image Fusion Algorithm Based on Lowpass Filter and Histogram Matching [J]. 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2012, 37(11):1 271-1 275 http://ch.whu.edu.cn/CN/Y2012/V37/I11/1271 [10] 宋译.建筑物火灾疏散中人员的行为可靠性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 2008 Song Yi. Studyon Human Behavior Reliability in the Building Fire Evacuation [D]. Xiangtan: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11] 张树平.建筑火灾中人的行为反应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703-2004072581.htm Zhang Shuping. Study on Human Behaviour in Building Fire[D]. Xi'an: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2004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703-2004072581.htm [12] 朱金龙.室内场景下人群疏散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6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83-1016094017.htm Zhu Jinlong. Study on Several Key Technologies of the Crowd Evacuation in Indoor Scene[D].Changchun:Jilin University, 2016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83-1016094017.htm [13] 谢积鉴.基于博弈的室内行人疏散动力学和计算机仿真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 2012 Xie Jijian.Study of Dynamics and Computer Simulations of Indoors Pedestrian Evacuation Based on the Game[D]. Nanning:Guangxi University, 2012 [14] 高歌.大型商场火灾人员安全疏散及仿真模拟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09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533-2010186542.htm Gao Ge.The Safety Fire Evacuation and Simulation Research of Large-scale Shopping Malls [D]. Changsha: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09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533-2010186542.htm [15] 蒋新宇.3D应急场景中小群体疏散模拟技术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 2015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51-1015554659.htm Jiang Xinyu.3D Simulation Technology in Small Groups Emergency Evacuation[D]. Shanghai: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51-1015554659.htm [16] Haque S, Kulik L, Klippel A. Algorithms for Reliable Navigation and Wayfinding[J]. Spatial CognitionV Reasoning, Action, Interaction, 2008, 4 387: 308-326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21104058_Algorithms_for_Reliable_Navigation_and_Wayfinding [17] Lo S M.People in Fires——A Study of the Behavioural Reactions of People in a Fire Incident in Hong Kong [J]. Journal of Fire Engineers, 1996, 16(3): 21-25 [18] 袁启萌.高层建筑火灾情景下人群疏散行为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 2013 Yuan Qimeng. Study on People's Evacuation Behavior in High-rise Building Fire[D].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2013 [19] 罗茜.人员疏散的社会力修正模型及其仿真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0 Luo Qian. Amended Social Force Model and Simulation of Evacuation[D]. Beijing: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2010 [20] 方星, 黄培清, 霍良安.大型活动中人群的应急行为研究综述[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1(11):22-2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AQK201111005.htm Fang Xing, Huang Peiqing, Huo Liangan.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on Crowd's Emergency Behaviors in Large-scale Events[J].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11(11):22-2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AQK201111005.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