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艳, 王涛, 冯伍法, 王淑香.
“天绘一号”海岛(礁)影像稀少控制下的定位技术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5): 617-623.
doi: 10.13203/j.whugis20140220
|
[2] |
叶志伟, 周欣, 郑肇葆, 赖旭东.
产生“Tuned”模板的的混沌粒子群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1): 10-14.
|
[3] |
魏二虎, 程晓晖, 安志国.
测地型SVLBI卫星的轨道设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11): 1285-1289.
|
[4] |
邵振峰, 闫贝贝, 周杨.
基于模糊思想的改进Voronoi图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11): 1381-1385.
|
[5] |
张剑清, 胡祺.
工业钣金件的三维立体量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5): 387-390.
|
[6] |
钱俊, 舒宁, 詹总谦.
基于区域增长的单幅雷达测图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7): 624-627.
|
[7] |
艾廷华, 陈涛.
基于三角网的“种子法”多边形生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 14-19.
|
[8] |
胡鹏, 胡毓钜, 杨传勇, 吴艳兰.
我国地球空间数据框架的设计思想、技术路线及若干理论问题讨论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2, 27(3): 283-288.
|
[9] |
涂一新, 韩建中, 龙红五.
用马尔柯夫过程方法提高车载测图仪的可用度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3): 261-263.
|
[10] |
李德仁, 龚健雅, 朱欣焰, 梁宜希.
我国地球空间数据框架的设计思想与技术路线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8, 23(4): 297-303.
|
[11] |
龚健雅, 朱欣焰, 李爱勤, 吴华意.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吉奥之星NT版的总体设计思想与关键技术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7, 22(3): 187-190,194.
|
[12] |
袁国流.
图象矢量量化器设计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9, 14(1): 74-81.
|
[13] |
刘葆梁, 张元坤, 陈纪椿, 陈兆玉.
DPG型数字测图仪的研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7, 12(3): 28-39.
|
[14] |
张祖勋, 林宗坚.
摄影测量测图的全数字化道路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5, 10(3): 13-18.
|
[15] |
刘先林.
数控测图仪的DEM国际试验结果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5, 10(3): 25-32.
|
[16] |
陈纪椿.
正射投影仪光学系统的设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1, 6(1): 91-97.
|
[17] |
缝隙纠正仪设计小组.
缝隙山地纠正仪的设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59, 3(3): 50-57.
|
[18] |
自动立体测绘仪设计小组.
“自动立体测绘仪”设计方案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59, 3(2): 66-74.
|
[19] |
张克权.
介绍苏联编制“中国综合地图集”的情况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58, 2(0): 75-83.
|
[20] |
黄禧駢.
立体地形图的绘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57, 1(0): 52-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