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徐振亮, 闫利, 马振玲, 李艳焕, 张毅.
轴角描述的光束法平差新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7): 865-869.
doi: 10.13203/j.whugis20140176
|
[2] |
李艳红, 李海亭, 庞小平, 彭清山.
采用投影回归原理的全景影像测量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4, 39(1): 32-36.
|
[3] |
王丽英, 宋伟东.
机载LiDAR点云航带平差方法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7): 814-817.
|
[4] |
童小华, 邓愫愫, 史文中.
数字地图合并的平差原理与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7): 621-625.
|
[5] |
谢智颖, 李清泉, 彭军还.
面向对象的测量平差软件设计与网络化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5): 604-607.
|
[6] |
刘大杰, 冯延明.
动态大地测量的平差基准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S1): 69-72,109.
|
[7] |
孙海燕.
测量平差函数模型的若干讨论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S1): 62-64.
|
[8] |
陶本藻.
关于平差残差和单位权中误差的统计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5): 409-413.
|
[9] |
王新洲.
基于信息扩散原理的估计理论、方法及其抗差性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9, 24(3): 240-244.
|
[10] |
黄幼才.
测量平差抗差化和效率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3, 18(1): 33-39.
|
[11] |
单杰, 李德仁.
摄影测量与大地测量观测值联合平差的质量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0, 15(4): 6-15.
|
[12] |
郑肇葆, 谭春健, 张润根.
按残差绝对值和最小原理的光束法区域网平差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0, 15(2): 34-40.
|
[13] |
张方仁, 汪晓庆.
平差参数的岭估计和压缩估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9, 14(3): 46-58.
|
[14] |
单杰.
联合平差中大地测量观测值的数学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8, 13(4): 105-111.
|
[15] |
王有年.
用于近景摄影测量的联合平差程序系统CAS-C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7, 12(2): 64-72.
|
[16] |
桑吉章.
联合平差中大地网定向和尺度系统误差的影响和分离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7, 12(3): 91-101.
|
[17] |
於宗俦, 于正林.
各种平差方法的统一与特性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6, 11(4): 30-43.
|
[18] |
孔祥元.
用力学原理进行工测三维测边网平差和精度评定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6, 11(3): 126-135.
|
[19] |
黄加纳.
卫星多普勒网平差原理及初步计算程序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2, 7(1): 25-41.
|
[20] |
陶本藻.
近代平差理论的扩充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1, 6(1): 1-5.
|