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远刚, 郭庆胜, 孙雅庚, 杨乃, 郑春燕.
地图自动综合中Beams移位算法的实现与改进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4): 450-454,540.
doi: 10.13203/j.whugis20140343
|
[2] |
陈长林, 翟京生, 陆毅, 魏海平.
DNC与ENC的自动转换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1): 90-94.
|
[3] |
曹伟超, 陶和平, 孔博, 刘斌涛.
利用最佳地形特征空间进行地貌形态自动识别——以西南地区为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11): 1376-1380.
|
[4] |
胡鹏, 高俊.
数字高程模型的数字综合原理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8): 940-942.
|
[5] |
王琤, 胡鹏, 刘晓航, 李云翔.
基于数字地形分析的火星地貌自动化分类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4): 483-487.
|
[6] |
闫浩文, 应申, 李霖.
多因子影响的地图居民地自动聚群与综合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1): 51-54.
|
[7] |
陈军, 胡云岗, 赵仁亮, 李志林.
道路数据缩编更新的自动综合方法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11): 1022-1027.
|
[8] |
王建, 杜道生.
规则格网DEM自动综合方法的评价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12): 1111-1114.
|
[9] |
童小华, 邓愫愫, 史文中.
数字地图合并的平差原理与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7): 621-625.
|
[10] |
朱永清, 李占斌, 崔灵周, 鲁克新.
基于GIS流域地貌形态特征分形与计算方法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12): 1089-1091.
|
[11] |
江文萍, 毋河海, 杜清运, 郭礼珍.
大型彩色地貌晕渲图的自动生成技术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6): 496-499.
|
[12] |
郭庆胜, 王晓延.
地貌晕渲中光源使用方法与用色规则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 20-23,33.
|
[13] |
李成名, 王继周, 刘勇.
移动GIS的原理、方法与实践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1): 990-993.
|
[14] |
冯文灏.
一种大型工业部件批量检测与放样的原理与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3): 336-339.
|
[15] |
童小华, 刘大杰, 彭明华.
地籍宗地面积处理的原理与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2): 105-111.
|
[16] |
吴凡, 祝国瑞.
基于小波分析的地貌多尺度表达与自动综合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2): 170-176.
|
[17] |
黄文骞.
地图模式识别的原理、方法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8, 23(1): 93-93.
|
[18] |
艾自兴.
河流自动综合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3, 18(S1): 27-31.
|
[19] |
舒宁.
遥感数据自动分类中应用辅助数据的原理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8, 13(4): 91-98.
|
[20] |
赵小佩, 李俊英, 邓玲.
地性线自动识别与跟踪及其在地貌等高线图形自动综合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3, 8(2): 102-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